第180頁
[綜武俠] 天下有敵 作者:六塊蛋撻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可他已經頂著風雪走到了這裏,他在洪流中積蓄成勢,讓這天下的走向隨著他的腳步改變,個人力量的強悍在他身上幾乎達到了極致,是以一人能守一城,一人能成一國。
若再向前走,他是不是就會抵達文明的邊界?
到那個時候,環境不再是支持他的後盾,而是桎梏他的牢籠,突破這桎梏,便是超越世界,破碎虛空。
顧絳的唿吸冰冷,獨立群山之上,明明腳下有兩國千軍對峙,千萬人的命運都懸在這關前。
可他卻覺得天地間除了風雪,空曠得很。
消息上寫著他在此世寥寥幾個朋友的消息,不可避免的,顧絳迴想起了過去的那些舊識——任我行、任盈盈、傅紅雪、葉開、李尋歡、阿飛、無崖子、李秋水、掃地僧,還有於神思混沌時相識的燕南天。
他仿佛一直行走在一場又一場的風雪裏,與風清揚在華山的飛雪下論劍,於關外的大雪中遇見孤身前來的魔教教主。
這些人,如今都已埋骨泉下,總有一天,方歌吟、諸葛正我和長孫飛虹也會。
萬山孤冷,天地無言。
大道希微,誰於我先,誰於我後,是非塵土,不過須臾。
顧絳突然伸手拍了拍自己的腦袋,從思緒中跳出來。
自從他成就大勢後,心神常常被天心感染,有「失我近道」的忘情跡象,幸虧他先一步補全了心性,否則大概會很自然地接受這種道染,認同、融入世界的規則,被文明同化,從而滯留於道中,反而難以突破這最大的桎梏。
一生求道者為道所困,聽起來像是個笑話,可古往今來無數人都停在了這一步。
為眾生成道者聖,為道成眾生者佛,為眾生忘道者神,為道忘眾生者魔。
這山下的滾滾紅塵、恩怨情仇編織成因果,因果循環成大道,眾生萬相,誰能窺破天命?
顧絳輕撫著鷹隼被風吹亂的羽毛,望著遠處的金營,倏然發笑,似在笑這場已經看到終局的戰爭,又似在笑自己亦不過是這芸芸眾生中的一個。
——————
金國西進的腳步停在了居庸關前,戰局陷入僵持,此時無論是攻城者還是守關者都沒想到,這種僵持會持續上整整八年。
這八年間,西夏在金兵的步步緊逼下不得不西遷,結果關七突然出現在戰場的西線,率領雲州鐵騎,趁金兵立足未穩時席捲河西之地,並聯合草原部落襲擾金兵後方,最終虎口奪食,搶下了這片後世以寧夏為中心,涉及甘陝青蒙的地域,尤其是西夏的馬場和鹽地。
這場西夏滅國之戰,雲州聯合西夏殘部、草原三部共擊金國,戰事綿延六載,關木旦一時間無心東顧。
隨著雲州鐵騎與金國騎兵在戰場上鏖戰,攻城器械互相剿殺,金人漸漸發現自己從一開始的上風落下去,有舊遼的臣子說出了這種長期拉鋸戰的關鍵所在。
「金人依舊保持著劫掠的習性,攻城後為了防止被奪迴,在城內燒殺搶掠,擄走金銀財物、工匠和婦女,以眼下看,確實充實己方,折損對方,以至雲州雖奪地,也是一片狼藉,但金軍如此行徑,使得西夏之人深恨金人,一心投入雲州,劫掠而來的人口也不好安置,每每於後方騷亂。」
完顏晟也知道這是人心得失上的計較,以至於雲州勢大後,有不少西夏的城池望風而降,卻抵死抵抗金軍,正是因為金人的野蠻作風。
可還未從部落製完成向封建帝製轉變的金國,本就是遊牧民族,他們在戰場上廝殺,為的就是財物和人口,你不許他們動,那誰會捨生忘死地在戰場上抵抗雲州鐵騎呢?
當武力失衡時,強大的那一方得以征服弱勢的一方,但若是兩方的武力相當,文明的優勢就漸漸體現出來。
武力會衰頹,文明隻要不斷絕,就會繼續傳承下去。
而傳承的關鍵正在於能得人心。
金人不是沒有動過讓宋國攻雲州的念頭,可在宋軍攻雲州時,大批軍士甚至將官拖家帶口轉入雲州之後,宋軍恨不得連夜在邊界線上建起高牆,防止人員向北流失,哪裏還能自己上前去送人?
所以麵對金國的國書,宋國每每隻敷衍應對,氣得金國使者甩袖而去。
宋國君臣卻自覺十分得意,大有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想法。
自在門舒大坑曾是西軍將領,聽聞此事後向諸葛神侯抱怨道:「前遭攻西夏,為西夏所敗,損兵十萬,後攻遼,為耶律大石所敗,又損兵無數,如今有心功業的習武之人都往北去了,官家居然還想坐收漁人之利?用什麽去收?有哪一處的軍隊能敵得過關木旦麾下虎狼之士、百戰精兵?」
明眼人都看得出來,對沿著邊界線一步步北上,蠶食了西夏、舊遼多地,深入草原諸部的關木旦而言,一旦與金國分出勝負,轉頭南下,輕而易舉。
如今燕地雖然依舊為耶律大石的「北遼」所據,但燕地之人早就心向雲州了,多年來兩地往來密切,兩地本就漢人居多,關七威名震徹九州,他今天說要燕州,明天燕地的官員們就會扔掉北遼的旗幟換上雲州三辰旗,連耶律大石自己都已經磨得沒有脾氣了,就等著關七忙完西邊的事過來。
眼看著雲州鐵騎與金國騎兵要一路在西北針鋒相對,沖入了西州迴鶻境內,糾纏個沒完,沒有十年八年分不出勝負時,一道密令從金國中京發出,再一次撥亂了局勢。
若再向前走,他是不是就會抵達文明的邊界?
到那個時候,環境不再是支持他的後盾,而是桎梏他的牢籠,突破這桎梏,便是超越世界,破碎虛空。
顧絳的唿吸冰冷,獨立群山之上,明明腳下有兩國千軍對峙,千萬人的命運都懸在這關前。
可他卻覺得天地間除了風雪,空曠得很。
消息上寫著他在此世寥寥幾個朋友的消息,不可避免的,顧絳迴想起了過去的那些舊識——任我行、任盈盈、傅紅雪、葉開、李尋歡、阿飛、無崖子、李秋水、掃地僧,還有於神思混沌時相識的燕南天。
他仿佛一直行走在一場又一場的風雪裏,與風清揚在華山的飛雪下論劍,於關外的大雪中遇見孤身前來的魔教教主。
這些人,如今都已埋骨泉下,總有一天,方歌吟、諸葛正我和長孫飛虹也會。
萬山孤冷,天地無言。
大道希微,誰於我先,誰於我後,是非塵土,不過須臾。
顧絳突然伸手拍了拍自己的腦袋,從思緒中跳出來。
自從他成就大勢後,心神常常被天心感染,有「失我近道」的忘情跡象,幸虧他先一步補全了心性,否則大概會很自然地接受這種道染,認同、融入世界的規則,被文明同化,從而滯留於道中,反而難以突破這最大的桎梏。
一生求道者為道所困,聽起來像是個笑話,可古往今來無數人都停在了這一步。
為眾生成道者聖,為道成眾生者佛,為眾生忘道者神,為道忘眾生者魔。
這山下的滾滾紅塵、恩怨情仇編織成因果,因果循環成大道,眾生萬相,誰能窺破天命?
顧絳輕撫著鷹隼被風吹亂的羽毛,望著遠處的金營,倏然發笑,似在笑這場已經看到終局的戰爭,又似在笑自己亦不過是這芸芸眾生中的一個。
——————
金國西進的腳步停在了居庸關前,戰局陷入僵持,此時無論是攻城者還是守關者都沒想到,這種僵持會持續上整整八年。
這八年間,西夏在金兵的步步緊逼下不得不西遷,結果關七突然出現在戰場的西線,率領雲州鐵騎,趁金兵立足未穩時席捲河西之地,並聯合草原部落襲擾金兵後方,最終虎口奪食,搶下了這片後世以寧夏為中心,涉及甘陝青蒙的地域,尤其是西夏的馬場和鹽地。
這場西夏滅國之戰,雲州聯合西夏殘部、草原三部共擊金國,戰事綿延六載,關木旦一時間無心東顧。
隨著雲州鐵騎與金國騎兵在戰場上鏖戰,攻城器械互相剿殺,金人漸漸發現自己從一開始的上風落下去,有舊遼的臣子說出了這種長期拉鋸戰的關鍵所在。
「金人依舊保持著劫掠的習性,攻城後為了防止被奪迴,在城內燒殺搶掠,擄走金銀財物、工匠和婦女,以眼下看,確實充實己方,折損對方,以至雲州雖奪地,也是一片狼藉,但金軍如此行徑,使得西夏之人深恨金人,一心投入雲州,劫掠而來的人口也不好安置,每每於後方騷亂。」
完顏晟也知道這是人心得失上的計較,以至於雲州勢大後,有不少西夏的城池望風而降,卻抵死抵抗金軍,正是因為金人的野蠻作風。
可還未從部落製完成向封建帝製轉變的金國,本就是遊牧民族,他們在戰場上廝殺,為的就是財物和人口,你不許他們動,那誰會捨生忘死地在戰場上抵抗雲州鐵騎呢?
當武力失衡時,強大的那一方得以征服弱勢的一方,但若是兩方的武力相當,文明的優勢就漸漸體現出來。
武力會衰頹,文明隻要不斷絕,就會繼續傳承下去。
而傳承的關鍵正在於能得人心。
金人不是沒有動過讓宋國攻雲州的念頭,可在宋軍攻雲州時,大批軍士甚至將官拖家帶口轉入雲州之後,宋軍恨不得連夜在邊界線上建起高牆,防止人員向北流失,哪裏還能自己上前去送人?
所以麵對金國的國書,宋國每每隻敷衍應對,氣得金國使者甩袖而去。
宋國君臣卻自覺十分得意,大有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想法。
自在門舒大坑曾是西軍將領,聽聞此事後向諸葛神侯抱怨道:「前遭攻西夏,為西夏所敗,損兵十萬,後攻遼,為耶律大石所敗,又損兵無數,如今有心功業的習武之人都往北去了,官家居然還想坐收漁人之利?用什麽去收?有哪一處的軍隊能敵得過關木旦麾下虎狼之士、百戰精兵?」
明眼人都看得出來,對沿著邊界線一步步北上,蠶食了西夏、舊遼多地,深入草原諸部的關木旦而言,一旦與金國分出勝負,轉頭南下,輕而易舉。
如今燕地雖然依舊為耶律大石的「北遼」所據,但燕地之人早就心向雲州了,多年來兩地往來密切,兩地本就漢人居多,關七威名震徹九州,他今天說要燕州,明天燕地的官員們就會扔掉北遼的旗幟換上雲州三辰旗,連耶律大石自己都已經磨得沒有脾氣了,就等著關七忙完西邊的事過來。
眼看著雲州鐵騎與金國騎兵要一路在西北針鋒相對,沖入了西州迴鶻境內,糾纏個沒完,沒有十年八年分不出勝負時,一道密令從金國中京發出,再一次撥亂了局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