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水與文珠
2.2掃淨內心,抽空身體
三、引入空殼
第四章 人神之隔
一、出走的神明
1.1唐蒄
1.2周錦
二、觀星與預示
三、永恆的求索
--
《李乘風著書——傳說得樂天》正文
【引】神遊遍鄉野
自人類誕生之始,先民們就未曾停下探索世界的腳步。人類以腳步熟悉了賴以生存的土地,便將目光投向與地相對遙不可及的天空。
鬼神是否真實存在是從古時討論到今時的熱門問題,東晉葛洪在《抱樸子》中寫道:「雖有至明,而有形者不可畢見焉;雖稟極聰,而有聲者不可盡聞焉;雖有大章、豎亥之足,而所常履者,未若所不履之多;雖有禹、益、齊諧之智,而所嚐識者,未若所不識之眾也。」
在葛洪看來,神明與自然中的雷聲和光亮一樣,聾子聽不見雷聲,瞎子看不見光亮,人看不到神是自己的問題,不能說明神不存在,你不知道神是你腦子不好使,菜就多練。
無論是路上偶遇神仙也好,神仙主動過來搭話也好,死後變成神仙也好,皆是人們茶餘飯後的故事和談資。更有世代先人列傳撰錄,鬼神就在現身前先走進人們心中了。
一、想像中的神
《莊子》有「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禦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癘而年穀熟」的記載,那麽由何相信這位神人真正存在呢?莊子給出同葛洪一模一樣的答案:「瞽者無以與乎文章之觀,聾者無以與乎鍾鼓之聲。豈唯形骸有聾盲哉?」可見這套說法由來已久。
人人說有神,神從何來?又說:「天下有道,則與物皆昌;天下無道,則修德就閑;千歲厭世,去而上僊;乘彼白雲,至於帝鄉」,告訴我們神是可以憑藉後天努力練成的。
如果不想努力,還有更適合所有人體質的辦法。幹寶《搜神記》中寫道:「宋時,弘農馮夷,華陰潼鄉堤首人也。以八月上庚日渡河,溺死。天帝署為河伯。」死後天帝會點你當神,這樣的說法有些偷懶,嚐試的風險也很大。
書中記載成神飛升的方法有許多種,服食丹藥、修煉秘術、感動上天,都是需要技術和辛苦的。這些經過重重挑戰的幸運兒成為神仙後又在做些什麽?書中同樣有記載。
在嚇人。劉向《列仙傳》中說:「寇先者,宋人也。以釣魚為業,居睢水旁百餘年。得魚或放,或賣,或自食之。常著冠帶。好種荔枝,食其葩實焉。宋景公問其道,不告,即殺之。數十年,踞宋城門,鼓琴數十日,乃去。宋人家家奉杞焉。 」有人問路他不答話,問路的人是宋國國君,把他拖出去砍了。砍了之後這人跑到城門彈了數十日的琴,把大家嚇得夠嗆,於是人們就拿出他曾經喜歡的水果供奉他。
在打架。葛洪《神仙傳》記錄了一對夫婦,兩人皆「有道術,能檄召鬼神」。這兩人的日常是「與俱坐堂上,綱作火,燒客碓屋,從東起。夫人禁之,即滅。庭中兩株桃,夫妻各咒一株,使相鬥擊,良久,綱所咒者,不如,數走出籬外。綱唾盤中,即成鯉魚,夫人唾盤中,成獺食魚」,每天互相鬥法見招拆招,每次都是女方占上風。
這對夫婦中的男方還是一方官吏,以凡人的身份融入普通人的社會。由此可見神仙的生活也是豐富多彩的,沒有過多禁忌和教條,可以自由修煉婚配,具有異於常人的神力。
記錄中的神仙們或是形單影隻,或是已成夫婦,《太平廣記》中描繪過一個眾仙雲集的場景:「朔旦忽有音樂,遙在半空,虛徐不下,稍久散去。又歲餘,忽有靈香鬱烈,祥雲滿庭,天樂之音,震動林壑,光燭壇殿,如十日之明。空中作金碧之色,烜爚亂眼,不可相視。須臾,千乘萬騎,懸空而下,皆乘麒麟鳳凰、龍鶴天馬。人物儀衛數千,人皆長丈餘,持戈戟兵杖,旌幡幢蓋。良久,乃鶴蓋鳳車,導九龍之輦,下降壇前。有一人羽衣寶冠,佩劍曳履,升殿而坐。身有五色光赫然,群仙擁從亦數百人。」
詩文中也有類似場景。例如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的描述,「列缺霹靂,丘巒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開」時,「霓為衣兮風為馬,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虎鼓瑟兮鸞迴車,仙之人兮列如麻」,天空一聲巨響,仙人們集體登場。
神仙們從未缺席詩中,李賀的《秦王飲酒》中說「羲和敲日玻璃聲,劫灰飛盡古今平」,李商隱寫《嫦娥》「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同樣是描摹著想像中的神明。
在古人的描述中,神也可以有與人一樣的情緒。可以意氣如《大司命》「紛總總兮九州,何壽夭兮在予。高飛兮安翔,乘清氣兮禦陰陽」,可以憂思如《湘夫人》「石瀨兮淺淺,飛龍兮翩翩。交不忠兮怨長,期不信兮告餘以不閑」,屈原在《天問》裏叩問,「遂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闇,誰能極之?馮翼惟像,何以識之」,在湯穀升起於濛汜降落的太陽,銜燭的燭龍,解羽的金烏,這些悖於常識的奇聞無一不在勾起詩人的好奇心。
屈原立誓此生用於求索,他對世界的探索在生命終結是戛然而止——每個人都會抵達的另一個世界也需要一位詩人,因為在很久以前,屈原便為未能成仙而死去的人賦詩。
2.2掃淨內心,抽空身體
三、引入空殼
第四章 人神之隔
一、出走的神明
1.1唐蒄
1.2周錦
二、觀星與預示
三、永恆的求索
--
《李乘風著書——傳說得樂天》正文
【引】神遊遍鄉野
自人類誕生之始,先民們就未曾停下探索世界的腳步。人類以腳步熟悉了賴以生存的土地,便將目光投向與地相對遙不可及的天空。
鬼神是否真實存在是從古時討論到今時的熱門問題,東晉葛洪在《抱樸子》中寫道:「雖有至明,而有形者不可畢見焉;雖稟極聰,而有聲者不可盡聞焉;雖有大章、豎亥之足,而所常履者,未若所不履之多;雖有禹、益、齊諧之智,而所嚐識者,未若所不識之眾也。」
在葛洪看來,神明與自然中的雷聲和光亮一樣,聾子聽不見雷聲,瞎子看不見光亮,人看不到神是自己的問題,不能說明神不存在,你不知道神是你腦子不好使,菜就多練。
無論是路上偶遇神仙也好,神仙主動過來搭話也好,死後變成神仙也好,皆是人們茶餘飯後的故事和談資。更有世代先人列傳撰錄,鬼神就在現身前先走進人們心中了。
一、想像中的神
《莊子》有「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禦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癘而年穀熟」的記載,那麽由何相信這位神人真正存在呢?莊子給出同葛洪一模一樣的答案:「瞽者無以與乎文章之觀,聾者無以與乎鍾鼓之聲。豈唯形骸有聾盲哉?」可見這套說法由來已久。
人人說有神,神從何來?又說:「天下有道,則與物皆昌;天下無道,則修德就閑;千歲厭世,去而上僊;乘彼白雲,至於帝鄉」,告訴我們神是可以憑藉後天努力練成的。
如果不想努力,還有更適合所有人體質的辦法。幹寶《搜神記》中寫道:「宋時,弘農馮夷,華陰潼鄉堤首人也。以八月上庚日渡河,溺死。天帝署為河伯。」死後天帝會點你當神,這樣的說法有些偷懶,嚐試的風險也很大。
書中記載成神飛升的方法有許多種,服食丹藥、修煉秘術、感動上天,都是需要技術和辛苦的。這些經過重重挑戰的幸運兒成為神仙後又在做些什麽?書中同樣有記載。
在嚇人。劉向《列仙傳》中說:「寇先者,宋人也。以釣魚為業,居睢水旁百餘年。得魚或放,或賣,或自食之。常著冠帶。好種荔枝,食其葩實焉。宋景公問其道,不告,即殺之。數十年,踞宋城門,鼓琴數十日,乃去。宋人家家奉杞焉。 」有人問路他不答話,問路的人是宋國國君,把他拖出去砍了。砍了之後這人跑到城門彈了數十日的琴,把大家嚇得夠嗆,於是人們就拿出他曾經喜歡的水果供奉他。
在打架。葛洪《神仙傳》記錄了一對夫婦,兩人皆「有道術,能檄召鬼神」。這兩人的日常是「與俱坐堂上,綱作火,燒客碓屋,從東起。夫人禁之,即滅。庭中兩株桃,夫妻各咒一株,使相鬥擊,良久,綱所咒者,不如,數走出籬外。綱唾盤中,即成鯉魚,夫人唾盤中,成獺食魚」,每天互相鬥法見招拆招,每次都是女方占上風。
這對夫婦中的男方還是一方官吏,以凡人的身份融入普通人的社會。由此可見神仙的生活也是豐富多彩的,沒有過多禁忌和教條,可以自由修煉婚配,具有異於常人的神力。
記錄中的神仙們或是形單影隻,或是已成夫婦,《太平廣記》中描繪過一個眾仙雲集的場景:「朔旦忽有音樂,遙在半空,虛徐不下,稍久散去。又歲餘,忽有靈香鬱烈,祥雲滿庭,天樂之音,震動林壑,光燭壇殿,如十日之明。空中作金碧之色,烜爚亂眼,不可相視。須臾,千乘萬騎,懸空而下,皆乘麒麟鳳凰、龍鶴天馬。人物儀衛數千,人皆長丈餘,持戈戟兵杖,旌幡幢蓋。良久,乃鶴蓋鳳車,導九龍之輦,下降壇前。有一人羽衣寶冠,佩劍曳履,升殿而坐。身有五色光赫然,群仙擁從亦數百人。」
詩文中也有類似場景。例如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的描述,「列缺霹靂,丘巒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開」時,「霓為衣兮風為馬,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虎鼓瑟兮鸞迴車,仙之人兮列如麻」,天空一聲巨響,仙人們集體登場。
神仙們從未缺席詩中,李賀的《秦王飲酒》中說「羲和敲日玻璃聲,劫灰飛盡古今平」,李商隱寫《嫦娥》「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同樣是描摹著想像中的神明。
在古人的描述中,神也可以有與人一樣的情緒。可以意氣如《大司命》「紛總總兮九州,何壽夭兮在予。高飛兮安翔,乘清氣兮禦陰陽」,可以憂思如《湘夫人》「石瀨兮淺淺,飛龍兮翩翩。交不忠兮怨長,期不信兮告餘以不閑」,屈原在《天問》裏叩問,「遂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闇,誰能極之?馮翼惟像,何以識之」,在湯穀升起於濛汜降落的太陽,銜燭的燭龍,解羽的金烏,這些悖於常識的奇聞無一不在勾起詩人的好奇心。
屈原立誓此生用於求索,他對世界的探索在生命終結是戛然而止——每個人都會抵達的另一個世界也需要一位詩人,因為在很久以前,屈原便為未能成仙而死去的人賦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