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蓁一聽這話,心中很不是滋味。
當晚,她思索良久。
隔日,她找上驪蘭玦,向他要了前院的一間空屋舍,留作學舍,招攬附近人家的女學子。
——嶺南戰事僵持,她知自己身為女子,雖略懂軍事,但終究不是強項。思來想去,她不能貪圖安逸,便想到了教書育人的法子。
驪蘭玦領著臨安通判的官職,就任半年,深得民心。
聽聞姚蓁的想法,他點頭默許,立即命人騰出空屋子,而後將消息散播出去。
學堂修繕好第一日,姚蓁忐忑不已,原以為並不會有多少人來。不料家丁將門一打開,門外已經站著許多提筆而來的女孩子,烏黑的眼眸亮晶晶地望著她。
姚蓁便知曉,自己的這個決定沒有錯。
她並不知曉,驪蘭玦同友人經過這件學舍時,友人嘖嘖有聲,調笑驪蘭玦:「你從哪裏尋來這樣多的小女娘?」
驪蘭玦隔窗望了姚蓁一眼,沒有搭腔。
-
臨安的冬日不似望京那般寒冷,隻是稍微有些濕冷。姚蓁往先在宮中時,過冬依仗炙熱的地龍。如今來到這邊,略微有些不適應,驪夫人便命人常在屋舍中備著炭爐,姚蓁的袖中也常常揣著湯婆子。
不知不覺之間,姚蓁在臨安度過近一月的時日。如今已近年關。
學堂休了假,這一日,暖日晴朗,姚蓁同驪夫人一起乘馬車出行,採買一些過年要用到的年貨。
說是採買,實則本不必她們二人出行。是驪夫人怕她平日太累,帶她出來逛一逛,散散心。
吳地富庶,坊市發達,百姓安居樂業,生活閑適。
驪夫人領著姚蓁,遊玩了當地的風景名勝,亦品了許多當地的糕點,諸如定勝糕、藕粉。飯足之後,又去瓦當觀看了幾場雜耍,直至傍晚時刻,才歡歡喜喜地歸家。
待歸家之後,姚蓁收到了一封來自望京的信件。
她的心忽地急跳起來,拆開信,辨認出這是譚歇的筆跡。
譚歇簡要陳述了京中現狀。
姚蓁此時才終於知曉,為何宋濯遲遲未曾追來。
竟是陰差陽錯地以為她死了。
姚蓁如釋重負。
心道,這樣也好。
至於為何沒有舉國訃告她薨逝的消息,姚蓁猜到是宋濯的手筆。
她亦大致猜到他的意圖。
燈光下,姚蓁倚著椅背,輕輕笑了笑。
但同宋濯有關之事,並未讓她在意太久。她的思緒盡然被信中的「四王黨羽捲土重來,四處作亂」幾字而吸引。
良久之後,姚蓁將信件燒成灰燼。
她從妝奩中拿出僅剩一隻的血玉墜耳璫,沉默良久,到底沒有扔,重又放迴妝奩之中。
***
今歲的望京城,格外的寒冷,下了幾場極大的雪。
年三十那晚,宮中照例舉辦了一場宴會。
君臣共度,辭舊迎新。
姚蓁許久未曾垂簾聽政,先前流言紛紛,朝臣對她的死亡心知肚明;又有先皇夫妻崩逝,故而今年的除夕宴的舉辦規模,較為低調。
琴弦靡靡,觥籌交錯。
宋濯坐在姚蔑右手側,漫不經心地摩挲著瓷杯,品飲著茶水。
殿中分明燒著地龍,他卻仍穿著大氅。
朝臣舉杯相賀,皆不敢朝他投去目光。
無他,隻因容華公主去後,這位年輕首輔的行事風格越發狠戾。先是徹查朝中攝政王餘黨,稍有關係的,皆被他用狠厲手段清繳的幹淨;此後,於朝政上更是嚴苛,貪汙舞弊之事,一旦被他查出,輕則罷免官職,重則喪命。
他越發孤冷,偏他於朝政上果斷又勤勉,比往先更甚,讓人挑不出錯處。
因而,朝臣懼他、畏他,卻也無比地敬他。
宴會進行至半,弦樂忽地轉了個柔婉的調子。
有舞姬成列而來,自偏殿行入大殿,水袖蹁躚,眼波流轉,攢著中間一位衣裳單薄、背對著尊位的曼妙舞娘。
美人如斯,成功吸引了殿中人的目光與興致。酒樂漸酣,笑語不斷,一掃先前有些沉悶的氣氛。
宋濯眼皮也未曾抬一下,垂著濃長的睫羽,神情慵慵懶散,玉一般的長指,把玩著指尖的瓷杯。
被舞姬們攢著的舞娘,緩緩轉過身來。
殿中有些聒噪的交談聲,驀地一靜。
那舞娘眼尾勾挑,隨著弦樂緩緩舞動,麵上的珠串麵簾時起時落,隱約露出一張嬌媚的小臉來。
有人倒吸一口涼氣,驚訝道:「這這這這這……這不是容華公主嗎!」
脫口而出後,他自知失言,背後驚出一片冷汗,望向首位的宋濯。
——此先,公主薨逝後,首輔同公主之情,誰人不知?
她是他的禁忌。
是誰人這般大膽,找來如此肖似公主之人?
或者……或者此女便是公主?
那官員將腦中的後一個猜想摒除。
公主清麗端方,此女舉止浮媚,絕無可能是公主。
宋濯摩挲著杯子的長指,在他喚出那個稱號後,動作一頓。
殿中光線晦暗,那官員瞧不清宋濯的神情,隻望見他緩緩抬起頭,望向殿中央眼波瀲灩的美人。
那美人感受到他的目光,嬌笑一聲,越發大膽,扭著纖曼的腰肢,蓮步輕移,竟緩緩朝他走去。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當晚,她思索良久。
隔日,她找上驪蘭玦,向他要了前院的一間空屋舍,留作學舍,招攬附近人家的女學子。
——嶺南戰事僵持,她知自己身為女子,雖略懂軍事,但終究不是強項。思來想去,她不能貪圖安逸,便想到了教書育人的法子。
驪蘭玦領著臨安通判的官職,就任半年,深得民心。
聽聞姚蓁的想法,他點頭默許,立即命人騰出空屋子,而後將消息散播出去。
學堂修繕好第一日,姚蓁忐忑不已,原以為並不會有多少人來。不料家丁將門一打開,門外已經站著許多提筆而來的女孩子,烏黑的眼眸亮晶晶地望著她。
姚蓁便知曉,自己的這個決定沒有錯。
她並不知曉,驪蘭玦同友人經過這件學舍時,友人嘖嘖有聲,調笑驪蘭玦:「你從哪裏尋來這樣多的小女娘?」
驪蘭玦隔窗望了姚蓁一眼,沒有搭腔。
-
臨安的冬日不似望京那般寒冷,隻是稍微有些濕冷。姚蓁往先在宮中時,過冬依仗炙熱的地龍。如今來到這邊,略微有些不適應,驪夫人便命人常在屋舍中備著炭爐,姚蓁的袖中也常常揣著湯婆子。
不知不覺之間,姚蓁在臨安度過近一月的時日。如今已近年關。
學堂休了假,這一日,暖日晴朗,姚蓁同驪夫人一起乘馬車出行,採買一些過年要用到的年貨。
說是採買,實則本不必她們二人出行。是驪夫人怕她平日太累,帶她出來逛一逛,散散心。
吳地富庶,坊市發達,百姓安居樂業,生活閑適。
驪夫人領著姚蓁,遊玩了當地的風景名勝,亦品了許多當地的糕點,諸如定勝糕、藕粉。飯足之後,又去瓦當觀看了幾場雜耍,直至傍晚時刻,才歡歡喜喜地歸家。
待歸家之後,姚蓁收到了一封來自望京的信件。
她的心忽地急跳起來,拆開信,辨認出這是譚歇的筆跡。
譚歇簡要陳述了京中現狀。
姚蓁此時才終於知曉,為何宋濯遲遲未曾追來。
竟是陰差陽錯地以為她死了。
姚蓁如釋重負。
心道,這樣也好。
至於為何沒有舉國訃告她薨逝的消息,姚蓁猜到是宋濯的手筆。
她亦大致猜到他的意圖。
燈光下,姚蓁倚著椅背,輕輕笑了笑。
但同宋濯有關之事,並未讓她在意太久。她的思緒盡然被信中的「四王黨羽捲土重來,四處作亂」幾字而吸引。
良久之後,姚蓁將信件燒成灰燼。
她從妝奩中拿出僅剩一隻的血玉墜耳璫,沉默良久,到底沒有扔,重又放迴妝奩之中。
***
今歲的望京城,格外的寒冷,下了幾場極大的雪。
年三十那晚,宮中照例舉辦了一場宴會。
君臣共度,辭舊迎新。
姚蓁許久未曾垂簾聽政,先前流言紛紛,朝臣對她的死亡心知肚明;又有先皇夫妻崩逝,故而今年的除夕宴的舉辦規模,較為低調。
琴弦靡靡,觥籌交錯。
宋濯坐在姚蔑右手側,漫不經心地摩挲著瓷杯,品飲著茶水。
殿中分明燒著地龍,他卻仍穿著大氅。
朝臣舉杯相賀,皆不敢朝他投去目光。
無他,隻因容華公主去後,這位年輕首輔的行事風格越發狠戾。先是徹查朝中攝政王餘黨,稍有關係的,皆被他用狠厲手段清繳的幹淨;此後,於朝政上更是嚴苛,貪汙舞弊之事,一旦被他查出,輕則罷免官職,重則喪命。
他越發孤冷,偏他於朝政上果斷又勤勉,比往先更甚,讓人挑不出錯處。
因而,朝臣懼他、畏他,卻也無比地敬他。
宴會進行至半,弦樂忽地轉了個柔婉的調子。
有舞姬成列而來,自偏殿行入大殿,水袖蹁躚,眼波流轉,攢著中間一位衣裳單薄、背對著尊位的曼妙舞娘。
美人如斯,成功吸引了殿中人的目光與興致。酒樂漸酣,笑語不斷,一掃先前有些沉悶的氣氛。
宋濯眼皮也未曾抬一下,垂著濃長的睫羽,神情慵慵懶散,玉一般的長指,把玩著指尖的瓷杯。
被舞姬們攢著的舞娘,緩緩轉過身來。
殿中有些聒噪的交談聲,驀地一靜。
那舞娘眼尾勾挑,隨著弦樂緩緩舞動,麵上的珠串麵簾時起時落,隱約露出一張嬌媚的小臉來。
有人倒吸一口涼氣,驚訝道:「這這這這這……這不是容華公主嗎!」
脫口而出後,他自知失言,背後驚出一片冷汗,望向首位的宋濯。
——此先,公主薨逝後,首輔同公主之情,誰人不知?
她是他的禁忌。
是誰人這般大膽,找來如此肖似公主之人?
或者……或者此女便是公主?
那官員將腦中的後一個猜想摒除。
公主清麗端方,此女舉止浮媚,絕無可能是公主。
宋濯摩挲著杯子的長指,在他喚出那個稱號後,動作一頓。
殿中光線晦暗,那官員瞧不清宋濯的神情,隻望見他緩緩抬起頭,望向殿中央眼波瀲灩的美人。
那美人感受到他的目光,嬌笑一聲,越發大膽,扭著纖曼的腰肢,蓮步輕移,竟緩緩朝他走去。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