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斯福在戰時設置這些臨時機構時,還總給人以授權含混、職能重疊的印象,這主要是從縱向考察得來的印象。在控製戰時經濟方麵,羅斯福先是於1941年1月成立生產管理局。1年後又成立戰時生產局,實際上已架空了前者。深孚眾望的努森不願在納爾遜手下工作,氣憤地揚言要迴家不幹了。羅斯福在眾人勸說下仍不改初衷,而是約見努森來白宮共進午餐,努森羅列的數據表明他任內的工作無懈可擊,但羅斯福仍和藹地漫談其他的事,其實他已經安排好了一切。午餐結束時,努森願意繼續效勞,並接受了總統授予的陸軍中將的任命,實際上仍在同一個機構裏主管生產。穿上軍裝的努森總讓人覺得別扭甚至滑稽。可是9個月後,羅斯福又在當初規定為最高戰時機構的戰時生產局的上麵,設置了有權管轄它的經濟穩定局。於是納爾遜又麵臨著努森當時的難堪境地,當初納爾遜這個位置人人想坐,甚至包括副總統華萊士。這些時隱時顯的機構及其職能權限的重疊,不可避免地引起浪費、推諉、扯皮和延誤工作。這些機構都直接對總統負責,他花在這方麵的精力也顯得太多了些。他麾下的預算局局長哈羅德·史密斯曾感慨道,總統是位反覆無常的行政長官,也是歷史上偉大的行政天才。總體而言,"以這些公平和他們的貢獻來衡量羅斯福,他作為一名政府首腦是名副其實的。」
羅斯福這樣作還有另一層隱衷。自1937年貿然改造高等法院以來,他一直被幾個方麵的人指責為獨裁野心膨脹的人,國會對他的警覺和戒備增加了。為了獲得戰時的權力,除了理直氣壯地陳述其必然性和緊迫性之外,就是用臨時機構這個招牌來打動國會。言下之意是,由應急的臨時機構行使國會賦予他的權力,不久就將迴歸國會,不會造成穩定的權力傾斜的結構。不少議員也正是這樣考慮的。
在羅斯福總統與他的政府內閣之間,還橫亙著一個"小內閣",它主要由羅森曼、伯恩斯將軍、霍普金斯和總統的私人參謀長(私人總管)威廉·d·李海上將等組成。"小內閣"在大戰中日益得到總統的倚重,它經常出麵平息各機構間的紛爭。但就是在大戰中隱然成為美國政府第二號人物的霍普金斯,也沒有得到國會法令的正式認可。他忠誠於總統,能充分領會總統的意圖;羅斯福需要一個既有理解能力、又守職本分的可靠的傾聽者。霍普金斯在辭去商業部長的官職後,角色界定不明,他是總統顧問,又是總統私人特使,又有點類似於內閣的不管部長。他沒有自己的辦公桌,但在白宮二樓南邊有一套自己的起居室。這就是羅斯福的領導風格。
戰時體製還有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即戰時軍事指揮體製。根據美國憲法第2條第2款,美國總統是合眾國陸海軍以及現役各州民兵的總司令。美國參戰後2個月,華盛頓成立參謀長聯席會議,由喬治·馬歇爾將軍、歐內斯特·金海軍上將和陸軍航空隊司令阿諾德將軍組成。它是陸、海、空三軍的主要協調機構,直屬於總司令。它隨時向總司令報告軍事戰略事宜、武裝部隊人員需要、軍用物資彈藥的生產和分配情況及所有三軍共存的政策問題。它下設幾個重要的附屬機構:副參謀長聯席會議、聯合秘書處、參謀長聯合計劃署(含作戰計劃委員會)、聯合情報委員會(含經濟作戰局)、心理戰聯合委員會,其他還有如野戰運輸、通訊、後勤、氣象、軍需分配等附屬機構。疑難問題一般由這些下屬機構解決,專家們常被派往前線出任某一戰區指揮官的高級參謀。
羅斯福統領全局,主要精力用於全球戰略的籌劃、與盟國協調關係以及製定戰時外交政策並構想戰後世界格局。重大戰役的製訂也要與羅斯福密切磋商,由他審定總政策和總目標後,由參謀長聯席會議確定運輸供應、裝備分配和兵力配置,具體作戰方案一般均由當地司令官製定。鑑於總統本人涉事太多,精力有限,羅斯福特任命李海海軍上將為總司令的參謀長,實即由李海充當他與參謀長聯席會議間的中介。羅斯福很喜歡直接去白宮裏警戒最森嚴的地方——白宮地圖室,以詳細了解戰爭進程的最新情況。一批才識過人的年輕軍官日夜輪流在這裏工作,把接收到的軍事電訊及時反映在各類地圖上。為便於羅斯福坐在輪椅上查看,地圖室的地圖懸掛得很低,不同顏色的小旗和指示針標識出美國三軍在全球的位置以及變幻莫測的戰局。在地圖室裏,羅斯福就可以把命令經五角大樓聯絡中心發布到世界各地。
對於分布在各戰區的美軍司令官,羅斯福作為總司令有權直接任免或調換。參謀長聯席會議也常向他舉薦一些有潛質的軍官和軍功卓著的老將軍,前者如50歲的德懷特·d·艾森豪,後者如喬治·s·巴頓,都是由馬歇爾陸軍參謀長建議起用的。至於驕縱自負的道格拉斯·麥克阿瑟,是現代美軍發展史上的特殊人物,自一戰以來在軍內就享有獨特的地位,戰前任菲律賓軍事顧問,在珍珠港事件的前4個半月時出任美國陸軍遠東司令部司令。
在整個大戰期間,參謀長聯席會議的職責權限一直沒有明確地規定下來。李海將軍經常代表羅斯福出席聯席會議,於是當然地主持會議,製定議程,簽署主要文件和決議。李海在其迴憶錄裏指出:由於缺乏對參謀長聯席會議職權範圍的明文規定,這就使得這一組織具有很大的靈活性,它可以根據戰爭情況變化的需要而變更其活動範圍,這種變更往往同總統的想法有關,總統足智多謀,實際上通過這個機構直接指揮著這場戰爭。
羅斯福這樣作還有另一層隱衷。自1937年貿然改造高等法院以來,他一直被幾個方麵的人指責為獨裁野心膨脹的人,國會對他的警覺和戒備增加了。為了獲得戰時的權力,除了理直氣壯地陳述其必然性和緊迫性之外,就是用臨時機構這個招牌來打動國會。言下之意是,由應急的臨時機構行使國會賦予他的權力,不久就將迴歸國會,不會造成穩定的權力傾斜的結構。不少議員也正是這樣考慮的。
在羅斯福總統與他的政府內閣之間,還橫亙著一個"小內閣",它主要由羅森曼、伯恩斯將軍、霍普金斯和總統的私人參謀長(私人總管)威廉·d·李海上將等組成。"小內閣"在大戰中日益得到總統的倚重,它經常出麵平息各機構間的紛爭。但就是在大戰中隱然成為美國政府第二號人物的霍普金斯,也沒有得到國會法令的正式認可。他忠誠於總統,能充分領會總統的意圖;羅斯福需要一個既有理解能力、又守職本分的可靠的傾聽者。霍普金斯在辭去商業部長的官職後,角色界定不明,他是總統顧問,又是總統私人特使,又有點類似於內閣的不管部長。他沒有自己的辦公桌,但在白宮二樓南邊有一套自己的起居室。這就是羅斯福的領導風格。
戰時體製還有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即戰時軍事指揮體製。根據美國憲法第2條第2款,美國總統是合眾國陸海軍以及現役各州民兵的總司令。美國參戰後2個月,華盛頓成立參謀長聯席會議,由喬治·馬歇爾將軍、歐內斯特·金海軍上將和陸軍航空隊司令阿諾德將軍組成。它是陸、海、空三軍的主要協調機構,直屬於總司令。它隨時向總司令報告軍事戰略事宜、武裝部隊人員需要、軍用物資彈藥的生產和分配情況及所有三軍共存的政策問題。它下設幾個重要的附屬機構:副參謀長聯席會議、聯合秘書處、參謀長聯合計劃署(含作戰計劃委員會)、聯合情報委員會(含經濟作戰局)、心理戰聯合委員會,其他還有如野戰運輸、通訊、後勤、氣象、軍需分配等附屬機構。疑難問題一般由這些下屬機構解決,專家們常被派往前線出任某一戰區指揮官的高級參謀。
羅斯福統領全局,主要精力用於全球戰略的籌劃、與盟國協調關係以及製定戰時外交政策並構想戰後世界格局。重大戰役的製訂也要與羅斯福密切磋商,由他審定總政策和總目標後,由參謀長聯席會議確定運輸供應、裝備分配和兵力配置,具體作戰方案一般均由當地司令官製定。鑑於總統本人涉事太多,精力有限,羅斯福特任命李海海軍上將為總司令的參謀長,實即由李海充當他與參謀長聯席會議間的中介。羅斯福很喜歡直接去白宮裏警戒最森嚴的地方——白宮地圖室,以詳細了解戰爭進程的最新情況。一批才識過人的年輕軍官日夜輪流在這裏工作,把接收到的軍事電訊及時反映在各類地圖上。為便於羅斯福坐在輪椅上查看,地圖室的地圖懸掛得很低,不同顏色的小旗和指示針標識出美國三軍在全球的位置以及變幻莫測的戰局。在地圖室裏,羅斯福就可以把命令經五角大樓聯絡中心發布到世界各地。
對於分布在各戰區的美軍司令官,羅斯福作為總司令有權直接任免或調換。參謀長聯席會議也常向他舉薦一些有潛質的軍官和軍功卓著的老將軍,前者如50歲的德懷特·d·艾森豪,後者如喬治·s·巴頓,都是由馬歇爾陸軍參謀長建議起用的。至於驕縱自負的道格拉斯·麥克阿瑟,是現代美軍發展史上的特殊人物,自一戰以來在軍內就享有獨特的地位,戰前任菲律賓軍事顧問,在珍珠港事件的前4個半月時出任美國陸軍遠東司令部司令。
在整個大戰期間,參謀長聯席會議的職責權限一直沒有明確地規定下來。李海將軍經常代表羅斯福出席聯席會議,於是當然地主持會議,製定議程,簽署主要文件和決議。李海在其迴憶錄裏指出:由於缺乏對參謀長聯席會議職權範圍的明文規定,這就使得這一組織具有很大的靈活性,它可以根據戰爭情況變化的需要而變更其活動範圍,這種變更往往同總統的想法有關,總統足智多謀,實際上通過這個機構直接指揮著這場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