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國內的所謂"穩健派"及其言行。幹攏了羅斯福審視納粹德國的視線。如果說羅斯福在以壓倒性多數重新當選後,「決心尋找某些比威爾遜在凡爾賽和會上曾經採取過的更為持久的解決歐洲問題的方法"的話。那麽,美國採取行動的前提條件或"先決條件"就是:一要依賴於同英國的事先協議和步調一致;二要依賴於德國長久存在一個"穩健派",並且這個"穩健派"還須擁有足夠的實力和地位去影響、說服希特勒這個戰爭狂人接受以談判方式解決德國所遭受的"不平等待遇"。或者,這個"穩健派"必須強大得足以壓倒納粹政府內的"極端好戰派"。顯而易見,羅斯福的良好設想帶有極大的虛妄性,它起碼與德國國內的實情不符。
對此,美國國內的"反綏靖主義者"們早就清醒地向羅斯福點明了最後這一點。曾任美國駐柏林總領事和奧地利大使的喬治·梅塞史密斯在1933年就警告說希特勒及其許多同夥都是以不同麵目出現的戰爭狂人和"精神病患者"。他認為所謂"穩健派"盡管能發表意見,但在德國政府中沒有"決定性的發言權"。納粹政權隻是為了說服英、法、美去幫助它擺脫經濟困境,才在1936年顯示出"一種克製的態度"。而一旦德國經濟得到加強,殖民地要求得到滿足,納粹運動的實質就會暴露,希特勒就會發動他的戰爭機器。因此,梅塞史密斯論證道,與沙赫特的談判將是"危險的而且對美國的最高利益是有害的"。美國不應去促進綏靖,而應拒絕對希特勒提供經濟幫助並鼓勵英、法組成反法西斯的統一戰線。納粹政權在起軍事擴張遭到遏止並被日趨惡化的經濟削弱後,最終將被陸軍所推翻,陸軍將組建一個美國可以真正與之打交道的"穩健"的政府。而在此之前,所有的努力無異於與虎謀皮。多德大使雖然力求同沙赫德這樣的"穩健派"建立友誼,但他們懷疑他們是否對一個罪惡的從事於戰爭的政權有很大的影響。他根據1936年10月德意"柏林協定"和次年德意日《反共產國際協定》的製定過程,得出結論認為,戈培爾、裏賓特洛甫和羅森堡之流對希特勒的影響才是主要的。
為了逐步落實自己的計劃,羅斯福先後委派了約瑟夫·e·戴維斯和諾曼·戴維斯前往歐洲去探詢此舉的可行性以及英國的態度。前者通過與沙赫特的非正式性會唔,向羅斯福發迴了一份令人樂觀的報告。報告中表明,沙赫特正受希特勒之委託在尋求一種以限製軍備和歸還殖民地為基礎的歐洲和解,而羅斯福則完全可以通過在華盛頓召開一次和平會議來幫助希特勒努力實現這一目標。沙赫特還就德國國內的軍國主義和迫害猶太人問題向戴維斯作了「滿意的"解釋。他說,這些不過是"一個民族處於絕望和可怕的困境時的表現,這個民族受到壓抑,並在一個豐裕的世界中正在經濟上被人餓死。"而一旦德國享有公平與繁榮後,這些表現就會完全消失。後者即諾曼·戴維斯被派往倫敦考察英國對於限製軍備和一攬子解決歐洲問題的態度。而此時(1937年初)的英國,已經在通盤考慮以沙赫特的要求為基礎解決歐洲問題的可能性。並且,尚是斯坦利·鮑爾溫內閣的財政大臣但顯然將成為首相接班人的內維爾·張伯倫,同羅斯福一樣,迫切想與沙赫特為代表的"穩健派"交往。他甚至認為,德國國內有一派願意恢復良好的國際關係並用此來克服德意誌帝國所麵臨的經濟困難,而如果不能防止德國經濟走向崩潰或滿足希特勒所要求得到的公正,德國將發動一場英國所害怕的戰爭。張伯倫在出任首相前不久的內閣會議上,贏得了一項贊成考慮德國獲取殖民地要求的決定。起計劃最後定型時,與羅斯福在1937年1月對摩根索透露的設想竟如出一轍。但總的來講,於是年5月出任首相的張伯倫對與美國緊密合作的前景持懷疑態度,他承認英美在當前的國際事務中的合作在理論上是有好處的,但他更認識到把這樣一個意向性的計劃付諸實現尚有種種困難。同時,他對於1933年的世界經濟會議和後來的海軍談判期間所經歷的一切記憶猶新,他從中對羅斯福和美國的政策產生了一種深深的不信任感或戒備心理。他因此覺得羅斯福和平倡議的價值大可懷疑。最好的情況是,羅斯福也許會召集一次會議,但是在孤立主義的壓力下又可能被迫退出(他認為羅斯福1936年的許多行為都有類似的意味),從而會破壞英國的綏靖政策並使英國單槍騎馬地對付德國。他對戴維斯等人說:「倘若事物隻是(美國人)參加進來然後再揚長而去,我寧願(他們)幹脆永遠也別參加進來。」另外,英美這兩個貿易大國推行的"截然相反"的經濟政策以及由此而產生的貿易磨擦,也成為英美在進行綏靖方麵密切合作的障礙。
英國外交大臣安東尼·艾登則從另一個角度看待羅斯福的和平提議。他極力鼓勵美國在歐洲事務中發揮積極的作用,因為他認為這將可能對希特勒等戰爭狂人們起一種威懾作用。他告訴美國駐英國大使羅伯特·賓厄姆,如果要想維護和平,那麽讓柏林知道羅斯福對英國和法國的同情是十分重要的——能體現這一點的最好的具體形式就是美國修改中立法,使之在一旦發生戰爭時不利於侵略者,因為這將旗幟鮮明地表明美國雄厚的經濟資源是民主國家的後盾。即使美國國會不可能這樣做,則退而求其次,艾登也願意歡迎任何其他能證明英美團結的可行的做法。他認為如果羅斯福提出他那個廣泛"謠傳中的"和平倡議,那麽英國也應同美國合作。最好的情況是希特勒將被迫採取合作的態度,因為他知道如果拒絕合作,美國的輿論就會作出反對德國的反應。最好的情況是,如果羅斯福的提議遭到柏林的拒絕,美國公眾也許就會願意支持美國在集體安全中發揮更大的作用。艾登精明地論證道,一次會議也許不會成功,「但如果作了這樣的嚐試,而嚐試的失敗則是獨裁國家的過失,那麽這對教育世界輿論(尤其是美國輿論)的進程將是有益的。無論如何,如果我們給總統的想法潑冷水,那顯然是個大錯誤。"但是,艾登向1賓厄姆指出,等到英國重整軍備完成之後再召開由美國首倡的和平會議,這樣將更有效果。
對此,美國國內的"反綏靖主義者"們早就清醒地向羅斯福點明了最後這一點。曾任美國駐柏林總領事和奧地利大使的喬治·梅塞史密斯在1933年就警告說希特勒及其許多同夥都是以不同麵目出現的戰爭狂人和"精神病患者"。他認為所謂"穩健派"盡管能發表意見,但在德國政府中沒有"決定性的發言權"。納粹政權隻是為了說服英、法、美去幫助它擺脫經濟困境,才在1936年顯示出"一種克製的態度"。而一旦德國經濟得到加強,殖民地要求得到滿足,納粹運動的實質就會暴露,希特勒就會發動他的戰爭機器。因此,梅塞史密斯論證道,與沙赫特的談判將是"危險的而且對美國的最高利益是有害的"。美國不應去促進綏靖,而應拒絕對希特勒提供經濟幫助並鼓勵英、法組成反法西斯的統一戰線。納粹政權在起軍事擴張遭到遏止並被日趨惡化的經濟削弱後,最終將被陸軍所推翻,陸軍將組建一個美國可以真正與之打交道的"穩健"的政府。而在此之前,所有的努力無異於與虎謀皮。多德大使雖然力求同沙赫德這樣的"穩健派"建立友誼,但他們懷疑他們是否對一個罪惡的從事於戰爭的政權有很大的影響。他根據1936年10月德意"柏林協定"和次年德意日《反共產國際協定》的製定過程,得出結論認為,戈培爾、裏賓特洛甫和羅森堡之流對希特勒的影響才是主要的。
為了逐步落實自己的計劃,羅斯福先後委派了約瑟夫·e·戴維斯和諾曼·戴維斯前往歐洲去探詢此舉的可行性以及英國的態度。前者通過與沙赫特的非正式性會唔,向羅斯福發迴了一份令人樂觀的報告。報告中表明,沙赫特正受希特勒之委託在尋求一種以限製軍備和歸還殖民地為基礎的歐洲和解,而羅斯福則完全可以通過在華盛頓召開一次和平會議來幫助希特勒努力實現這一目標。沙赫特還就德國國內的軍國主義和迫害猶太人問題向戴維斯作了「滿意的"解釋。他說,這些不過是"一個民族處於絕望和可怕的困境時的表現,這個民族受到壓抑,並在一個豐裕的世界中正在經濟上被人餓死。"而一旦德國享有公平與繁榮後,這些表現就會完全消失。後者即諾曼·戴維斯被派往倫敦考察英國對於限製軍備和一攬子解決歐洲問題的態度。而此時(1937年初)的英國,已經在通盤考慮以沙赫特的要求為基礎解決歐洲問題的可能性。並且,尚是斯坦利·鮑爾溫內閣的財政大臣但顯然將成為首相接班人的內維爾·張伯倫,同羅斯福一樣,迫切想與沙赫特為代表的"穩健派"交往。他甚至認為,德國國內有一派願意恢復良好的國際關係並用此來克服德意誌帝國所麵臨的經濟困難,而如果不能防止德國經濟走向崩潰或滿足希特勒所要求得到的公正,德國將發動一場英國所害怕的戰爭。張伯倫在出任首相前不久的內閣會議上,贏得了一項贊成考慮德國獲取殖民地要求的決定。起計劃最後定型時,與羅斯福在1937年1月對摩根索透露的設想竟如出一轍。但總的來講,於是年5月出任首相的張伯倫對與美國緊密合作的前景持懷疑態度,他承認英美在當前的國際事務中的合作在理論上是有好處的,但他更認識到把這樣一個意向性的計劃付諸實現尚有種種困難。同時,他對於1933年的世界經濟會議和後來的海軍談判期間所經歷的一切記憶猶新,他從中對羅斯福和美國的政策產生了一種深深的不信任感或戒備心理。他因此覺得羅斯福和平倡議的價值大可懷疑。最好的情況是,羅斯福也許會召集一次會議,但是在孤立主義的壓力下又可能被迫退出(他認為羅斯福1936年的許多行為都有類似的意味),從而會破壞英國的綏靖政策並使英國單槍騎馬地對付德國。他對戴維斯等人說:「倘若事物隻是(美國人)參加進來然後再揚長而去,我寧願(他們)幹脆永遠也別參加進來。」另外,英美這兩個貿易大國推行的"截然相反"的經濟政策以及由此而產生的貿易磨擦,也成為英美在進行綏靖方麵密切合作的障礙。
英國外交大臣安東尼·艾登則從另一個角度看待羅斯福的和平提議。他極力鼓勵美國在歐洲事務中發揮積極的作用,因為他認為這將可能對希特勒等戰爭狂人們起一種威懾作用。他告訴美國駐英國大使羅伯特·賓厄姆,如果要想維護和平,那麽讓柏林知道羅斯福對英國和法國的同情是十分重要的——能體現這一點的最好的具體形式就是美國修改中立法,使之在一旦發生戰爭時不利於侵略者,因為這將旗幟鮮明地表明美國雄厚的經濟資源是民主國家的後盾。即使美國國會不可能這樣做,則退而求其次,艾登也願意歡迎任何其他能證明英美團結的可行的做法。他認為如果羅斯福提出他那個廣泛"謠傳中的"和平倡議,那麽英國也應同美國合作。最好的情況是希特勒將被迫採取合作的態度,因為他知道如果拒絕合作,美國的輿論就會作出反對德國的反應。最好的情況是,如果羅斯福的提議遭到柏林的拒絕,美國公眾也許就會願意支持美國在集體安全中發揮更大的作用。艾登精明地論證道,一次會議也許不會成功,「但如果作了這樣的嚐試,而嚐試的失敗則是獨裁國家的過失,那麽這對教育世界輿論(尤其是美國輿論)的進程將是有益的。無論如何,如果我們給總統的想法潑冷水,那顯然是個大錯誤。"但是,艾登向1賓厄姆指出,等到英國重整軍備完成之後再召開由美國首倡的和平會議,這樣將更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