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此多事之秋,全國又在30年代中期天災連年。各大盆地的河流泛濫成災,無以數計的街區和良田被沖毀。由於無節製的狂伐濫墾,許多地區的地表呈現荒蕪性侵蝕,植被生態遭嚴重破壞,"黑色風暴"旋即肆虐中西部各州。這裏經常有這樣的壯觀的景象:無涯際的高聳入雲的塵幕遮天蔽日,並緩緩向東南方推進,道路、棚舍、廠房、機器、莊稼幾乎瞬時被沙土掩沒。1934年,全國資源委員會的調查表明,全國有3500萬英畝可耕地完全被毀,12500萬英畝土地失去了表層土壤,這勢必造成了大平原區隨時即發的饑荒。並且,1934—1935整整兩年裏,各地旱災連綿不斷,德克薩斯州的幾個縣淪為流動的沙漠,連俄克拉荷馬市的食品都帶有沙土味。遠在東邊的孟菲斯,行人用手帕蓋著臉。7,000英尺厚的塵霧,使克利夫蘭市一片昏暗。從內布拉斯加吹過來的黃沙,透過了白宮的門窗。西部平原的塵屑飄落在大西洋中300英裏外大海的船上。這年冬天,新英格蘭諸州還降了紅雪。夏秋兩季氣溫居高不下。天災部分地有利於聯邦政府實現其減少產量以保證利潤、提高購買力的農業調整計劃,但對於千萬個受害的家庭和個人而言,是一場不亞於大蕭條的特大災難。他們被迫從焦幹的沙礫地故土上出走,四處流浪。俄克拉荷馬州的逃荒災民成了約翰·斯坦貝克《憤怒的葡萄》中的人物原型。小阿瑟·m·施萊辛格說,這些走投無路的破產者和鋌而走險的窮光棍極有可能在某個傑出人物領導下,鬧一場天翻地覆的社會革命或可怕的大動亂。


    其實,激進而暴烈的行為已經在全國各地滋長並大有燎原之勢。1934年4月,明尼阿波利斯的6,000"暴民"(以卡車司機為首的工人)向正在開市政會議的市政廳窗戶裏投擲棍棒、石頭和煤塊。入夏,衝突升級,武裝警察開槍擊倒工人67人;5月,南卡羅來納的紡織工人組成飛行中隊同警察激戰;秋天,丹佛市1,000名靠救濟為生的工人,因救濟金削減而憤怒地要求撤換州行政官員,並同警察在街頭對壘;密爾沃基的電車工人在社會黨的組織下,攻擊車庫,迫使僱主接受了他們的要求;費城的出租汽車司機焚毀了100輛計程車;得梅因的電業工人舉行同盟總罷工,全城在一漆黑暗中陷入混亂的癱瘓;共產黨人領導了加州和新澤西州等地農業工人的罷工;在俄亥俄州的托萊多,美國工人黨鼓動罷工的電瓶汽車燈具廠的工人與警察和頭戴鋼盔的國民警衛隊搏鬥,他們麵對刺刀、催淚瓦斯以至排槍掃射,都無所畏懼,最終爭得了工會的大部分要求。在五一勞動節之後的幾個月裏,從東海岸的羅得島到西海岸的舊金山,幾乎每場罷工中都有工人流血,這一年全美發生罷工1856次,參加的工人約有150萬。1935年,罷工浪潮仍在繼續,共發生罷工2014次。左翼黨派組織和勞聯中的激進派為爭取組建產業工會進行了積極的努力,並對罷工運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造成這種局麵的原因主要是:全國工業復興法第7條第1款規定給予工人的那些權利喚醒和刺激了工會的組織活動,而廣大工人在實踐中發現,他們並不能完全依賴政府許可和法律條文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有時羅斯福政府迫於強大公司的壓力作出的有利於資方的決定更使工人堅定了這一信念,即為了很好地享用自己的權利,必須顯示出自己強有力的獨立力量。此外,自大蕭條以來,他們鬱積了太多的對資方的憤慨。


    來自"左邊的驚雷"仍隆隆作響,還不時摻和進來了一些不諧音。許多進步派和激進的自由主義分子開始懷疑羅斯福新政策的成功希望,他們提出了更為激進的綱領。明尼蘇達州州長弗洛伊德·奧爾森公開宣稱自己是一個激進派,願意同自由主義者一道為他們的政綱而奮鬥,「如果資本主義不能防止蕭條捲土重來,我就希望現行體製幹脆見鬼去。""我們追求的最終目的就是合作共和國"。當年的黑幕揭發者以其《屠場》直接促成了肉類檢查法獲得通過的作家厄普頓·辛克萊提出了"終止加利福尼亞州貧困計劃",他提議向新政尚未著手解決的關鍵問題——富裕中的貧困直接進攻。他主張讓加州的失業工人在國營工廠和國營農場生產他們所需要的東西,他反對"為利潤而生產",主張"為使用而生產"。這位帶有濃厚社會主義色彩的改革家宣布競選1934年11月的加州州長。並在8月28日的民主黨初選中,得票遙遙領先,從而引起保守派的恐懼和群起而攻之。


    在充滿著騷動、焦灼、尋覓、失落的這些年份裏,以形形色色的激進麵目而出現的"政治蠱惑家"們向大眾兜售著似乎是精心炮製的治世良藥。他們利用了當時美國人民還不大明白的民族性格的某些方麵:美國式的天真爛漫、全國普遍嚮往尋求簡單明快的解決問題的方法,愛參加團體組織的心理、天生喜歡收集外表好看而其實毫無價值的東西的脾氣等等,即卡爾·g·榮格稱之為美國民族性格中幼稚的一麵。


    弗朗西斯·e·湯森醫生,曾是加州長灘的一個公共衛生官員,在1933年他66歲失業時,幾乎一貧如洗。在目睹了大批與自己境遇相似或更慘的老年人後,這位瘦弱的戴眼鏡的老頭子迅速成為一名業餘經濟學家和社會改革家。1934年1月,湯森成立了老年人周轉養老金組織,其目的是要使年滿60歲以上的老人(刑事慣犯除外)每月都能享用200美元,唯一的附加條件是必須在本月內花光於國內。這筆周轉基金來源於由聯邦政府徵收的2%的營業稅。湯森及其信從者聲稱,這基本上是一項旨在減少失業、刺激消費的經濟復興方案,而不是一項單純的補助金計劃。盡管批評者們指出湯森計劃具有以假定為根據的虛妄性,因為它要將一年國民收入的一半以上用以補償僅占總人口的9%的老人。但湯森十字軍運動仍然蔓延到了主要由農村新教傳統培養起來的人們中間。那些數以百萬計的因為失業、貧困、疾病和孤獨而陷入淒涼晚景的老人們,對這一令人振奮的號召抱有強烈的近乎宗教般的理解。他們跟著湯森異口同聲地譴責羅斯福新政忽視了老年人,並成功地把支持該運動的人選進州議會和國會。到1934年底,湯森宣稱有2500萬美國人在他的請願書上簽名,他的批評者們也承認簽名的人品碼有1000萬人,到1935年初,湯森俱樂部已達2000多個。"西海岸的政界人士如果不贊同這位醫生的計劃,就會被湯森的報復嚇得發抖",西部7個州的立法機構一度幾乎受製於湯森運動。國會議員們明知其經濟上的細節存在著明顯錯誤,卻遲遲不敢冒險就這一計劃試行唱名表決,直到1939年6月。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羅斯福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苗妍/晏九/雁九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苗妍/晏九/雁九並收藏羅斯福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