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羅斯福並不願意眼睜睜地看到這樣的事實,即他那些為競選州長而提前鋪開的準備活動,以及他煞費苦心地打下的一係列基礎及其成效統統因之而付諸東流。難道就不能將這些移作他用嗎?果然在3周後,他正式宣布自己將作為紐約州的民主黨候選人競選聯邦參議員。此時,他的助手和政治導師路易斯·豪恰巧外出休假,不知輕重和深淺的羅斯福決定自己先行動起來。這一次他甚至沒有同威爾遜通氣,他希望能迅速進入角色。


    羅斯福又一次犯了低估對手的錯誤。不動聲色的坦慕尼協會的頭子們慎重地提出了自己的候選人——威爾遜政府駐德國大使詹姆斯·傑拉爾德——一個因正在世界大戰中出色地保護著美國公民在歐洲的利益而在國內享有極高聲望的正派人。羅斯福仍然沒能認清形勢,他激動而滔滔不絕地向遠在歐洲的對手提出了許多雄辯的問題。他請了3個月假,不拿薪水,全力以赴地展開了競選。他再次深入到曾經是他的福地的波基普西地區作巡迴演說,被動的路易絲·豪懷著清醒的無望留在總部苦撐大局,然而最終一切都無濟於事,在10月的預選中,可憐的羅斯福僅獲76888票,他的對手傑拉爾德的得票幾乎是他的3倍。但1914年的中期選舉總體形勢對民主黨不利,傑拉爾德在11月份的選舉中敗給了共和黨候選人詹姆斯·w·瓦茲沃斯。


    威爾遜等黨的領導人寫信嚴厲地教訓了羅斯福這種頭腦發熱、不識大體的輕率行為。然而,"失敗卻是一個具有說服力的教育過程"。這輪較量使羅斯福和坦慕尼協會得以互相認清了對方:羅斯福真正領教了對手所擁有的潛在的影響力,並認識到任何一個企圖獲得全國性勝利的紐約州民主黨人,如果沒有坦慕尼協會的支持,終將前功盡棄乃至一事無成;而坦慕尼的頭子們也掂量了羅斯福的能量,感到這個激進的傢夥並不十分可怕,說不準什麽時候把賭注押在他身上也不致於有太壞的結果,如果形勢需要的話。


    這段插曲之所以會提前發生,就羅斯福個人而言,主要是其急功近利心態的驅使和仿效特德叔叔的衝動的作怪,從而使他在羽毛未豐時就倉促上路,結果欲速則不達。而從一個更為長遠的角度看,此番折衝無疑有助於羅斯福走向政治上的成熟。它客觀上培育了羅斯福與坦慕尼協會日益走向和解的契機,也預示著一個血平方剛、衝勁十足的激進的羅斯福開始成長為一個精氣內斂、老練沉穩的政治家。


    這個時期,羅斯福在個人生活中也發生了插曲,戰時瘋狂的工作節奏感染了人們生活中的許多領域。風華正茂的羅斯福在工作之餘暇很善於調劑自己。華盛頓風光無限的上流社交活動隨時向這位身著倫敦燕尾服的年輕人敞開著大門。1913年埃莉諾聘請了22歲的社會工作秘書露西·塞默爾。從此,這位風華絕代的美人闖進了羅斯福夫婦的兩人世界。同許多知名人士一樣,這樣的緋聞總被渲染得滿城風雨,據說羅斯福的家庭生活一度出現了嚴重的危機,怨忿交加的埃莉諾在1918年發現丈夫郵件中的情書後,帶著孩子去了坎波貝洛。1920年露西同大她30歲的富翁w·拉瑟弗德結婚,風暴似乎就此平靜。但此後的歲月中,兩人一直保持著隱秘而愉快的關係。埃莉諾從那時期就毅然開始尋找家庭以外的獨立生活道路。"平靜的背後無不隱忍著壓抑的痛苦",這是埃莉諾從此最喜歡引用的一句話。


    ------------------


    第四部:蟄伏中的苦鬥


    --------------------------------------------------------------------------------


    競選與道義


    1920年全國麵臨著戰後第一次大選,民主黨則處境維艱。這種頹勢實際上從1918年的國會選舉中就出現了。戰後民主黨遇到了許多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戰爭本身所造成的困難。人民對於威爾遜執政期間的種種緊張、紊亂和不和——"戰爭、徵兵、沒肉吃的日子和實行戰時節約的斯巴達式生活、國際聯盟之爭、赤色恐慌,等等"——早已感到厭倦,共和黨人便充分利用了戰後人們通常發生的政治感情逆轉或覺醒的心情。民主黨人曾因操持戰時經濟歷經種種困難而受到了損害,致使他們的聯合體分離為許多互相爭鬥的利益集團;他們對於從戰時過渡到平時也同樣處理得不好,結果造成了經濟失調;失業、饑荒和種族騷動;勞工們對埃斯——卡明斯法案、戰後收入銳減和罷工遭到強製性約束感到忿恨,總檢察長米切爾·帕爾默濫捕工人不僅毀壞了威爾遜政府一度作為工人的進步朋友的形象,而且還被自由派譴責為"政府保守傾向在日益增強";農場主針對農產評價格下降了13而b農業用評價格維持不變的現象,向政府提出了嚴重抗議;西部小麥帶農民早就對1917年的利弗法案表示了不滿;中產階級被戰後通貨膨脹和經濟蕭條所累及。此外,由於威爾遜堅持以戰爭賠款來懲罰德國和把戰爭罪條款列入《凡爾賽和約》,從而疏遠了自由派,而他不帶任何一個共和黨人去參加巴黎和會並且在那裏一再妥協,也招來了人們的指責。重病纏身的威爾遜作為民主黨的領袖和象徵,其影響力正在日益消退和減弱。一位威爾遜政府內閣的成員說:「威爾遜現在之不得人心就像他一度深得人心一樣。"但是他已經把民主黨同他的國際聯盟的命運緊緊地拴在了一起。威爾遜及其追隨者們強烈要求在民主黨競選政綱中提出國際聯盟問題,以藉此實現威爾遜的宏願,從而使這次大選成為一次"偉大而莊嚴的公民複決"。麵對這些現實,羅斯福同許多民主黨人一樣憂心忡忡,他擔心他的黨難以取勝,但也沒有完全失去信心。1920年6月底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破例在舊金山舉行。一開始似乎是威爾遜的女婿、羅斯福的好友、前任財政部長威廉·g·麥卡杜有望被提名的局麵,但因分歧嚴重而形成僵局。大會直到在芝加哥的第44輪投其中才選定了以報紙出版商七家、兩度擔任俄亥俄州州長的詹姆斯·m·考克斯為總統候選人。考克斯在隨後考慮副總統候選人屬誰時選擇了他並不認識的紐約州代表富蘭克林·羅斯福。他在向全國代表大會提名之前,特意徵求了墨菲的意見。墨菲清楚地意識到民主黨人此次得勝的可能性不大,並且羅斯福這幾年間已沒有像從前那樣刻意同自己過不去,於是對考克斯的代理人說:「我不喜歡羅斯福,他在全國並不出名。不過,民主黨總統候選人破天荒地第一次對我這樣尊重,所以,隻要考克斯願意,我準備連魔鬼都支持。請告訴考克斯,我們將集合起來,在第一輪投平時就提名羅斯福。」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羅斯福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苗妍/晏九/雁九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苗妍/晏九/雁九並收藏羅斯福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