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普通話的抽簽,用地道四川方言如何表達?
那些即將消失的四川方言詞匯 作者:巴蜀散人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我國各地方言和少數民族語言豐富多樣,是世界上方言和語言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普通話、方言、少數民族語言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多樣化的燦爛民俗文化。
不少普通話詞匯,方言中多有其他的表達。比如普通話的抽簽(指通過抓取或抽取預先做好記號的紙卷來決定該得什麽或做什麽,非民間占卜行為),通俗一點說,叫“抓鬮”。用四川方言來說,叫“拈鬮”,更地道的四川方言土語,則叫“拈坨坨”。
物品成團,四川方言一般說“坨”。和“團”一樣,“坨”也是量詞,如:一坨泥巴、一坨屎、一坨灰麵等。同樣的,紙卷成團,四川方言不說紙卷,說“紙坨坨”。這是四川方言土話“拈坨坨”的由來。
下文主要介紹“拈鬮”。
一、“拈”與“鬮”字
拈,普通話音niān,本義指用指取物,也指用手指搓捏或拿東西。所以“夾菜”的四川方言不是“拈”字,實際是“搛”字。
四川方言中,“拈”在川西壩子發音?iān;在川東地區和重慶發音liān,部分地區發音yān。
鬮,普通話音jiu,該字的本義是力取,後引申為抓鬮。也就是為了賭勝負或決定事情而各自抓取做好記號的紙團等。
《說文·鬥部》: “鬮(鬮),鬥取也。舊作鬬,今正。廣韻作鬮取。按力取是此字本義。今人以為拈鬮字,殆古藏彄之譌。荊楚歲時記注曰:藏彄之戲。辛氏三秦記以為鉤弋夫人所起。周處、成公綏竝作彄字,藝經、庾闡則作鉤字,其事同也。從鬥龜聲,讀若三合繩糾。見丩部。古矦切。廣韻居求、居黝二切。按龜,古音如姬,漢人多讀如鳩,合音冣近也。”
“鬮”,四川方言音jiu或qiu。
二、“拈鬮”釋義及文獻資料使用案例
拈鬮,即抽簽。動詞。“拈鬮”又說 “拈 坨坨”,受普通話影響也說“抓鬮(ㄦ)”,即用幾張小紙片暗寫上字或記號,作成紙團,由有關的人各取其一,以決定權利或義務該屬於誰。
《警世通言》卷一五: “卻去上司具呈批準,要六房中擇家道殷實老成無過犯的,當堂拈鬮,各吏具結申報上司,若新參及役將滿者,俱不許鬮。”
《水滸傳》第一百一十六迴: “作兩隊分定人數, 寫成兩處鬮子,焚香祈禱,各鬮一處。宋江拈鬮得睦州,盧俊義拈鬮得歙州。”
《三國演義》第七十一迴: “我與你都一般與主公出力,何必計較?我二人拈鬮,拈著的先去。”
《明史·選舉誌 三》: “選舉、遷除,一切由吏部,其初用拈鬮法,至萬曆間變為掣簽。”
宋·賀鑄《慶湖遺老詩集補遺》: “約十客同集金山,米芾元章約而不至,坐中分題, 以元章未至,分韻作詩,拈鬮韻應口便作,滯思即罰巨觥,予得章字。”
《蜀語》: “手卜曰拈鬮。”
《紅樓夢》第三十七迴: “迎春道: ‘依我說也不必隨一人出題 限韻,竟是拈鬮兒公道。”
張慎儀《蜀方言》卷下: “卜而取之曰拈 鬮。”
民國二十三年《華陽縣誌》卷五《禮俗·方言》: “手卜曰拈鬮。”
民國十八年《新修南充縣誌》卷七《掌故誌·風俗·方言》: “手卜曰拈鬮。音邱。”又,丁惟汾《俚語證古》卷十四雲: “丘分, 龜分也,鉤分也。拈紙團以分財產,謂之丘分。丘字當作龜。(古音讀丘) 《漢書》 ‘龜茲’,音丘慈。以紙團代龜,卜以分財產,故謂之龜分。”此說有理有據,證明 《南充縣誌》之音 “邱”,這個發音還是很久遠了。
三、日常生活中“拈鬮”、“拈坨坨”的使用。
日常生活中,對於一些需要辦的事情,由於參與者存在各種不同的需求,組織者無法一一滿足,通常通過“拈鬮”的方式來決定。
例如包產到戶時分田地,田地有近有遠有肥有瘦,就采用相對公平的“拈鬮”方式來進行分配。
例如拆遷安置,大家對樓層的需求不同,通常也用“拈鬮”的方式來決定結果。
過去無論農村還是城市,基層很多類似各種大事小事,參與者又多,往往組織者最後沒辦法了,都是一句“既然沒有好的方案,大家就拈坨坨嘛!” 如果參與者很少,遇到無法決定的事,參與者意見一致,也有通過“石頭剪刀布”來解決的。
不少普通話詞匯,方言中多有其他的表達。比如普通話的抽簽(指通過抓取或抽取預先做好記號的紙卷來決定該得什麽或做什麽,非民間占卜行為),通俗一點說,叫“抓鬮”。用四川方言來說,叫“拈鬮”,更地道的四川方言土語,則叫“拈坨坨”。
物品成團,四川方言一般說“坨”。和“團”一樣,“坨”也是量詞,如:一坨泥巴、一坨屎、一坨灰麵等。同樣的,紙卷成團,四川方言不說紙卷,說“紙坨坨”。這是四川方言土話“拈坨坨”的由來。
下文主要介紹“拈鬮”。
一、“拈”與“鬮”字
拈,普通話音niān,本義指用指取物,也指用手指搓捏或拿東西。所以“夾菜”的四川方言不是“拈”字,實際是“搛”字。
四川方言中,“拈”在川西壩子發音?iān;在川東地區和重慶發音liān,部分地區發音yān。
鬮,普通話音jiu,該字的本義是力取,後引申為抓鬮。也就是為了賭勝負或決定事情而各自抓取做好記號的紙團等。
《說文·鬥部》: “鬮(鬮),鬥取也。舊作鬬,今正。廣韻作鬮取。按力取是此字本義。今人以為拈鬮字,殆古藏彄之譌。荊楚歲時記注曰:藏彄之戲。辛氏三秦記以為鉤弋夫人所起。周處、成公綏竝作彄字,藝經、庾闡則作鉤字,其事同也。從鬥龜聲,讀若三合繩糾。見丩部。古矦切。廣韻居求、居黝二切。按龜,古音如姬,漢人多讀如鳩,合音冣近也。”
“鬮”,四川方言音jiu或qiu。
二、“拈鬮”釋義及文獻資料使用案例
拈鬮,即抽簽。動詞。“拈鬮”又說 “拈 坨坨”,受普通話影響也說“抓鬮(ㄦ)”,即用幾張小紙片暗寫上字或記號,作成紙團,由有關的人各取其一,以決定權利或義務該屬於誰。
《警世通言》卷一五: “卻去上司具呈批準,要六房中擇家道殷實老成無過犯的,當堂拈鬮,各吏具結申報上司,若新參及役將滿者,俱不許鬮。”
《水滸傳》第一百一十六迴: “作兩隊分定人數, 寫成兩處鬮子,焚香祈禱,各鬮一處。宋江拈鬮得睦州,盧俊義拈鬮得歙州。”
《三國演義》第七十一迴: “我與你都一般與主公出力,何必計較?我二人拈鬮,拈著的先去。”
《明史·選舉誌 三》: “選舉、遷除,一切由吏部,其初用拈鬮法,至萬曆間變為掣簽。”
宋·賀鑄《慶湖遺老詩集補遺》: “約十客同集金山,米芾元章約而不至,坐中分題, 以元章未至,分韻作詩,拈鬮韻應口便作,滯思即罰巨觥,予得章字。”
《蜀語》: “手卜曰拈鬮。”
《紅樓夢》第三十七迴: “迎春道: ‘依我說也不必隨一人出題 限韻,竟是拈鬮兒公道。”
張慎儀《蜀方言》卷下: “卜而取之曰拈 鬮。”
民國二十三年《華陽縣誌》卷五《禮俗·方言》: “手卜曰拈鬮。”
民國十八年《新修南充縣誌》卷七《掌故誌·風俗·方言》: “手卜曰拈鬮。音邱。”又,丁惟汾《俚語證古》卷十四雲: “丘分, 龜分也,鉤分也。拈紙團以分財產,謂之丘分。丘字當作龜。(古音讀丘) 《漢書》 ‘龜茲’,音丘慈。以紙團代龜,卜以分財產,故謂之龜分。”此說有理有據,證明 《南充縣誌》之音 “邱”,這個發音還是很久遠了。
三、日常生活中“拈鬮”、“拈坨坨”的使用。
日常生活中,對於一些需要辦的事情,由於參與者存在各種不同的需求,組織者無法一一滿足,通常通過“拈鬮”的方式來決定。
例如包產到戶時分田地,田地有近有遠有肥有瘦,就采用相對公平的“拈鬮”方式來進行分配。
例如拆遷安置,大家對樓層的需求不同,通常也用“拈鬮”的方式來決定結果。
過去無論農村還是城市,基層很多類似各種大事小事,參與者又多,往往組織者最後沒辦法了,都是一句“既然沒有好的方案,大家就拈坨坨嘛!” 如果參與者很少,遇到無法決定的事,參與者意見一致,也有通過“石頭剪刀布”來解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