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鹿之戰,戰果是輝煌的。項羽以少勝多,一舉擊潰秦軍主力,扭轉了戰局,改變了曆史走向,在中國戰爭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戰後,項羽端坐中軍大帳,傳令召見各路援軍將領。


    諸將心懷忐忑地來到項羽營帳外,還未進入,便在營門外跪地叩首,膝行至項羽麵前,一個個低垂著頭,大氣也不敢出。


    項羽本就對這些援軍心存不滿,但看到他們如此敬畏的樣子,心中的怒氣消去大半,反而生出幾分得意和滿足。


    他站起身來,親手扶起眾將,溫言寬慰道:“諸位將軍請起,此役你們也是辛苦了。”


    至此,天下諸侯、大將皆尊稱項羽為上將軍,甘願聽從其指揮調度,願效犬馬之勞。


    此時,巨鹿之圍已經解除,趙王歇在張耳的陪同下緩緩走出巨鹿城門,兩人望著眼前的景象,不禁長長地舒了口氣。


    趙王歇親自向趕來救援的各路人馬道謝,並對項羽表達了最誠摯的感激之情。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 207 年)十月,寒風凜冽,萬物蕭瑟。


    此時,項羽正在宋義手下苦苦掙紮,為了生存和權力而奮鬥。與此同時,劉邦卻已經踏上了前往鹹陽的征程。


    這是劉邦自加入項氏叔侄陣營以來,首次獲得獨立指揮作戰的機會,不再受到項家的直接控製。


    這個機會讓他感到無比興奮,因為他終於有機會展現自己的才能,並追求更大的成就。


    劉邦心中充滿喜悅地迴憶起過去。當初,他曾在項梁手下擔任小弟,但如今,他已被封為武安侯。


    如果能成功西進鹹陽,成為關中地區的主宰,那將是何等榮耀!


    根據預定計劃,劉邦率領軍隊沿著一條特定的行軍路線前進。他們經過碭縣(位於今河南商丘永城縣芒山西麓),然後穿越城陽(今山東菏澤鄄城縣富春北部),最終從黃河之南朝著鹹陽方向挺進。


    這條路線雖然艱險,但劉邦相信,隻要堅持下去,就能實現自己的目標。


    在漫長的行軍途中,劉邦時刻保持警惕,不斷鼓舞士氣。


    他心裏清楚,隻有團結一心、勇往直前,才能戰勝敵人。而他的士兵們也對這位領袖充滿信心,願意跟隨他共同戰鬥。


    劉邦率領軍隊一路前行,期間經曆了幾場規模不大的戰鬥,但都取得了勝利,並成功地補充了部分兵力。


    次年春天,他們抵達了昌邑縣(現今山東省昌邑市),在這裏與從當地崛起的英雄豪傑——彭越相遇。


    對於劉邦而言,這次邂逅彭越成為了他人生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然而,對彭越來說,這次相遇卻並非幸運之事——當然,這隻是後事的發展。


    彭越,字仲,是昌邑當地人氏,原先是一名漁夫。當時正值秦朝末年,秦始皇和秦二世實行苛捐雜稅政策,使得捕魚已無法維持生計。


    於是,彭越帶領一群漁民逃進深山老林中做起了強盜的行當。這種職業沒有成本投入,但收益豐厚,通常半年都不會有生意,但一旦有一單生意就能賺夠半年的開銷。


    彭越在這個職位上勤勤懇懇地工作了幾年,贏得了眾人的擁護和愛戴。


    陳勝、吳廣起義之後,天下大亂,各路諸侯紛紛起兵反秦。


    這時,有一些人來勸說彭越:“現在天下的豪傑都起來反抗暴秦了,你也可以拉起一支隊伍,我們都願意跟隨你。”


    彭越聽了,隻是微微一笑,迴答說:“現在兩條龍正在爭鬥,還是先看看形勢再說吧。”


    就這樣過了一年多,天下反秦的聲勢越來越浩大,就連深山老林裏的那些年輕強盜們也按捺不住,紛紛響應,他們聚集了一百多人,準備投身到反秦的大業中去。


    然而,要想成就一番大事業,必須要有一個領頭人。


    而在當地,彭越無疑是最有聲望和影響力的人物。


    於是,這些年輕的強盜們便來到彭越麵前,表示希望他能成為他們的領袖。


    但彭越卻對他們不屑一顧,並不想和這些年輕人一起共事。


    可是,這些年輕人卻不依不饒,非要彭越做他們的首領不可。


    彭越心裏其實一直很糾結,他雖然對秦朝的暴政深惡痛絕,內心充滿了反抗的衝動,但同時也對起義的後果感到害怕和不安


    。這種矛盾的心理讓他左右為難,仿佛在心中有一場激烈的辯論賽。


    然而,當眾人一而再、再而三地請求他帶領大家起義的時候,他的內心漸漸向反秦傾斜。


    這些人的熱情和堅定信念深深地打動了他,使得他內心的恐懼和猶豫逐漸消散。


    終於,彭越下定決心,不再擔憂未來可能發生的事情,毅然決然地投入到反秦的戰鬥中去。


    他立刻答應了眾人的請求,並與他們約定好在第二天日出時分在指定地點集合,舉行莊重的起義儀式。


    彭越還特別強調,如果有人膽敢遲到,將會被立刻斬首!


    這個規定展示了他對此次行動的重視程度以及對紀律的嚴格要求。隻有這樣,才能確保每個人都能準時到達,共同為反秦事業奮鬥。


    那時的社會並沒有現代的鍾表來精確計時,官府或富貴人家可能會使用更漏來計算時間,但普通民眾卻無法承擔這樣的奢侈品。


    因此,人們通常依靠觀察太陽的位置來估算時間。


    這種方法雖然簡單,但並不十分準確,容易導致時間的模糊性。


    例如,日出之時可以理解為從淩晨五點到早上七點之間的任何時刻,具體的集合時間難以確定。


    這給起義的組織和協調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做強盜的都是些無法無天、自由散漫之人,他們根本沒有嚴格的時間觀念和紀律意識。


    所以,即使彭越提前通知了集合的時間,但當第二天清晨來臨,規定的時間已過,仍有不少人遲到。


    其中,大部分人能夠按時到達集合地點,但仍有十幾個人姍姍來遲。更糟糕的是,最後一位遲到者竟然直到中午時分才大搖大擺地趕來。


    然而,彭越並沒有立刻發作,他靜靜地坐在地上等待著。


    直到所有人都抵達後,他才慢慢地站起身來,拍了拍身上的塵土,然後向眾人抱拳行禮,表示感謝。


    接著,他嚴肅地說道:“我年事漸高,本已不再對生活抱有太多期望。但諸位對我寄予厚望,堅持要我擔任大家的領袖。


    若想成就一番大業,沒有嚴明的規矩是不行的。既然你們都認可我作為領袖,那就必須遵守我的規矩。


    昨天我們已經商定好時間,但今日卻有如此多人遲到。實在無奈,我不能將所有遲到的人都處死,隻能拿最後來的那個人開刀,以儆效尤。希望大家日後能引以為戒,不再重蹈覆轍。”


    說完,彭越表情嚴厲地下令一名小頭目執行死刑。


    大夥見彭越一臉嚴肅,以為他隻是做做樣子而已,並不認為事情會像他說的那麽嚴重。


    於是紛紛涎著臉求情,希望他能饒恕那個最後來的人。


    然而,彭越並沒有改變主意,反而把臉一沉,親自將最後一個到達的人拉了出來。


    那名遲到者還沒有來得及反抗,彭越便手持長刀,猛地刺向他。


    鋒利的刀刃瞬間穿透了那人的身體,鮮血噴湧而出,那人當場斃命。


    彭越麵無表情地看著地上的屍體,然後帶領著眾人設立祭台,舉行祭拜儀式,以完成這次聚義起義的儀式。


    眾人目睹了彭越毫不猶豫地執行軍法,心中不禁湧起一股畏懼之情。


    他們意識到彭越是個言出必行、果斷決絕的人,從此再也沒有人敢於與他對視。


    從那時起,彭越所說的每一句話都被人們視為不可違背的命令,再也沒有人敢對他的話打折。


    隨著時間的推移,彭越帶領著這支隊伍不斷攻城掠地,四處征戰。


    他們收繳了許多之前造反失敗的諸侯殘部,逐漸壯大自己的力量。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彭越的隊伍已經擁有了一千多人的規模。


    這些士兵們跟隨彭越南征北戰,成為了一支強大的勢力。


    就在這個關鍵時刻,劉邦率領著大批人馬前來攻打昌邑。彭越得到這個消息後,立刻帶領自己的軍隊前往支援。


    此時彭越的起義軍還處於發展階段,急需尋找一個強大的後盾,而這正是彭越決定幫助劉邦的主要原因。


    劉邦接到西進的命令,但手下隻有幾千人馬,大部分兵力都被派去救援趙國了。


    彭越的人數更少,隻有一千多人。他們聯手進攻昌邑,但最終未能攻克這座城池,隻是徒勞無功。


    昌邑無法攻下,彭越便向劉邦告別。那麽,他為什麽不跟隨劉邦呢?


    首先,劉邦的目標是奔向鹹陽。這一路上山高水長,可能會遭遇無數艱難險阻和激烈戰鬥。


    彭越隻有一千多人馬,自然不願意將這些寶貴的兵力浪費在劉邦身上。其次,彭越想要繼續壯大自己的力量。


    如果跟隨劉邦,他的勢力可能會被吞並或削弱。因此,他選擇離開劉邦,獨自發展。最後,彭越也考慮到未來的局勢變化。


    雖然劉邦目前勢頭正猛,但誰能保證他一定能夠成功奪取天下呢?彭越認為保持獨立,等待時機更為明智。


    其次,彭越與劉邦合作後,發現劉邦的軍隊人數稀少且將領匱乏,發展狀況並不理想。


    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跟隨鳳凰飛翔,就是林中俊鳥;如果跟隨老虎同行,就是百獸之王。


    但若是和烏鴉一起飛行,就難以有所作為。彭越既無未卜先知的能力,也不懂識人之術,認為跟隨劉邦難有出頭之日。


    其三,天下反秦的局勢愈發激烈,各地起義風起雲湧。隨便拉起一支隊伍,召集上萬人,就能占據地盤稱王。彭越誌向遠大,有意積蓄力量,企圖稱王稱霸。


    因此,彭越率領隊伍前往巨野(今山東巨野縣)招募潰散的魏國士兵。


    與彭越分手後,劉邦並未死心,他前往粟縣(今河南夏邑縣),成功籌集到四千多人,加上之前的人馬,總共不到一萬。


    此外,他還邀請了魏國的一支軍隊前來協助,再次攻打昌邑。


    然而,他們並不知道當時昌邑的守將究竟是誰,但他卻成功抵禦了劉邦的兩次攻擊。


    昌邑實在是打不下來,劉邦心裏也清楚,以目前的兵力和裝備,如果強行攻城,隻會讓自己的軍隊遭受重大損失。


    而且時間緊迫,不能在這裏耽擱太久。於是他決定改變策略,不再與昌邑糾纏,而是帶著隊伍一路前進,尋找其他機會。


    一路上,劉邦采取了靈活多變的戰術。如果遇到容易攻克的城池,他會毫不猶豫地下令進攻。


    但如果遇到堅固的城池,他也不會輕易冒險,而是選擇繞過去,繼續前進。這種策略雖然看起來有些漫無目的,但實際上卻是一種明智之舉。


    因為這樣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傷亡,同時也能夠保持軍隊的士氣和戰鬥力。


    從劉邦西進過程中的整個行進路線來看,他似乎並沒有一個明確的目標或計劃。


    他的軍隊在地圖上四處遊蕩,時而向東,時而向西,時而向南,時而向北,仿佛一隻無頭蒼蠅般不知所措。


    然而,正是這種看似混亂的行動方式,讓敵人難以捉摸他的意圖,從而給他創造了更多的機會。


    在放棄昌邑後,劉邦帶領著軍隊畫出了一條華麗的弧線,直奔高陽(今河南杞縣西南)。


    這一決策顯示出了他的果斷和勇氣,也為他贏得了更多的支持者。隨著時間的推移,劉邦的實力逐漸壯大起來。


    他不斷招募新兵,收繳敵軍武器裝備,使得自己的軍隊日益強大。


    函穀關,這座古老而莊嚴的雄關,見證了無數曆史風雲變幻。


    它作為中國曆史上最早建造的重要關隘之一,擁有著“衝要無雙”的讚譽。


    在秦國統一六國之前,函穀關一直是秦國的重要門戶,即使在秦朝建立之後,仍然是拱衛鹹陽的東大門。


    因此,秦國對其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函穀關的城牆堅固高聳,地勢險峻,絕非如今僅有兩萬兵力的劉邦所能輕易攻破。


    麵對如此艱難險阻,劉邦明智地選擇了繞開函穀關,轉而從武關(位於今陝西商洛丹鳳縣東武關河的北岸)和嶢關進攻鹹陽。


    這不僅需要過人的智慧,更需要卓越的軍事策略眼光。


    時光流轉至秦二世三年(公元前 207 年)八月,劉邦決定留下韓王留守陽翟(現今河南禹州市),自己則率領張良等將領先行攻克下宛(今河南南陽),然後直接向武關進發。


    這個決策顯示出劉邦的果斷與決心,他深知戰爭的時機稍縱即逝,必須抓住每一個機會。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血脈撒滿世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篤誌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篤誌並收藏血脈撒滿世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