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頁
在古代養貓遛狗的日子[美食] 作者:林小酒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兩人正說著話,張澤睿也過來了,看見劉承便揶揄他,「劉兄真不夠意思,有好事就撇下我獨自過來了。」
劉承同樣不客氣的迴懟,「那你不還是跟過來了。」
寧瀾站起來打斷這倆人的嘴上官司,「正好你倆都來了,我帶你們去作坊裏看看,」
一行人行至作坊,遠遠的便能聞見一股梨香和藥香氣。進作坊裏麵,各人有序的忙碌著,見著外人進來絲毫沒有過多關心,隻全力忙自己手中的活計。
「厲害,當真叫人佩服,」劉承贊道,「這輩子我們比你是遠遠不如了。」
「可不是,」張澤睿附和,「要是我們沒有家裏給的各種便宜,恐怕現在什麽也不是。」
「你倆少給我戴高帽,」寧瀾還能不知道他倆打的啥注意,沒好氣道,「我也想當錦衣玉食的少爺,哪有你們的富貴命。」
「那容易,你來我家,讓我娘認你當幹兒子怎麽樣?」
「滾滾,多大的人了,沒個正經。」
「我說的是真的,你要願意的話,迴去我就找人算個好日子去。」
「說來我也缺個好弟弟,你們也知道我家裏那個不成器的,不要也罷......」
秋梨膏說到底還是藥,劉承和張澤睿這一趟過來親自看過才算是徹底放下了心,走的時候兩人各帶著兩百罐走了。
接著知達來信說秋梨膏、各種烤梨和小吊梨湯賣的都很好。秋梨膏是店裏的主推商品,為了迅速打開市場,每桌消費夠一定銀子,會送上一小壺,如今也賣出去幾十罐了。隻是小吊梨湯被學了去,有好幾家都在賣了。
梨湯所有材料都在碗裏,一看便知,學也不難,隻要用皮薄汁多的梨子來做,味道都不會太差。
寧瀾想了幾日,又加入了百合、蘆根和枇杷幹。百合養陰潤肺、清心安神;蘆根清熱生津;枇杷幹潤肺止咳,和小吊梨湯同煮相得益彰。他特地交代廚娘這三味煮的時候拿紗布包上,煮完取出來,不要叫別人知道。
後麵張九如買走五十罐秋梨膏用以年下打點,笑笑買走五十罐在藥膳鋪子裏賣,王夫人買走一百罐送到西北,趙耀買走了三百罐,張長遠要了六百罐,糖作坊的一個老主顧買走了一百罐。
從送去秋梨膏到收到所有人來信,已經過了兩個多月時間,作坊倒不用怎麽趕工,十二月便把所有的訂單都送了出去。
「器皿一定要消好毒,密封嚴實,」秋梨膏裝罐前後,一定會經過幾遍檢查,前麵的活都幹那麽好,壞到最後這一步就太虧了。為了避免路上折損,寧瀾還會根據訂單數量,相應的多送幾罐,「數量也檢查好。」
「是,東家。」
十五畝地收的四萬斤梨,已用去兩萬多斤,除去折損的,還剩下一萬七千斤。年前做出最後七百罐秋梨膏,剩下一萬斤梨仍存在地窖中。
文伯還為寧瀾帶來一筆生意,他的一個學生朱明正從婺州府寫信過來,買走一百罐秋梨膏。朱明正是書香世家,生意也是旁支在做,寧瀾除了多送十罐秋梨膏,各樣糖果也送了幾斤。
忙的差不多了,寧瀾去謝過文伯,又帶著幾罐秋梨膏去謝了孫大夫。孫大夫嚐過秋梨膏的滋味讚不絕口,叫他留下了十幾罐在醫館代賣。
許久不來,鎮上依然那麽熱鬧,心中總有那麽一兩分落寞。寧瀾逛了一會兒便逛不下去,正要迴去,碰見了幾個相熟的衙役,正是飯點,寧瀾便拉著幾人去吃飯。
酒足飯飽,衙役頭頭把寧瀾拉一邊小聲說道,「寧公子,咱們這任知縣馬上要告老還鄉了,正盯著你們生意人準備要撈最後一筆。」
寧瀾掏出幾兩銀子塞過去,「還請差大哥提點一二,知縣大人可已有打算了?」
衙役頭頭打了個嗝,嘴裏都是酒氣,退後了一兩步,「知縣不是傻的,要顧及名節,應會逐個對付。你麽,守著那麽大片地,怕是要在地上做文章。」
寧瀾買地都是有正規手續,也是打點過的,「可是和河有關?」
「寧公子聰明,咱們老爺壓著河邊的地不肯給你,可不就是在等時機麽!」
「多謝差大哥提點,寧瀾感激不盡。」
這任知縣原來隻是小貪,都是暗地裏的,比如稅收上做做手腳,籌錢籌糧時悄悄吃下一二分,倒也能忍受,水至清則無魚麽。可要借著卸任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就叫人難以接受了。
寧瀾拐去找了劉承和張澤睿,問了二人知不知道這事。
「近日有所耳聞,還未打聽出細節,」張澤睿麵色冷冷道,「你莫要擔心,我們已經使人留意了。」
劉承點頭,「這個知縣是個老狐狸,既想保全名聲,又想大撈一筆,所以非常謹慎。我們現在無憑無據,做什麽都是無用功,隻能等,隻有那老狐狸動了,我們才能動。」
「也是,我在村裏消息不如你們快,有什麽動靜你們通知我,」既然現在做不了什麽,那麽想太多也沒用。寧瀾拿起一塊點心嚼了兩口也沒嚼出味道,於是問二人,「你們拿走的秋梨膏賣的怎麽樣?」
「不是什麽難事,你等著吧,過一段時間秋梨膏的名聲必定大噪,」張澤睿一臉自若。
「我放出去了幾十罐,剩下的手裏壓著呢,」劉承也坦誠道,三人之間倒沒什麽好隱瞞的。
放長線釣大魚的「奸」商,寧瀾隻敢在心裏嘀咕不敢說出來。又聊了一會兒,眼瞅著天色不早,便起身準備迴家了。
劉承同樣不客氣的迴懟,「那你不還是跟過來了。」
寧瀾站起來打斷這倆人的嘴上官司,「正好你倆都來了,我帶你們去作坊裏看看,」
一行人行至作坊,遠遠的便能聞見一股梨香和藥香氣。進作坊裏麵,各人有序的忙碌著,見著外人進來絲毫沒有過多關心,隻全力忙自己手中的活計。
「厲害,當真叫人佩服,」劉承贊道,「這輩子我們比你是遠遠不如了。」
「可不是,」張澤睿附和,「要是我們沒有家裏給的各種便宜,恐怕現在什麽也不是。」
「你倆少給我戴高帽,」寧瀾還能不知道他倆打的啥注意,沒好氣道,「我也想當錦衣玉食的少爺,哪有你們的富貴命。」
「那容易,你來我家,讓我娘認你當幹兒子怎麽樣?」
「滾滾,多大的人了,沒個正經。」
「我說的是真的,你要願意的話,迴去我就找人算個好日子去。」
「說來我也缺個好弟弟,你們也知道我家裏那個不成器的,不要也罷......」
秋梨膏說到底還是藥,劉承和張澤睿這一趟過來親自看過才算是徹底放下了心,走的時候兩人各帶著兩百罐走了。
接著知達來信說秋梨膏、各種烤梨和小吊梨湯賣的都很好。秋梨膏是店裏的主推商品,為了迅速打開市場,每桌消費夠一定銀子,會送上一小壺,如今也賣出去幾十罐了。隻是小吊梨湯被學了去,有好幾家都在賣了。
梨湯所有材料都在碗裏,一看便知,學也不難,隻要用皮薄汁多的梨子來做,味道都不會太差。
寧瀾想了幾日,又加入了百合、蘆根和枇杷幹。百合養陰潤肺、清心安神;蘆根清熱生津;枇杷幹潤肺止咳,和小吊梨湯同煮相得益彰。他特地交代廚娘這三味煮的時候拿紗布包上,煮完取出來,不要叫別人知道。
後麵張九如買走五十罐秋梨膏用以年下打點,笑笑買走五十罐在藥膳鋪子裏賣,王夫人買走一百罐送到西北,趙耀買走了三百罐,張長遠要了六百罐,糖作坊的一個老主顧買走了一百罐。
從送去秋梨膏到收到所有人來信,已經過了兩個多月時間,作坊倒不用怎麽趕工,十二月便把所有的訂單都送了出去。
「器皿一定要消好毒,密封嚴實,」秋梨膏裝罐前後,一定會經過幾遍檢查,前麵的活都幹那麽好,壞到最後這一步就太虧了。為了避免路上折損,寧瀾還會根據訂單數量,相應的多送幾罐,「數量也檢查好。」
「是,東家。」
十五畝地收的四萬斤梨,已用去兩萬多斤,除去折損的,還剩下一萬七千斤。年前做出最後七百罐秋梨膏,剩下一萬斤梨仍存在地窖中。
文伯還為寧瀾帶來一筆生意,他的一個學生朱明正從婺州府寫信過來,買走一百罐秋梨膏。朱明正是書香世家,生意也是旁支在做,寧瀾除了多送十罐秋梨膏,各樣糖果也送了幾斤。
忙的差不多了,寧瀾去謝過文伯,又帶著幾罐秋梨膏去謝了孫大夫。孫大夫嚐過秋梨膏的滋味讚不絕口,叫他留下了十幾罐在醫館代賣。
許久不來,鎮上依然那麽熱鬧,心中總有那麽一兩分落寞。寧瀾逛了一會兒便逛不下去,正要迴去,碰見了幾個相熟的衙役,正是飯點,寧瀾便拉著幾人去吃飯。
酒足飯飽,衙役頭頭把寧瀾拉一邊小聲說道,「寧公子,咱們這任知縣馬上要告老還鄉了,正盯著你們生意人準備要撈最後一筆。」
寧瀾掏出幾兩銀子塞過去,「還請差大哥提點一二,知縣大人可已有打算了?」
衙役頭頭打了個嗝,嘴裏都是酒氣,退後了一兩步,「知縣不是傻的,要顧及名節,應會逐個對付。你麽,守著那麽大片地,怕是要在地上做文章。」
寧瀾買地都是有正規手續,也是打點過的,「可是和河有關?」
「寧公子聰明,咱們老爺壓著河邊的地不肯給你,可不就是在等時機麽!」
「多謝差大哥提點,寧瀾感激不盡。」
這任知縣原來隻是小貪,都是暗地裏的,比如稅收上做做手腳,籌錢籌糧時悄悄吃下一二分,倒也能忍受,水至清則無魚麽。可要借著卸任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就叫人難以接受了。
寧瀾拐去找了劉承和張澤睿,問了二人知不知道這事。
「近日有所耳聞,還未打聽出細節,」張澤睿麵色冷冷道,「你莫要擔心,我們已經使人留意了。」
劉承點頭,「這個知縣是個老狐狸,既想保全名聲,又想大撈一筆,所以非常謹慎。我們現在無憑無據,做什麽都是無用功,隻能等,隻有那老狐狸動了,我們才能動。」
「也是,我在村裏消息不如你們快,有什麽動靜你們通知我,」既然現在做不了什麽,那麽想太多也沒用。寧瀾拿起一塊點心嚼了兩口也沒嚼出味道,於是問二人,「你們拿走的秋梨膏賣的怎麽樣?」
「不是什麽難事,你等著吧,過一段時間秋梨膏的名聲必定大噪,」張澤睿一臉自若。
「我放出去了幾十罐,剩下的手裏壓著呢,」劉承也坦誠道,三人之間倒沒什麽好隱瞞的。
放長線釣大魚的「奸」商,寧瀾隻敢在心裏嘀咕不敢說出來。又聊了一會兒,眼瞅著天色不早,便起身準備迴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