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小插曲是典滿想要聲明張雄可能還活著(畢竟沒有被蜀軍陣前斬首示威),沒準可以派人去蜀軍那邊談一談,看看對方要是還活的話能不能贖迴來,結果當時就被張虎拽住,好說歹說總算攔了下來——為了讓典滿理解張雄若是活著陛下的聖旨不好收場的道理,張虎費盡了口舌,這才沒讓典滿把事情捅出來,當然這都是後話了。
——公安與長沙交界處——
相比北方打成一鍋粥的狀況,荊州倒是難得迎來了短暫的和平,如果說漢魏雙方的注意力集中在涼州的話,那麽吳國就是單純沒緩過氣來。
作唐縣作為雙方劃定的經濟特區,承擔著貿易的任務,不斷有商品順著長江運送到這個原本沒什麽人關注的小縣城。最早這些商品隻是季漢提供給東吳的奢侈品,不過隨著交易的穩定,越來越多的商人開始匯聚此處,連帶讓當地的住宿和服務業也興盛起來。
最早的貿易方式是季漢送來商品,東吳送來錢財,然後孫權用這些商品在東吳內部搞分銷,再用利潤來贖買那些被俘虜的東吳將士——季漢專門強調這些自江州運來的戰馬、香料、藥物的貿易對象都是孫權本人。其他人就是拿著錢來買也不好使。
不過孫權很快發現可以把這些業務分包給手下的世家,讓他們分利潤給自己即可——拿走多少業務就要上繳多少分潤,還要贖迴對應的士兵數量,這種方法可以讓孫權本人不再操心貿易的事宜,也不用總聽著手下的臣子勸誡“至尊不該把精力浪費在這種小事兒上”。
甚至在完成分包工作後,這些世家上繳的利潤比孫權自己親自擼袖子上還要多一些。所以孫權完全不覺得這種做法有什麽問題。
不過世家們同樣不是省油的燈。他們很快發現在完成將領的贖買後,至尊對剩下的等待贖買的吳軍俘虜並不是太上心,所以他們幹脆暫停了俘虜的贖迴工作,而是讓人抽空去抓點山越迴來湊數——反正是以前不少吳軍也是從山越那裏抓來的,穿上吳軍衣服放在一起的話,一般人都分辨不出來。
當然這種做法引發了公安駐軍的不滿,廖化原本想痛斥對方不但不來贖買俘虜,還放任俘虜吃自己的軍糧,不過最後來這邊巡邏的關興給他算了筆帳,又給他講了涼州那邊魏軍民夫的故例,所以廖化就放棄抗議,而是開始學著做俘虜轉化的工作,把這批爹不疼娘不愛的戰俘轉化為己方的輔兵,別的不說,讓這些前吳軍去作唐縣當民夫卸貨總比讓漢軍自己的士兵幹活強。
雖然一開始有機靈的吳軍俘虜趁著這個機會逃走,不過得知這個消息的關興很快就以切斷貿易為要挾,要求吳軍一方要麽交人要麽把贖金補上,順帶還帶著新列裝的“江陵號”轉了一圈,這艘船比“合肥號”更大,而且上麵還在船舷兩側做了改裝,安裝了四門“前膛炮”。
不同於諸葛亮在涼州用的石彈和鐵屑,這幾門炮用的炮彈都是實心鐵彈,如果不是火藥產量實在有限,關興甚至想弄出十幾門炮列在兩側。
這些炮雖說是前膛炮,不過完全沒法跟真正的前膛炮比,更類似於大號虎蹲炮,關興讓人在炮下麵加了個裝有四個小輪子的木座來固定這些炮,又用繩子把它們與船舷連接,終於勉強達到陸仁甲說的那種“水戰時候在船側麵一字排開,同時發射就可擊毀敵軍戰船”的效果,盡管簡陋,在這個時代也算降維打擊了。
耀武揚威的“江陵號”在作唐縣沿岸放了兩炮,然後吳軍就畢恭畢敬把逃迴吳軍的俘虜交了出來,在此之後吳軍俘虜就不願意逃了——就算能克製住對一日三餐的渴求,也沒人願意跑迴去後再被交出來——這名被抓迴來的俘虜被加了兩年刑期,以儆效尤。
不過此事過後,作唐縣的貿易倒是完全沒受到影響,反而有更多的商人朝著這邊趕來,如果說益州的商人是聽聞此事後認為漢軍的力量可以保護自己,那麽東吳的商人就是出於另一種考慮了:
你看漢軍受了這麽大委屈,居然沒有拿著那鐵船鐵炮對著作唐縣的吳軍駐地來上幾下,這充分說明了漢軍保持了極大的克製啊!他們連這種事兒都能不遷怒當地人,在這做生意能不安全麽?
所以昔日寧靜的縣城如今熱鬧非凡,各地的商人雲集於此。連帶著縣城的街道上,人來人往,車水馬龍,各種貨物琳琅滿目,甚至還有青樓搬來這裏擴展業務。
作唐縣的縣令忙得不可開交,既要維持治安,又要處理各種貿易糾紛,明明是東吳的官(其實作唐縣屬於武陵,不過因為路途遙遠,當初張苞他們的信沒送過來,所以做唐縣的縣令依然是東吳的官吏),倒要把大漢這邊的軍隊和商人伺候好了,好在東吳也沒人追究這個問題,再加上商業的繁榮帶來了商稅,一時間作唐縣的大小官吏都痛並快樂。
由於吳軍俘虜不再嚐試逃跑,所以廖化和關興就開始套用涼州經驗,稱他們為“吳國民夫”,待遇也向魏國民夫看齊,同時許諾隻要這些民夫不逃走,那麽幹滿三年活之後他們就可以重獲自由,到時候是留在大漢還是返迴東吳全看他們本人的意願。這極大激發了民夫們的辦事熱情。
而那些吳國軍人在碼頭上看到這些民夫的時候也不再保持“提防”的姿態,而是重新迴想起他們“東吳人”的身份,並在空閑的時候聊聊天,打探一下對方的生活。
而這些民夫最先炫耀的就是幹活的時候一天三頓的待遇。
這個待遇對於東吳的士兵而言有點超前,隻有在訓練的時候和打仗的時候才能有這個待遇——而且還不一定,所以東吳士兵的第一反應是不信,而東吳士兵不信的態度又引來了吳國民夫的不滿:
“這有什麽好不信的?你也是長沙滴,我也是長沙滴,長沙人不騙長沙人。”
——公安與長沙交界處——
相比北方打成一鍋粥的狀況,荊州倒是難得迎來了短暫的和平,如果說漢魏雙方的注意力集中在涼州的話,那麽吳國就是單純沒緩過氣來。
作唐縣作為雙方劃定的經濟特區,承擔著貿易的任務,不斷有商品順著長江運送到這個原本沒什麽人關注的小縣城。最早這些商品隻是季漢提供給東吳的奢侈品,不過隨著交易的穩定,越來越多的商人開始匯聚此處,連帶讓當地的住宿和服務業也興盛起來。
最早的貿易方式是季漢送來商品,東吳送來錢財,然後孫權用這些商品在東吳內部搞分銷,再用利潤來贖買那些被俘虜的東吳將士——季漢專門強調這些自江州運來的戰馬、香料、藥物的貿易對象都是孫權本人。其他人就是拿著錢來買也不好使。
不過孫權很快發現可以把這些業務分包給手下的世家,讓他們分利潤給自己即可——拿走多少業務就要上繳多少分潤,還要贖迴對應的士兵數量,這種方法可以讓孫權本人不再操心貿易的事宜,也不用總聽著手下的臣子勸誡“至尊不該把精力浪費在這種小事兒上”。
甚至在完成分包工作後,這些世家上繳的利潤比孫權自己親自擼袖子上還要多一些。所以孫權完全不覺得這種做法有什麽問題。
不過世家們同樣不是省油的燈。他們很快發現在完成將領的贖買後,至尊對剩下的等待贖買的吳軍俘虜並不是太上心,所以他們幹脆暫停了俘虜的贖迴工作,而是讓人抽空去抓點山越迴來湊數——反正是以前不少吳軍也是從山越那裏抓來的,穿上吳軍衣服放在一起的話,一般人都分辨不出來。
當然這種做法引發了公安駐軍的不滿,廖化原本想痛斥對方不但不來贖買俘虜,還放任俘虜吃自己的軍糧,不過最後來這邊巡邏的關興給他算了筆帳,又給他講了涼州那邊魏軍民夫的故例,所以廖化就放棄抗議,而是開始學著做俘虜轉化的工作,把這批爹不疼娘不愛的戰俘轉化為己方的輔兵,別的不說,讓這些前吳軍去作唐縣當民夫卸貨總比讓漢軍自己的士兵幹活強。
雖然一開始有機靈的吳軍俘虜趁著這個機會逃走,不過得知這個消息的關興很快就以切斷貿易為要挾,要求吳軍一方要麽交人要麽把贖金補上,順帶還帶著新列裝的“江陵號”轉了一圈,這艘船比“合肥號”更大,而且上麵還在船舷兩側做了改裝,安裝了四門“前膛炮”。
不同於諸葛亮在涼州用的石彈和鐵屑,這幾門炮用的炮彈都是實心鐵彈,如果不是火藥產量實在有限,關興甚至想弄出十幾門炮列在兩側。
這些炮雖說是前膛炮,不過完全沒法跟真正的前膛炮比,更類似於大號虎蹲炮,關興讓人在炮下麵加了個裝有四個小輪子的木座來固定這些炮,又用繩子把它們與船舷連接,終於勉強達到陸仁甲說的那種“水戰時候在船側麵一字排開,同時發射就可擊毀敵軍戰船”的效果,盡管簡陋,在這個時代也算降維打擊了。
耀武揚威的“江陵號”在作唐縣沿岸放了兩炮,然後吳軍就畢恭畢敬把逃迴吳軍的俘虜交了出來,在此之後吳軍俘虜就不願意逃了——就算能克製住對一日三餐的渴求,也沒人願意跑迴去後再被交出來——這名被抓迴來的俘虜被加了兩年刑期,以儆效尤。
不過此事過後,作唐縣的貿易倒是完全沒受到影響,反而有更多的商人朝著這邊趕來,如果說益州的商人是聽聞此事後認為漢軍的力量可以保護自己,那麽東吳的商人就是出於另一種考慮了:
你看漢軍受了這麽大委屈,居然沒有拿著那鐵船鐵炮對著作唐縣的吳軍駐地來上幾下,這充分說明了漢軍保持了極大的克製啊!他們連這種事兒都能不遷怒當地人,在這做生意能不安全麽?
所以昔日寧靜的縣城如今熱鬧非凡,各地的商人雲集於此。連帶著縣城的街道上,人來人往,車水馬龍,各種貨物琳琅滿目,甚至還有青樓搬來這裏擴展業務。
作唐縣的縣令忙得不可開交,既要維持治安,又要處理各種貿易糾紛,明明是東吳的官(其實作唐縣屬於武陵,不過因為路途遙遠,當初張苞他們的信沒送過來,所以做唐縣的縣令依然是東吳的官吏),倒要把大漢這邊的軍隊和商人伺候好了,好在東吳也沒人追究這個問題,再加上商業的繁榮帶來了商稅,一時間作唐縣的大小官吏都痛並快樂。
由於吳軍俘虜不再嚐試逃跑,所以廖化和關興就開始套用涼州經驗,稱他們為“吳國民夫”,待遇也向魏國民夫看齊,同時許諾隻要這些民夫不逃走,那麽幹滿三年活之後他們就可以重獲自由,到時候是留在大漢還是返迴東吳全看他們本人的意願。這極大激發了民夫們的辦事熱情。
而那些吳國軍人在碼頭上看到這些民夫的時候也不再保持“提防”的姿態,而是重新迴想起他們“東吳人”的身份,並在空閑的時候聊聊天,打探一下對方的生活。
而這些民夫最先炫耀的就是幹活的時候一天三頓的待遇。
這個待遇對於東吳的士兵而言有點超前,隻有在訓練的時候和打仗的時候才能有這個待遇——而且還不一定,所以東吳士兵的第一反應是不信,而東吳士兵不信的態度又引來了吳國民夫的不滿:
“這有什麽好不信的?你也是長沙滴,我也是長沙滴,長沙人不騙長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