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個小小的意外則是看到謝琳的待遇後,商隊裏其他天水世家的子弟紛紛跑來向馬岱表態,再有這種不服王化的小國,自己願意作為漢使前往斥責。
因為表態的人太多,以至於這些天水子弟居然在馬岱麵前打了起來——本來正常文人應該以舌戰為主,可惜天水的文化人跟其他地界不太一樣,最後還是馬岱實在看不下去了,告知眾人“諸君心意,某已知曉。然漢使之名頭應當由朝廷委任,不可私相授受,且待本將考量之後向朝廷稟報,再定奪不遲。”
不過這個許諾也已經很能吸引天水子弟的注意了,謝琳那小子平日雖然能說會道,不過大家都是世家子弟,說得誰沒這麽個本事一樣,謝琳的事情他們也聽說過了,無非就是兩點,第一是跑到對方國王麵前喊“開門!不然讓大漢天兵打你!”,第二就是對麵要砍自己的時候唾對麵一臉唾沫,然後喊“孫子!等死吧!”這有什麽難的?我也會啊!
當然這個小插曲不影響馬岱繼續西征,大軍前行所到之處,皆有小國望風而降。馬岱每至一國,便宣揚大漢天威與仁德,又讓商隊開展貿易,沿途居然沒有再出現一國敢於違抗者。馬岱又問向導更西方之國為何,答曰名為大宛。
就是昔日漢武帝因為使節被殺(以及汗血寶馬)派遣大軍遠征的那個國家。
由於當年班超年老,繼任都護的不甚稱職,引起西域叛亂,最後還是班超之子班勇被任命為西域長史,朝廷才重新控製西域,但在此之後烏孫和蔥嶺以西的大宛就不再屬於西域都護府的管轄範疇。
這段曆史還是謝琳之前給他講的。考慮到此時漢軍遠離涼州,已達到西域之最西端,馬岱決定此次西征便到此為止。大軍就這麽在一處被當地人叫做衍敦穀的地方休整,又招來徹裏吉和幾個中層軍官,告知他們自己的決定。
聽聞可以迴家,這些士兵表現得都很高興,哪怕是徹裏吉這種沒心沒肺的家夥也有些想念自己的家鄉了,他們這次遠征算來有半年多了,不少原本出來賺外快的羌人也開始思念各自所在的部落。
在統一思想後,馬岱就要求各部迴營休整,由於在往來的道路上還有漢軍和羌人在維持補給線,所以隻能沿著原路返迴,南邊的莎車、於闐等國就不一一前往了,反正焉耆的消息已經在西域傳播,這些小國或多或少都應該聽說了相關的消息。
結果還沒等大軍開拔,居然又有一隊使者自西邊前來,其自稱是大宛使臣,聽聞漢軍前來,特來拜見領軍之人。
本來馬岱還覺得對方可能是什麽冒名頂替或者圖謀不軌之輩,不過很快使節中的一人就表明了自己的身份,乃是大宛副王的兒子,專程跑來跟著使節團見識見識的——盡管大漢已經許久不管西域之事,不過大宛內部依然流傳著當年大漢的傳說,聽聞大漢的軍隊再次出現在地平線上後,大宛的國王、副王、輔國王經過商議,都覺得不管對方來意如何,趁早派遣使者過去通個氣,表達一下己方的善意都是好的。
於是這支匆忙組建的使節團就帶著禮物來拜訪傳說中的漢軍,考慮到昔日的經驗,他們還帶了二十匹公母馬作為見麵禮。
獲得意外之喜的馬岱並沒有在使者麵前露出喜悅之色,長期獨立帶兵在外的經驗不止磨礪了打仗的經驗,也讓馬岱學會了不動聲色地應對各種局麵。他神色冷峻,微微點頭,示意使者上前。大宛使者恭敬地呈上禮單,馬岱接過,目光隻是淡淡一掃,便將禮單交予身旁的軍司馬。
“爾等大宛前來,可還有其他言語?”馬岱盡量讓自己的聲音低沉而威嚴。
由於語言差異,這種交流需要雙方發言後由各自的翻譯進行對接再翻譯,所以意思有些偏差,不過對方還是理解的馬岱的意思,那名大宛副王之子上前一步,恭敬地說道:“將軍,我大宛久仰大漢威名,昔日便與大漢有諸多往來。如今漢軍重臨西域,我大宛上下皆盼能與大漢再續舊緣,互通有無,永結友好。”
(後續不再強調翻譯的存在,意思明白就好)
馬岱凝視著他,緩緩開口:“大宛既有此心,本將軍自會考量。然西域之地,大漢天威不容冒犯,若有不法之徒,必遭嚴懲。”
使者連聲稱是,又與馬岱交談片刻,談及大宛的風土人情、馬匹養殖等事,最後才輾轉表示希望能與大漢開展貿易——顯然之前伴隨著西域之人口耳相傳的不僅有焉耆的覆滅,也有大漢商隊的富饒。
馬岱心中暗自思索,大宛的良馬聞名遐邇,若能與之建立穩定的馬匹貿易,對漢軍將大有裨益,於是便答應了對方,得到答複的使者們非常高興,便留下一部分人在此,另一部分人迴去複命。
待使者離去後,馬岱召集諸人商議,先是告知他們要在此地逗留幾天以待大宛國迴複,又告訴他們要加強戒備以免對方有什麽陰謀。
這些大宛人若是願意貿易馬匹當然好,但若是打算以貿易為名吸引己方逗留在此,馬岱也不介意給他們點教訓。
在叮囑這兩件事之後,馬岱就開始讓閻弼清點下商隊裏麵還有什麽商品可以拿來貿易,與此同時他終於想起那頂珍珠王冠。
這頂王冠被馬岱珍藏在自己的行囊中,原本計劃是交給西域某個心向大漢而且又可靠的小國國王的,不過由於焉耆的事情,一時間也被馬岱忘了,直到此時馬岱想找些寶貴的財物,才想起它來。
於是珍珠王冠被翻出來並重新擦拭一遍,馬岱決定如果對方交出來的馬匹夠好,那麽把這頂王冠送給大宛國國王也不是不行。
數日後,大宛複命的使者歸來,同行而來的還有一支規模龐大的商隊,馱載著諸多良馬以及大宛的特產。徹裏吉親自前去檢視馬匹,隨後迴報那些馬匹還算不錯,尤其是打頭的幾十匹個個膘肥體壯,神駿非凡,當真是好馬。
因為表態的人太多,以至於這些天水子弟居然在馬岱麵前打了起來——本來正常文人應該以舌戰為主,可惜天水的文化人跟其他地界不太一樣,最後還是馬岱實在看不下去了,告知眾人“諸君心意,某已知曉。然漢使之名頭應當由朝廷委任,不可私相授受,且待本將考量之後向朝廷稟報,再定奪不遲。”
不過這個許諾也已經很能吸引天水子弟的注意了,謝琳那小子平日雖然能說會道,不過大家都是世家子弟,說得誰沒這麽個本事一樣,謝琳的事情他們也聽說過了,無非就是兩點,第一是跑到對方國王麵前喊“開門!不然讓大漢天兵打你!”,第二就是對麵要砍自己的時候唾對麵一臉唾沫,然後喊“孫子!等死吧!”這有什麽難的?我也會啊!
當然這個小插曲不影響馬岱繼續西征,大軍前行所到之處,皆有小國望風而降。馬岱每至一國,便宣揚大漢天威與仁德,又讓商隊開展貿易,沿途居然沒有再出現一國敢於違抗者。馬岱又問向導更西方之國為何,答曰名為大宛。
就是昔日漢武帝因為使節被殺(以及汗血寶馬)派遣大軍遠征的那個國家。
由於當年班超年老,繼任都護的不甚稱職,引起西域叛亂,最後還是班超之子班勇被任命為西域長史,朝廷才重新控製西域,但在此之後烏孫和蔥嶺以西的大宛就不再屬於西域都護府的管轄範疇。
這段曆史還是謝琳之前給他講的。考慮到此時漢軍遠離涼州,已達到西域之最西端,馬岱決定此次西征便到此為止。大軍就這麽在一處被當地人叫做衍敦穀的地方休整,又招來徹裏吉和幾個中層軍官,告知他們自己的決定。
聽聞可以迴家,這些士兵表現得都很高興,哪怕是徹裏吉這種沒心沒肺的家夥也有些想念自己的家鄉了,他們這次遠征算來有半年多了,不少原本出來賺外快的羌人也開始思念各自所在的部落。
在統一思想後,馬岱就要求各部迴營休整,由於在往來的道路上還有漢軍和羌人在維持補給線,所以隻能沿著原路返迴,南邊的莎車、於闐等國就不一一前往了,反正焉耆的消息已經在西域傳播,這些小國或多或少都應該聽說了相關的消息。
結果還沒等大軍開拔,居然又有一隊使者自西邊前來,其自稱是大宛使臣,聽聞漢軍前來,特來拜見領軍之人。
本來馬岱還覺得對方可能是什麽冒名頂替或者圖謀不軌之輩,不過很快使節中的一人就表明了自己的身份,乃是大宛副王的兒子,專程跑來跟著使節團見識見識的——盡管大漢已經許久不管西域之事,不過大宛內部依然流傳著當年大漢的傳說,聽聞大漢的軍隊再次出現在地平線上後,大宛的國王、副王、輔國王經過商議,都覺得不管對方來意如何,趁早派遣使者過去通個氣,表達一下己方的善意都是好的。
於是這支匆忙組建的使節團就帶著禮物來拜訪傳說中的漢軍,考慮到昔日的經驗,他們還帶了二十匹公母馬作為見麵禮。
獲得意外之喜的馬岱並沒有在使者麵前露出喜悅之色,長期獨立帶兵在外的經驗不止磨礪了打仗的經驗,也讓馬岱學會了不動聲色地應對各種局麵。他神色冷峻,微微點頭,示意使者上前。大宛使者恭敬地呈上禮單,馬岱接過,目光隻是淡淡一掃,便將禮單交予身旁的軍司馬。
“爾等大宛前來,可還有其他言語?”馬岱盡量讓自己的聲音低沉而威嚴。
由於語言差異,這種交流需要雙方發言後由各自的翻譯進行對接再翻譯,所以意思有些偏差,不過對方還是理解的馬岱的意思,那名大宛副王之子上前一步,恭敬地說道:“將軍,我大宛久仰大漢威名,昔日便與大漢有諸多往來。如今漢軍重臨西域,我大宛上下皆盼能與大漢再續舊緣,互通有無,永結友好。”
(後續不再強調翻譯的存在,意思明白就好)
馬岱凝視著他,緩緩開口:“大宛既有此心,本將軍自會考量。然西域之地,大漢天威不容冒犯,若有不法之徒,必遭嚴懲。”
使者連聲稱是,又與馬岱交談片刻,談及大宛的風土人情、馬匹養殖等事,最後才輾轉表示希望能與大漢開展貿易——顯然之前伴隨著西域之人口耳相傳的不僅有焉耆的覆滅,也有大漢商隊的富饒。
馬岱心中暗自思索,大宛的良馬聞名遐邇,若能與之建立穩定的馬匹貿易,對漢軍將大有裨益,於是便答應了對方,得到答複的使者們非常高興,便留下一部分人在此,另一部分人迴去複命。
待使者離去後,馬岱召集諸人商議,先是告知他們要在此地逗留幾天以待大宛國迴複,又告訴他們要加強戒備以免對方有什麽陰謀。
這些大宛人若是願意貿易馬匹當然好,但若是打算以貿易為名吸引己方逗留在此,馬岱也不介意給他們點教訓。
在叮囑這兩件事之後,馬岱就開始讓閻弼清點下商隊裏麵還有什麽商品可以拿來貿易,與此同時他終於想起那頂珍珠王冠。
這頂王冠被馬岱珍藏在自己的行囊中,原本計劃是交給西域某個心向大漢而且又可靠的小國國王的,不過由於焉耆的事情,一時間也被馬岱忘了,直到此時馬岱想找些寶貴的財物,才想起它來。
於是珍珠王冠被翻出來並重新擦拭一遍,馬岱決定如果對方交出來的馬匹夠好,那麽把這頂王冠送給大宛國國王也不是不行。
數日後,大宛複命的使者歸來,同行而來的還有一支規模龐大的商隊,馱載著諸多良馬以及大宛的特產。徹裏吉親自前去檢視馬匹,隨後迴報那些馬匹還算不錯,尤其是打頭的幾十匹個個膘肥體壯,神駿非凡,當真是好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