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日後,大軍至焉耆的國都員渠城,馬岱甚至懶得再派人去城下喊話,就這麽讓大軍把城圍了起來,他命令徹裏吉和其餘羌人堵死所有逃出去的缺口,然後就此駐紮,又過了兩日,有其他城池的焉耆軍隊趕來救援,被馬岱殲滅,再築京觀,三日後,再無其他地方的軍隊來救援,焉耆國王派遣使者想要投降,於是馬岱讓人砍了使者的腦袋,把它和幾日來收集的援軍的腦袋綁在一起,又命令士兵用這些日子造好的拋石機降之丟了進去,然後又命令換上石彈,開始攻城。
相比曆經戰陣的漢軍和跟著漢軍打了一路的羌人聯軍,焉耆的士兵隻能用魚腩來形容,這些士兵甚至不敢離開城牆突襲拋石機陣地,城破之後就試圖在城中頑抗,可惜很快就在漢軍麵前丟盔卸甲,有餘部想要護著國王逃出城去,也被羌人騎兵阻攔,最終被全殲。
在分開放下武器請降的焉耆士兵後,馬岱終於見到了焉耆的國王,對方的衣著雖然華麗但卻麵色倉皇,看到這個宛若喪家之犬的家夥的時候,馬岱原本想讓翻譯問問對方為什麽敢殺害漢使,但話到嘴邊卻化為一聲歎息,最後他衝著自己的士兵擺了兩下手:
“沒什麽好問的了,焉耆的國王連同親屬,皆殺之,助其為孽者,亦殺之,還有剛才反抗造成我軍傷亡的,同樣殺之,其餘的發配為奴隸,交由閻弼和商隊處理,城中民眾——”
他閉上眼,仿佛聽到謝琳臨行前說的那句“一路走來我早已將生死置之度外,若有意外,便是迴報將軍的恩德”,最後終究還是心軟了:
“——城中民眾與此事無關,開其國庫,取其金帛,放糧於民,剛才那個在城裏主動投降還給我們指路的家夥說自己是什麽官來的?”
“左將。”翻譯連忙迴答,“左將就是相當於左丞相。”
其實漢武帝時期還有左丞相,不過空右丞相不任命,“以待天下遠方之選“。後來哀帝的時候改丞相為大司徒,東漢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再也沒有左右丞相之分,不過馬岱還是聽懂了,於是繼續說道:
“那就讓他來當焉耆的國王吧,若是他們有點記性的話,應該短期內不會再掠奪各國往來之人了。”
因為劉合不在,所以徹裏吉現在已經理直氣壯把自己當成了二將軍的副將,於是他學著漢人的樣子拱拱手:“喏!”
焉耆國王及其王後和子嗣的腦袋被懸掛在員渠城的城頭上,其餘被馬岱點名必須死的人的腦袋則被築成京觀放於城外道路上,不過非常神奇的是,員渠城內的居民反而洋溢著一股子喜慶氣氛,一方麵是國王被砍掉後短時間內沒人會收稅,漢軍甚至反過來放糧,另一方麵則是漢人的商隊在這裏販賣商品。
那些鏡子固然是好的,不過他們帶來的絲綢、瓷器、茶葉更加引人注目,此外還有各類精巧的手工藝品,比如絢麗的刺繡、大小一致的瑪瑙手鏈、能在黑夜中放光的發飾等物,讓焉耆民眾大開眼界。商隊還帶來了大漢的神奇藥物,盡管價格昂貴但是隻要吃下就能立竿見影。就算你什麽都不用買,商隊也提供貨幣兌換——那些之前積攢於此的白金三品貨幣多有磨損,但隻要民眾拿去商隊兌換,商隊二話不說就會拿出全新的貨幣,而且是足額計付不會因為磨損而克扣,於是民眾對漢軍的抵觸情緒漸漸消散,轉而有了幾分敬畏與感激。
馬岱就這麽率軍在焉耆暫作休整,期間他收殮了謝琳的屍首,又派遣一隊士兵送其迴鄉,順帶送信去天水向鎮東將軍趙雲請求給予哀榮;並親自督促新王處理城中事務,新王唯唯諾諾,不敢有絲毫懈怠,一心隻想在漢軍庇護下保住王位與性命。
此外焉耆的覆滅消息就像長了腿,被往來之人迅速傳遍了西域。而沿途的尚未見到漢軍的小國們聽到這個消息後,在慶幸焉耆完犢子的同時,遠古的記憶也開始複蘇。
那是無數當孫子會被真當成孫子,不當孫子就會被砍成孫子的日子——正所謂你太爺爺一奮鬥,我太爺爺就挨揍,就是這個道理。
事實上當馬岱修整完畢準備繼續進軍的時候,就又有其他小國陸續派遣使者向漢軍表示臣服——比如與焉耆臨近的龜茲。
還有一個小小的意外就是消息傳遞的時候被西域的人們添油加醋,最早還是“漢軍使者被焉耆王所殺,漢軍誅其王而撫其民,又通貿易”,不過很快就演變成了“漢軍貿易被焉耆王所阻,於是誅其王而通其市”。
————————————————
《謝琳傳》
謝琳者,涼州張掖人也。生於謝家分支,值武侯北伐之際,琳自薦隨馬岱。彼時,其族中多有勸阻,然琳毅然棄張掖之安逸,投身軍旅,自此踏上西去之征程。
西征之途,大軍所至,婼羌、鄯善、且末國等西域小國遣使者來朝,皆表臣服。亦有小國訴焉耆之跋扈,稱自大漢軍隊撤出西域,焉耆恃強淩弱,劫掠客商,勾結龜茲,侵擾周邊,致使百姓困苦不堪。岱臨城,未敢輕動,慮及師出之名。
琳進言曰:“昔日定遠侯將眾問責焉耆、危須、尉犁前亦先遣使者通告三國國王,令其前來迎接。焉耆王心懷不軌,終被定遠侯斬殺,另立新王,吾等可效仿之。某雖不才,願為將軍之使。”岱許之。
至焉耆,琳乃斥其王,其王怒,欲殺之,琳乃唾其麵,曰:“呸!大漢天兵將至,必誅汝,使無遺類,尚敢猖獗乎!”尋即見害。
岱聞之,率軍至焉耆國都,急攻五日,破其城,誅其王,懸首於城樓上,以儆效尤。其城中貴胄、將佐多被擒獲,岱欲盡誅之。時有羌王徹裏吉諫曰:“若盡屠之,恐驚西域諸邦之心,且有違大漢仁德之名。可囚其首惡,餘者罰為苦役。”岱沉吟良久,從其言。
自此,西域震動,諸小國聞焉耆之禍,皆悚懼,對大漢之敬畏更甚。岱整軍歸營,厚葬謝琳,立碑頌其功績。
帝聞之,嗟歎良久,賜謝琳之家眷厚賞,封其為忠烈義士,子淵,官至廷尉。
相比曆經戰陣的漢軍和跟著漢軍打了一路的羌人聯軍,焉耆的士兵隻能用魚腩來形容,這些士兵甚至不敢離開城牆突襲拋石機陣地,城破之後就試圖在城中頑抗,可惜很快就在漢軍麵前丟盔卸甲,有餘部想要護著國王逃出城去,也被羌人騎兵阻攔,最終被全殲。
在分開放下武器請降的焉耆士兵後,馬岱終於見到了焉耆的國王,對方的衣著雖然華麗但卻麵色倉皇,看到這個宛若喪家之犬的家夥的時候,馬岱原本想讓翻譯問問對方為什麽敢殺害漢使,但話到嘴邊卻化為一聲歎息,最後他衝著自己的士兵擺了兩下手:
“沒什麽好問的了,焉耆的國王連同親屬,皆殺之,助其為孽者,亦殺之,還有剛才反抗造成我軍傷亡的,同樣殺之,其餘的發配為奴隸,交由閻弼和商隊處理,城中民眾——”
他閉上眼,仿佛聽到謝琳臨行前說的那句“一路走來我早已將生死置之度外,若有意外,便是迴報將軍的恩德”,最後終究還是心軟了:
“——城中民眾與此事無關,開其國庫,取其金帛,放糧於民,剛才那個在城裏主動投降還給我們指路的家夥說自己是什麽官來的?”
“左將。”翻譯連忙迴答,“左將就是相當於左丞相。”
其實漢武帝時期還有左丞相,不過空右丞相不任命,“以待天下遠方之選“。後來哀帝的時候改丞相為大司徒,東漢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再也沒有左右丞相之分,不過馬岱還是聽懂了,於是繼續說道:
“那就讓他來當焉耆的國王吧,若是他們有點記性的話,應該短期內不會再掠奪各國往來之人了。”
因為劉合不在,所以徹裏吉現在已經理直氣壯把自己當成了二將軍的副將,於是他學著漢人的樣子拱拱手:“喏!”
焉耆國王及其王後和子嗣的腦袋被懸掛在員渠城的城頭上,其餘被馬岱點名必須死的人的腦袋則被築成京觀放於城外道路上,不過非常神奇的是,員渠城內的居民反而洋溢著一股子喜慶氣氛,一方麵是國王被砍掉後短時間內沒人會收稅,漢軍甚至反過來放糧,另一方麵則是漢人的商隊在這裏販賣商品。
那些鏡子固然是好的,不過他們帶來的絲綢、瓷器、茶葉更加引人注目,此外還有各類精巧的手工藝品,比如絢麗的刺繡、大小一致的瑪瑙手鏈、能在黑夜中放光的發飾等物,讓焉耆民眾大開眼界。商隊還帶來了大漢的神奇藥物,盡管價格昂貴但是隻要吃下就能立竿見影。就算你什麽都不用買,商隊也提供貨幣兌換——那些之前積攢於此的白金三品貨幣多有磨損,但隻要民眾拿去商隊兌換,商隊二話不說就會拿出全新的貨幣,而且是足額計付不會因為磨損而克扣,於是民眾對漢軍的抵觸情緒漸漸消散,轉而有了幾分敬畏與感激。
馬岱就這麽率軍在焉耆暫作休整,期間他收殮了謝琳的屍首,又派遣一隊士兵送其迴鄉,順帶送信去天水向鎮東將軍趙雲請求給予哀榮;並親自督促新王處理城中事務,新王唯唯諾諾,不敢有絲毫懈怠,一心隻想在漢軍庇護下保住王位與性命。
此外焉耆的覆滅消息就像長了腿,被往來之人迅速傳遍了西域。而沿途的尚未見到漢軍的小國們聽到這個消息後,在慶幸焉耆完犢子的同時,遠古的記憶也開始複蘇。
那是無數當孫子會被真當成孫子,不當孫子就會被砍成孫子的日子——正所謂你太爺爺一奮鬥,我太爺爺就挨揍,就是這個道理。
事實上當馬岱修整完畢準備繼續進軍的時候,就又有其他小國陸續派遣使者向漢軍表示臣服——比如與焉耆臨近的龜茲。
還有一個小小的意外就是消息傳遞的時候被西域的人們添油加醋,最早還是“漢軍使者被焉耆王所殺,漢軍誅其王而撫其民,又通貿易”,不過很快就演變成了“漢軍貿易被焉耆王所阻,於是誅其王而通其市”。
————————————————
《謝琳傳》
謝琳者,涼州張掖人也。生於謝家分支,值武侯北伐之際,琳自薦隨馬岱。彼時,其族中多有勸阻,然琳毅然棄張掖之安逸,投身軍旅,自此踏上西去之征程。
西征之途,大軍所至,婼羌、鄯善、且末國等西域小國遣使者來朝,皆表臣服。亦有小國訴焉耆之跋扈,稱自大漢軍隊撤出西域,焉耆恃強淩弱,劫掠客商,勾結龜茲,侵擾周邊,致使百姓困苦不堪。岱臨城,未敢輕動,慮及師出之名。
琳進言曰:“昔日定遠侯將眾問責焉耆、危須、尉犁前亦先遣使者通告三國國王,令其前來迎接。焉耆王心懷不軌,終被定遠侯斬殺,另立新王,吾等可效仿之。某雖不才,願為將軍之使。”岱許之。
至焉耆,琳乃斥其王,其王怒,欲殺之,琳乃唾其麵,曰:“呸!大漢天兵將至,必誅汝,使無遺類,尚敢猖獗乎!”尋即見害。
岱聞之,率軍至焉耆國都,急攻五日,破其城,誅其王,懸首於城樓上,以儆效尤。其城中貴胄、將佐多被擒獲,岱欲盡誅之。時有羌王徹裏吉諫曰:“若盡屠之,恐驚西域諸邦之心,且有違大漢仁德之名。可囚其首惡,餘者罰為苦役。”岱沉吟良久,從其言。
自此,西域震動,諸小國聞焉耆之禍,皆悚懼,對大漢之敬畏更甚。岱整軍歸營,厚葬謝琳,立碑頌其功績。
帝聞之,嗟歎良久,賜謝琳之家眷厚賞,封其為忠烈義士,子淵,官至廷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