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網友們並沒有直接幹涉季漢的各種決策,但是不能否認的是,他們已經實際影響了季漢的許多決策部署。
而聽到丞相陳詞的近臣們也頓時打起精神來,原本他們以為丞相要為了大局讓大家捏著鼻子忍耐,尤其是聽到陛下之前發言的時候,如果陛下和丞相都認為承認孫權稱帝的事情有利於大漢,那麽他們也隻能服從安排,但是既然丞相說絕不能承認孫權稱帝,那就意味著接下來要做的事情像山一樣多,無論是興兵討伐還是單純迴信斥責孫權,都需要做好預案。
陳震更是開口提問:“既然如此,敢問丞相,張惠恕如今正在鴻臚寺的使館中等待迴信,我們該如何迴複?”
丞相則點點頭:“我當親往。”
張溫已經不是第一次出使蜀漢了,早在數年前,他就以輔義中郎將身份出使蜀國。當時至尊對他說:“您本不宜遠出,隻是擔心諸葛亮不了解我所以與曹操往來的用意,故委屈您出行。如果山越禍患全部消除,我們便會對曹丕大舉進攻。”
於是張溫表示一定讓諸葛亮理解至尊的良苦用心,到蜀國後,又在文書刻意稱頌蜀漢,以表明和解的誠意,重建兩國關係,果然得到蜀漢朝廷重視,原本以為出色完成使節任務的張溫就這麽返迴國內,卻被調進豫章的軍隊,事業上再無進展,不久又因為自己曾經舉薦的暨豔犯下過錯而被牽連,被至尊發還到家鄉吳郡。
直到這次至尊稱帝,才重新征召他前往蜀漢送信,希望他能夠像之前一樣讓兩國保持良好的關係。雖然心中有所不滿,不過張溫還是按照臣子的禮節和職責接受了這個任務,但即使是他這樣的君子,心中也會有所抱怨:
“至尊想要稱帝的心情也太急迫了,那些祥瑞之事本就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如今又想要蜀漢對他帝號承認,以歃血為盟的莊嚴神聖及吳蜀對彼此帝號的承認強化自身的神聖性,可這世上哪有皇帝是要別人承認才算的皇帝呢?倘若蜀漢不肯承認,難道至尊就不稱帝了麽?”
事實上他也看過至尊的盟約內容,無非約定平分天下,可自古以來天下是要一統的,分裂隻是暫時狀態,從未聽說哪個王朝會在盟約中以中分天下為目標,負責給至尊寫盟約的胡綜撓破了腦袋也在曆史上找不到類似的情況,最後隻能用一句“是以春秋晉侯伐衛,先分其田以畀宋人,斯其義也”糊弄過去。
至於盟約中稱唿對方是“漢”,而在自己的告天文書中聲稱“天意已去於漢”卻又派遣自己來請求“漢”的承認就顯得更加滑稽,張溫甚至懷疑如果有朝一日需要郊祀以承天意,老天也會給至尊來個震怒。
畢竟這事兒說起來太過不要臉。
更重要的是自從進入蜀漢地界,他就零星聽到有劉玄德顯靈的說法,本來他認為這無非是山野愚民的聊以自慰,直到進入成都後他看到了能在冬日種植的糧食。
那些半透明的大棚的材質不是他以前見過的任意一種東西,如果不是親眼所見,張溫也不會相信世上居然有如此柔軟但又可以透過光線的造物。
更重要的是冬天能夠種糧意味著更多的糧食產量,更多的人口和更強的國力,外加如今蜀漢已經拿下涼州大部,若是此等技術在蜀漢全境得到推廣,怕不是三國之間此消彼長,攻守易勢了。
所以自從在蜀漢使館入住後,張溫就不自覺地焦慮,直覺告訴他此次出使蜀漢怕是不會那麽順利。
果然,上午陳震進宮,下午蜀漢丞相諸葛亮便來到了使館,與他隨行的還有諸多蜀漢幹臣,張溫一看這個情況就知道要糟——蜀漢的實際掌權人帶著他的助手們來到使館顯然不是因為張溫自己麵子大,而是因為他們在知曉至尊想要稱帝的消息後不打算讓這個消息公開進入蜀漢的朝堂,而是想要在使館中給予迴複,將事態的影響範圍限製在一個小的範圍。
不過他還是非常禮貌的向諸葛亮問好,並搶先一步遞交了一封諸葛瑾的書信。
而丞相就這麽收下了書信,隨後迴禮道:“張中郎別來無恙,昔日子敕在時,常常想念你,可惜三年前他病故,未能與你再見上一麵。”
於是張溫也順勢表達了對秦宓的懷念,並表示希望可以去拜祭下這位友人,於是諸葛亮又把這項工作也交給陳震負責。在完成了私人的寒暄後,雙方的話題不可避免地迴到了正題,即大漢不會承認孫權稱帝一事。如果孫權要強行稱帝,那麽本著漢賊不兩立的原則,季漢也隻能與東吳斷交了,之前已經進行了一部分的馬匹交易也隻能遺憾中斷了。
這直接把張溫整不會了——他原本以為最多是雙方坐下來討價還價,然後蜀漢開出一些條件來,他再帶迴去告訴至尊,如此反複幾次,東吳付出一些不那麽大的代價換取蜀漢的支持,結果諸葛亮直接上來就打算掀桌子斷交,還要把剛進行不久的馬匹貿易斷掉,如果帶著這樣的消息迴去,大概率他會親眼見識一下至尊的小心眼。
最重要的是諸葛亮的反應與出使前東吳重臣們商議的結果完全不一樣,出發前,張昭和陸遜都認為諸葛亮為了獲取東吳的支持,大概率會捏著鼻子認,至尊更是在寫給蜀漢的書信中以諸葛亮為主要交談對象,結果現在諸葛亮親自帶人上門否定了蜀漢承認至尊稱帝的可能,一時間讓張溫懷疑對方被劉備附體了。
但好在這些蜀漢的重臣沒有為難他,而是表示公是公私是私,雖然大漢不會承認東吳稱帝的事情,但是張溫也可以在成都轉轉再走。於是張溫隻好道謝,並表示拜祭過秦宓後才會離開,無論蜀漢是否同意至尊稱帝,至少請寫一封迴信讓他帶迴東吳。
而聽到丞相陳詞的近臣們也頓時打起精神來,原本他們以為丞相要為了大局讓大家捏著鼻子忍耐,尤其是聽到陛下之前發言的時候,如果陛下和丞相都認為承認孫權稱帝的事情有利於大漢,那麽他們也隻能服從安排,但是既然丞相說絕不能承認孫權稱帝,那就意味著接下來要做的事情像山一樣多,無論是興兵討伐還是單純迴信斥責孫權,都需要做好預案。
陳震更是開口提問:“既然如此,敢問丞相,張惠恕如今正在鴻臚寺的使館中等待迴信,我們該如何迴複?”
丞相則點點頭:“我當親往。”
張溫已經不是第一次出使蜀漢了,早在數年前,他就以輔義中郎將身份出使蜀國。當時至尊對他說:“您本不宜遠出,隻是擔心諸葛亮不了解我所以與曹操往來的用意,故委屈您出行。如果山越禍患全部消除,我們便會對曹丕大舉進攻。”
於是張溫表示一定讓諸葛亮理解至尊的良苦用心,到蜀國後,又在文書刻意稱頌蜀漢,以表明和解的誠意,重建兩國關係,果然得到蜀漢朝廷重視,原本以為出色完成使節任務的張溫就這麽返迴國內,卻被調進豫章的軍隊,事業上再無進展,不久又因為自己曾經舉薦的暨豔犯下過錯而被牽連,被至尊發還到家鄉吳郡。
直到這次至尊稱帝,才重新征召他前往蜀漢送信,希望他能夠像之前一樣讓兩國保持良好的關係。雖然心中有所不滿,不過張溫還是按照臣子的禮節和職責接受了這個任務,但即使是他這樣的君子,心中也會有所抱怨:
“至尊想要稱帝的心情也太急迫了,那些祥瑞之事本就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如今又想要蜀漢對他帝號承認,以歃血為盟的莊嚴神聖及吳蜀對彼此帝號的承認強化自身的神聖性,可這世上哪有皇帝是要別人承認才算的皇帝呢?倘若蜀漢不肯承認,難道至尊就不稱帝了麽?”
事實上他也看過至尊的盟約內容,無非約定平分天下,可自古以來天下是要一統的,分裂隻是暫時狀態,從未聽說哪個王朝會在盟約中以中分天下為目標,負責給至尊寫盟約的胡綜撓破了腦袋也在曆史上找不到類似的情況,最後隻能用一句“是以春秋晉侯伐衛,先分其田以畀宋人,斯其義也”糊弄過去。
至於盟約中稱唿對方是“漢”,而在自己的告天文書中聲稱“天意已去於漢”卻又派遣自己來請求“漢”的承認就顯得更加滑稽,張溫甚至懷疑如果有朝一日需要郊祀以承天意,老天也會給至尊來個震怒。
畢竟這事兒說起來太過不要臉。
更重要的是自從進入蜀漢地界,他就零星聽到有劉玄德顯靈的說法,本來他認為這無非是山野愚民的聊以自慰,直到進入成都後他看到了能在冬日種植的糧食。
那些半透明的大棚的材質不是他以前見過的任意一種東西,如果不是親眼所見,張溫也不會相信世上居然有如此柔軟但又可以透過光線的造物。
更重要的是冬天能夠種糧意味著更多的糧食產量,更多的人口和更強的國力,外加如今蜀漢已經拿下涼州大部,若是此等技術在蜀漢全境得到推廣,怕不是三國之間此消彼長,攻守易勢了。
所以自從在蜀漢使館入住後,張溫就不自覺地焦慮,直覺告訴他此次出使蜀漢怕是不會那麽順利。
果然,上午陳震進宮,下午蜀漢丞相諸葛亮便來到了使館,與他隨行的還有諸多蜀漢幹臣,張溫一看這個情況就知道要糟——蜀漢的實際掌權人帶著他的助手們來到使館顯然不是因為張溫自己麵子大,而是因為他們在知曉至尊想要稱帝的消息後不打算讓這個消息公開進入蜀漢的朝堂,而是想要在使館中給予迴複,將事態的影響範圍限製在一個小的範圍。
不過他還是非常禮貌的向諸葛亮問好,並搶先一步遞交了一封諸葛瑾的書信。
而丞相就這麽收下了書信,隨後迴禮道:“張中郎別來無恙,昔日子敕在時,常常想念你,可惜三年前他病故,未能與你再見上一麵。”
於是張溫也順勢表達了對秦宓的懷念,並表示希望可以去拜祭下這位友人,於是諸葛亮又把這項工作也交給陳震負責。在完成了私人的寒暄後,雙方的話題不可避免地迴到了正題,即大漢不會承認孫權稱帝一事。如果孫權要強行稱帝,那麽本著漢賊不兩立的原則,季漢也隻能與東吳斷交了,之前已經進行了一部分的馬匹交易也隻能遺憾中斷了。
這直接把張溫整不會了——他原本以為最多是雙方坐下來討價還價,然後蜀漢開出一些條件來,他再帶迴去告訴至尊,如此反複幾次,東吳付出一些不那麽大的代價換取蜀漢的支持,結果諸葛亮直接上來就打算掀桌子斷交,還要把剛進行不久的馬匹貿易斷掉,如果帶著這樣的消息迴去,大概率他會親眼見識一下至尊的小心眼。
最重要的是諸葛亮的反應與出使前東吳重臣們商議的結果完全不一樣,出發前,張昭和陸遜都認為諸葛亮為了獲取東吳的支持,大概率會捏著鼻子認,至尊更是在寫給蜀漢的書信中以諸葛亮為主要交談對象,結果現在諸葛亮親自帶人上門否定了蜀漢承認至尊稱帝的可能,一時間讓張溫懷疑對方被劉備附體了。
但好在這些蜀漢的重臣沒有為難他,而是表示公是公私是私,雖然大漢不會承認東吳稱帝的事情,但是張溫也可以在成都轉轉再走。於是張溫隻好道謝,並表示拜祭過秦宓後才會離開,無論蜀漢是否同意至尊稱帝,至少請寫一封迴信讓他帶迴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