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碧血劍(68)
金庸作品集(簡體新版) 作者:金庸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內地有一篇評論《碧血劍》的文章十分強調的說,《碧血劍》受了英國女小說家杜·瑪麗安(du maurier)小說《蝴蝶夢》(reba)的重大影響。文學作品受到過去中外文學名著的影響,那是不可避免的。但《蝴蝶夢》這部小說並沒有太大價值,我並不覺得很好,隻因希治閣據此拍過一部好看的奇情電影,因電影在中國流行而為許多中國觀眾所知(單以杜·瑪麗安的小說而論,我更喜歡她的另一部小說my cousin rachel,但此書未拍電影,無中文譯本,故較少人知)。文學評論如不以改編後的流行電影為依據(正如根據電影“羅生門”而評《雪山飛狐》一樣),而根據原作,則格調較高。杜·瑪麗安作為一位作家,《蝴蝶夢》作為一部小說,在英國文學中都沒有什麽極重要地位。如想談論英國女小說家在作品中以次要人物述說一個露麵極少的人物作為報仇主角而展開驚心動魄的故事,不如引述愛米萊·勃朗黛(emily bronte)的《咆哮山莊》(wuthering heights),這才是英國女小說家中的第一流人物,小說也是第一流的優秀作品,隻有談論這部小說,研究英國文學者方人人皆知,不去引述隻流行一時的驚險電影。(雖然,《咆哮山莊》也拍成了一部很好的電影,但在中國較少為人知。)
〈袁崇煥評傳〉是我一個新的嚐試,目標是在正文中不直接引述別人的話而寫曆史,文字風格比較統一,希望較易閱讀,同時自己並不完全站在冷眼旁觀的地位。這篇〈評傳〉的主要創見,是認為崇禎所以殺袁崇煥,根本原因並不是由於中了反間計,而是在於這兩個人性格的衝突,以及崇禎的不正常心理。這一點前人從未指出過(對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是小說作者通常的重視點,曆史家則更重視時代背景、物質因素、製度、文化等等)。另一原因,是專製獨裁製度的禍害。
這篇文字並無多大學術上的價值,所參考的書籍都是我手頭所有的,客居香港,數量十分有限。出自《太宗實錄》、《崇禎長編》等書的若幹資料都是間接引述,未能核對原來的出處,或許會有謬誤。這篇文字如果有什麽意義,或許是在於它的“可讀性”。我以相當重大的努力,避免了一般曆史文字中的艱深晦澀。現在的麵目,比之在《明報》上所發表的初稿〈廣東英雄袁蠻子〉,文字上要順暢了些。此文可說是我正式修習曆史的起點與習作。
〈袁崇煥評傳〉一文發表後,得史家指教甚多,甚感,大史家向達先生曾來函賜以教言,頗引以為榮,已據以改正。現第三版再作修訂,以往錯誤處多加校正,其中參考楊寶霖先生〈袁崇煥雜考〉一文及《袁崇煥資料集錄》(閻崇年、俞三東兩先生編,廣西民族出版社出版)一書甚多,頗得教益,謹誌以表謝意。作者曆史素養不足,文中謬誤仍恐難免,盼大雅正之。
二〇〇二.七
注釋
[1]袁崇煥的籍貫,像中國許多名人一樣,後人有很多爭論,好像湖北襄陽與河南南陽要爭諸葛亮是他們那地方的人。據楊寶霖先生根據多種資料考證,以及閻崇年先生親身前往廣東、廣西兩地調查研究,比較可靠的結論是:袁崇煥原籍廣東東莞水南村,他也自稱是東莞人。他的祖父袁西堂是商人,於明嘉靖初年自東莞來到廣西梧州府藤縣四十三都白馬鄉,見當地山水清佳,便定居於該地,妻子何氏,生子袁子朋(或作子鵬)。子朋生三子,長子崇煥、次崇燦(另說崇燦是長兄,崇煥為次子)、三子崇煜,有六名孫子,都是“兆”字輩,十一世孫才是“承”字輩,有袁承芳、承楊、承樞、承柏、承洪、承濟等人。據閻崇年先生考據,袁崇煥生於萬曆十二年(一五八四)四月廿八日(陽曆六月六日)。他家所在地白馬鄉(原名蓮塘村)鄰近平南縣,所以廣西平南縣誌也有說他是平南人的。他是廣西藤縣人還是平南人仍有爭執,因文獻記載中兩種說法都有。他於萬曆四十七年(一六一九)考中進士,“萬曆己未科進士題名記:第三甲第四十名,袁崇煥,廣西藤縣。”考進士時報的籍貫是廣西藤縣。(以上資料見閻崇年、俞三東編《袁崇煥資料集錄》,廣西民族出版社)
[2]edward gibbon: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the heritage press,new york.
[3]這是後世論者的共同意見。《明史·神宗本紀》:“故論者謂:明之亡實亡於神宗。”趙翼《廿二史劄記·萬曆中礦稅之害》:“論者謂明之亡,不亡於崇禎而亡於萬曆雲。”清高宗題明長陵神功聖德碑:“明之亡非亡於流寇,而亡於神宗之荒唐,及天啟時閹宦之專橫,大臣誌在祿位金錢,百官專務鑽營阿諛。及思宗即位,逆閹雖誅,而天下之勢,已如河決不可複塞,魚爛不可複收矣。而又苛察太甚,人懷自免之心。小民疾苦而無告,故相聚為盜,闖賊乘之,而明社遂屋。嗚唿!有天下者,可不知所戒懼哉?”
[4]十六世紀後期來到中國遊曆的歐洲人,如g.pereira,g.da gruz,m.de rada 等人著書盛讚中國。他們拿中國的道路、城市、土地、衛生、貧民生活等和歐洲比較,認為中國好得多。見a.p.newton,ed.,travel and travellers of the middle ages;c.r.boxer,south china in the 16th century等書。直到一七九八年,馬爾塞斯在《人口論·第一篇》中還說中國是全世界最富庶的國家。萬曆年間來到中國的天主教教士利馬竇等人更盛讚中國的文治製度,認為舉世無出其右。參閱l.j.gagher,s.j.tr.,china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
[5]wolfram eberhard:a history of china,p.249.
[6]朱東潤《張居正大傳》:“從明太祖到神宗這一個血脈裏,充滿偏執和高傲……到了神宗,又在這高傲的血液裏,增加新的成分。他底母親是山西一個小農底女兒。小農有那一股貪利務得的氣息,在一升麥種下土以後,他長日巴巴地在那裏計算要長成一斛、一石、又硬、又好的小麥。成日的精神,集中在這一點上麵。……明朝底皇帝,隻有神宗嗜利,出於天性,也許隻可這樣地解釋。”(三一七頁)但說小農嗜利,似乎不大妥當。小農種麥而盼望收成,既是自然而合理的期待,又是生活的唯一資料,不能說是嗜利。一般來說,富農大概比小農更嗜利,否則做不成富農。神宗之母李太後的父親武清伯李偉,本來做泥水匠。
[7]礦稅的稅率是胡亂指定的,在l.carrington goodrich,a short history of the chinese people中,說萬曆時的礦稅是礦產價值的百分之四十,即使礦場已經停閉,礦主每年仍須按舊稅率繳稅。p.199.
[8]據張居正奏疏〈看詳戶部進呈揭帖疏〉:萬曆五年,歲入四百三十五萬九千四百餘兩,歲出三百四十九萬四千二百餘兩。
[9]葉向高奏:“中外離心,輦轂肘腋間怨聲憤盈,禍機不測,而陛下務與臣下隔絕。帷幄不得關其忠,六曹不得舉其職。舉天下無一可信之人,而自以為神明之妙用。臣恐自古聖帝明王,無此法也。”
[10]二十七年,吏部侍郎馮琦奏:“自礦稅使出,民苦更甚。加以水旱蝗災,流離載道,畿輔近地,盜賊公行,此非細故也。中使銜命,所隨奸徒千百……遂令狡猾之徒,操生死之柄……五日之內,搜括公私銀已二百萬。奸內生奸,例外創例,不至民困財殫,激成大亂不止。伏望急圖修弭,無令赤子結怨,青史貽譏。”
[11]工科給事中王德完奏:“令出柙中之虎兕以吞饜群黎,逸圈內之豺狼以搏噬百姓,怨憤無處得伸,鬱結無時可解。”
[12]鳳陽巡撫李三才奏:“陛下愛珠玉,民亦慕溫飽,陛下愛子孫,民亦戀妻孥。奈何崇聚財賄,而使小民無朝夕之安?”又言:“近日奏章,凡及礦稅,悉置不省。此宗社存亡所關,一旦眾叛土崩,小民皆為敵國,陛下即黃金盈箱,明珠填屋,誰為守之?”
[13]給事中田大益奏:“內臣務為劫奪以應上求,礦不必穴而稅不必商,民間邱隴阡陌皆礦也,官吏農工皆入稅之人也,公私騷然,脂膏殫竭,向所謂軍國正用,反致缺損。……四海之人方反唇切齒,而冀以智計甘言掩天下耳目,其可得乎?陛下矜奮自賢,沉迷不返,以豪璫奸弁為腹心,以金錢珠玉為命脈……即令逢幹剖心,皋夔進諫,亦安能解其惑哉?”又言:“陛下驅率狼虎,飛而食人……夫天下至貴而金玉珠寶至賤也。積金玉珠寶若泰山,不可市天下尺寸地,而失天下,又何用金玉珠寶哉?”
[14]吏部尚書李戴奏:“今三輔嗷嗷,民不聊生;草木既盡,剝及樹皮;夜竊成群,兼以晝劫;道殣相望,村空無煙。……使百姓坐而待死,更何忍言?使百姓不肯坐而待死,又何忍言?……此時賦稅之役,比二十年前不啻倍矣……指其屋而挾之曰‘彼有礦’,則家立破矣;‘彼漏稅’,則v立傾矣。以無可查稽之數,用無所顧畏之人,行無天理王法之事。”
[15]戶部尚書趙世卿上疏言:“天子之令,信如四時。三載前嚐曰:‘朕心仁愛,自有停止之時。’今年複一年,更待何日?天子有戲言,王命委草莽。”
[16]萬曆四十四年,給事中熊明遇疏:“內庫太實,外庫太虛。”
[17]崇禎時任大學士的徐光啟在《庖言》中說:滿洲人舊都北門,居住的大都是鐵匠,延袤數裏。在當時那便是一個規模龐大的兵工廠組合了。因此滿洲兵的盔甲精良,頭盔、麵具、護臂、護手,都是精鐵所製,馬匹的要害處也有精鐵護具。但明兵盔甲卻十分簡陋,除了胸背有甲之外,其餘部份全無保護。滿洲兵衝到近處,專射明兵的臉及脅,中箭必死。又據當時明人程令名說,努爾哈赤所居的都城“北門外則鐵匠居之,專治鎧甲;南門外則弓人、箭人居之,專造弧矢。”
[18]熊廷弼於八月廿九日上書朝廷,陳述遼東明軍情況:“殘兵……身無片甲,手無寸械,隨營糜餉,裝死扮活,不肯出戰……點冊有名,及派工役而忽去其半;領餉有名,及聞警告而又去其半……將領皆屢次征戰存剩、及新敗久廢之人,一聞警報,無不心驚膽喪者……見在馬一萬餘匹,多半瘦損,率由軍士故意斷絕草料,設法致死,備充步兵,以免出戰,甚有無故用刀刺死者。……堅甲利刃,長槍火器,喪失俱盡。今軍士所持弓皆斷背斷弦,所持箭皆無羽無鏃,刀皆缺鈍,槍皆頑禿。甚有全無一物而借他人以應點者。又皆空頭赤體,無一盔甲遮蔽。……聞風而逃,望陣而逃,懼戰而逃。頃聞北關信息,各營逃者日以千百計。如逃止一二營或數十百人,臣猶可以重法繩之。今五六萬人,人人要逃。雖有孫吳軍令,亦難禁止。”
[19]萬曆四十八年三月,熊廷弼上奏:“四十七年十二(疑為‘一’字)月赴戶部,領餉二十萬兩,十二月領餉十萬兩,四十八年正月領餉十五萬兩,俱無發給……豈軍到今日尚不餓、馬到今日尚不瘦不死、而邊事到今日尚不急耶?軍兵無糧,如何不賣襖褲雜物?如何不奪民間糧窖?如何不奪馬料養自己性命,馬匹如何不瘦不死?而戶部猶漠然不一動念。”他說戶部猶漠然不一動念,是客氣的說法,漠然不動一念的,當然是皇帝自己。
[20]“他日薊門蹂躪,鐵騎臨郊,陛下能高拱深宮,稱疾卻之乎?”
[21]戶科給事中官應震言:“內庫十萬兩內五萬九千兩,或黑如漆,或脆如土,蓋為不用朽蠹之象。”
[22]中共發掘帝皇墳墓,偏偏揀中了神宗的“定陵”,改建為博物館,稱為“地下宮殿”。
[23]努爾哈赤有十六個兒子,個個是有名的勇將。兩個侄兒阿敏與濟爾哈朗也十分厲害。
[24]康有為《袁督師遺集·序》盛稱其文字雄奇:“夫袁督師之雄才大略,忠烈武棱,古今寡比。其遺文雖寥落,而奮揚蹈厲,鶴立虹布,猶想見魯陽揮戈、崆峒倚劍之神采焉。”
[25]《明史》說熊廷弼左右手都會射箭,但沒有提到袁崇煥會武。
[26]關於袁崇煥的事跡,如未注明出處,主要係依據《明史·袁崇煥傳》所載。
[27]袁崇煥考舉人時,有〈秋闈賞月〉詩,有句:“竹葉喜添豪士誌,桂花香插少年頭。”
[28]袁崇煥於萬曆三十四年(一六〇六)中舉,時年二十二歲。他中舉之前,居於廣西平南,最初在平南考秀才,平南人說他冒籍,於是他改到藤縣去考,他有詩題為〈遊雁洲〉,唐時新進士在長安慈恩寺雁塔題名,所以“雁塔題名”表示考中,平南縣衙前河中常有雁,當地人士以雁隻多少來預卜中舉人中秀才的人數,袁詩雲:“煙水家何在?風雲影未閑,登科聞有兆,愧我獨緣慳。”當是落第之後所作,詩附有注:“予居平南,初應童子試,被人訐,今改籍藤縣,故雲。”中舉之後,到原籍東莞去掃墓,有詩〈登賢書後迴東莞縣謁墓〉:“少小辭鄉園,飄零二十年。敢雲名在榜,深愧祭無田,邱隴棠梨在,衣冠手澤傳。夕陽迴首處,林樹鬱蒼煙。”這是他原籍東莞、籍隸藤縣、幼居平南的證據。
〈袁崇煥評傳〉是我一個新的嚐試,目標是在正文中不直接引述別人的話而寫曆史,文字風格比較統一,希望較易閱讀,同時自己並不完全站在冷眼旁觀的地位。這篇〈評傳〉的主要創見,是認為崇禎所以殺袁崇煥,根本原因並不是由於中了反間計,而是在於這兩個人性格的衝突,以及崇禎的不正常心理。這一點前人從未指出過(對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是小說作者通常的重視點,曆史家則更重視時代背景、物質因素、製度、文化等等)。另一原因,是專製獨裁製度的禍害。
這篇文字並無多大學術上的價值,所參考的書籍都是我手頭所有的,客居香港,數量十分有限。出自《太宗實錄》、《崇禎長編》等書的若幹資料都是間接引述,未能核對原來的出處,或許會有謬誤。這篇文字如果有什麽意義,或許是在於它的“可讀性”。我以相當重大的努力,避免了一般曆史文字中的艱深晦澀。現在的麵目,比之在《明報》上所發表的初稿〈廣東英雄袁蠻子〉,文字上要順暢了些。此文可說是我正式修習曆史的起點與習作。
〈袁崇煥評傳〉一文發表後,得史家指教甚多,甚感,大史家向達先生曾來函賜以教言,頗引以為榮,已據以改正。現第三版再作修訂,以往錯誤處多加校正,其中參考楊寶霖先生〈袁崇煥雜考〉一文及《袁崇煥資料集錄》(閻崇年、俞三東兩先生編,廣西民族出版社出版)一書甚多,頗得教益,謹誌以表謝意。作者曆史素養不足,文中謬誤仍恐難免,盼大雅正之。
二〇〇二.七
注釋
[1]袁崇煥的籍貫,像中國許多名人一樣,後人有很多爭論,好像湖北襄陽與河南南陽要爭諸葛亮是他們那地方的人。據楊寶霖先生根據多種資料考證,以及閻崇年先生親身前往廣東、廣西兩地調查研究,比較可靠的結論是:袁崇煥原籍廣東東莞水南村,他也自稱是東莞人。他的祖父袁西堂是商人,於明嘉靖初年自東莞來到廣西梧州府藤縣四十三都白馬鄉,見當地山水清佳,便定居於該地,妻子何氏,生子袁子朋(或作子鵬)。子朋生三子,長子崇煥、次崇燦(另說崇燦是長兄,崇煥為次子)、三子崇煜,有六名孫子,都是“兆”字輩,十一世孫才是“承”字輩,有袁承芳、承楊、承樞、承柏、承洪、承濟等人。據閻崇年先生考據,袁崇煥生於萬曆十二年(一五八四)四月廿八日(陽曆六月六日)。他家所在地白馬鄉(原名蓮塘村)鄰近平南縣,所以廣西平南縣誌也有說他是平南人的。他是廣西藤縣人還是平南人仍有爭執,因文獻記載中兩種說法都有。他於萬曆四十七年(一六一九)考中進士,“萬曆己未科進士題名記:第三甲第四十名,袁崇煥,廣西藤縣。”考進士時報的籍貫是廣西藤縣。(以上資料見閻崇年、俞三東編《袁崇煥資料集錄》,廣西民族出版社)
[2]edward gibbon: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the heritage press,new york.
[3]這是後世論者的共同意見。《明史·神宗本紀》:“故論者謂:明之亡實亡於神宗。”趙翼《廿二史劄記·萬曆中礦稅之害》:“論者謂明之亡,不亡於崇禎而亡於萬曆雲。”清高宗題明長陵神功聖德碑:“明之亡非亡於流寇,而亡於神宗之荒唐,及天啟時閹宦之專橫,大臣誌在祿位金錢,百官專務鑽營阿諛。及思宗即位,逆閹雖誅,而天下之勢,已如河決不可複塞,魚爛不可複收矣。而又苛察太甚,人懷自免之心。小民疾苦而無告,故相聚為盜,闖賊乘之,而明社遂屋。嗚唿!有天下者,可不知所戒懼哉?”
[4]十六世紀後期來到中國遊曆的歐洲人,如g.pereira,g.da gruz,m.de rada 等人著書盛讚中國。他們拿中國的道路、城市、土地、衛生、貧民生活等和歐洲比較,認為中國好得多。見a.p.newton,ed.,travel and travellers of the middle ages;c.r.boxer,south china in the 16th century等書。直到一七九八年,馬爾塞斯在《人口論·第一篇》中還說中國是全世界最富庶的國家。萬曆年間來到中國的天主教教士利馬竇等人更盛讚中國的文治製度,認為舉世無出其右。參閱l.j.gagher,s.j.tr.,china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
[5]wolfram eberhard:a history of china,p.249.
[6]朱東潤《張居正大傳》:“從明太祖到神宗這一個血脈裏,充滿偏執和高傲……到了神宗,又在這高傲的血液裏,增加新的成分。他底母親是山西一個小農底女兒。小農有那一股貪利務得的氣息,在一升麥種下土以後,他長日巴巴地在那裏計算要長成一斛、一石、又硬、又好的小麥。成日的精神,集中在這一點上麵。……明朝底皇帝,隻有神宗嗜利,出於天性,也許隻可這樣地解釋。”(三一七頁)但說小農嗜利,似乎不大妥當。小農種麥而盼望收成,既是自然而合理的期待,又是生活的唯一資料,不能說是嗜利。一般來說,富農大概比小農更嗜利,否則做不成富農。神宗之母李太後的父親武清伯李偉,本來做泥水匠。
[7]礦稅的稅率是胡亂指定的,在l.carrington goodrich,a short history of the chinese people中,說萬曆時的礦稅是礦產價值的百分之四十,即使礦場已經停閉,礦主每年仍須按舊稅率繳稅。p.199.
[8]據張居正奏疏〈看詳戶部進呈揭帖疏〉:萬曆五年,歲入四百三十五萬九千四百餘兩,歲出三百四十九萬四千二百餘兩。
[9]葉向高奏:“中外離心,輦轂肘腋間怨聲憤盈,禍機不測,而陛下務與臣下隔絕。帷幄不得關其忠,六曹不得舉其職。舉天下無一可信之人,而自以為神明之妙用。臣恐自古聖帝明王,無此法也。”
[10]二十七年,吏部侍郎馮琦奏:“自礦稅使出,民苦更甚。加以水旱蝗災,流離載道,畿輔近地,盜賊公行,此非細故也。中使銜命,所隨奸徒千百……遂令狡猾之徒,操生死之柄……五日之內,搜括公私銀已二百萬。奸內生奸,例外創例,不至民困財殫,激成大亂不止。伏望急圖修弭,無令赤子結怨,青史貽譏。”
[11]工科給事中王德完奏:“令出柙中之虎兕以吞饜群黎,逸圈內之豺狼以搏噬百姓,怨憤無處得伸,鬱結無時可解。”
[12]鳳陽巡撫李三才奏:“陛下愛珠玉,民亦慕溫飽,陛下愛子孫,民亦戀妻孥。奈何崇聚財賄,而使小民無朝夕之安?”又言:“近日奏章,凡及礦稅,悉置不省。此宗社存亡所關,一旦眾叛土崩,小民皆為敵國,陛下即黃金盈箱,明珠填屋,誰為守之?”
[13]給事中田大益奏:“內臣務為劫奪以應上求,礦不必穴而稅不必商,民間邱隴阡陌皆礦也,官吏農工皆入稅之人也,公私騷然,脂膏殫竭,向所謂軍國正用,反致缺損。……四海之人方反唇切齒,而冀以智計甘言掩天下耳目,其可得乎?陛下矜奮自賢,沉迷不返,以豪璫奸弁為腹心,以金錢珠玉為命脈……即令逢幹剖心,皋夔進諫,亦安能解其惑哉?”又言:“陛下驅率狼虎,飛而食人……夫天下至貴而金玉珠寶至賤也。積金玉珠寶若泰山,不可市天下尺寸地,而失天下,又何用金玉珠寶哉?”
[14]吏部尚書李戴奏:“今三輔嗷嗷,民不聊生;草木既盡,剝及樹皮;夜竊成群,兼以晝劫;道殣相望,村空無煙。……使百姓坐而待死,更何忍言?使百姓不肯坐而待死,又何忍言?……此時賦稅之役,比二十年前不啻倍矣……指其屋而挾之曰‘彼有礦’,則家立破矣;‘彼漏稅’,則v立傾矣。以無可查稽之數,用無所顧畏之人,行無天理王法之事。”
[15]戶部尚書趙世卿上疏言:“天子之令,信如四時。三載前嚐曰:‘朕心仁愛,自有停止之時。’今年複一年,更待何日?天子有戲言,王命委草莽。”
[16]萬曆四十四年,給事中熊明遇疏:“內庫太實,外庫太虛。”
[17]崇禎時任大學士的徐光啟在《庖言》中說:滿洲人舊都北門,居住的大都是鐵匠,延袤數裏。在當時那便是一個規模龐大的兵工廠組合了。因此滿洲兵的盔甲精良,頭盔、麵具、護臂、護手,都是精鐵所製,馬匹的要害處也有精鐵護具。但明兵盔甲卻十分簡陋,除了胸背有甲之外,其餘部份全無保護。滿洲兵衝到近處,專射明兵的臉及脅,中箭必死。又據當時明人程令名說,努爾哈赤所居的都城“北門外則鐵匠居之,專治鎧甲;南門外則弓人、箭人居之,專造弧矢。”
[18]熊廷弼於八月廿九日上書朝廷,陳述遼東明軍情況:“殘兵……身無片甲,手無寸械,隨營糜餉,裝死扮活,不肯出戰……點冊有名,及派工役而忽去其半;領餉有名,及聞警告而又去其半……將領皆屢次征戰存剩、及新敗久廢之人,一聞警報,無不心驚膽喪者……見在馬一萬餘匹,多半瘦損,率由軍士故意斷絕草料,設法致死,備充步兵,以免出戰,甚有無故用刀刺死者。……堅甲利刃,長槍火器,喪失俱盡。今軍士所持弓皆斷背斷弦,所持箭皆無羽無鏃,刀皆缺鈍,槍皆頑禿。甚有全無一物而借他人以應點者。又皆空頭赤體,無一盔甲遮蔽。……聞風而逃,望陣而逃,懼戰而逃。頃聞北關信息,各營逃者日以千百計。如逃止一二營或數十百人,臣猶可以重法繩之。今五六萬人,人人要逃。雖有孫吳軍令,亦難禁止。”
[19]萬曆四十八年三月,熊廷弼上奏:“四十七年十二(疑為‘一’字)月赴戶部,領餉二十萬兩,十二月領餉十萬兩,四十八年正月領餉十五萬兩,俱無發給……豈軍到今日尚不餓、馬到今日尚不瘦不死、而邊事到今日尚不急耶?軍兵無糧,如何不賣襖褲雜物?如何不奪民間糧窖?如何不奪馬料養自己性命,馬匹如何不瘦不死?而戶部猶漠然不一動念。”他說戶部猶漠然不一動念,是客氣的說法,漠然不動一念的,當然是皇帝自己。
[20]“他日薊門蹂躪,鐵騎臨郊,陛下能高拱深宮,稱疾卻之乎?”
[21]戶科給事中官應震言:“內庫十萬兩內五萬九千兩,或黑如漆,或脆如土,蓋為不用朽蠹之象。”
[22]中共發掘帝皇墳墓,偏偏揀中了神宗的“定陵”,改建為博物館,稱為“地下宮殿”。
[23]努爾哈赤有十六個兒子,個個是有名的勇將。兩個侄兒阿敏與濟爾哈朗也十分厲害。
[24]康有為《袁督師遺集·序》盛稱其文字雄奇:“夫袁督師之雄才大略,忠烈武棱,古今寡比。其遺文雖寥落,而奮揚蹈厲,鶴立虹布,猶想見魯陽揮戈、崆峒倚劍之神采焉。”
[25]《明史》說熊廷弼左右手都會射箭,但沒有提到袁崇煥會武。
[26]關於袁崇煥的事跡,如未注明出處,主要係依據《明史·袁崇煥傳》所載。
[27]袁崇煥考舉人時,有〈秋闈賞月〉詩,有句:“竹葉喜添豪士誌,桂花香插少年頭。”
[28]袁崇煥於萬曆三十四年(一六〇六)中舉,時年二十二歲。他中舉之前,居於廣西平南,最初在平南考秀才,平南人說他冒籍,於是他改到藤縣去考,他有詩題為〈遊雁洲〉,唐時新進士在長安慈恩寺雁塔題名,所以“雁塔題名”表示考中,平南縣衙前河中常有雁,當地人士以雁隻多少來預卜中舉人中秀才的人數,袁詩雲:“煙水家何在?風雲影未閑,登科聞有兆,愧我獨緣慳。”當是落第之後所作,詩附有注:“予居平南,初應童子試,被人訐,今改籍藤縣,故雲。”中舉之後,到原籍東莞去掃墓,有詩〈登賢書後迴東莞縣謁墓〉:“少小辭鄉園,飄零二十年。敢雲名在榜,深愧祭無田,邱隴棠梨在,衣冠手澤傳。夕陽迴首處,林樹鬱蒼煙。”這是他原籍東莞、籍隸藤縣、幼居平南的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