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碧血劍(64)
金庸作品集(簡體新版) 作者:金庸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清軍越三河,略順義,至通州,渡河,進軍牧馬廠,兵勢如風,攻向北京。大同總兵滿桂、宣府總兵侯世祿中途堵截,都被擊潰。滿、侯兩部兵馬退保北京。
袁崇煥得到趙率教陣亡、遵化陷落的消息,既傷心愛將之死,又知局麵嚴重,於是兩日兩夜急行軍三百餘裏,比清軍早到了二天,駐軍於北京廣渠門外。
袁崇煥一到,崇禎立即召見,大加慰勞,要他奏明對付清兵的方略,賜禦饌和貂裘。同時召見的還有滿桂。他解去衣服,將全身累累傷疤給皇帝看,崇禎大為讚歎。袁崇煥以士馬疲勞,要求入城休息。但崇禎心中頗有疑忌,不許他部隊入城。袁崇煥要求屯兵外城,崇禎也不準,一定要他們在城外野戰。對強大而唯一的援軍不加支持,反而處處疑忌為難,不給部隊以休息機會,崇禎采取的是自殺政策。
清兵東攻,一路上勢如破竹,在高密店偵知袁軍已到,大驚失色,萬萬想不到袁崇煥會來得這樣快。
二十日,兩軍在廣渠門外大戰。袁崇煥這時候不能再輕袍緩帶、談笑用兵了,他穿了甲胄,親自上陣督戰。從上午八時打到下午四時,惡鬥八小時,勝負不決。
滿桂率兵五千守德勝門。當時北京軍民在城頭觀戰,但見清兵衝突而西,從城上望下來,如黑雲萬朵,挾迅風而馳,須臾已過。一場激戰,滿桂受傷,血染征袍,五千兵隻剩下了三千人。清兵威猛如此,北京人自然看得心驚膽裂。北京城頭守軍放大炮支援滿桂,但炮術奇差,炮彈打入滿桂軍中,殺傷了不少士卒。
主戰場是在廣渠門。清兵是八旗兵中的精銳,領軍的是莽古爾泰、多爾袞、阿巴泰、多鐸、豪格,清軍最厲害的大將都在這一翼,除鑲藍旗、鑲白旗、正白旗三旗精兵外,還有二千蒙古兵。袁崇煥、祖大壽率部和清兵打到傍晚(幸好城頭守軍沒有放炮支援袁軍),清兵終於不支敗退,退了十餘裏。袁軍直追殺到運河邊上。這場血戰,清軍勁旅阿巴泰、阿濟格、思格爾三部都被擊潰。袁崇煥也中箭受傷。[103]
這一役之後,清兵眾貝勒開會檢討。皇太極的七哥阿巴泰按軍律要削爵。皇太極說:“阿巴泰在戰陣和他兩個兒子相失,為了救兒子,才沒有按照預定的計劃作戰,然而並不是膽怯。我怎麽可以定我親哥哥的罪?”便寬宥了他。[104]可見這一仗清軍敗得很狼狽。
皇太極與諸貝勒都說:“十五年來,從未遇到過袁崇煥這樣的勁敵。”於是不敢再逼近北京,駐兵在海子、采囿之間。
袁崇煥來援北京時,因十萬火急,隻帶了馬軍五千作先頭部隊,其後又到了騎兵四千,廣渠門這場大戰,是以九千兵當十餘萬大軍,其實是勝得十分僥幸的。當時一來袁軍一鼓作氣,奮勇抗敵,二來清軍突然遇到袁軍,心中先已怯了,鬥誌不堅。
袁崇煥知道這一仗僥幸獲勝,在軍事上並不可取,尤其在京城外打仗,更不能貪圖僥幸。他對部屬說:“按照兵法,僥幸得勝,比打敗仗還要不好。”因為碰運氣而打勝,也可因運氣不好而敗,一敗就不可收拾。但如謀定而後戰,事先籌劃好第二個步驟,即使敗了一仗,也無大患。可是崇禎見清兵沒有遠退,不斷的催促袁崇煥出戰。袁崇煥說,估計關寧步兵全軍於十二月初三、初四可到。一等大軍到達,就可和清兵決戰。
這時清軍中的大將見到袁崇煥兵少,主張立刻攻城。皇太極終是忌憚袁崇煥,不肯攻城,推托說是怕損失良將。
其實即使在袁崇煥步軍大隊開到之後,還是不應和清兵決戰。明軍的戰鬥力遠不如清兵,雙方人數如約略相等,明軍勝少敗多。在京城外決戰,在明方是太過冒險,萬一(其實不是萬一,而是極有可能)袁軍潰敗,甚至全軍覆沒,北京立刻失陷,崇禎就得提前十五年上吊了。決不能拿京師和皇帝來孤注一擲,作為賭注。但多過得一天,明軍從四麵八方趕來的勤王之師便多到一批。任何平庸的將才也看得到:應當大軍在城外堅守不戰,派遊軍去截斷清兵的糧道,焚燒清兵糧草,再派兵去占領長城各處要隘,使清兵完全沒有退路,然後與清兵持久對抗。簡單說來,就是“堅壁清野”。
在任何地方打仗,都須設法立於不敗之地。在京城抗敵,更是絕對要立於不敗之地。除非先將皇帝與統帥部先行撤出京城。
時間一久,清軍身在險地,軍心必然動搖,困在北京郊外,進是進不得,退又退不了,變成了甕中之鱉。這時袁崇煥兵權統一,隻待援軍雲集,就可對清軍四麵重重圍困。兩軍交戰,勝敗之分全在乎一股氣勢。明軍戰鬥力雖然不行,但眼見必勝,兵將都想立功,自然不會一觸即潰。三個月、四個月的打下來,清軍非覆沒不可。
在這其間,明軍應當再派兵進攻遼陽、沈陽。清兵傾巢而出,本部全然空虛。明軍要攻占遼沈決非難事。取得遼沈後,將一些清軍的家屬送去清軍營中,清兵那裏還有鬥誌?
事實上當然不能這樣順利。皇太極和眾貝勒善於用兵,立刻就會全軍急退,衝出長城,如果退得早,退得快,明軍尚未合圍,相信袁崇煥攔他們不住。但西路沿途追擊,東路另出大軍去攻遼沈而作牽製,清兵大軍雖能退迴本部,卻非輸得一敗塗地不可。
皇太極這次偷襲實在十分冒險。孫子兵法的重要原則是:設法引敵人進入於我有利的陣地;讓敵人辛辛苦苦的遠道來攻,我以逸待勞;敵人初來時兵勢鋒銳,應當持重不戰,待得敵人困頓怠懈而想退兵之時,便乘機進擊。[105]這些求之不得的各種良機,突然之間全部出現了。袁崇煥熟讀孫子兵法,以他的大才,當然能善於利用,就算不能一舉而滅了滿清,至少也可以令清兵十餘年不敢再來進犯。
二次世界大戰時德軍猛攻斯大林格勒。蘇軍一麵扼守堅城,一麵另遣大軍抄德軍後路,終於聚殲德軍三十三萬人。經此役後,德軍就此一蹶不振。蘇軍元帥朱可夫的戰略,基本原則也不過是“守堅城,抄後路,聚殲之”九字而已。
然而崇禎是個十分急躁、毫無韌力的青年,那時還沒滿十九歲,一見袁崇煥按兵不動,登時便不耐煩起來,不住的催他出戰。袁崇煥一再說,要等步兵全軍到達才可進攻,現在隻有九千騎兵,和敵兵十餘萬決戰,全無勝算。料想崇禎就懷疑起來了:“你不肯出戰,到底是什麽居心?想篡位麽?想脅迫我答應議和麽?你從前不斷和皇太極書信往來,到底有什麽密謀?你為什麽一早就料到金兵要從西路來攻北京?”他的性格本來就十分多疑,敵軍兵臨城下,又驚又怕之際,想像力定然十分豐富。
這時又有尤世威一路援兵到達,另有侯世祿部一軍,兩路部隊人數不多,戰鬥力也不強,如派去和清兵交鋒,一戰即潰,反而沮亂全軍軍心,影響京師城防。袁崇煥派尤世威部去守昌平,那是明成祖以來曆代皇帝的陵寢所在,如果給清兵攻占,掘了皇帝祖宗的墳墓,此事非同小可。他派侯世祿部去守三河,以作薊州的後應,目的是牽製清軍,乘機可截斷清兵歸路。北京的衛戍部隊本來有所謂“京營”,在明太祖時是全國諸軍之冠,精銳之極,可是這時久未訓練,早已無用,[106]所以袁崇煥派滿桂和自己所帶的九千騎兵守北京。
崇禎見他並不將所有援兵都調來守北京,更加憂慮重重。總之,他見清兵來攻,已嚇得魂飛魄散,隻盼望所有援兵的一兵一卒,都在北京城外保衛他皇上萬歲一個人。他完全不明白打仗的道理。一支部隊如果派出去攻擊敵軍後路,所發生的作用,通常比守在北京城外要大得多。
清兵於十一月廿七日退到南海子,潰敗之後,心中不忿,便在北京郊外大舉燒殺出氣。北京城裏居民的心理和皇帝是一樣的,顧到的隻是自己身家性命,大家聽信了謠言,說袁崇煥不肯出戰,別有用心。許多人說清兵是他引來的,目的在“脅和”,使皇帝不得不接受他一向所主張的和議。於是有人在城頭向城下的袁部騎兵拋擲石頭,罵他們是“漢奸兵”。石頭砸死了幾名兵士。
這種盲目的群眾心理,實在是很可怕的,近代的群眾心理學書籍中常有提到。第一次寧遠大戰,清兵猛攻,眼見城破在即,百姓就大罵袁崇煥害人,清兵退後,便即大哭拜謝。據動物學家的調查報告,合群的動物(如老鼠)在遇到危難時,往往會撕殺同類,或許是出於同一心理。
就在這時候,清兵捉到了兩名明宮派在城外負責養馬的太監,一個叫楊春,一個叫王成德。皇太極心生一計,派了副將高鴻中、參將鮑承先、寧完我、巴克什、達海等人監守。俘虜了兩名小小太監,何必要派五名將領來監守?其中當然有計。高、鮑、寧三人是投降滿清的漢人。到得晚上,鮑承先與寧完我二人依照皇太極所授的密計,大聲“耳語”,互相說道:“這次撤兵,並不是我們打了敗仗,那是皇上的妙計。你不見到麽?皇上單獨騎了馬逼近敵人,敵人軍中有兩名軍官過來,參見皇上,商量了好久,那兩名軍官就迴去了。皇上和袁督師已有密約,大事不久就可成功。”
這兩名太監睡在旁邊,將兩人的話都聽得清清楚楚。十一月三十日,皇太極命守者假意疏忽,讓楊春逃迴北京。楊春將聽到的話一五一十的稟報了崇禎。[107]
第二天,十二月初一,崇禎召袁崇煥和祖大壽進宮,見麵後不問軍情,卻責問袁崇煥為何擅殺毛文龍,問不了幾句,就喝令將袁崇煥逮捕,囚入禦牢。其實在六月十六日的聖旨中,崇禎早已說毛文龍罪大,殺他“殺得好!”“不必引罪。”此時卻忽然“秋後算帳”,真是莫名其妙。
祖大壽眼見之下,嚇得手足無措,出北京城後等了三天,見袁崇煥始終沒有獲釋。
崇禎派太監向城外袁部宣讀聖旨,說袁崇煥謀叛,隻罪一人,與眾將士無涉。眾兵將在城下大哭。祖大壽與何可綱驚怒交集,立即帶了部隊迴錦州去了。[108]正在兼程南下赴援的袁部主力部隊,在途中得悉主帥無罪被捕,北京城中皇帝和百姓都說他們是“漢奸兵”,當然也就掉頭而迴。
中國曆史上什麽千奇百怪的事都有,但敵軍兵臨城下而將城防總司令下獄,卻是第一次發生。
崇禎見祖大壽帶領精兵走了,不理北京的防務,這一下可急起來了,忙派了內閣全體大學士與九卿到獄中,要袁崇煥寫信招祖大壽迴來。袁崇煥心中不服,不肯寫,說道:“皇上如有詔書,要我寫信,我當然奉旨。再說,我本來是督師,祖大壽聽我命令。現今我是監獄裏的犯人,就算寫了信,祖大壽也不會重視。”但崇禎不肯低頭,不肯正式下旨命他寫信,隻是不斷派太監出來催促。後來兵部職方司郎中餘大成勸袁崇煥說:“你的忠心和大功,天下皆知。君要臣死,不得不死,終須以國家為重。”袁崇煥想到了“以國家為重”五字,於是克製了自己的倔強脾氣,寫了一封極誠懇的信,要祖大壽迴兵防守北京。
這時候祖大壽已衝出山海關北去,崇禎派人飛騎追去送信。追到軍前,祖大壽軍中喝令放箭,這時袁部將士怒不可遏,已把崇禎當敵人了。送信的人大叫:“我奉袁督師之命,送信來給祖總兵,不是朝廷的追兵。”祖大壽騎在馬上,等他過來。使者遞過信去。祖大壽讀了信後,下馬捧信大哭,一軍都大哭。祖大壽對母親很孝順,他母親又很勇敢,兒子行軍打仗,八十多歲的老太太常常跟著部隊。這時她勸兒子說:“本來以為督師已經死了,咱們才反出關來,謝天謝地,原來督師並沒有死。你打幾個勝仗,再去求皇上赦免督師,皇上就會答允。現今這樣反了出去,隻有加重督師的罪名。”
祖大壽覺得母親的話很對,當即迴師入關,和清兵接戰,收複了永平、遵化一帶。也即是切斷了清兵的兩條重要退路。[109]
祖大壽的母親,這位八十多歲老太太很勇敢,有傳統的忠心,說得好,她是忠勇兼全,但失於“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說得不好,是老胡塗了,以婦人之見,誤了大事,隻求兒子不失忠孝之名,卻未考慮到袁崇煥的安危和國家大事。在當時處境下,崇禎唯一害怕的是清兵攻入北京,唯一可以依賴的隻有關遼部隊。祖大壽接到信後,對母親的話必須當作耳邊風,迴奏皇帝:
“啟奏皇上:臣所統帶兵將得知督師袁崇煥入獄未釋,聽臣宣讀督師信函後,均言以督師此時處境,隻須一獄吏以拷打、火烙等酷刑,即可迫使督師書寫此信,眾人不信此為督師真意,決不奉命。若督師親臨軍中指揮,則不僅臣所率數萬兵馬立即迴師,而督師屬下未曾南下之數萬大軍,亦即星夜趕來京師,共報皇恩,出死力保社稷於萬全,為皇上粉身碎骨。否則眾軍心寒,旦夕間一哄而散,關遼錦寧京津宣遵,防守俱潰,臣祖大壽縱自刎軍前,以死報君,亦無濟於事矣,至袁崇煥罪行輕重,盡可於退敵之後再行查究,請聖意卓裁”雲雲。
以此要挾,或有可能迫使崇禎及眾大臣釋放袁崇煥,由他率兵抗敵。崇禎及朝中眾大臣是卑鄙而膽怯之小人,便須以對付小人之道對付之。等到敵兵既去,威脅解除,隻有真正君子才會感恩而釋放袁崇煥。但須知崇禎決非君子!
袁崇煥得到趙率教陣亡、遵化陷落的消息,既傷心愛將之死,又知局麵嚴重,於是兩日兩夜急行軍三百餘裏,比清軍早到了二天,駐軍於北京廣渠門外。
袁崇煥一到,崇禎立即召見,大加慰勞,要他奏明對付清兵的方略,賜禦饌和貂裘。同時召見的還有滿桂。他解去衣服,將全身累累傷疤給皇帝看,崇禎大為讚歎。袁崇煥以士馬疲勞,要求入城休息。但崇禎心中頗有疑忌,不許他部隊入城。袁崇煥要求屯兵外城,崇禎也不準,一定要他們在城外野戰。對強大而唯一的援軍不加支持,反而處處疑忌為難,不給部隊以休息機會,崇禎采取的是自殺政策。
清兵東攻,一路上勢如破竹,在高密店偵知袁軍已到,大驚失色,萬萬想不到袁崇煥會來得這樣快。
二十日,兩軍在廣渠門外大戰。袁崇煥這時候不能再輕袍緩帶、談笑用兵了,他穿了甲胄,親自上陣督戰。從上午八時打到下午四時,惡鬥八小時,勝負不決。
滿桂率兵五千守德勝門。當時北京軍民在城頭觀戰,但見清兵衝突而西,從城上望下來,如黑雲萬朵,挾迅風而馳,須臾已過。一場激戰,滿桂受傷,血染征袍,五千兵隻剩下了三千人。清兵威猛如此,北京人自然看得心驚膽裂。北京城頭守軍放大炮支援滿桂,但炮術奇差,炮彈打入滿桂軍中,殺傷了不少士卒。
主戰場是在廣渠門。清兵是八旗兵中的精銳,領軍的是莽古爾泰、多爾袞、阿巴泰、多鐸、豪格,清軍最厲害的大將都在這一翼,除鑲藍旗、鑲白旗、正白旗三旗精兵外,還有二千蒙古兵。袁崇煥、祖大壽率部和清兵打到傍晚(幸好城頭守軍沒有放炮支援袁軍),清兵終於不支敗退,退了十餘裏。袁軍直追殺到運河邊上。這場血戰,清軍勁旅阿巴泰、阿濟格、思格爾三部都被擊潰。袁崇煥也中箭受傷。[103]
這一役之後,清兵眾貝勒開會檢討。皇太極的七哥阿巴泰按軍律要削爵。皇太極說:“阿巴泰在戰陣和他兩個兒子相失,為了救兒子,才沒有按照預定的計劃作戰,然而並不是膽怯。我怎麽可以定我親哥哥的罪?”便寬宥了他。[104]可見這一仗清軍敗得很狼狽。
皇太極與諸貝勒都說:“十五年來,從未遇到過袁崇煥這樣的勁敵。”於是不敢再逼近北京,駐兵在海子、采囿之間。
袁崇煥來援北京時,因十萬火急,隻帶了馬軍五千作先頭部隊,其後又到了騎兵四千,廣渠門這場大戰,是以九千兵當十餘萬大軍,其實是勝得十分僥幸的。當時一來袁軍一鼓作氣,奮勇抗敵,二來清軍突然遇到袁軍,心中先已怯了,鬥誌不堅。
袁崇煥知道這一仗僥幸獲勝,在軍事上並不可取,尤其在京城外打仗,更不能貪圖僥幸。他對部屬說:“按照兵法,僥幸得勝,比打敗仗還要不好。”因為碰運氣而打勝,也可因運氣不好而敗,一敗就不可收拾。但如謀定而後戰,事先籌劃好第二個步驟,即使敗了一仗,也無大患。可是崇禎見清兵沒有遠退,不斷的催促袁崇煥出戰。袁崇煥說,估計關寧步兵全軍於十二月初三、初四可到。一等大軍到達,就可和清兵決戰。
這時清軍中的大將見到袁崇煥兵少,主張立刻攻城。皇太極終是忌憚袁崇煥,不肯攻城,推托說是怕損失良將。
其實即使在袁崇煥步軍大隊開到之後,還是不應和清兵決戰。明軍的戰鬥力遠不如清兵,雙方人數如約略相等,明軍勝少敗多。在京城外決戰,在明方是太過冒險,萬一(其實不是萬一,而是極有可能)袁軍潰敗,甚至全軍覆沒,北京立刻失陷,崇禎就得提前十五年上吊了。決不能拿京師和皇帝來孤注一擲,作為賭注。但多過得一天,明軍從四麵八方趕來的勤王之師便多到一批。任何平庸的將才也看得到:應當大軍在城外堅守不戰,派遊軍去截斷清兵的糧道,焚燒清兵糧草,再派兵去占領長城各處要隘,使清兵完全沒有退路,然後與清兵持久對抗。簡單說來,就是“堅壁清野”。
在任何地方打仗,都須設法立於不敗之地。在京城抗敵,更是絕對要立於不敗之地。除非先將皇帝與統帥部先行撤出京城。
時間一久,清軍身在險地,軍心必然動搖,困在北京郊外,進是進不得,退又退不了,變成了甕中之鱉。這時袁崇煥兵權統一,隻待援軍雲集,就可對清軍四麵重重圍困。兩軍交戰,勝敗之分全在乎一股氣勢。明軍戰鬥力雖然不行,但眼見必勝,兵將都想立功,自然不會一觸即潰。三個月、四個月的打下來,清軍非覆沒不可。
在這其間,明軍應當再派兵進攻遼陽、沈陽。清兵傾巢而出,本部全然空虛。明軍要攻占遼沈決非難事。取得遼沈後,將一些清軍的家屬送去清軍營中,清兵那裏還有鬥誌?
事實上當然不能這樣順利。皇太極和眾貝勒善於用兵,立刻就會全軍急退,衝出長城,如果退得早,退得快,明軍尚未合圍,相信袁崇煥攔他們不住。但西路沿途追擊,東路另出大軍去攻遼沈而作牽製,清兵大軍雖能退迴本部,卻非輸得一敗塗地不可。
皇太極這次偷襲實在十分冒險。孫子兵法的重要原則是:設法引敵人進入於我有利的陣地;讓敵人辛辛苦苦的遠道來攻,我以逸待勞;敵人初來時兵勢鋒銳,應當持重不戰,待得敵人困頓怠懈而想退兵之時,便乘機進擊。[105]這些求之不得的各種良機,突然之間全部出現了。袁崇煥熟讀孫子兵法,以他的大才,當然能善於利用,就算不能一舉而滅了滿清,至少也可以令清兵十餘年不敢再來進犯。
二次世界大戰時德軍猛攻斯大林格勒。蘇軍一麵扼守堅城,一麵另遣大軍抄德軍後路,終於聚殲德軍三十三萬人。經此役後,德軍就此一蹶不振。蘇軍元帥朱可夫的戰略,基本原則也不過是“守堅城,抄後路,聚殲之”九字而已。
然而崇禎是個十分急躁、毫無韌力的青年,那時還沒滿十九歲,一見袁崇煥按兵不動,登時便不耐煩起來,不住的催他出戰。袁崇煥一再說,要等步兵全軍到達才可進攻,現在隻有九千騎兵,和敵兵十餘萬決戰,全無勝算。料想崇禎就懷疑起來了:“你不肯出戰,到底是什麽居心?想篡位麽?想脅迫我答應議和麽?你從前不斷和皇太極書信往來,到底有什麽密謀?你為什麽一早就料到金兵要從西路來攻北京?”他的性格本來就十分多疑,敵軍兵臨城下,又驚又怕之際,想像力定然十分豐富。
這時又有尤世威一路援兵到達,另有侯世祿部一軍,兩路部隊人數不多,戰鬥力也不強,如派去和清兵交鋒,一戰即潰,反而沮亂全軍軍心,影響京師城防。袁崇煥派尤世威部去守昌平,那是明成祖以來曆代皇帝的陵寢所在,如果給清兵攻占,掘了皇帝祖宗的墳墓,此事非同小可。他派侯世祿部去守三河,以作薊州的後應,目的是牽製清軍,乘機可截斷清兵歸路。北京的衛戍部隊本來有所謂“京營”,在明太祖時是全國諸軍之冠,精銳之極,可是這時久未訓練,早已無用,[106]所以袁崇煥派滿桂和自己所帶的九千騎兵守北京。
崇禎見他並不將所有援兵都調來守北京,更加憂慮重重。總之,他見清兵來攻,已嚇得魂飛魄散,隻盼望所有援兵的一兵一卒,都在北京城外保衛他皇上萬歲一個人。他完全不明白打仗的道理。一支部隊如果派出去攻擊敵軍後路,所發生的作用,通常比守在北京城外要大得多。
清兵於十一月廿七日退到南海子,潰敗之後,心中不忿,便在北京郊外大舉燒殺出氣。北京城裏居民的心理和皇帝是一樣的,顧到的隻是自己身家性命,大家聽信了謠言,說袁崇煥不肯出戰,別有用心。許多人說清兵是他引來的,目的在“脅和”,使皇帝不得不接受他一向所主張的和議。於是有人在城頭向城下的袁部騎兵拋擲石頭,罵他們是“漢奸兵”。石頭砸死了幾名兵士。
這種盲目的群眾心理,實在是很可怕的,近代的群眾心理學書籍中常有提到。第一次寧遠大戰,清兵猛攻,眼見城破在即,百姓就大罵袁崇煥害人,清兵退後,便即大哭拜謝。據動物學家的調查報告,合群的動物(如老鼠)在遇到危難時,往往會撕殺同類,或許是出於同一心理。
就在這時候,清兵捉到了兩名明宮派在城外負責養馬的太監,一個叫楊春,一個叫王成德。皇太極心生一計,派了副將高鴻中、參將鮑承先、寧完我、巴克什、達海等人監守。俘虜了兩名小小太監,何必要派五名將領來監守?其中當然有計。高、鮑、寧三人是投降滿清的漢人。到得晚上,鮑承先與寧完我二人依照皇太極所授的密計,大聲“耳語”,互相說道:“這次撤兵,並不是我們打了敗仗,那是皇上的妙計。你不見到麽?皇上單獨騎了馬逼近敵人,敵人軍中有兩名軍官過來,參見皇上,商量了好久,那兩名軍官就迴去了。皇上和袁督師已有密約,大事不久就可成功。”
這兩名太監睡在旁邊,將兩人的話都聽得清清楚楚。十一月三十日,皇太極命守者假意疏忽,讓楊春逃迴北京。楊春將聽到的話一五一十的稟報了崇禎。[107]
第二天,十二月初一,崇禎召袁崇煥和祖大壽進宮,見麵後不問軍情,卻責問袁崇煥為何擅殺毛文龍,問不了幾句,就喝令將袁崇煥逮捕,囚入禦牢。其實在六月十六日的聖旨中,崇禎早已說毛文龍罪大,殺他“殺得好!”“不必引罪。”此時卻忽然“秋後算帳”,真是莫名其妙。
祖大壽眼見之下,嚇得手足無措,出北京城後等了三天,見袁崇煥始終沒有獲釋。
崇禎派太監向城外袁部宣讀聖旨,說袁崇煥謀叛,隻罪一人,與眾將士無涉。眾兵將在城下大哭。祖大壽與何可綱驚怒交集,立即帶了部隊迴錦州去了。[108]正在兼程南下赴援的袁部主力部隊,在途中得悉主帥無罪被捕,北京城中皇帝和百姓都說他們是“漢奸兵”,當然也就掉頭而迴。
中國曆史上什麽千奇百怪的事都有,但敵軍兵臨城下而將城防總司令下獄,卻是第一次發生。
崇禎見祖大壽帶領精兵走了,不理北京的防務,這一下可急起來了,忙派了內閣全體大學士與九卿到獄中,要袁崇煥寫信招祖大壽迴來。袁崇煥心中不服,不肯寫,說道:“皇上如有詔書,要我寫信,我當然奉旨。再說,我本來是督師,祖大壽聽我命令。現今我是監獄裏的犯人,就算寫了信,祖大壽也不會重視。”但崇禎不肯低頭,不肯正式下旨命他寫信,隻是不斷派太監出來催促。後來兵部職方司郎中餘大成勸袁崇煥說:“你的忠心和大功,天下皆知。君要臣死,不得不死,終須以國家為重。”袁崇煥想到了“以國家為重”五字,於是克製了自己的倔強脾氣,寫了一封極誠懇的信,要祖大壽迴兵防守北京。
這時候祖大壽已衝出山海關北去,崇禎派人飛騎追去送信。追到軍前,祖大壽軍中喝令放箭,這時袁部將士怒不可遏,已把崇禎當敵人了。送信的人大叫:“我奉袁督師之命,送信來給祖總兵,不是朝廷的追兵。”祖大壽騎在馬上,等他過來。使者遞過信去。祖大壽讀了信後,下馬捧信大哭,一軍都大哭。祖大壽對母親很孝順,他母親又很勇敢,兒子行軍打仗,八十多歲的老太太常常跟著部隊。這時她勸兒子說:“本來以為督師已經死了,咱們才反出關來,謝天謝地,原來督師並沒有死。你打幾個勝仗,再去求皇上赦免督師,皇上就會答允。現今這樣反了出去,隻有加重督師的罪名。”
祖大壽覺得母親的話很對,當即迴師入關,和清兵接戰,收複了永平、遵化一帶。也即是切斷了清兵的兩條重要退路。[109]
祖大壽的母親,這位八十多歲老太太很勇敢,有傳統的忠心,說得好,她是忠勇兼全,但失於“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說得不好,是老胡塗了,以婦人之見,誤了大事,隻求兒子不失忠孝之名,卻未考慮到袁崇煥的安危和國家大事。在當時處境下,崇禎唯一害怕的是清兵攻入北京,唯一可以依賴的隻有關遼部隊。祖大壽接到信後,對母親的話必須當作耳邊風,迴奏皇帝:
“啟奏皇上:臣所統帶兵將得知督師袁崇煥入獄未釋,聽臣宣讀督師信函後,均言以督師此時處境,隻須一獄吏以拷打、火烙等酷刑,即可迫使督師書寫此信,眾人不信此為督師真意,決不奉命。若督師親臨軍中指揮,則不僅臣所率數萬兵馬立即迴師,而督師屬下未曾南下之數萬大軍,亦即星夜趕來京師,共報皇恩,出死力保社稷於萬全,為皇上粉身碎骨。否則眾軍心寒,旦夕間一哄而散,關遼錦寧京津宣遵,防守俱潰,臣祖大壽縱自刎軍前,以死報君,亦無濟於事矣,至袁崇煥罪行輕重,盡可於退敵之後再行查究,請聖意卓裁”雲雲。
以此要挾,或有可能迫使崇禎及眾大臣釋放袁崇煥,由他率兵抗敵。崇禎及朝中眾大臣是卑鄙而膽怯之小人,便須以對付小人之道對付之。等到敵兵既去,威脅解除,隻有真正君子才會感恩而釋放袁崇煥。但須知崇禎決非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