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擔心,不用擔心。好客的主祭人看見路人的神情,放聲豪爽著大笑,滿身是血地為他們解釋。商人尚聲,祭品的嚎叫是在向神祇稟告他們的強壯合格。所以叫吧,叫吧,大聲著叫吧,儀式還會繼續。
剝開祭品的皮有慘叫可以取悅神明,剖開祭品的心拿去燒熟可以迴收利用,等到獻祭結束後他們還可以繼續享用。
來來往往的人流車馬自這祭祀場旁經過,有人行色匆匆熟視無睹,有人步履輕快駐足欣賞。
這場祭祀的人數好像不算太多,於是有人拍手提議,慢一點,慢一點!祭祀不能如此匆忙,玷汙我們對神明的虔誠!
所以主祭者含笑著點頭迴應,被剁去肢體的祭品掙紮著,哀嚎著,咒罵著,扭曲著軀幹連綿著。這是一場圍觀者眼中足以獲得精神刺激和愉悅的盛宴。這是一場商人默認的表演,同樣用以向道路之神獻祭。
最後表演落下帷幕,好客的主祭者向著麵色蒼白的過客點頭:
歡迎來到殷都,歡迎來到商。
恭喜你領略到了殷商王朝都城的氣象。
享受狂歡吧,異邦人。!
第150章 番外1 商周
【周昌此番來到殷都,他的主要目的就是覲見商王,提高周人部族在商朝的整體地位,承接他父祖都曾經致力於完成的事業。
這件事其實本來並不容易:商人素來有一種因高傲自信產生的排外。
如若說同樣因為先進而「高人一等」的夏,他們是趨向保守自矜的,任由大蕭條時期其他衰落的部族前來投奔,自己宛如湍流之中磨滅不動的磐石穩固,嚴守著核心的珍寶。
那麽商人的天性是開拓的,向外的,乃至於野蠻的,和征服與侵略,血與火的戰爭息息相關的。所以他們相較起來是開放的,樂於接納異族人為藩屬國,乃至於任用其為自己羽翼,麾下將領的。
他們的排外是隱性的,下意識的,因為目光平視乃至於仰頭望天,翹首向神祇彼岸天國企盼,以至於忽視了那些「低他們一頭」的人的那種類型。】
劉邦咂嘴。
他懂啊,他真的很懂這種排外或者簡單來說的傲慢是種什麽迴事啊!
不說春秋戰國時期那些貴族王族身上遺留下來的所謂「貴族風度」,不說劉邦早年聽聞過的各種名人事跡。
他身邊不就有個鮮活的案例嗎?活生生差點因此和他鬧掰,和他麾下不少大臣鬧掰的那種類型啊!
——媽的,韓信那種自然而然瞧不起不如他的人,平等地將他們視而不見的態度。可不要太眼熟,太形象。
打起仗來和副將們之間還能流暢溝通,甚至將人際關係處理得不錯。一下戰場……笑死,直接羞與樊噲同伍了啊!
這是韓某人眼下不在他這,估計在自己府上或者子房府上商議整理軍法的事情——按照張良天下一統後積極性迅速下降,飛速學會了後世人稱之為摸魚的技巧後的工作態度,劉邦打賭是韓卷王信去找的他——要是在他身邊……
劉邦絕對不會放棄這樣一個可以指著天幕大力批判韓信性格的機會,絕對果斷地就開始裝傻問(諷刺)他是不是商人遺民出身。
畢竟韓信那是什麽狗脾氣啊。
自從天幕出現知道他那破爛結局之後,韓信簡直叫做放飛自我,主打一個我愛工作,工作/愛我;皇帝傻逼,望你明知。
那叫個隔三差五就要跑過來跟他大吵一架,包括但不僅限於劉邦的戰略失誤,頭腦一熱對匈政策的偏差,沒做錯但是韓信不能理解的大政方針,甚至兩人發生了和沒發生過的私人恩怨與破爛結局。
每次都吵到兩人麵紅耳赤,甚至常常韓信都端不住自己向來矜持的修養,和老流氓痛快地展開軍中粗口髒話大比拚,當然結果永遠都是被劉邦以豐富的經驗成功擊敗。最後鬧得要麽不歡而散,要麽劉邦管飯。
對此韓信的解釋永遠都是那麽簡單粗暴一句話:大不了就是死唄,還能比原來下場更慘嗎?而如果死都死了,你好歹讓我先罵你罵痛快迴個本。
放下明主濾鏡,珍愛自己生命。
——盡管結果反而是兩人吵架吵得關係穩定多了。事實證明溝通是解決矛盾問題的最偉大渠道,哪怕吵架也比什麽都不說悶著,繼而積蓄更大矛盾,直到無法挽迴的地步來得好多了。
但即使事情都發展到這種地步了,劉邦眼中韓信的狗脾氣依舊沒什麽大的好轉。劉邦手底下那麽多將領,也就跟韓信相處時間比較久的曹參能多得到他幾個笑臉。哪怕堪稱推崇他的樊噲,也隻能在韓大將軍麵前少被諷刺幾句。
其餘的將領,多多少少都有在對匈軍事戰略研討會中,或是因為不熟悉草原形式和戰爭模式,不幸暴露了自己的無知與魯莽,或是在被天幕劇透後依舊沒把匈奴問題放在心上,被滿臉痛苦的韓信平等銳評。
——倒不是他們真的不行,不會打仗。主要是韓信的要求太高,而剛打贏統一戰爭的開國將領們還沒從輕飄飄的階級躍升中緩過神來,天真地把了解匈奴情報這件事真的全交給了韓信。
連彭越這種遊擊戰的高手,都在韓信陰森森的眼神中不得不落荒而逃,抓著頭髮恨不得痛哭出聲:術業有專攻啊!你當誰都跟你一樣,把握住戰爭的本質於是諸法皆通的嗎?
你有本事問他怎麽在小範圍戰場中和強大敵人長時間周旋,拖延時間,削弱敵方啊!這個他熟!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剝開祭品的皮有慘叫可以取悅神明,剖開祭品的心拿去燒熟可以迴收利用,等到獻祭結束後他們還可以繼續享用。
來來往往的人流車馬自這祭祀場旁經過,有人行色匆匆熟視無睹,有人步履輕快駐足欣賞。
這場祭祀的人數好像不算太多,於是有人拍手提議,慢一點,慢一點!祭祀不能如此匆忙,玷汙我們對神明的虔誠!
所以主祭者含笑著點頭迴應,被剁去肢體的祭品掙紮著,哀嚎著,咒罵著,扭曲著軀幹連綿著。這是一場圍觀者眼中足以獲得精神刺激和愉悅的盛宴。這是一場商人默認的表演,同樣用以向道路之神獻祭。
最後表演落下帷幕,好客的主祭者向著麵色蒼白的過客點頭:
歡迎來到殷都,歡迎來到商。
恭喜你領略到了殷商王朝都城的氣象。
享受狂歡吧,異邦人。!
第150章 番外1 商周
【周昌此番來到殷都,他的主要目的就是覲見商王,提高周人部族在商朝的整體地位,承接他父祖都曾經致力於完成的事業。
這件事其實本來並不容易:商人素來有一種因高傲自信產生的排外。
如若說同樣因為先進而「高人一等」的夏,他們是趨向保守自矜的,任由大蕭條時期其他衰落的部族前來投奔,自己宛如湍流之中磨滅不動的磐石穩固,嚴守著核心的珍寶。
那麽商人的天性是開拓的,向外的,乃至於野蠻的,和征服與侵略,血與火的戰爭息息相關的。所以他們相較起來是開放的,樂於接納異族人為藩屬國,乃至於任用其為自己羽翼,麾下將領的。
他們的排外是隱性的,下意識的,因為目光平視乃至於仰頭望天,翹首向神祇彼岸天國企盼,以至於忽視了那些「低他們一頭」的人的那種類型。】
劉邦咂嘴。
他懂啊,他真的很懂這種排外或者簡單來說的傲慢是種什麽迴事啊!
不說春秋戰國時期那些貴族王族身上遺留下來的所謂「貴族風度」,不說劉邦早年聽聞過的各種名人事跡。
他身邊不就有個鮮活的案例嗎?活生生差點因此和他鬧掰,和他麾下不少大臣鬧掰的那種類型啊!
——媽的,韓信那種自然而然瞧不起不如他的人,平等地將他們視而不見的態度。可不要太眼熟,太形象。
打起仗來和副將們之間還能流暢溝通,甚至將人際關係處理得不錯。一下戰場……笑死,直接羞與樊噲同伍了啊!
這是韓某人眼下不在他這,估計在自己府上或者子房府上商議整理軍法的事情——按照張良天下一統後積極性迅速下降,飛速學會了後世人稱之為摸魚的技巧後的工作態度,劉邦打賭是韓卷王信去找的他——要是在他身邊……
劉邦絕對不會放棄這樣一個可以指著天幕大力批判韓信性格的機會,絕對果斷地就開始裝傻問(諷刺)他是不是商人遺民出身。
畢竟韓信那是什麽狗脾氣啊。
自從天幕出現知道他那破爛結局之後,韓信簡直叫做放飛自我,主打一個我愛工作,工作/愛我;皇帝傻逼,望你明知。
那叫個隔三差五就要跑過來跟他大吵一架,包括但不僅限於劉邦的戰略失誤,頭腦一熱對匈政策的偏差,沒做錯但是韓信不能理解的大政方針,甚至兩人發生了和沒發生過的私人恩怨與破爛結局。
每次都吵到兩人麵紅耳赤,甚至常常韓信都端不住自己向來矜持的修養,和老流氓痛快地展開軍中粗口髒話大比拚,當然結果永遠都是被劉邦以豐富的經驗成功擊敗。最後鬧得要麽不歡而散,要麽劉邦管飯。
對此韓信的解釋永遠都是那麽簡單粗暴一句話:大不了就是死唄,還能比原來下場更慘嗎?而如果死都死了,你好歹讓我先罵你罵痛快迴個本。
放下明主濾鏡,珍愛自己生命。
——盡管結果反而是兩人吵架吵得關係穩定多了。事實證明溝通是解決矛盾問題的最偉大渠道,哪怕吵架也比什麽都不說悶著,繼而積蓄更大矛盾,直到無法挽迴的地步來得好多了。
但即使事情都發展到這種地步了,劉邦眼中韓信的狗脾氣依舊沒什麽大的好轉。劉邦手底下那麽多將領,也就跟韓信相處時間比較久的曹參能多得到他幾個笑臉。哪怕堪稱推崇他的樊噲,也隻能在韓大將軍麵前少被諷刺幾句。
其餘的將領,多多少少都有在對匈軍事戰略研討會中,或是因為不熟悉草原形式和戰爭模式,不幸暴露了自己的無知與魯莽,或是在被天幕劇透後依舊沒把匈奴問題放在心上,被滿臉痛苦的韓信平等銳評。
——倒不是他們真的不行,不會打仗。主要是韓信的要求太高,而剛打贏統一戰爭的開國將領們還沒從輕飄飄的階級躍升中緩過神來,天真地把了解匈奴情報這件事真的全交給了韓信。
連彭越這種遊擊戰的高手,都在韓信陰森森的眼神中不得不落荒而逃,抓著頭髮恨不得痛哭出聲:術業有專攻啊!你當誰都跟你一樣,把握住戰爭的本質於是諸法皆通的嗎?
你有本事問他怎麽在小範圍戰場中和強大敵人長時間周旋,拖延時間,削弱敵方啊!這個他熟!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