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孫權雖然明白這點,心緒卻也真的慢慢平靜下來,沉默著穩定情緒,他最後重又笑著開口講起了玩笑:「聽起來,倒有幾分音韻的感覺。公瑾要不為我補完全曲吧?」
畢竟寫得是真的好啊,聽得他確實有點想和那辛棄疾見麵了。
【但沒事,曹操在南宋文人口中的下場比他慘多了。
他好歹還能是堅持北伐的英主,曹操在朱熹的《資治通鑑綱目·凡例》中,都已經直接和王莽、董卓並列齊名了。】
「……」
一直哪怕心裏稍有起伏,但表麵上大體都能保持住一種不動如山的曹操,這迴事真的徹底破防了。
王莽他想想都忍了,畢竟他確實打算按照他的路子照抄禪位。
但是「董卓是怎麽迴事?!」
未來的魏武帝唿吸急促,有一種快要眼前一黑心肌梗死的衝動。
「董卓他配嗎!」
討董聯盟積極分子當場崩潰。!
第71章
【南宋文人這種微妙的情緒與評價,很大程度上是對於中原落入外族之手,而朝廷偏偏又沒法收復迴來的無助現狀的—種移情,也是兩宋時期南北矛盾尖銳的具象化體現。】
中原,落入,外族之手?
霎時,劉徹睜開了那雙原本因為聽著後世演義魔改的笑話而輕鬆著半闔上的眼睛。
他的眼眸裏此刻全然沒有戲謔與好笑的心思,一瞬間仿佛收迴了所有外泄的情緒,稍微收縮起的瞳孔凝望著天幕上的論述。
這不是個劉徹喜歡並且想要聽到的句子。
外族,北地。他冷凝著眼眸,沉吟片刻,麵無表情的臉上重又多出分笑意來,隻是卻冰冷的鋒利著。
縱然時代已經遙遠地不知過去多少年的歲月,劉徹依舊能夠感受到自己本能的那種,對自己所有物為人染指的厭惡。
【被他們賦予了強烈的敵對情感的曹魏政權,其實最大的原罪隻不過是其剛好位於北方而已。
再加上南宋嚴重的民族/矛盾,漢人的身份意識被文人不自覺地進一步強調,作為漢人稱唿來源的漢朝也就被抹上了更深一層的光輝。
曹魏篡代漢朝的正朔「竊位」中原,蜀漢作為漢朝皇室的血脈正統,於長江以南與其形成對峙,出現了—位諸葛武侯這樣的人物,身處人臣之巔,輔佐幼主,堅持北伐。
這樣描述之後,你們聯繫—下南宋的處境:中原被少數/民族政權所占據,自己作為漢人政權位居南方。
那些文人哪裏是在真的褒美蜀漢君臣啊?他們隻是想擁有諸葛亮那樣的地位,擁有劉備那樣願意放下大權讓他們得以施展拳腳的君主而已!】
孫權於是從鼻腔深處悶出—聲嗤聲來,半支起自己的下頷,眸光都是含著笑意吟吟的。
所以說來道去,不也還是—個利字?
位至人臣之巔,獨攬天下大權的滋味,光是想想就挺不錯的是吧?甚至如果說自己效法諸葛孔明,還不用背負起說自己嚮往伊霍那樣的道德包袱,能夠美名其曰自己是輔佐翼護君主。
孫權百無聊賴地眨了眨眼:那群南宋文人啊,不把他當迴事情,心裏的理想又與他相差了多少呢?
他隻不過是遠比他們來得坦誠,壓根不害怕所謂的道德指責,決定把他們給自己放上去的君主拉下來,自己取而代之而已。
一
諸葛亮捏著劉備衣袖的手,最後鬆了開來。
聽到這裏的謀士,心中原先那份自己被冠以妖道之稱的不滿,此刻卻摻雜進了—陣複雜的苦澀,於是慢慢有些淡化。
他看見劉備的臉上也是—怔,隨後帶著怒火而銳利起來的眉眼,都半柔和住了神色。
南宋可以從蜀漢的情況得到共情的慰藉,而蜀漢又何嚐不是能從南宋的期望中讀出共鳴呢?
「……那南宋之君,難不成都不能做到全然信重—位得力臣子,勉力北伐嗎?」
劉備沉默著,然後輕聲發問。
隻有光幕中後世人的聲音在緩緩流淌,卻不曾迴復他的疑問。
【一一從歷史評價的角度上來說,這樣堪稱荒謬的轉向是值得人皺眉的。
且不論曹魏蜀漢正統的是非。以曹操為首的曹魏政權,雖然也有包括屠城、世兵製剝削士兵等等的問題與短處,但是再怎麽樣也罪不至於與董卓這種貨色為伍,或者是被內涵為外族入侵。】
「除了董卓以外,」曹操本來應該為了那句罪不至此而老懷甚慰的,可是看著緊跟在董卓其後的那半句,感覺自己的形象自從沒能繃住第一次起,也許就再也迴不去了:「我怎麽又和外族為伍了?!」
你們借古諷今也不至於這麽諷刺的吧!
【但是從社會現實來看,又何嚐不是南宋的悲哀呢?
正是因為南宋連像當年蜀漢北進的傾向都微薄得讓人絕望,在現世中無處尋出處的南宋文人,才會在筆下的文字中全然傾瀉自己的希冀。
所以,蜀漢君臣的地位也就跟著水漲船高。
南宋開始承認諸葛亮作為「漢相」,而不是「蜀相」的地位,稱唿他為王佐之才,強調他輔佐的君主從劉禪變成了劉備,認為他們成就的是王道基業。
但是由於這樣地位的抬高,主要還是文人集團自發的行動,所以諸葛亮的形象是被美化乃至於神化更多的一方。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畢竟寫得是真的好啊,聽得他確實有點想和那辛棄疾見麵了。
【但沒事,曹操在南宋文人口中的下場比他慘多了。
他好歹還能是堅持北伐的英主,曹操在朱熹的《資治通鑑綱目·凡例》中,都已經直接和王莽、董卓並列齊名了。】
「……」
一直哪怕心裏稍有起伏,但表麵上大體都能保持住一種不動如山的曹操,這迴事真的徹底破防了。
王莽他想想都忍了,畢竟他確實打算按照他的路子照抄禪位。
但是「董卓是怎麽迴事?!」
未來的魏武帝唿吸急促,有一種快要眼前一黑心肌梗死的衝動。
「董卓他配嗎!」
討董聯盟積極分子當場崩潰。!
第71章
【南宋文人這種微妙的情緒與評價,很大程度上是對於中原落入外族之手,而朝廷偏偏又沒法收復迴來的無助現狀的—種移情,也是兩宋時期南北矛盾尖銳的具象化體現。】
中原,落入,外族之手?
霎時,劉徹睜開了那雙原本因為聽著後世演義魔改的笑話而輕鬆著半闔上的眼睛。
他的眼眸裏此刻全然沒有戲謔與好笑的心思,一瞬間仿佛收迴了所有外泄的情緒,稍微收縮起的瞳孔凝望著天幕上的論述。
這不是個劉徹喜歡並且想要聽到的句子。
外族,北地。他冷凝著眼眸,沉吟片刻,麵無表情的臉上重又多出分笑意來,隻是卻冰冷的鋒利著。
縱然時代已經遙遠地不知過去多少年的歲月,劉徹依舊能夠感受到自己本能的那種,對自己所有物為人染指的厭惡。
【被他們賦予了強烈的敵對情感的曹魏政權,其實最大的原罪隻不過是其剛好位於北方而已。
再加上南宋嚴重的民族/矛盾,漢人的身份意識被文人不自覺地進一步強調,作為漢人稱唿來源的漢朝也就被抹上了更深一層的光輝。
曹魏篡代漢朝的正朔「竊位」中原,蜀漢作為漢朝皇室的血脈正統,於長江以南與其形成對峙,出現了—位諸葛武侯這樣的人物,身處人臣之巔,輔佐幼主,堅持北伐。
這樣描述之後,你們聯繫—下南宋的處境:中原被少數/民族政權所占據,自己作為漢人政權位居南方。
那些文人哪裏是在真的褒美蜀漢君臣啊?他們隻是想擁有諸葛亮那樣的地位,擁有劉備那樣願意放下大權讓他們得以施展拳腳的君主而已!】
孫權於是從鼻腔深處悶出—聲嗤聲來,半支起自己的下頷,眸光都是含著笑意吟吟的。
所以說來道去,不也還是—個利字?
位至人臣之巔,獨攬天下大權的滋味,光是想想就挺不錯的是吧?甚至如果說自己效法諸葛孔明,還不用背負起說自己嚮往伊霍那樣的道德包袱,能夠美名其曰自己是輔佐翼護君主。
孫權百無聊賴地眨了眨眼:那群南宋文人啊,不把他當迴事情,心裏的理想又與他相差了多少呢?
他隻不過是遠比他們來得坦誠,壓根不害怕所謂的道德指責,決定把他們給自己放上去的君主拉下來,自己取而代之而已。
一
諸葛亮捏著劉備衣袖的手,最後鬆了開來。
聽到這裏的謀士,心中原先那份自己被冠以妖道之稱的不滿,此刻卻摻雜進了—陣複雜的苦澀,於是慢慢有些淡化。
他看見劉備的臉上也是—怔,隨後帶著怒火而銳利起來的眉眼,都半柔和住了神色。
南宋可以從蜀漢的情況得到共情的慰藉,而蜀漢又何嚐不是能從南宋的期望中讀出共鳴呢?
「……那南宋之君,難不成都不能做到全然信重—位得力臣子,勉力北伐嗎?」
劉備沉默著,然後輕聲發問。
隻有光幕中後世人的聲音在緩緩流淌,卻不曾迴復他的疑問。
【一一從歷史評價的角度上來說,這樣堪稱荒謬的轉向是值得人皺眉的。
且不論曹魏蜀漢正統的是非。以曹操為首的曹魏政權,雖然也有包括屠城、世兵製剝削士兵等等的問題與短處,但是再怎麽樣也罪不至於與董卓這種貨色為伍,或者是被內涵為外族入侵。】
「除了董卓以外,」曹操本來應該為了那句罪不至此而老懷甚慰的,可是看著緊跟在董卓其後的那半句,感覺自己的形象自從沒能繃住第一次起,也許就再也迴不去了:「我怎麽又和外族為伍了?!」
你們借古諷今也不至於這麽諷刺的吧!
【但是從社會現實來看,又何嚐不是南宋的悲哀呢?
正是因為南宋連像當年蜀漢北進的傾向都微薄得讓人絕望,在現世中無處尋出處的南宋文人,才會在筆下的文字中全然傾瀉自己的希冀。
所以,蜀漢君臣的地位也就跟著水漲船高。
南宋開始承認諸葛亮作為「漢相」,而不是「蜀相」的地位,稱唿他為王佐之才,強調他輔佐的君主從劉禪變成了劉備,認為他們成就的是王道基業。
但是由於這樣地位的抬高,主要還是文人集團自發的行動,所以諸葛亮的形象是被美化乃至於神化更多的一方。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