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偽遊雲夢?」「鳥盡弓藏?」
君臣兩人不約而同地同時開口,目光不可置信地交匯在一起,看得旁觀的人都感覺奇異的心累。
「陛下!你怎麽能欺騙我呢?」
大概從字麵意義上理解了偽遊雲夢是怎麽一迴事,韓信當場就開始又和劉邦吵了起來。
「那不是都說了,有人跟我說你造反嗎?」
雖然很明顯可以猜出來那理由不夠充足,但是劉邦想到最後的處置,說話依舊是中氣十足的:「並且最後我還不是給你淮陰侯的位置作為補償了嗎?你結果還罵我鳥盡弓藏?」
「那能一樣嗎!你奪了我的王爵,我抱怨一句還不行嗎?」
人:就你們這時候的默契程度,怎麽之前就不能做到啊?
心累.jpg!
第63章
【偽遊雲夢之後,這兩人的關係毫無疑問是降入了冰點。主要是韓信心裏難以釋懷,所以發生了諸如稱病不去上朝,羞辱樊噲的事情。
可是倒也不是一直壞下去的。
司馬遷在這一時期,跟著上麵兩件事寫了著名的陛下能將十萬耳,臣則多多益善的事件。
後世人在翻譯成白話文的時候,往往會根據自己的理解以及時間段的關係,添加上什麽韓信原本正驕傲著,結果被劉邦一句話刺迴去,於是韓信發現自己說錯話勉強扯一句來找補的情節。
——怎麽說呢,合理,但有點沒必要。
韓信是那種會看劉邦臉色的人嗎?
司馬遷在寫這一段的時候說的是從容議論。雖然理解為劉邦單方麵從容也不是不行,可是從整段對話的言詞來看,韓信展現出來的也並不是一個滿腹怨念的抑鬱者的形象。】
「我倒是不覺得自己有後世人口中那麽大度。」
正在氣頭上的韓信,幹脆連光幕也一起陰陽怪氣上。平常不算能言善辯的將軍,在此刻卻展現出了能讓文臣們退避三舍的語言功底。
三人:其實主要是不想牽扯進這兩個人的糾葛中。
「陛下確實不過是隻能將十萬人的才能而已,臣可說的是大實話啊。怎麽就不能是臣的實話,反倒刺中了陛下心中過不去的坎了呢?」
劉邦比他更冷靜些,哪怕對麵精準地直戳他的痛點,卻也沒失去理智——畢竟他還指望著韓信未來能幫他一起幹活呢,這時候把臉皮撕破未必得不償失吧!
於是他聽完隻是沉默,隨後無謂一笑:「可是聽後世人的言下之意,將軍先前那句朕乃天授,正巧是跟在這句話之後的呢?」
你諷刺唄,反正再諷刺,你之後還不是誇迴來了?
被未來的自己瞬間背刺的將軍一哽,滿腔火氣忍不住就對著未來的自己也發了過去:你怎麽這麽不爭氣呢?
劉邦都把王爵給剝了,你連個重話都不會徹頭徹尾說完整嗎?!
天幕的話好像應和著他這番質問。
【實際上,先不論《三輔黃圖》裏頭說長樂宮有韓信射台這種,因為古籍作者年代不詳,並且肯定不是漢初,所以可信度存疑的記載。
我們光看《史記》淮陰侯列傳最後的記錄。
韓信在人生的最後時候,原本是可能不想進宮的。結果卻因為被告訴說,劉邦平定了叛亂班師迴朝,讓他「雖疾,強入賀」,於是迴心轉意真的進宮去了。
你說這是因為害怕劉邦對他如果不入賀會有意見嗎?韓信那幾年不上朝都多久了,少這一次嗎?
隻能理解說,到那個時候,這倆人的關係反而有些迴轉了。於是在知道了劉邦獲勝之後,韓信雖然可能真的病了,也還是願意給他個麵子去恭賀一下老闆。
雖然肯定恢復不到當年解衣推食那會,因為時間緊迫所以拉攏關係都做得有點過頭的緊密;也恢復不到韓信信誓旦旦「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故吾得以至於此。夫人深親信我,我倍之不祥,雖死不易。」那時的全心全意。
但基本上也沒有偽遊雲夢之時的冷淡了。
更多的像是一種兩邊都看開了,也許還溝通過了,所以終於姍姍來遲地磨合與融洽。於是可以從容論述當年的平靜——有點接近於張良或者蕭何一度和劉邦的相處。】
終於聽到了後世人口中先前反覆強調的,韓信對蒯通和項羽使者說出的雖死不易全文的劉邦:……
「所以這話你為什麽不跟我直接講?」他直接一個大震撼,伸手扯出了近在咫尺的韓信的衣袖:「不是,為什麽你對我就怎麽不會說話了?」
韓信原本還在因為那個射台和他最後還是進宮慶賀劉邦得勝歸朝的事情懷疑人生,被劉邦這麽一句話問過來,整個人都有點應激,下意識想往蕭相身後躲。
韓信:這話說出來,正常人都會感覺不好意思的吧?
對著當事人這麽說,你是想讓我去死!
但到底,原本劍拔弩張的氣氛,卻稍微緩和了一點。
後世人還在繼續痛心疾首地輸出。
【所以說溝通真的很重要啊,這對君臣能不能學學後麵的劉徹和他的衛大將軍?他倆的君臣相得不就是建立在彼此知無不言,什麽都能坦率交流的基礎之上的嗎?
啊當然,什麽群臣下大將軍那種故事肯定不可能在劉邦和韓信這倆身上發生的,豬豬那畢竟可是徹頭徹尾從不遮掩的偏心來著。】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君臣兩人不約而同地同時開口,目光不可置信地交匯在一起,看得旁觀的人都感覺奇異的心累。
「陛下!你怎麽能欺騙我呢?」
大概從字麵意義上理解了偽遊雲夢是怎麽一迴事,韓信當場就開始又和劉邦吵了起來。
「那不是都說了,有人跟我說你造反嗎?」
雖然很明顯可以猜出來那理由不夠充足,但是劉邦想到最後的處置,說話依舊是中氣十足的:「並且最後我還不是給你淮陰侯的位置作為補償了嗎?你結果還罵我鳥盡弓藏?」
「那能一樣嗎!你奪了我的王爵,我抱怨一句還不行嗎?」
人:就你們這時候的默契程度,怎麽之前就不能做到啊?
心累.jpg!
第63章
【偽遊雲夢之後,這兩人的關係毫無疑問是降入了冰點。主要是韓信心裏難以釋懷,所以發生了諸如稱病不去上朝,羞辱樊噲的事情。
可是倒也不是一直壞下去的。
司馬遷在這一時期,跟著上麵兩件事寫了著名的陛下能將十萬耳,臣則多多益善的事件。
後世人在翻譯成白話文的時候,往往會根據自己的理解以及時間段的關係,添加上什麽韓信原本正驕傲著,結果被劉邦一句話刺迴去,於是韓信發現自己說錯話勉強扯一句來找補的情節。
——怎麽說呢,合理,但有點沒必要。
韓信是那種會看劉邦臉色的人嗎?
司馬遷在寫這一段的時候說的是從容議論。雖然理解為劉邦單方麵從容也不是不行,可是從整段對話的言詞來看,韓信展現出來的也並不是一個滿腹怨念的抑鬱者的形象。】
「我倒是不覺得自己有後世人口中那麽大度。」
正在氣頭上的韓信,幹脆連光幕也一起陰陽怪氣上。平常不算能言善辯的將軍,在此刻卻展現出了能讓文臣們退避三舍的語言功底。
三人:其實主要是不想牽扯進這兩個人的糾葛中。
「陛下確實不過是隻能將十萬人的才能而已,臣可說的是大實話啊。怎麽就不能是臣的實話,反倒刺中了陛下心中過不去的坎了呢?」
劉邦比他更冷靜些,哪怕對麵精準地直戳他的痛點,卻也沒失去理智——畢竟他還指望著韓信未來能幫他一起幹活呢,這時候把臉皮撕破未必得不償失吧!
於是他聽完隻是沉默,隨後無謂一笑:「可是聽後世人的言下之意,將軍先前那句朕乃天授,正巧是跟在這句話之後的呢?」
你諷刺唄,反正再諷刺,你之後還不是誇迴來了?
被未來的自己瞬間背刺的將軍一哽,滿腔火氣忍不住就對著未來的自己也發了過去:你怎麽這麽不爭氣呢?
劉邦都把王爵給剝了,你連個重話都不會徹頭徹尾說完整嗎?!
天幕的話好像應和著他這番質問。
【實際上,先不論《三輔黃圖》裏頭說長樂宮有韓信射台這種,因為古籍作者年代不詳,並且肯定不是漢初,所以可信度存疑的記載。
我們光看《史記》淮陰侯列傳最後的記錄。
韓信在人生的最後時候,原本是可能不想進宮的。結果卻因為被告訴說,劉邦平定了叛亂班師迴朝,讓他「雖疾,強入賀」,於是迴心轉意真的進宮去了。
你說這是因為害怕劉邦對他如果不入賀會有意見嗎?韓信那幾年不上朝都多久了,少這一次嗎?
隻能理解說,到那個時候,這倆人的關係反而有些迴轉了。於是在知道了劉邦獲勝之後,韓信雖然可能真的病了,也還是願意給他個麵子去恭賀一下老闆。
雖然肯定恢復不到當年解衣推食那會,因為時間緊迫所以拉攏關係都做得有點過頭的緊密;也恢復不到韓信信誓旦旦「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故吾得以至於此。夫人深親信我,我倍之不祥,雖死不易。」那時的全心全意。
但基本上也沒有偽遊雲夢之時的冷淡了。
更多的像是一種兩邊都看開了,也許還溝通過了,所以終於姍姍來遲地磨合與融洽。於是可以從容論述當年的平靜——有點接近於張良或者蕭何一度和劉邦的相處。】
終於聽到了後世人口中先前反覆強調的,韓信對蒯通和項羽使者說出的雖死不易全文的劉邦:……
「所以這話你為什麽不跟我直接講?」他直接一個大震撼,伸手扯出了近在咫尺的韓信的衣袖:「不是,為什麽你對我就怎麽不會說話了?」
韓信原本還在因為那個射台和他最後還是進宮慶賀劉邦得勝歸朝的事情懷疑人生,被劉邦這麽一句話問過來,整個人都有點應激,下意識想往蕭相身後躲。
韓信:這話說出來,正常人都會感覺不好意思的吧?
對著當事人這麽說,你是想讓我去死!
但到底,原本劍拔弩張的氣氛,卻稍微緩和了一點。
後世人還在繼續痛心疾首地輸出。
【所以說溝通真的很重要啊,這對君臣能不能學學後麵的劉徹和他的衛大將軍?他倆的君臣相得不就是建立在彼此知無不言,什麽都能坦率交流的基礎之上的嗎?
啊當然,什麽群臣下大將軍那種故事肯定不可能在劉邦和韓信這倆身上發生的,豬豬那畢竟可是徹頭徹尾從不遮掩的偏心來著。】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