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倆人就屬於最終穩穩噹噹度過了繼承人風波的成功案例了。我們這個問題重點還在韓信身上。】
關鍵的地方來了。
因為劉邦換座之後,不得不直麵他而半側過身體的韓信調整好坐姿,全神貫注地望著光幕。
告訴他吧,理由是什麽。他才好決定自己的未來。
【劉邦和韓信的君臣關係,其實向來是個值得人津津樂道的問題。
畢竟太典型了,並且由於前後的轉折之大,其可探討性甚至超過了劉邦和張良之間那種差不多從頭到尾沒什麽波折的和睦。
我們在這裏簡單捋一下這對君臣關係發展中的幾個重要節點。
登台拜將和解衣推食這些不用贅述,是韓信對劉邦感恩之心的起點。但從客觀角度出發,這對君臣之間相處的時間實在太少,少到以劉家人祖傳的疑心病,尚且沒辦法對韓信完全放心。】
「但是將軍上次願意捨棄諸侯王位,已然讓我看見了將軍的忠義!」
劉邦感覺因為這場敘述,自己簡直手忙腳亂到恨不得多長出幾張口舌出來。
上一秒他還在挽留張良,這一會他又要忙著穩住韓信。
劉邦:簡直離譜!
韓信對於這個評價倒是情緒穩定,隻是依舊沉默著沒迴劉邦的話。
【接下來應該是齊國事件,簡單概括一下過程就是:韓信這邊被劉邦要求去打齊國,結果兩軍正隔岸對峙著呢,那邊齊國說他們被酈食其說服投漢了,不打了大家都是一夥人雲雲。
然後韓信本來想想也就算了,打算收兵的時候又被蒯通說服,繼續攻齊,使得酈食其被認為是來搞詐騙的被烹了。
然後打下齊國之後,韓信一邊對項羽這邊派過來說服他分天下的使者,信誓旦旦地表示他對劉邦「雖死不易」,堅決拒絕了蒯通對他自立的慫恿;一方麵又給劉邦寫了封信求封假王以安定齊地。
那邊的劉邦收到之後心態都崩了,最後還是被張良和陳平聯手壓製下來才大筆一揮給了個齊王之位。
怎麽說呢,細究一下全是槽點。】
韓信:?所以為什麽我當初求封假王陛下會不高興?
他原本看到酈食其最後的下場,下意識地挪開了視線。可在後世人講到假王之時劉邦的迴應,又有點懷疑起自己當初收到的消息。
感情從一開始劉邦就不樂意給他封王嗎?他在劉邦心裏就這地位?
而另一邊劉邦也沒繃得住:
「那個時候有人勸你自立?」
他這迴是真的顧不上什麽韓信的心情。剛好相對而坐著,他便更往前了一步,讓韓信的眼神因為側麵捕捉到了動靜,本能地迴望過來。
「是。」原本因為這件事比較犯忌諱,壓根沒跟劉邦講過的韓信,此刻因為對麵嚴肅起來的神色,下意識就坦然地答到:「但我從來沒想過這點。」
劉邦:真行,這都是些什麽破爛帳。
「——有人勸你自立你沒幹,這種事情你都不跟我說上幾句,表點忠心啊?!」
他現在懷疑,把劉恆交付給韓信手上到底是不是一個完全正確的選項了。
這將軍能力是夠的,本事是可以的。
但這政治上他轉不過彎來啊!他真的玩得過呂雉嗎?!
「你但凡多說上幾句,」劉邦都被他這出人意料的操作給氣笑了:「我至於懷疑你?」
韓信被他突然理直氣壯起來的表現整得半是突然醒悟原來可以如此的恍然,半是對他懷疑人都可以說得如此光明正大的詫異,於是語塞了一會,也氣得想笑:「那陛下竟然還得別人壓製,才願意給臣封王,這話說起來不臉紅嗎?」
當然不,劉邦說得還更加堅定不移起來:「那要不然呢?」
他對著韓信指了指自己身上,要不是怕浪費時間且有礙觀瞻,他恨不得把自己衣服脫了好讓韓信看看他身上的傷疤:「我當時在滎陽和項羽對峙啊!」
「就算對峙時間本來就夠長的,那我能不希望你快點來救我啊!」
「老子那時候天天等著的是你小子告訴我,楚軍後方勢力都被清掃得差不多了,項羽快玩完了。結果你小子給我來的消息就隻有請求封王?」
劉邦的氣勢,隨著對麵韓信臉上一時無法反駁而露出的欲語還休之色而逐漸高漲起來:「乃公還隻是一開始生氣而已,你看乃公後來跟你計較了嗎?」
「……可是當初我請立張耳為趙王,幫忙穩定趙國的時候你明明就答應得很果斷。」
韓信還是有些不服氣,但這迴旁邊原本被這對君臣突然開始掰扯舊帳而驚到的蕭相也恢復了冷靜,雙手眼疾手快就按在了韓信的肩上,讓他冷靜下來。
「張耳畢竟是陛下的親家,原本也不是陛下的下屬,這趙王之位本身就是他倆心知肚明該給到手的。」
蕭相越說越有點無奈:「並且當時情況不是不一樣嗎?張耳那時,陛下的情況也絕沒有緊張到你求封假王那時艱難啊。」
天幕的銳評更是雖遲但到,精準地在這倆心中平等地捅刀子。
【這倆君臣恐怕是針對對方特定的不長嘴。
要是他倆能默契到像張良陳平那個水平,不長嘴也沒什麽,大家心裏都有分寸,不用開口也能明白心裏想些什麽。
問題是他倆還偏偏腦迴路就沒碰到一塊去。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關鍵的地方來了。
因為劉邦換座之後,不得不直麵他而半側過身體的韓信調整好坐姿,全神貫注地望著光幕。
告訴他吧,理由是什麽。他才好決定自己的未來。
【劉邦和韓信的君臣關係,其實向來是個值得人津津樂道的問題。
畢竟太典型了,並且由於前後的轉折之大,其可探討性甚至超過了劉邦和張良之間那種差不多從頭到尾沒什麽波折的和睦。
我們在這裏簡單捋一下這對君臣關係發展中的幾個重要節點。
登台拜將和解衣推食這些不用贅述,是韓信對劉邦感恩之心的起點。但從客觀角度出發,這對君臣之間相處的時間實在太少,少到以劉家人祖傳的疑心病,尚且沒辦法對韓信完全放心。】
「但是將軍上次願意捨棄諸侯王位,已然讓我看見了將軍的忠義!」
劉邦感覺因為這場敘述,自己簡直手忙腳亂到恨不得多長出幾張口舌出來。
上一秒他還在挽留張良,這一會他又要忙著穩住韓信。
劉邦:簡直離譜!
韓信對於這個評價倒是情緒穩定,隻是依舊沉默著沒迴劉邦的話。
【接下來應該是齊國事件,簡單概括一下過程就是:韓信這邊被劉邦要求去打齊國,結果兩軍正隔岸對峙著呢,那邊齊國說他們被酈食其說服投漢了,不打了大家都是一夥人雲雲。
然後韓信本來想想也就算了,打算收兵的時候又被蒯通說服,繼續攻齊,使得酈食其被認為是來搞詐騙的被烹了。
然後打下齊國之後,韓信一邊對項羽這邊派過來說服他分天下的使者,信誓旦旦地表示他對劉邦「雖死不易」,堅決拒絕了蒯通對他自立的慫恿;一方麵又給劉邦寫了封信求封假王以安定齊地。
那邊的劉邦收到之後心態都崩了,最後還是被張良和陳平聯手壓製下來才大筆一揮給了個齊王之位。
怎麽說呢,細究一下全是槽點。】
韓信:?所以為什麽我當初求封假王陛下會不高興?
他原本看到酈食其最後的下場,下意識地挪開了視線。可在後世人講到假王之時劉邦的迴應,又有點懷疑起自己當初收到的消息。
感情從一開始劉邦就不樂意給他封王嗎?他在劉邦心裏就這地位?
而另一邊劉邦也沒繃得住:
「那個時候有人勸你自立?」
他這迴是真的顧不上什麽韓信的心情。剛好相對而坐著,他便更往前了一步,讓韓信的眼神因為側麵捕捉到了動靜,本能地迴望過來。
「是。」原本因為這件事比較犯忌諱,壓根沒跟劉邦講過的韓信,此刻因為對麵嚴肅起來的神色,下意識就坦然地答到:「但我從來沒想過這點。」
劉邦:真行,這都是些什麽破爛帳。
「——有人勸你自立你沒幹,這種事情你都不跟我說上幾句,表點忠心啊?!」
他現在懷疑,把劉恆交付給韓信手上到底是不是一個完全正確的選項了。
這將軍能力是夠的,本事是可以的。
但這政治上他轉不過彎來啊!他真的玩得過呂雉嗎?!
「你但凡多說上幾句,」劉邦都被他這出人意料的操作給氣笑了:「我至於懷疑你?」
韓信被他突然理直氣壯起來的表現整得半是突然醒悟原來可以如此的恍然,半是對他懷疑人都可以說得如此光明正大的詫異,於是語塞了一會,也氣得想笑:「那陛下竟然還得別人壓製,才願意給臣封王,這話說起來不臉紅嗎?」
當然不,劉邦說得還更加堅定不移起來:「那要不然呢?」
他對著韓信指了指自己身上,要不是怕浪費時間且有礙觀瞻,他恨不得把自己衣服脫了好讓韓信看看他身上的傷疤:「我當時在滎陽和項羽對峙啊!」
「就算對峙時間本來就夠長的,那我能不希望你快點來救我啊!」
「老子那時候天天等著的是你小子告訴我,楚軍後方勢力都被清掃得差不多了,項羽快玩完了。結果你小子給我來的消息就隻有請求封王?」
劉邦的氣勢,隨著對麵韓信臉上一時無法反駁而露出的欲語還休之色而逐漸高漲起來:「乃公還隻是一開始生氣而已,你看乃公後來跟你計較了嗎?」
「……可是當初我請立張耳為趙王,幫忙穩定趙國的時候你明明就答應得很果斷。」
韓信還是有些不服氣,但這迴旁邊原本被這對君臣突然開始掰扯舊帳而驚到的蕭相也恢復了冷靜,雙手眼疾手快就按在了韓信的肩上,讓他冷靜下來。
「張耳畢竟是陛下的親家,原本也不是陛下的下屬,這趙王之位本身就是他倆心知肚明該給到手的。」
蕭相越說越有點無奈:「並且當時情況不是不一樣嗎?張耳那時,陛下的情況也絕沒有緊張到你求封假王那時艱難啊。」
天幕的銳評更是雖遲但到,精準地在這倆心中平等地捅刀子。
【這倆君臣恐怕是針對對方特定的不長嘴。
要是他倆能默契到像張良陳平那個水平,不長嘴也沒什麽,大家心裏都有分寸,不用開口也能明白心裏想些什麽。
問題是他倆還偏偏腦迴路就沒碰到一塊去。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