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句話多少就帶點現代地獄笑話的特色,炸的漢初在場所有人麵麵相覷,愣是對這後世人的戲謔生出了些摸不著頭腦的觀感來。
連韓信聽到最後那個喜提年齡上限都愣是沒繃住,一向安靜寡言,拘謹矜持到甚至稱得上有些孤僻的大將軍終於忍不住在劉邦臨時召集來的議事班子裏發表了第一句話,帶著點茫然感嘆意味著的。
「這後世人多少有點刻薄……」但是韓信到底是韓信,心細如髮的兵仙話音一轉便落在另一處上,「但四十八歲……雖然比起陛下和太上皇而言確實年壽不豐,到底也已經是接近知天命的年紀了。」
而這都能被後世人評價出一句英年早逝……韓信沒說出最後的結論,隻是又安靜地沉默下去。
順著他思路的劉邦緊跟著一語道破:「後世人普遍活得比我們久,久到這個年紀在他們看來太過平常。」
自劉邦話語脫口而出的剎那,在場幾位頂頂聰明的人物都沉默了,連得出結論的劉邦都一陣神情恍惚。
歲月變遷所帶來的滄海桑田,就這樣不經意地,在後世人言語間泄露出了短暫的冰山一角,其重量便足以令他們這種當世頂尖的人物而瞠目結舌。
多恍惚……又多夢幻啊……
漢初君臣相對無言著。
—
公元221年
剛剛派遣完使臣前去江東冊封孫權為吳王、大將軍、領荊州牧,節督荊、揚、交三州諸軍事,賜九錫的曹丕看著麵前的光幕,臉上一陣陰晴不定。
他剛一迴到寢殿就屏退了所有人,想要再一次好好獨自品味一番孫權上表稱臣的在他心頭釀出的滋味。
曹丕當然是驕傲著的,他是自小文武雙全的人物,才華橫溢的天才,心胸有城府,繡口吐文章。
但他的生命裏總是作為權威立著一個男人,他的父親,他文人情結總是避讓不開的陰影,現今已被他宣布榮升為魏武帝的曹操。
他的文采不被偏好氣象寬闊的曹操所欣賞,他口中總是稱讚著的,是被一群人簇擁著與他敵對的弟弟曹植。
他的能力不被驕傲自矜著的丞相所滿意,大敗過後的灰頭土臉,他所景仰著的父親卻在長籲短嘆著對麵吳主的意氣風發。
「當如孫仲謀」,你聽聽,這是多麽刺耳的評價啊,把當時就在他身邊的曹丕本人又放在何處呢?
所以他在收到孫權上表的時候就感到一陣難以言明的隱秘的喜悅與報復的快感,值得他哪怕深夜都不由去細細品味這證明了什麽,征服了什麽,克服了什麽的眩暈感。
而這光幕的降臨毫不猶豫地打破了他個人的沉醉,並在他興致缺缺的時候給了他當頭一棒的震撼。
……司馬昭?廢立魏帝?晉景帝?
他伸手去勾弄桌上擺放好了的蒲桃,深紫色的果實隨著他指尖的發力破裂開來,深色的果汁沾染上魏帝白皙的手來。
這個季節早不是吃蒲桃的季節了……果然啊,哪怕再怎麽悉心地保存著,照料著……
比起應時的蒲桃來早已過熟而接近腐爛的果實,在他的指間被擠榨出最後的甜水,一道道曲折地沿著他的手指流淌而下,給所到之處帶來一陣粘膩的噁心。
……該腐爛的還是該腐爛掉。
他目光沉沉,略顯嫌惡地取來內侍早就備好在一旁浸濕的布帛,一點點地將所有痕跡擦拭的幹淨。
晉,景,帝。
他一遍遍地,在心底念著這個名詞。
【吳景帝孫休,這位的名氣比起來應該小的多。
畢竟東吳到底隻是一個割據政權,在孫權之後吳國的幾任皇帝給江東、乃至於整片江南地區所帶來的貢獻,和孫權比起來,都稱得上一句平平無奇,乃至於庸碌。
但相較於他被趕下皇位的弟弟和不幹人事的侄子,孫休的執政大體上是稱得上一句中和得體的。
假如他活的能更久一點,或許吳國的國運也能持續地更久一點,進而在晉蜀吳三家比爛大賽中說不準能苟到最後。
畢竟吳國滅亡是公元280年,他的好大侄孫皓是284年去的世。而晉武帝司馬炎沒比他多活幾年,公元290年跟著走了。
之後著名的「何不食肉糜」的傻子皇帝晉惠帝司馬衷繼位,一年不到司馬家自己就陷入了轟轟烈烈的八王之亂,司馬聯合司馬殺了司馬,激烈地開始交換物理意見。
在把整個天下攪和的一團亂麻之後,本就因為漢末連年的戰亂而人口銳減,漢胡人口比例逐漸接近,急需一個平穩時代來修養生息,偏偏撞上司馬家這群野心家的中原進入了第一次外族入侵的黑暗時刻——五胡亂華。
某種意義上來說,要是孫休活得久一點,再把位子成功傳給太子,吳國挺得再久一點,說不定能趁著司馬家的內亂,「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以慰孫權在天之靈了。
或者換一個角度,在南方依舊保持著東吳這樣一大威脅的情況下,也許晉武帝就不會硬著頭皮也要維護著嫡長子繼承製把皇位交給司馬衷,也不會因為想要保住司馬家的皇位而大肆分封藩王。
或者說,在沒收服東吳之前,他估計也沒那個地盤和財力去分封。自己說不定也能規避掉後期好大喜功,奢華鬥富的毛病,保持著前期的執政水平,將比爛大賽內捲成為競爭上位了】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連韓信聽到最後那個喜提年齡上限都愣是沒繃住,一向安靜寡言,拘謹矜持到甚至稱得上有些孤僻的大將軍終於忍不住在劉邦臨時召集來的議事班子裏發表了第一句話,帶著點茫然感嘆意味著的。
「這後世人多少有點刻薄……」但是韓信到底是韓信,心細如髮的兵仙話音一轉便落在另一處上,「但四十八歲……雖然比起陛下和太上皇而言確實年壽不豐,到底也已經是接近知天命的年紀了。」
而這都能被後世人評價出一句英年早逝……韓信沒說出最後的結論,隻是又安靜地沉默下去。
順著他思路的劉邦緊跟著一語道破:「後世人普遍活得比我們久,久到這個年紀在他們看來太過平常。」
自劉邦話語脫口而出的剎那,在場幾位頂頂聰明的人物都沉默了,連得出結論的劉邦都一陣神情恍惚。
歲月變遷所帶來的滄海桑田,就這樣不經意地,在後世人言語間泄露出了短暫的冰山一角,其重量便足以令他們這種當世頂尖的人物而瞠目結舌。
多恍惚……又多夢幻啊……
漢初君臣相對無言著。
—
公元221年
剛剛派遣完使臣前去江東冊封孫權為吳王、大將軍、領荊州牧,節督荊、揚、交三州諸軍事,賜九錫的曹丕看著麵前的光幕,臉上一陣陰晴不定。
他剛一迴到寢殿就屏退了所有人,想要再一次好好獨自品味一番孫權上表稱臣的在他心頭釀出的滋味。
曹丕當然是驕傲著的,他是自小文武雙全的人物,才華橫溢的天才,心胸有城府,繡口吐文章。
但他的生命裏總是作為權威立著一個男人,他的父親,他文人情結總是避讓不開的陰影,現今已被他宣布榮升為魏武帝的曹操。
他的文采不被偏好氣象寬闊的曹操所欣賞,他口中總是稱讚著的,是被一群人簇擁著與他敵對的弟弟曹植。
他的能力不被驕傲自矜著的丞相所滿意,大敗過後的灰頭土臉,他所景仰著的父親卻在長籲短嘆著對麵吳主的意氣風發。
「當如孫仲謀」,你聽聽,這是多麽刺耳的評價啊,把當時就在他身邊的曹丕本人又放在何處呢?
所以他在收到孫權上表的時候就感到一陣難以言明的隱秘的喜悅與報復的快感,值得他哪怕深夜都不由去細細品味這證明了什麽,征服了什麽,克服了什麽的眩暈感。
而這光幕的降臨毫不猶豫地打破了他個人的沉醉,並在他興致缺缺的時候給了他當頭一棒的震撼。
……司馬昭?廢立魏帝?晉景帝?
他伸手去勾弄桌上擺放好了的蒲桃,深紫色的果實隨著他指尖的發力破裂開來,深色的果汁沾染上魏帝白皙的手來。
這個季節早不是吃蒲桃的季節了……果然啊,哪怕再怎麽悉心地保存著,照料著……
比起應時的蒲桃來早已過熟而接近腐爛的果實,在他的指間被擠榨出最後的甜水,一道道曲折地沿著他的手指流淌而下,給所到之處帶來一陣粘膩的噁心。
……該腐爛的還是該腐爛掉。
他目光沉沉,略顯嫌惡地取來內侍早就備好在一旁浸濕的布帛,一點點地將所有痕跡擦拭的幹淨。
晉,景,帝。
他一遍遍地,在心底念著這個名詞。
【吳景帝孫休,這位的名氣比起來應該小的多。
畢竟東吳到底隻是一個割據政權,在孫權之後吳國的幾任皇帝給江東、乃至於整片江南地區所帶來的貢獻,和孫權比起來,都稱得上一句平平無奇,乃至於庸碌。
但相較於他被趕下皇位的弟弟和不幹人事的侄子,孫休的執政大體上是稱得上一句中和得體的。
假如他活的能更久一點,或許吳國的國運也能持續地更久一點,進而在晉蜀吳三家比爛大賽中說不準能苟到最後。
畢竟吳國滅亡是公元280年,他的好大侄孫皓是284年去的世。而晉武帝司馬炎沒比他多活幾年,公元290年跟著走了。
之後著名的「何不食肉糜」的傻子皇帝晉惠帝司馬衷繼位,一年不到司馬家自己就陷入了轟轟烈烈的八王之亂,司馬聯合司馬殺了司馬,激烈地開始交換物理意見。
在把整個天下攪和的一團亂麻之後,本就因為漢末連年的戰亂而人口銳減,漢胡人口比例逐漸接近,急需一個平穩時代來修養生息,偏偏撞上司馬家這群野心家的中原進入了第一次外族入侵的黑暗時刻——五胡亂華。
某種意義上來說,要是孫休活得久一點,再把位子成功傳給太子,吳國挺得再久一點,說不定能趁著司馬家的內亂,「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以慰孫權在天之靈了。
或者換一個角度,在南方依舊保持著東吳這樣一大威脅的情況下,也許晉武帝就不會硬著頭皮也要維護著嫡長子繼承製把皇位交給司馬衷,也不會因為想要保住司馬家的皇位而大肆分封藩王。
或者說,在沒收服東吳之前,他估計也沒那個地盤和財力去分封。自己說不定也能規避掉後期好大喜功,奢華鬥富的毛病,保持著前期的執政水平,將比爛大賽內捲成為競爭上位了】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