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傳庭接旨後,隻帶了兩名家人,連夜啟程,直奔京師。


    先到吏部報道,領了兵部職方司郎中的銜,再前往兵部報道,拜見兵部尚書袁可立。


    袁可立一見,這人果然如太後說的,儀表魁偉,身長八尺,站在庭下凜凜生威,三十多歲年紀,正是建功立業的好時候。


    立即派人叫來吳三桂,詳細地介紹了,此次赴河南接收王府衛所的前因後果,以及執行要求。


    五軍都督府張維賢,專門派了一位書吏,帶著《衛所清屯條例》,來協助孫傳庭的工作。


    這些都是應有之義,孫傳庭很熟悉,但當他在城門口,看到吳三桂率領的京營兵時,就不淡定了。


    吳三桂被留在北京後,他老子吳襄心疼兒子,送了三十名家丁來保護他,接到赴河南的任務後,他又從京營領了四隊營兵共五百人,加上一百多名雜役。


    竟然全是騎兵!人人衣甲鮮明,手持火銃,這是從神機營借來的兵?


    雖然拉車的、和雜役們騎的是騾子,但也相當豪華不是? 大明什麽時候如此富裕了?


    “長伯,這是京營兵?”孫傳庭在北京待過兩年,他知道原來的京營是什麽樣子的,那是勳貴子弟領俸祿養老的地方,哪有現在的京氣神?


    “迴大人,”二十歲的吳三桂,意氣風發,渾身充滿了朝氣,他在馬上向孫傳庭拱手道,“這是新京營,用火器裝備的部隊。”


    孫傳庭在老家的時候,也聽聞洪承疇剿匪,就是重用兵部派到陝西曆練的京營,沒想到這次派給他的,也是京營,他立即對這趟河南之行,充滿了信心。


    三日後到開封,五軍都督府派給他的書吏叫何全,是個及得力之人,這人不但帶來了洪武年間的周藩資料,還帶來了曆朝對周藩的賞賜記錄。


    三衛形成了三個村子,看上去,跟河南的其他村子,沒什麽區別,房屋破敗、村子凋敝,大街髒亂。


    大人孩子衣不蔽體,野狗亂竄,路上的浮土有半尺厚,腳一踩上就陷進去,看不到鞋子,村子裏彌漫著牲畜的糞尿味道,令人作嘔。


    拉出來的衛所兵,從八九歲的稚齡孩童,到五十歲的無齒老翁都有,而且大多穿著百姓的衣服,即便穿著鴛鴦戰襖的,也破爛得看不出顏色。


    兵器更是破爛不堪,五花八門,有杆長槍都算頂級兵器,許多人直接拿一根削尖的木棍……


    孫傳庭的心都涼了半截,他見第一排隊伍裏,站著一位五十多歲的老者,身上的的鴛鴦戰襖,補了許多補丁,幾乎找不到原來的布塊了。


    好歹是件鴛鴦戰襖,他上前問道:“老丈,你身上這件戰襖,穿了幾年了?”


    老頭忙要跪下,孫傳庭止住他:“不用跪,直接迴話就是。”


    老頭便低頭道:“迴大人,這是小人的爺爺傳下來的,小人祖孫三代人當兵,隻領到這一件戰襖……”


    孫傳庭心情沉重,吩咐解散隊伍,他對老頭道:“老丈,可否帶本官去你家裏看看?”


    老頭望著跟在孫傳庭身邊的王府長史,為難得不知如何迴複。


    那王府長史嗬斥道:“王府已經將你們移交給了朝廷,現在你們歸兵部管,孫大人就是兵部派下來,接收你們的,還不快快帶路?”


    那老頭來不及多想,忙躬身往前麵帶路,一邊走,一邊難為情地道:“家裏破敗,別髒了大人的腳……”


    老頭家在村子東頭,進村子不遠,一座土坯壘成的院子,幾個婦人和孩子,見來了客人,慌忙躲進房間,又從窗戶裏好奇地往外瞧。


    “家裏的男子呢?”孫傳庭看那躲閃的婦人,估計這老頭至少有三個兒子,卻讓老頭來應卯,便不解地問。


    老頭望一眼王府長史,才道:“迴大人,在王府莊田種地呢。”


    何全上前,在孫傳庭的耳邊低聲解釋道:“衛所兵民,多淪為將官的佃戶,更有甚者,淪為奴才傭人的多的是……”


    更別說王府了。


    “你們的戶田呢?”


    “迴大人,沒有戶田,小人全家都為王府種地,每年掙兩成的口糧,年景好的話,摻上半年的野菜,能吃飽肚子,年景差的話,就難……”


    王府長史見孫傳庭皺著眉頭,知道他是怪周王剝削得太狠了,忙解釋道:“孫大人,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兩百多年下來,周王一係開枝散葉,目前宗親已近五千人,?米拖欠良多,不從土地上刮一些,養不活那麽多人啊……”


    孫傳庭一行,又走訪了幾戶人家,與第一家都大同小異,一個字:窮!


    按洪武年間的記錄,每戶衛所家庭的屯田是五十畝,戶出一人為兵,其餘人等屯田。


    按這個原始記錄,周王退出來的土地,有許多荒地,這些衛所原來的土地,是可以耕種的,一代代周王傳下來,竟然荒廢了這許多。


    可見曆代王府,隻顧著向地方官府討要祿米,從來沒有用心經管過這些衛所土地,白白浪費了上百年!


    孫傳庭也不嫌棄,讓人牽著繩尺,到田間地頭去測量,實實在在地,量夠了洪武年間劃撥的三衛土地,豎上界石,才罷休。


    彰得府的趙王,原本以為,將王府護衛丟給朝廷,就能白得三衛的土地,有了這些土,再加上祿米,趙王一係的人口五百來口人,就會過得相當滋潤。


    誰知孫傳庭一分地也不留,全給劃出去了。


    趙王後悔,他不該學周王的,人潞王、福王沒上交護衛,朝廷不也沒說啥嘛。


    他想反悔,但看到孫傳庭帶來的騎兵,他立馬慫了,乖乖地交出了三衛的土地和人口。


    鄭王和崇王,人丁稀少,用不著護衛,早早地讓王府長史,清點好土地和丁口,隻等孫傳庭一到,就上交。


    曆時近一個月,四王上交的衛所土地和人口,終於清點完畢,孫傳庭大手一揮,將他們全部調離原地,開封府調彰德,彰德府調懷慶府,懷慶府調汝寧府,最後將汝寧府的衛所,調迴開封府。


    趕在三月份前,四府衛所安置完畢,孫傳庭請旨,希望朝廷撥給四衛一些種子,這些從王府剝離出來的軍戶,連播種的種子都沒有。


    張薔指示,撥一批鹽引到河南各府縣的官店,以鹽引購糧,要確保新整頓的衛所軍戶,順利渡過幾個月的過渡期,直到秋收。


    吳三桂也沒閑著,他配合孫傳庭,要重新考核、選拔衛所的各級軍官。


    軍戶們對脫離王府,迴歸朝廷,沒什麽意見,甚至將他們三衛人,打亂來挪換地方,也沒意見,但要撤掉他們世代傳承的軍中職位,就不幹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穿越大明之秉國太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種菊南山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種菊南山下並收藏穿越大明之秉國太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