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衙
送走了陳展雲,許山海坐在書案前,仔細的翻看那兩本書冊。
忽然間,他莫名其妙連著打了好幾個噴嚏。
這幾個噴嚏,驚動了守在門外的韋阿昌,推門探進身子來,仔細在書房裏掃視一圈。
“阿昌,你去前院,讓人把衙門中所有的書吏給我召集起來,一會兒我去大堂,有事要他們幹。”看到探頭進來的韋阿昌,許山海吩咐道。
州衙儀門外
路旁,兩張大大的長桌,桌上堆著一疊一疊裁剪好的布料。
桌後,一張長條案前,城中裁縫鋪的錢裁縫,帶著他的兩個小徒弟,不停地忙活著。他要在徒弟的協助下,盡快的把身後堆成半人高的布料,裁剪出來。
長桌的一旁,另外擺了一張小四方桌,四方桌的周圍,圍滿了從城中各處趕來的婦人。
四方桌後坐著兩個不停在紙上記錄的書吏,他們要詳細的記錄下,這些婦人的姓氏、住址。
書吏每登記完一個婦人,便會從桌旁的竹籃裏,拿出一枝竹簽,交給她們。拿到竹簽的婦人,可憑竹簽,到一旁的長桌前,領取一至數套不等,裁剪好的布料。
這便是,之前許山海想出來的辦法。
把在城中收繳到的布料,按大、中、小三個尺碼,由錢裁縫裁剪好,再把裁剪妥當的布料,交由城中的婦人去縫製。婦人們領到裁剪好的布料,隻要在三天內縫製妥當,憑著縫製好的衣褲,交迴到州衙,每一套便可換得五十文的工錢。
為了防止有人領了布料,不交迴,許山海還想出了“三戶聯保”的手段,以確保收迴每一套衣褲。
事實證明,許山海的“三戶聯保”多慮了,在這個普通人一輩子都走不出五十裏地的年代,民間道德的約束力,遠遠大於律法的作用。
要知道,在州城中,除了外來的人,城中居民,幾乎是數代人皆居住於此。不大的城中,但凡出點什麽事,不用半天,便能傳遍整個州城,並且,城中居民,最多隻需通過一兩個熟人,便能與城中任何人搭上關係。
在這樣的一種社會形態之下,沒有人敢冒著一生都被別人戳脊梁骨的風險,去做違背良知的事。
再有一點,即便是林宗澤竭力約束進城的手下,可在城中居民心中,國興軍依舊沒有擺脫“暴民”的身份。縱使沒有人在城中做出格的事,平頭百姓見著手持兵器的兵丁,還是避之不及。
誰又敢領了布料不交迴來?為了幾身衣物而掉腦袋,但凡腦子正常的人都不會幹這種事。何況,隻要把縫好的衣物交迴來,便可領到工錢。
所以,國興軍要招人縫製衣褲的消息一出來,不到半天,州衙前便擠滿了婦人,甚至城中一些家境尚可的人家,也打發家中的老婦人,趕來一探究竟。
畢竟,眼下許多的壯勞力都不一定有活幹,何況是毫無謀生能力的婦人。
現在隻要縫製一套衣褲,便能拿到五十文,這種好事,對於城中居民來說,不啻於天上掉餡餅。
而對於國興軍來說,繳獲的布料,沒有任何成本,真正要付出的就是,每套衣褲裁剪三十文,縫製五十文的工錢。
用最短的時間,把布料變成衣褲,不但省了費勁巴拉把布料拉迴山寨的麻煩,更使得山寨中的每一個兵丁都有衣物蔽體。
這樣既解決了衣物的問題,還用花費不多的小錢,博得了城中居民的好感。
州衙大堂
大堂上,十多個書吏分成三排,垂手而立。
這十幾個書吏,是目前州衙中所有能趕來的人,甚至連大獄中的兩個書吏也被叫了過來。沒到場的那些書吏,全部都是手中有活,實在走不開,比如儀門外的那兩個。
不知道為何,突然把自己叫來,書吏們個個都低著頭,小心翼翼的站著,心中忐忑不安,不敢發出任何聲音,更別提私下裏交頭接耳。
不一會兒,一陣腳步聲傳來,屏風後,出現了韋阿昌的身影,另外四個土兵,緊接著魚貫而出,在他們的身後,走出來的是一襲藍布長衫的許山海。
跨上台階,許山海在書案後站定,目光在堂下的書吏臉上一一掃過,隨後,把手中的書冊遞給韋阿昌,向他點頭示意。
接過許山海遞來的書冊,韋阿昌轉身走到堂下,轉手遞給了身旁的一個書吏,悶聲道:“傳下去,每人都翻一遍。”
不知意欲如何,書吏隻好戰戰巍巍的伸出雙手,接過書冊,小心翼翼的翻開,仔細翻閱起來。
片刻間,大堂上又陷入了一片沉寂,隻有那兩冊書冊,在書吏們的手中傳遞。
不多時,書吏們傳閱完畢,書冊又迴到了許山海麵前的書案上。
“書冊你們都看過了,把你們召集起來,有個活兒要交給你們。”清了清嗓子,許山海不緊不慢的說道。
“給你們三天時間,待在州衙裏,每個人把這兩冊都抄十遍,字跡一定要工整。什麽時候抄完,什麽時候迴家。”
許山海的話音一落,堂下頓時響起一片舒氣之聲,還有幾個書吏,輕聲的嘟囔了幾句。
被叫來時,書吏們心中都惴惴不安,生怕有什麽厄運降臨。
雖說,國興軍進城之後,一切都很克製,非但沒有濫殺無辜,甚至連劫掠奸淫都未曾發生。
但是,在書吏們的心中,國興軍依舊被視為暴民、賊寇,之前他們沒濫殺,不代表現在不會。況且,知州老爺死於大獄中的消息,早就在城中流傳開來。
這讓手無縛雞之力的書吏們,怎麽不害怕?
現在聽到許山海把他們叫來,居然隻是為了抄書,怎能不讓書吏們心中的石頭落地,長舒一口氣?
要知道,書吏們別的本事沒有,自打從小識字開始,他們哪一個不要抄書?並且,在州衙各房當差,哪一天又不要抄抄寫寫?
所以,許山海的話,對於他們來說,根本就不叫事。況且,這兩本啟蒙之物,本就淺顯,抄起來毫不費勁。
“你!你叫什麽?”一圈掃視下來,許山海的目光,落在了下首中間的一個中年書吏身上,問道。
“迴……迴小先生,小的姓劉名家成!”看到許山海的目光盯著自己,中年書吏結結巴巴的答道。
“好,劉家成,此事便交由你來負責!一會兒,你去庫房領筆墨和紙,再去找畫工。”許山海才沒心思,自己盯著書吏們抄書,眼前這個劉家成,有一定年紀,樣貌看上去也不像是偷奸耍滑之人,所以,幹脆指定由他來負責抄書事宜。
“三天後,我要看到你們抄寫成冊的東西放在我麵前,如果幹得好,每人賞銀一兩!如果誰要偷奸耍滑、敷衍了事,我拿你劉家成是問,定懲不饒!”雖然,許山海的語氣一如既往,但是,言辭中的份量,令堂下所有人不敢掉以輕心。
“劉家成!你聽明白了沒有?”
“喏!小的明白!”劉家成拱手施禮,迴答得倒是幹脆。
桂林府,都司衙門
“見過大統兵!”前腳剛站定,焦明便朝上座的孫存忠行禮,他不知道發生了什麽事,孫存忠要著急火燎的把自己召來。
“尚普來了,坐吧。”孫存忠頭也沒抬,快速的批閱著案上的文書。
作為嫡係班底,既然孫存忠發了話,焦明也不拘謹,在堂下挑了一張椅子坐下,但是,還是用了一貫隻坐半個屁股的坐姿。
時而圈圈點點,時而奮筆疾書,間中還時不時的發出幾聲冷哼。
好不容易,把案前幾份加急的文書批閱完畢,孫存忠放下筆,身子往後一靠,閉上了眼睛。
“尚普,待會兒迴去,你讓人擬三份軍令,然後送過來我這裏用印。”靠著椅背,孫存忠閉著眼,眯了好一會兒,才出聲。
按理來說,擬公文、書信之事,根本無需把焦明叫過來,都司衙門裏有許多書吏,並且,身為都指揮使,孫存忠自己還有不下十人的幕僚。
“南丹衛、奉議衛1各發一份,讓他們每個衛準備三營精兵待命。另一份發往太平的千戶所,讓他們準備一營精兵待命。”還未等焦明迴話,孫存忠的話打消了他的疑慮。
估計是孫存忠不願意把調動兵馬這等機密之事交予旁人,這才把焦明召來的緣故。
“是貴州方向嗎?”焦明問道。
“不是,兵部有令,命我們剿滅新寧州的暴民,說是以防暴民坐大,與大藤峽的猺僚勾連一氣。”孫存忠搖著頭說。
“新寧州與那大藤峽相隔數百裏,怎麽勾連?簡直就是胡說八道!”都是帶過兵的人,焦明一眼就看出兵部說辭中的漏洞。
“左江兵巡道的人,幾乎被暴民全殲,據說逃迴來的不足百人,真不知道那些飯桶是怎麽打的?三千兵馬,還有巡檢、團練相助,居然會被全殲?”前些天,孫存忠剛得到這些消息的時候,簡直懷疑是暴民放出來混淆視聽的謠言。
“海鹽子知道後,跑去何士晉那兒哭述一番,然後又寫了求援文書,用五百裏加急,直送京師,狠狠地參了老子一本。”孫存忠一邊說,一邊翻著白眼。
之前都指揮使司向布政司要錢要糧被處處刁難,布政使吳中偉那一副小人得誌的嘴臉,孫存忠記憶猶新。
現如今,在派兵剿匪這件事上,吳中偉被擺了一道,立馬就變了嘴臉,到處哭述,像極了打不過就哭著去找家長的賴皮孩子,這怎能讓孫存忠瞧得起他?
“不知那個海鹽子說了什麽,何士晉偏聽偏信,也跟著參了老子一本,勾陷廣西都司守土無方、漠視軍情、行動遲緩。兵部那些鼻孔朝天的家夥,居然也就信了他們的話,在公文裏好一頓訓斥,著實堪憂!”一想到京中好友,在寄來的書信中,隱晦的提及此事,孫存忠的怒氣就不打一處來。
“那大統兵的意思是……就這麽算了?”從孫存忠的話中,焦明明顯聽出了他此時麵臨的種種壓力。
“我日前已上書兵部陳情,大藤峽瑤獠叛逆,都司派兵進剿已逾四載。年初,奢、安兩賊圍貴陽府,兵部又從我這裏調了上萬人馬前去堵截。眼下,都司哪有可調之兵?”別看此時孫存忠一副怒氣衝衝的模樣,隻有他自己才知道,發往兵部的公文中,他委屈巴巴的言辭,宛如一個小媳婦。
“哪……方才大統兵所說的三份調兵令……?”孫存忠的一番話,讓焦明猜不透他真正的想法,隻能小心翼翼的問道。
“軍令難違啊!”孫存忠長歎一聲。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我已經派人去布政司交涉,希望他們能夠盡快把糧餉籌備好。”孫存忠作勢的伸手拍了拍自己的額頭。
“下官這就去讓人起草軍令,並且,讓衛所的官兵們,靜待布政司的好消息。如果連飯都吃不飽,官兵們如何能盡快趕路,大統兵愛兵如命,肯定能體恤下情。”說到“盡快趕路”時,焦明特別加重了語氣,他相信孫存忠能聽出這話外之音。
“有了尚普相助,我省心不少呐!哈哈哈~~~”孫存忠大笑起來,顯然是聽明白了焦明的“良苦用心”。
1衛所:衛所製,最早由元朝戶部尚書提出,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在全國的各軍事要地,設立軍衛。一衛有軍隊五千六百人。其下依序有千戶所、百戶所、總旗及小旗等單位。各衛所隸屬於五軍都督府,亦隸屬於兵部,有事調發從征,無事則還歸衛所駐紮。
送走了陳展雲,許山海坐在書案前,仔細的翻看那兩本書冊。
忽然間,他莫名其妙連著打了好幾個噴嚏。
這幾個噴嚏,驚動了守在門外的韋阿昌,推門探進身子來,仔細在書房裏掃視一圈。
“阿昌,你去前院,讓人把衙門中所有的書吏給我召集起來,一會兒我去大堂,有事要他們幹。”看到探頭進來的韋阿昌,許山海吩咐道。
州衙儀門外
路旁,兩張大大的長桌,桌上堆著一疊一疊裁剪好的布料。
桌後,一張長條案前,城中裁縫鋪的錢裁縫,帶著他的兩個小徒弟,不停地忙活著。他要在徒弟的協助下,盡快的把身後堆成半人高的布料,裁剪出來。
長桌的一旁,另外擺了一張小四方桌,四方桌的周圍,圍滿了從城中各處趕來的婦人。
四方桌後坐著兩個不停在紙上記錄的書吏,他們要詳細的記錄下,這些婦人的姓氏、住址。
書吏每登記完一個婦人,便會從桌旁的竹籃裏,拿出一枝竹簽,交給她們。拿到竹簽的婦人,可憑竹簽,到一旁的長桌前,領取一至數套不等,裁剪好的布料。
這便是,之前許山海想出來的辦法。
把在城中收繳到的布料,按大、中、小三個尺碼,由錢裁縫裁剪好,再把裁剪妥當的布料,交由城中的婦人去縫製。婦人們領到裁剪好的布料,隻要在三天內縫製妥當,憑著縫製好的衣褲,交迴到州衙,每一套便可換得五十文的工錢。
為了防止有人領了布料,不交迴,許山海還想出了“三戶聯保”的手段,以確保收迴每一套衣褲。
事實證明,許山海的“三戶聯保”多慮了,在這個普通人一輩子都走不出五十裏地的年代,民間道德的約束力,遠遠大於律法的作用。
要知道,在州城中,除了外來的人,城中居民,幾乎是數代人皆居住於此。不大的城中,但凡出點什麽事,不用半天,便能傳遍整個州城,並且,城中居民,最多隻需通過一兩個熟人,便能與城中任何人搭上關係。
在這樣的一種社會形態之下,沒有人敢冒著一生都被別人戳脊梁骨的風險,去做違背良知的事。
再有一點,即便是林宗澤竭力約束進城的手下,可在城中居民心中,國興軍依舊沒有擺脫“暴民”的身份。縱使沒有人在城中做出格的事,平頭百姓見著手持兵器的兵丁,還是避之不及。
誰又敢領了布料不交迴來?為了幾身衣物而掉腦袋,但凡腦子正常的人都不會幹這種事。何況,隻要把縫好的衣物交迴來,便可領到工錢。
所以,國興軍要招人縫製衣褲的消息一出來,不到半天,州衙前便擠滿了婦人,甚至城中一些家境尚可的人家,也打發家中的老婦人,趕來一探究竟。
畢竟,眼下許多的壯勞力都不一定有活幹,何況是毫無謀生能力的婦人。
現在隻要縫製一套衣褲,便能拿到五十文,這種好事,對於城中居民來說,不啻於天上掉餡餅。
而對於國興軍來說,繳獲的布料,沒有任何成本,真正要付出的就是,每套衣褲裁剪三十文,縫製五十文的工錢。
用最短的時間,把布料變成衣褲,不但省了費勁巴拉把布料拉迴山寨的麻煩,更使得山寨中的每一個兵丁都有衣物蔽體。
這樣既解決了衣物的問題,還用花費不多的小錢,博得了城中居民的好感。
州衙大堂
大堂上,十多個書吏分成三排,垂手而立。
這十幾個書吏,是目前州衙中所有能趕來的人,甚至連大獄中的兩個書吏也被叫了過來。沒到場的那些書吏,全部都是手中有活,實在走不開,比如儀門外的那兩個。
不知道為何,突然把自己叫來,書吏們個個都低著頭,小心翼翼的站著,心中忐忑不安,不敢發出任何聲音,更別提私下裏交頭接耳。
不一會兒,一陣腳步聲傳來,屏風後,出現了韋阿昌的身影,另外四個土兵,緊接著魚貫而出,在他們的身後,走出來的是一襲藍布長衫的許山海。
跨上台階,許山海在書案後站定,目光在堂下的書吏臉上一一掃過,隨後,把手中的書冊遞給韋阿昌,向他點頭示意。
接過許山海遞來的書冊,韋阿昌轉身走到堂下,轉手遞給了身旁的一個書吏,悶聲道:“傳下去,每人都翻一遍。”
不知意欲如何,書吏隻好戰戰巍巍的伸出雙手,接過書冊,小心翼翼的翻開,仔細翻閱起來。
片刻間,大堂上又陷入了一片沉寂,隻有那兩冊書冊,在書吏們的手中傳遞。
不多時,書吏們傳閱完畢,書冊又迴到了許山海麵前的書案上。
“書冊你們都看過了,把你們召集起來,有個活兒要交給你們。”清了清嗓子,許山海不緊不慢的說道。
“給你們三天時間,待在州衙裏,每個人把這兩冊都抄十遍,字跡一定要工整。什麽時候抄完,什麽時候迴家。”
許山海的話音一落,堂下頓時響起一片舒氣之聲,還有幾個書吏,輕聲的嘟囔了幾句。
被叫來時,書吏們心中都惴惴不安,生怕有什麽厄運降臨。
雖說,國興軍進城之後,一切都很克製,非但沒有濫殺無辜,甚至連劫掠奸淫都未曾發生。
但是,在書吏們的心中,國興軍依舊被視為暴民、賊寇,之前他們沒濫殺,不代表現在不會。況且,知州老爺死於大獄中的消息,早就在城中流傳開來。
這讓手無縛雞之力的書吏們,怎麽不害怕?
現在聽到許山海把他們叫來,居然隻是為了抄書,怎能不讓書吏們心中的石頭落地,長舒一口氣?
要知道,書吏們別的本事沒有,自打從小識字開始,他們哪一個不要抄書?並且,在州衙各房當差,哪一天又不要抄抄寫寫?
所以,許山海的話,對於他們來說,根本就不叫事。況且,這兩本啟蒙之物,本就淺顯,抄起來毫不費勁。
“你!你叫什麽?”一圈掃視下來,許山海的目光,落在了下首中間的一個中年書吏身上,問道。
“迴……迴小先生,小的姓劉名家成!”看到許山海的目光盯著自己,中年書吏結結巴巴的答道。
“好,劉家成,此事便交由你來負責!一會兒,你去庫房領筆墨和紙,再去找畫工。”許山海才沒心思,自己盯著書吏們抄書,眼前這個劉家成,有一定年紀,樣貌看上去也不像是偷奸耍滑之人,所以,幹脆指定由他來負責抄書事宜。
“三天後,我要看到你們抄寫成冊的東西放在我麵前,如果幹得好,每人賞銀一兩!如果誰要偷奸耍滑、敷衍了事,我拿你劉家成是問,定懲不饒!”雖然,許山海的語氣一如既往,但是,言辭中的份量,令堂下所有人不敢掉以輕心。
“劉家成!你聽明白了沒有?”
“喏!小的明白!”劉家成拱手施禮,迴答得倒是幹脆。
桂林府,都司衙門
“見過大統兵!”前腳剛站定,焦明便朝上座的孫存忠行禮,他不知道發生了什麽事,孫存忠要著急火燎的把自己召來。
“尚普來了,坐吧。”孫存忠頭也沒抬,快速的批閱著案上的文書。
作為嫡係班底,既然孫存忠發了話,焦明也不拘謹,在堂下挑了一張椅子坐下,但是,還是用了一貫隻坐半個屁股的坐姿。
時而圈圈點點,時而奮筆疾書,間中還時不時的發出幾聲冷哼。
好不容易,把案前幾份加急的文書批閱完畢,孫存忠放下筆,身子往後一靠,閉上了眼睛。
“尚普,待會兒迴去,你讓人擬三份軍令,然後送過來我這裏用印。”靠著椅背,孫存忠閉著眼,眯了好一會兒,才出聲。
按理來說,擬公文、書信之事,根本無需把焦明叫過來,都司衙門裏有許多書吏,並且,身為都指揮使,孫存忠自己還有不下十人的幕僚。
“南丹衛、奉議衛1各發一份,讓他們每個衛準備三營精兵待命。另一份發往太平的千戶所,讓他們準備一營精兵待命。”還未等焦明迴話,孫存忠的話打消了他的疑慮。
估計是孫存忠不願意把調動兵馬這等機密之事交予旁人,這才把焦明召來的緣故。
“是貴州方向嗎?”焦明問道。
“不是,兵部有令,命我們剿滅新寧州的暴民,說是以防暴民坐大,與大藤峽的猺僚勾連一氣。”孫存忠搖著頭說。
“新寧州與那大藤峽相隔數百裏,怎麽勾連?簡直就是胡說八道!”都是帶過兵的人,焦明一眼就看出兵部說辭中的漏洞。
“左江兵巡道的人,幾乎被暴民全殲,據說逃迴來的不足百人,真不知道那些飯桶是怎麽打的?三千兵馬,還有巡檢、團練相助,居然會被全殲?”前些天,孫存忠剛得到這些消息的時候,簡直懷疑是暴民放出來混淆視聽的謠言。
“海鹽子知道後,跑去何士晉那兒哭述一番,然後又寫了求援文書,用五百裏加急,直送京師,狠狠地參了老子一本。”孫存忠一邊說,一邊翻著白眼。
之前都指揮使司向布政司要錢要糧被處處刁難,布政使吳中偉那一副小人得誌的嘴臉,孫存忠記憶猶新。
現如今,在派兵剿匪這件事上,吳中偉被擺了一道,立馬就變了嘴臉,到處哭述,像極了打不過就哭著去找家長的賴皮孩子,這怎能讓孫存忠瞧得起他?
“不知那個海鹽子說了什麽,何士晉偏聽偏信,也跟著參了老子一本,勾陷廣西都司守土無方、漠視軍情、行動遲緩。兵部那些鼻孔朝天的家夥,居然也就信了他們的話,在公文裏好一頓訓斥,著實堪憂!”一想到京中好友,在寄來的書信中,隱晦的提及此事,孫存忠的怒氣就不打一處來。
“那大統兵的意思是……就這麽算了?”從孫存忠的話中,焦明明顯聽出了他此時麵臨的種種壓力。
“我日前已上書兵部陳情,大藤峽瑤獠叛逆,都司派兵進剿已逾四載。年初,奢、安兩賊圍貴陽府,兵部又從我這裏調了上萬人馬前去堵截。眼下,都司哪有可調之兵?”別看此時孫存忠一副怒氣衝衝的模樣,隻有他自己才知道,發往兵部的公文中,他委屈巴巴的言辭,宛如一個小媳婦。
“哪……方才大統兵所說的三份調兵令……?”孫存忠的一番話,讓焦明猜不透他真正的想法,隻能小心翼翼的問道。
“軍令難違啊!”孫存忠長歎一聲。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我已經派人去布政司交涉,希望他們能夠盡快把糧餉籌備好。”孫存忠作勢的伸手拍了拍自己的額頭。
“下官這就去讓人起草軍令,並且,讓衛所的官兵們,靜待布政司的好消息。如果連飯都吃不飽,官兵們如何能盡快趕路,大統兵愛兵如命,肯定能體恤下情。”說到“盡快趕路”時,焦明特別加重了語氣,他相信孫存忠能聽出這話外之音。
“有了尚普相助,我省心不少呐!哈哈哈~~~”孫存忠大笑起來,顯然是聽明白了焦明的“良苦用心”。
1衛所:衛所製,最早由元朝戶部尚書提出,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在全國的各軍事要地,設立軍衛。一衛有軍隊五千六百人。其下依序有千戶所、百戶所、總旗及小旗等單位。各衛所隸屬於五軍都督府,亦隸屬於兵部,有事調發從征,無事則還歸衛所駐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