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操練場
火堆旁,須發噴張、赤裸上身的王恩祖,舉起手中的厚背大砍刀,仰天長嘯:“慧娘!今天你可以瞑目了!”(慧娘,王恩祖死去渾家的小名)
在他的身後,三十多個被綁成粽子一般的俘虜被人摁著,跪成一排。
這些俘虜,原本是流竄於太平府、南寧府周邊的山賊,兩個月前,被鐵窯窯主吳慶貴,許下的高額酬金吸引,投到了他身邊。
數日前,聽聞大批官軍,前來圍剿國興軍,睚眥必報的鐵窯三少爺,頓時覺得天賜良機,即刻找到了他爹吳慶貴,提出要帶人前來助戰,以泄之前渠黎鎮上他貼身護衛被殺之憤。
於是,在得到吳家父子另一筆酬金的允諾之下,三十多個山賊,夥同鐵窯上的其他人,趕到了馬家莊子,順利的跟著官軍上了戰場。
在山賊的算計中,跟著裝備精良的官軍圍剿暴民,絕對是一筆好買賣。此番前來,不但沒有風險,還能多得一份報酬。更主要的是,如能借著這個機會,跟官軍中的軍爺們搭上關係,說不準就能搖身一變,成了吃軍糧的軍漢,從此徹底洗白身份。
可是,“人算不如天算”,山賊們做夢都沒有想到,占盡優勢的官軍,會在最後時刻翻船,所有人莫名其妙的成了俘虜。
此刻,跪成一排的山賊們,心中都惶恐不安,他們不知道王恩祖有什麽打算,不知道接下來,等待他們的會是什麽?
看到原本就外形兇狠的王恩祖,此刻如瘋如魔的舉動,好幾個膽子稍小的山賊,恐懼之下,已經大小便失禁,隨時都會癱倒在地。
提著厚背大砍刀的王恩祖,一步一步走向跪地的山賊,披散的頭發和濃密的胡須,遮擋了他猙獰的表情,但是,布滿的雙眼、以及臉上充血的疤痕,無一不在昭示他的內心。
在一個山賊麵前站定,舉起砍刀,深吸一口氣,王恩祖大聲喊道:“慧娘,我給你報仇了!”
這時的他,眼中浮現出的是,慧娘躺在糧倉中,一動不動的屍體……
“哢嚓!”一聲,雪白的刀光閃過,山賊的腦袋,連同半邊肩膀,掉落在地,跪著的身子,直直向前的撲倒,暗紅色的血液噴湧而出。無頭的屍體,隻抽搐幾下,便沒了動靜。
“慧娘,我送一些小鬼下去給你做牛馬!”說罷,王恩祖又舉起大砍刀,向第二個山賊劈下!
而他的腦海中,幻化出的是,幾個麵目猥瑣的幫閑,正圍著慧娘,不斷撕扯著她的衣衫……
手起刀落,第二顆頭顱,向上彈起了半尺高,隨後便無聲無息的落在了泥地上。屍體的脖頸處,一股血箭衝天而起,幾息之後,跪著的身軀才緩緩倒下。
“慧娘,別怕,我來救你了!”在滿眼鮮血和濃濃血腥味的刺激之下,王恩祖已經陷入癲狂,舉起刀,劈向第三個山賊。
這時,他看到慧娘,雙手抓著繩索,正準備往脖子上套,而她的雙眼滿是淚水,臉上寫滿了不舍……
“慧娘~~~!”王恩祖挪動腳步,走向下一個山賊。
“住手!”
“狗毛住手!”
不遠處,兩個聲音幾乎同時響起。與此同時,兩個身影從黑暗中竄出,一先一後的撞向王恩祖。
接連被兩個身影撞擊,毫無防備的王恩祖,連著向後退了七八步,最終還是沒有穩住身形,仰麵倒在地上,手中的砍刀也掉落一旁。
隨即,兩個身影,一翻身從地上爬起,直接朝地上的王恩祖撲去,把他死死的壓在身下。
一番掙紮,好不容易推開壓在身上的人,王恩祖剛起身,差一點就撞上了身前另外兩個人影。
稍微清醒過來的他,定睛一看,原來,擋在身前的是很少露麵的李應全、何一手二人。
而被王恩祖掀翻的江波、羅桐,此時也爬了起來,站在李、何二人身旁。
“狗毛,你瘋了不成?”平日裏話不多,待人和善的李應全,厲聲問道。
“禿子,不關你事!我要把這幫山賊都殺了,給慧娘報仇!”王恩祖嘴上依舊蠻橫,可手底下卻沒有任何動作。
“報仇?夜襲村子的山賊,你們當晚就殺了,害死慧娘的那些人,早也被你們一個不留的都殺了,就連那個捕快,也被小先生一箭射死,你還要報什麽仇?”李應全雙眼一瞪,死死的盯著王恩祖。
“我不管!如果沒有山賊夜襲,就不會有後麵的事,慧娘也就不會死,所以,我要殺盡天下賊人!”李應全的話,句句在理,可此時的王恩祖根本聽不進去,脖子一梗,蠻橫到底。
“王叔,大家都知道嬸子不在了,你很難過,我那幾個弟弟也很可憐,可是,你也想想,我叔走之前托付了你,看好這些俘虜。”一直以晚輩自居,對所有人都恭敬有加的江波,此時毫無征兆的開口了。
白天,許山海出發前,交待過,自己不在的時候,讓江波、羅桐以及他們的人,聽王恩祖的號令行事,二人便各自帶著手下,在操練場協助他看守俘虜。
聽聞王恩祖下令,要把俘虜中的山賊挑出來,江波心中隱隱覺得有些不妙,尤其是王恩祖那句“我要借他們的人頭”,更是讓人毛骨悚然。
雖然,預感有事要發生,但是,二人又不便出麵阻攔,一番合計之下,他們不約而同的想到了搬救兵。
可是,此時的山寨中,林宗澤、徐子晉、趙立群幾人都不在,許山海、楚文勇、鄭偉義等人又帶人去了鐵窯,呂耀輝、吳立峰也不知為了何事,匆匆的出了山寨。
情急之下,江波、羅桐隻能分頭去找,此時還在寨中的李應全、何一手。寄希望他們二人,能夠阻止接下來可能發生的不測。
“狗毛,我知道慧娘不在了,你一直都沒緩過來,可是,人死不能複生,你殺再多人,慧娘也不能活過來。”李應全走到王恩祖麵前,伸出手,搭在他的肩頭,緩緩的說道。
“狗毛,我知道你心中有恨,可是,這份恨意,光靠殺人就能宣泄嗎?我們要做的是,跟著三哥,和弟兄們一起,解救更多的人,讓天下再無慧娘般含恨而去的人!”摟著王恩祖的肩膀,李應全語氣低沉。
這時的王恩祖終於繃不住,一把抱著李應全,放聲大哭,一邊哭還一邊喃喃自語:“禿子~~~,我難過啊!我經常在夢裏,看到慧娘在喊我救他!”。
“好了好了,不哭了!跟我走,我那裏還有幾壇酒,哥哥陪你喝幾碗。”紅了眼眶的李應全,用勁摟了摟哭得像個孩子似的王恩祖。
鐵窯
夜已很深,喧鬧了一宿的鐵窯,這會兒已經一片靜悄悄。
除了兩隊來迴巡查的兵丁,整個鐵窯幾乎不再有人走動,無論是草棚內的窯工,還是牢籠裏的囚犯,都安靜了下來。
隻有正對著窯口的幾間木屋,依舊透著燈光,那是呂耀輝帶人在繼續詢問俘虜。
與此相鄰的另一棟木屋外,兩個土兵守在門口,黑夜中,他們警惕的眼神閃閃發光,無時無刻不在關注著周遭的一切。
木屋內,許山海依舊坐在椅子上,在他的身後,兩個土兵的身影,隱匿在黑暗的角落中。
之前蜷縮在牆角的太監馮敬和,此刻,坐在一個低矮的樹墩上。眼下的馮敬和,神色依舊拘謹、小心,但是與兩個時辰前,許山海剛進門時,他驚恐、害怕的樣子相比,已經好了許多。
原本許山海隻是想滿足一下心中的好奇,看一看真實的太監是何種模樣,才跟著呂耀輝來到木屋。
誰知,看到馮敬的模樣,與他心中固有的太監形象,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馮敬和瘦弱的身形,除了嗓音尖細,不如其他男子渾厚,其他皆與常人無異。如果不是提前知道他的身份,許山海隻會把他當做一個普通人,根本不會把他與“太監”這個詞聯係在一起。
馮敬和,原名馮七(家中排行第七),北直隸保定府人,生於萬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
因連年遭災,實在養活不了這麽多人,他的父母無奈之下,在七歲時,把他送入宮中,成了一個宦官侍童。
由於年幼無知,且對宮中規矩不甚了解,入宮不足三月,馮敬和就因無意中驚擾,萬曆的寵妃鄭貴妃,杖責之後,被送去了景福宮(冷宮)。跟隨一個老太監,負責看管王恭妃(朱常洛的生母,朱由校的親生奶奶)。
由於年紀尚小,加之整個景福宮都沒幾個人,老太監非但沒有為難馮敬和,幾個月的相處下來,反倒對他視如親人。
一老一小兩個太監,除了每日給王恭妃送兩餐飯,剩下的時間幾乎無所事事。百無聊賴之下,還是老太監想出了一個打發時間的辦法,那就是教馮敬和識字。
老太監從小進宮,在宮中待了一輩子,少年時,有幸被選中,進到宮中內書堂1讀了好幾年書。中年後,又被調去文華殿,侍奉太子讀書。
所以,在接下來的兩年多時間裏,馮敬和不但跟著老太監讀書識字,間中還從他嘴裏聽到了許多,宮中流傳的秘聞。
在那些秘聞當中,最吸引馮敬和的不是宮中各種權力爭鬥,而是“三寶太監”鄭和的傳奇。
尤其是鄭和以太監之身,隨燕王朱棣起兵,屢立戰功,並擢升為內官監太監,後又親率船隊,七下西洋,給朝廷帶迴來無數奇珍異寶。
鄭和傳奇的一生,從老太監嘴裏說出來,令馮敬和聽得如癡如醉,直至某一天,他鄭重的給自己改名“馮敬和”,意為——敬仰鄭和!
以期,有朝一日,自己也能如鄭和一般,有一個傳奇的人生,百年之後,依舊被人傳頌。
而快樂的時光總是短暫的,兩年後,王恭妃離世,景福宮不再有人居住,馮敬和則被調往惜薪司,整日裏做一些搬柴碼炭的雜活。
萬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一個新的身份突然降臨到馮敬和的身上——礦監。
萬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萬曆帝朱翊鈞以“內庫空虛”為名,把“礦稅”和“榷稅”結合起來,形成了新的礦稅,並派遣大批太監出宮,奔赴全國各地采礦、收稅。
這些被派出宮的太監有一個專門的稱唿“礦監稅使”,然而,頂著“礦監稅使”名頭的太監,對礦業一無所知,卻以各種名義在地方上瘋狂斂財,作威作福。
發展到後來,有些礦監開始編造理由,敲詐勒索錢財,更有甚者,如當時出任山東礦監稅使的陳增,便曾公開持械搶劫,暴征稅銀十五萬兩,而所收礦稅則大部分被其私吞。
如此一來,礦監稅使成了當時宮中的肥差,宦官們紛紛上書皇帝,請求出任礦監,為朝廷征稅。
據史料記載,僅萬曆征收新礦稅的二十多年裏,從京師派往各地的礦監稅使,總人數超過了一萬六千多人。
久而久之,太監們摸出了門道,像南直隸、江南等富庶之地,為了爭奪礦監之職,太監們甚至不惜大打出手。然而,像廣西、雲南、貴州等地,因地處偏僻,荒蕪貧瘠,加之民風彪悍,太監們自然興趣缺缺,幾乎無人願意前往。
無奈之下,司禮監大太監馬榮,隻能在宮中挑選一些沒有倚仗,且不被重視的太監,強行給他們按上“礦監稅使”的名頭,發往偏遠布政司。
時年十七歲的馮敬和,便是在這種情況下,莫名其妙的成了廣西礦監稅使瞿成的四個助手之一,於萬曆四十六年,來到了廣西。
來到廣西之後,由於馮敬和年紀最小,又無任何攀附,瞿成二話不說,便把距離桂林府(布政司駐所)最遠,礦產資源最少的南寧府、太平府劃歸與他。
所以,這才出現了,連岜盆這麽小的鐵窯,每年春秋兩季馮敬和也要帶人過來搜刮一番的情景。
火堆旁,須發噴張、赤裸上身的王恩祖,舉起手中的厚背大砍刀,仰天長嘯:“慧娘!今天你可以瞑目了!”(慧娘,王恩祖死去渾家的小名)
在他的身後,三十多個被綁成粽子一般的俘虜被人摁著,跪成一排。
這些俘虜,原本是流竄於太平府、南寧府周邊的山賊,兩個月前,被鐵窯窯主吳慶貴,許下的高額酬金吸引,投到了他身邊。
數日前,聽聞大批官軍,前來圍剿國興軍,睚眥必報的鐵窯三少爺,頓時覺得天賜良機,即刻找到了他爹吳慶貴,提出要帶人前來助戰,以泄之前渠黎鎮上他貼身護衛被殺之憤。
於是,在得到吳家父子另一筆酬金的允諾之下,三十多個山賊,夥同鐵窯上的其他人,趕到了馬家莊子,順利的跟著官軍上了戰場。
在山賊的算計中,跟著裝備精良的官軍圍剿暴民,絕對是一筆好買賣。此番前來,不但沒有風險,還能多得一份報酬。更主要的是,如能借著這個機會,跟官軍中的軍爺們搭上關係,說不準就能搖身一變,成了吃軍糧的軍漢,從此徹底洗白身份。
可是,“人算不如天算”,山賊們做夢都沒有想到,占盡優勢的官軍,會在最後時刻翻船,所有人莫名其妙的成了俘虜。
此刻,跪成一排的山賊們,心中都惶恐不安,他們不知道王恩祖有什麽打算,不知道接下來,等待他們的會是什麽?
看到原本就外形兇狠的王恩祖,此刻如瘋如魔的舉動,好幾個膽子稍小的山賊,恐懼之下,已經大小便失禁,隨時都會癱倒在地。
提著厚背大砍刀的王恩祖,一步一步走向跪地的山賊,披散的頭發和濃密的胡須,遮擋了他猙獰的表情,但是,布滿的雙眼、以及臉上充血的疤痕,無一不在昭示他的內心。
在一個山賊麵前站定,舉起砍刀,深吸一口氣,王恩祖大聲喊道:“慧娘,我給你報仇了!”
這時的他,眼中浮現出的是,慧娘躺在糧倉中,一動不動的屍體……
“哢嚓!”一聲,雪白的刀光閃過,山賊的腦袋,連同半邊肩膀,掉落在地,跪著的身子,直直向前的撲倒,暗紅色的血液噴湧而出。無頭的屍體,隻抽搐幾下,便沒了動靜。
“慧娘,我送一些小鬼下去給你做牛馬!”說罷,王恩祖又舉起大砍刀,向第二個山賊劈下!
而他的腦海中,幻化出的是,幾個麵目猥瑣的幫閑,正圍著慧娘,不斷撕扯著她的衣衫……
手起刀落,第二顆頭顱,向上彈起了半尺高,隨後便無聲無息的落在了泥地上。屍體的脖頸處,一股血箭衝天而起,幾息之後,跪著的身軀才緩緩倒下。
“慧娘,別怕,我來救你了!”在滿眼鮮血和濃濃血腥味的刺激之下,王恩祖已經陷入癲狂,舉起刀,劈向第三個山賊。
這時,他看到慧娘,雙手抓著繩索,正準備往脖子上套,而她的雙眼滿是淚水,臉上寫滿了不舍……
“慧娘~~~!”王恩祖挪動腳步,走向下一個山賊。
“住手!”
“狗毛住手!”
不遠處,兩個聲音幾乎同時響起。與此同時,兩個身影從黑暗中竄出,一先一後的撞向王恩祖。
接連被兩個身影撞擊,毫無防備的王恩祖,連著向後退了七八步,最終還是沒有穩住身形,仰麵倒在地上,手中的砍刀也掉落一旁。
隨即,兩個身影,一翻身從地上爬起,直接朝地上的王恩祖撲去,把他死死的壓在身下。
一番掙紮,好不容易推開壓在身上的人,王恩祖剛起身,差一點就撞上了身前另外兩個人影。
稍微清醒過來的他,定睛一看,原來,擋在身前的是很少露麵的李應全、何一手二人。
而被王恩祖掀翻的江波、羅桐,此時也爬了起來,站在李、何二人身旁。
“狗毛,你瘋了不成?”平日裏話不多,待人和善的李應全,厲聲問道。
“禿子,不關你事!我要把這幫山賊都殺了,給慧娘報仇!”王恩祖嘴上依舊蠻橫,可手底下卻沒有任何動作。
“報仇?夜襲村子的山賊,你們當晚就殺了,害死慧娘的那些人,早也被你們一個不留的都殺了,就連那個捕快,也被小先生一箭射死,你還要報什麽仇?”李應全雙眼一瞪,死死的盯著王恩祖。
“我不管!如果沒有山賊夜襲,就不會有後麵的事,慧娘也就不會死,所以,我要殺盡天下賊人!”李應全的話,句句在理,可此時的王恩祖根本聽不進去,脖子一梗,蠻橫到底。
“王叔,大家都知道嬸子不在了,你很難過,我那幾個弟弟也很可憐,可是,你也想想,我叔走之前托付了你,看好這些俘虜。”一直以晚輩自居,對所有人都恭敬有加的江波,此時毫無征兆的開口了。
白天,許山海出發前,交待過,自己不在的時候,讓江波、羅桐以及他們的人,聽王恩祖的號令行事,二人便各自帶著手下,在操練場協助他看守俘虜。
聽聞王恩祖下令,要把俘虜中的山賊挑出來,江波心中隱隱覺得有些不妙,尤其是王恩祖那句“我要借他們的人頭”,更是讓人毛骨悚然。
雖然,預感有事要發生,但是,二人又不便出麵阻攔,一番合計之下,他們不約而同的想到了搬救兵。
可是,此時的山寨中,林宗澤、徐子晉、趙立群幾人都不在,許山海、楚文勇、鄭偉義等人又帶人去了鐵窯,呂耀輝、吳立峰也不知為了何事,匆匆的出了山寨。
情急之下,江波、羅桐隻能分頭去找,此時還在寨中的李應全、何一手。寄希望他們二人,能夠阻止接下來可能發生的不測。
“狗毛,我知道慧娘不在了,你一直都沒緩過來,可是,人死不能複生,你殺再多人,慧娘也不能活過來。”李應全走到王恩祖麵前,伸出手,搭在他的肩頭,緩緩的說道。
“狗毛,我知道你心中有恨,可是,這份恨意,光靠殺人就能宣泄嗎?我們要做的是,跟著三哥,和弟兄們一起,解救更多的人,讓天下再無慧娘般含恨而去的人!”摟著王恩祖的肩膀,李應全語氣低沉。
這時的王恩祖終於繃不住,一把抱著李應全,放聲大哭,一邊哭還一邊喃喃自語:“禿子~~~,我難過啊!我經常在夢裏,看到慧娘在喊我救他!”。
“好了好了,不哭了!跟我走,我那裏還有幾壇酒,哥哥陪你喝幾碗。”紅了眼眶的李應全,用勁摟了摟哭得像個孩子似的王恩祖。
鐵窯
夜已很深,喧鬧了一宿的鐵窯,這會兒已經一片靜悄悄。
除了兩隊來迴巡查的兵丁,整個鐵窯幾乎不再有人走動,無論是草棚內的窯工,還是牢籠裏的囚犯,都安靜了下來。
隻有正對著窯口的幾間木屋,依舊透著燈光,那是呂耀輝帶人在繼續詢問俘虜。
與此相鄰的另一棟木屋外,兩個土兵守在門口,黑夜中,他們警惕的眼神閃閃發光,無時無刻不在關注著周遭的一切。
木屋內,許山海依舊坐在椅子上,在他的身後,兩個土兵的身影,隱匿在黑暗的角落中。
之前蜷縮在牆角的太監馮敬和,此刻,坐在一個低矮的樹墩上。眼下的馮敬和,神色依舊拘謹、小心,但是與兩個時辰前,許山海剛進門時,他驚恐、害怕的樣子相比,已經好了許多。
原本許山海隻是想滿足一下心中的好奇,看一看真實的太監是何種模樣,才跟著呂耀輝來到木屋。
誰知,看到馮敬的模樣,與他心中固有的太監形象,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馮敬和瘦弱的身形,除了嗓音尖細,不如其他男子渾厚,其他皆與常人無異。如果不是提前知道他的身份,許山海隻會把他當做一個普通人,根本不會把他與“太監”這個詞聯係在一起。
馮敬和,原名馮七(家中排行第七),北直隸保定府人,生於萬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
因連年遭災,實在養活不了這麽多人,他的父母無奈之下,在七歲時,把他送入宮中,成了一個宦官侍童。
由於年幼無知,且對宮中規矩不甚了解,入宮不足三月,馮敬和就因無意中驚擾,萬曆的寵妃鄭貴妃,杖責之後,被送去了景福宮(冷宮)。跟隨一個老太監,負責看管王恭妃(朱常洛的生母,朱由校的親生奶奶)。
由於年紀尚小,加之整個景福宮都沒幾個人,老太監非但沒有為難馮敬和,幾個月的相處下來,反倒對他視如親人。
一老一小兩個太監,除了每日給王恭妃送兩餐飯,剩下的時間幾乎無所事事。百無聊賴之下,還是老太監想出了一個打發時間的辦法,那就是教馮敬和識字。
老太監從小進宮,在宮中待了一輩子,少年時,有幸被選中,進到宮中內書堂1讀了好幾年書。中年後,又被調去文華殿,侍奉太子讀書。
所以,在接下來的兩年多時間裏,馮敬和不但跟著老太監讀書識字,間中還從他嘴裏聽到了許多,宮中流傳的秘聞。
在那些秘聞當中,最吸引馮敬和的不是宮中各種權力爭鬥,而是“三寶太監”鄭和的傳奇。
尤其是鄭和以太監之身,隨燕王朱棣起兵,屢立戰功,並擢升為內官監太監,後又親率船隊,七下西洋,給朝廷帶迴來無數奇珍異寶。
鄭和傳奇的一生,從老太監嘴裏說出來,令馮敬和聽得如癡如醉,直至某一天,他鄭重的給自己改名“馮敬和”,意為——敬仰鄭和!
以期,有朝一日,自己也能如鄭和一般,有一個傳奇的人生,百年之後,依舊被人傳頌。
而快樂的時光總是短暫的,兩年後,王恭妃離世,景福宮不再有人居住,馮敬和則被調往惜薪司,整日裏做一些搬柴碼炭的雜活。
萬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一個新的身份突然降臨到馮敬和的身上——礦監。
萬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萬曆帝朱翊鈞以“內庫空虛”為名,把“礦稅”和“榷稅”結合起來,形成了新的礦稅,並派遣大批太監出宮,奔赴全國各地采礦、收稅。
這些被派出宮的太監有一個專門的稱唿“礦監稅使”,然而,頂著“礦監稅使”名頭的太監,對礦業一無所知,卻以各種名義在地方上瘋狂斂財,作威作福。
發展到後來,有些礦監開始編造理由,敲詐勒索錢財,更有甚者,如當時出任山東礦監稅使的陳增,便曾公開持械搶劫,暴征稅銀十五萬兩,而所收礦稅則大部分被其私吞。
如此一來,礦監稅使成了當時宮中的肥差,宦官們紛紛上書皇帝,請求出任礦監,為朝廷征稅。
據史料記載,僅萬曆征收新礦稅的二十多年裏,從京師派往各地的礦監稅使,總人數超過了一萬六千多人。
久而久之,太監們摸出了門道,像南直隸、江南等富庶之地,為了爭奪礦監之職,太監們甚至不惜大打出手。然而,像廣西、雲南、貴州等地,因地處偏僻,荒蕪貧瘠,加之民風彪悍,太監們自然興趣缺缺,幾乎無人願意前往。
無奈之下,司禮監大太監馬榮,隻能在宮中挑選一些沒有倚仗,且不被重視的太監,強行給他們按上“礦監稅使”的名頭,發往偏遠布政司。
時年十七歲的馮敬和,便是在這種情況下,莫名其妙的成了廣西礦監稅使瞿成的四個助手之一,於萬曆四十六年,來到了廣西。
來到廣西之後,由於馮敬和年紀最小,又無任何攀附,瞿成二話不說,便把距離桂林府(布政司駐所)最遠,礦產資源最少的南寧府、太平府劃歸與他。
所以,這才出現了,連岜盆這麽小的鐵窯,每年春秋兩季馮敬和也要帶人過來搜刮一番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