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集權
開局:老祖宗們集體震驚 作者:清風刀客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史書都是人寫的,有的史官良心未泯,隻是略帶傾向;
有的為了利益故意抹黑;
有的統治者不要臉,對前朝進行全麵抹黑。
嗯,清朝,說的就是你們,修個明史都能修100年,而且將許多原始資料焚毀,你以為後人都是傻子?
連曆史都不敢承認,還不要臉的自誇什麽康乾盛世、十全老人,提起來就反胃。】
明朝洪武年間,朱元璋坐在龍椅上表情淡然,殿中卻一片死寂,近段時間來,皇帝雖溫和許多,但依舊無人敢去觸龍須。
“徐達,軍隊訓練的如何了,除了倭國外,這關外的女真咱也決不放過。”良久後,朱元璋低沉的聲音在大殿中迴響。
徐達雙拳緊握,聲音低沉而渾厚:“上位,軍隊已經開始加強訓練,待明年春暖花開,臣定將那倭國和女真掃滅,請上位放心。”
依舊盯著天幕,朱元璋淡淡道:“嗯!常遇春迴來後你們一起商量,朕不希望這兩個地方有活人留下。”
語氣依舊淡淡,讓人聽不出喜怒,但群臣感到刺骨寒風透徹心扉。
【
他是一個昏君,但一定不是暴君。
《史記》中記載:“帝紂資辨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知足以拒諫,言足以飾非;”。
“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聲,以為皆出己之下。”
“於是紂乃重刑辟,有炮格之法。”
“以西伯昌、九侯、鄂侯為三公。九侯有好女,入之紂。九侯女不喜淫,紂怒,殺之,而醢九侯。鄂侯爭之強,辨之疾,並脯鄂侯。西伯昌聞之,竊歎。崇侯虎知之,以告紂,紂囚西伯羑裏。”
................................
他就是這樣一位文武雙全、自信、施行嚴厲法律措施、任用諸侯、有分寸知進退的統治者。
他有沒有缺點呢?
當然也是有的,小缺點來說他愛喝酒,愛美女,愛寶物,愛享樂,這些也都是人之常情吧?
一個集天下大權的男人難道還必須得清心寡欲嗎?
之前就說過,我們後世從不以私德來評判古代帝王,畢竟像始皇帝嬴政這樣的事業狂魔,對女人、玩樂毫無興趣,甚至從不殺功臣的帝王實在太少,當然吃丹藥這個梗有點難評哈。】
嬴政一個趔趄,差點閃了腰,‘這個秦姑娘,誇朕就好好誇,怎麽就和吃丹藥過不去呢。’
【如果要說他人格上有什麽大的缺點,那就過度自信而導致的自負,以至於他難以虛心接受意見。
《史記·宋微子世家》記載微子啟是商朝帝乙的長子,也是紂王的庶兄。
微子屢次進諫,勸阻紂王不要實施暴政,但是紂王就是不聽。
此時西伯侯姬昌不斷修德建功,滅了隴國。
紂王的大臣祖伊,憂禍患將至,把此事告訴了紂王,紂王卻說:“我生於世上,不是有天命在嗎?西伯昌雖強盛,又能把我怎麽樣?”
微子料定紂王再也聽不進去勸諫,於是逃離商都朝歌。
比幹曰:‘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爭。’乃強諫紂。
紂怒曰:‘吾聞聖人心有七竅。’
剖比幹,觀其心。
箕子懼,乃詳狂為奴,紂又囚之。
殷之大師、少師乃持其祭樂器奔周。】
【雖然有些自負,但是和暴君還差得遠,那抹黑他的又是何人?
其中衝鋒在抹黑帝辛最前麵的肯定是周人。
在古文獻中,商人再怎麽罵帝辛,都沒有說過一句帝辛殘暴。
說帝辛殘暴的是周人,而且是在周人發動戰爭叛亂時說的。
兩代周王的命運,使商周成為死仇。
繼位的周王發在厘清內政的同時,更想報仇雪恨。
然而帝辛積威甚重,使周武王畏懼極甚,及至牧野大戰前夕,周武王仍戰戰兢兢,不敢應戰,是呂尚強迫其出戰,才不得已而賈其餘勇勉力一戰。
對大商的仇恨、對帝辛的畏懼,使得周人不顧一切地詆毀、抹黑自己強大的、天神一般的對手,以建立戰略聯盟,激起將士的同仇敵愾,減輕自己的畏懼和恐慌。
其次就是叛徒、內奸。
叛徒內奸可分為兩類人。
一類是神棍:雖然經四代商帝數十年的奮力搏擊,王權占據上風,成為統治主導力量。
但神權數百年的無上地位,致使隊伍龐大的神棍們不甘心失敗,一而再地與王權相抗衡。
至帝辛時,由於帝辛的分外的強勢,神棍們撼之不動,便勾結外敵以達到自己的目的,成為倒商的急先鋒。
一類是王黨內部的叛逆者:微子自不甘失敗,但又爭不過強勢的帝辛,因此不惜賣國以求榮。
“帝辛對微子一係的打擊、排擠,決非是昏庸而遠賢親佞,而是政治鬥爭的必然結果。
而微子、箕子、比幹、膠鬲等也絕非孔子口中的賢人,而是一群因個人利益出賣國家的“內奸”。】
孔夫子苦笑,看來有些東西必須要改變了,自己認知還是流於表麵,就像秦姑娘說的‘時代局限性’。
招招手喚仆人過來:”去召集所有弟子前來,就說一起商討學問。“
【最後一個群體則是商王朝的貴族。
祖甲的禮製改革,廢除帝位繼承和國家大事中的貴族公議製,使商王朝徹底泯滅了酋邦製的最後殘餘,完成了從酋邦製向國家、帝國的轉進。
帝武乙一力打壓神權,鞏固王權,商王朝真正進入了帝國形態。
但這群人在商帝國的實力實在過於強大,雖屢經打壓而依然堅挺。
不得已,商王朝的幾代帝王都在想方設法利用各種手段建立自己的王權架構。
而到帝辛時,帝國內部已四分五裂,神權、王權之間,執政集團與反對集團之間,帝權與貴族之間,諸多鬥爭已積重難返。
帝辛無人可用,隻好重用外來的人才——費仲、飛廉、惡來等,而這又引起了反對黨、尤其是貴族一係的強烈反彈。
這兩群人雖利益不同,但目標是一致的——帝辛。
而費仲,飛廉、惡來是拋棄自己的氏族來幫助帝辛,這在當時是不允許的,是引起公憤的。
帝辛的罪狀中的“為天下逋逃主,萃淵藪”、“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長,是信是使,是以為大夫卿士”、“昵比罪人”、“以奸宄商邑”便是由此而來。
對商滅亡的研究是不足,而把問題都集中到帝辛一個人的身上去討論,是非常有失公允的做法。
實際上王權是一種體製,而不是王的個人意誌。
商的滅亡,更多的是國家體製的問題,麵對這種體製問題,帝辛也進行了積極的改革措施。
包括變更用人製度,加強對外服的控製,進行經濟改革,推行法律改革,祭祀改革。
但正是這種改革製度觸及到了王公貴族的利益,為後來的滅亡埋下了禍根。
在解決西部威脅後,帝辛掉頭東征、南伐,對時常侵襲至王畿的東夷進行討伐,傾全國之力以期滅掉百年來的肘腋之大患。
商與東夷之戰是一場漫長的、消耗極大的苦戰,經數十年方決出勝負。
而此時商王朝所有的精華已消耗殆盡,雖然是戰勝者,俘虜、財貨無數,但帝國已成空架子。
與其說帝辛是一個殘暴的亡國之君,不如說他是一個改革體製下的失敗者。
失去商王朝骨幹集團的支持,最後落得個千古罵名。
我們說他是中國古代史上被黑的最慘的帝王也不為過。】
古人們也不傻,對於文人政客這套早已了然於胸,腐儒除外。
不過今天的直播很奇怪,許多帝王不知秦淩雪說帝辛這個老古董幹什麽?
秦淩雪理了理鬢角發絲,嘴角帶上玩味的笑容。
【我的直播最早能投放到春秋時期,那為什麽要說帝辛呢?】
皇帝們點頭:嗯嗯!是啊,你說這個老古董幹啥?
嬴政眯起雙眼,一抹不易察覺的光芒閃爍而出:“帝辛~~帝辛~~不是紂王嗎?難道是說.........”
【也許有人猜到了,從史書和神話傳說中,我們知道,帝辛是古代最後一位人皇,周開始後的統治者自稱‘天子’。
人皇者何也?人間皇者,那時候天地人是平起平坐的,人間事人間了,上天是不能、也無法幹預的。
而從周朝開始,人族統治者開始臣服於上天,以‘天子’自居,嗬嗬!可真是諷刺。】
作為生在紅旗下、長在春風裏的新時代五好青年,秦淩雪自然不信什麽上天,就連這個‘係統’,她也認為是高級文明的產物,與神鬼之說並無關聯。
【當然,這不能說是什麽上天的陰謀,隻是權力集中的演變。
不過我還是對‘天子’的說法感到膈應,好好的人,幹嘛要去舔老天的臭腳,不知道舔狗舔狗,舔到最後一無所有?
嗯嗯,最後那句開玩笑的。】
各個皇帝滿臉黑線,‘什麽叫舔老天的臭腳,你聽聽、你聽聽,人言否?’
【任何事物的誕生與發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必然經曆漫長的曆史沉澱與演變。
集權如同一道深邃的暗影,貫穿於各大朝代的興衰更替之中,並在後期發展至巔峰。
這一曆史大勢的轉變,需要幾千年的時光來催化,它曆經了不同的階段,從人王到天子,掌權者的權力形態與強度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在氏族社會的漫長歲月裏,人們逐漸意識到需要一個統領者來管理世間事務。
然而,在原始自然生活的背景下,人的力量顯得渺小而有限,人們普遍認為在絕對的自然力量麵前,萬物都是渺小的,而掌控這些神秘力量的是神靈。
這種觀念深深根植於人們的思想之中,即便後來出現了王者,他們雖然享有特權,但公眾認知以及王者自身依然將神的力量置於一切之上。
人王在衣食住行上享有特權,但同時也承擔著沉重的責任。
如果治理不善,國人可以共同控訴他,甚至有權決定下一任繼承者,賢良之人自然是重要的人選。
祭祀工作者作為大眾中強有力的代表,他們被認為能夠傳達神靈的旨意,因此王者在許多行為上都不得不聽從他們的意見和安排,這限製了獨權的產生。
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王者開始將促進經濟發展、增強國力、統一其他國家作為重大目標。
土地製度的改革使得王者擁有了大部分土地,他們的話語權和實力也隨之增強。
當人口增多、兵力增強時,秦依靠其智慧和能力取得了勝利,這大大增強了王者的自信心。
他們開始認為人可以戰勝世間一切,神隻是指引和幫助他們的人。
這並不意味著王者會完全忽視身邊的人,包括之前的祭司部成員,但這些人逐漸成為了帝王的附屬品,他們的生死全在王的掌控之下。
當權力達到頂峰時,很容易引發不良後果。
殘酷惡劣的行徑終將引起人們的反抗。
在大範圍內,人們認為是神靈不願意放過這些作惡的人,這種觀念依然占據著人們的思想。
對於新掌權的人來說,他們要想得到進一步發展,必須考慮大眾的感受,讓百姓從內心深處接受他們,而不是違背人們的意願。
“天地與我共生,萬物與我為一”。
漢朝不是靠武力來征服人們,而是通過思想熏陶讓人們逐漸接受天子的新身份。
帝王自稱是上天的兒子,降臨人間來造福百姓,身上自帶神聖的光環。
如果他們做錯事,不需要民眾動手,上天自然會懲罰他們。
這樣的理論得到人們的支持,並把天子當作聖靈一樣的人物來崇敬。
有了這樣的身份和認可,帝王的統治意誌深入人心,集權開始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為了滿足帝王集權的需要,各個思想家們會渾身解數地發揮能力,將適合安撫民心、壓製人性的思想宣布在大眾之中。
“以和為貴”、“克己複禮”以及尊卑觀念的思想給人們帶來了很大的影響。
它保證了人們在複雜的社會中保持良好的秩序,有利於社會穩定;
但也壓抑了人們的自由和追求幸福生活的權力,阻礙社會的發展。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科舉製是後期朝代中重要的製度,它同樣處於思想領域範疇之內。
給普通民眾改變地位的機會,讓他們心甘情願地投入到科舉的準備當中。
而考試內容當然與大思想家們提倡的要求相對應。
在常年的學習過程中,禮教的思想更加植入到這些讀書人的思想當中,而他們正是日後一個個大臣。
這些有能力的人通過科舉過程成為了維護封建王朝的支持者,而且數量多、實力強,集權進一步提升自然不受阻攔。
到了末尾兩代,國家走向了真正的集權。
前麵思想的根基已經經過唐宋的發展變得日益穩固。
接下來要做的是在決策上麵占據唯一地位。
這些帝王是不怕勞累的人,他們願意把所有大小事宜均經過自己手中來處理。
盡管最後有類似秘書的機構來幫助他們,但是這個機構依然隻對他們負責,屬於單向型的服務機構。
君王的權利不受任何人和單位的約束和管控,這是集權的重要特征。
集權看似是不錯的發展結果,對天子們來說,這可能是最好的地位,真正做到一人獨大、不受任何人的控製。
但是社會的特殊性並沒有讓他們的夢想一直停留在美好的階段。
在大趨勢和時代的潮流之下,天子也會被深深地卷入其中。
一味地沉浸在國家表麵的強大之中、不思進取,會被時代的大車輪狠狠地撞擊。
沒有防範意識、各方麵生產力低下且還停留在虛華當中的國家,受到來自世界其他地區人們的攻擊。
這些地方非常遙遠,曾經大帝國的人們並沒有把他們放到眼中,沒想到這些人卷土重來之時,已經是另外一副麵孔。
在強大的實力麵前,清的力量有氣無力,隻能在最後的掙紮階段中一次次沉淪。
從人王到天子的轉變,不僅是稱唿的改變,更是權力的壯大,最終出現了集權的局麵。
對於帝王來說,這是成功的、是值得慶祝的,因為他們為了迎接這一刻付出了很多,過程之中包含了高高在上的肉體之身太多的修行和智慧。
但對時代而言,這是隱藏的一顆地雷,一旦觸發了矛盾的開關,就會讓大廈灰飛煙滅,盡管它表麵看起來是多麽的堅固。】
【說這些不是讓各位皇帝放棄集權,在思想無法全麵鋪開、生產力不夠發達之時,集權還是必要的,總比把權力放給那幫隻成門戶私計的讀書人要好。
我隻希望留下些種子,當華夏全麵騰飛時,願後世帝王不要成為阻礙時代進步的那個絆腳石。】
嬴政眉頭皺的更深,他在思考這天下足夠強大,帝製已成華夏絆腳石之時,如果自己在位,應如何選擇。
良久後,嬴政搖頭苦笑,真是想的太多,他肯定看不到那一天來臨,兒孫自有兒孫福吧,不過還是將這些整理好留給後世兒孫,他們老嬴家絕不能做華夏的罪人。
有的為了利益故意抹黑;
有的統治者不要臉,對前朝進行全麵抹黑。
嗯,清朝,說的就是你們,修個明史都能修100年,而且將許多原始資料焚毀,你以為後人都是傻子?
連曆史都不敢承認,還不要臉的自誇什麽康乾盛世、十全老人,提起來就反胃。】
明朝洪武年間,朱元璋坐在龍椅上表情淡然,殿中卻一片死寂,近段時間來,皇帝雖溫和許多,但依舊無人敢去觸龍須。
“徐達,軍隊訓練的如何了,除了倭國外,這關外的女真咱也決不放過。”良久後,朱元璋低沉的聲音在大殿中迴響。
徐達雙拳緊握,聲音低沉而渾厚:“上位,軍隊已經開始加強訓練,待明年春暖花開,臣定將那倭國和女真掃滅,請上位放心。”
依舊盯著天幕,朱元璋淡淡道:“嗯!常遇春迴來後你們一起商量,朕不希望這兩個地方有活人留下。”
語氣依舊淡淡,讓人聽不出喜怒,但群臣感到刺骨寒風透徹心扉。
【
他是一個昏君,但一定不是暴君。
《史記》中記載:“帝紂資辨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知足以拒諫,言足以飾非;”。
“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聲,以為皆出己之下。”
“於是紂乃重刑辟,有炮格之法。”
“以西伯昌、九侯、鄂侯為三公。九侯有好女,入之紂。九侯女不喜淫,紂怒,殺之,而醢九侯。鄂侯爭之強,辨之疾,並脯鄂侯。西伯昌聞之,竊歎。崇侯虎知之,以告紂,紂囚西伯羑裏。”
................................
他就是這樣一位文武雙全、自信、施行嚴厲法律措施、任用諸侯、有分寸知進退的統治者。
他有沒有缺點呢?
當然也是有的,小缺點來說他愛喝酒,愛美女,愛寶物,愛享樂,這些也都是人之常情吧?
一個集天下大權的男人難道還必須得清心寡欲嗎?
之前就說過,我們後世從不以私德來評判古代帝王,畢竟像始皇帝嬴政這樣的事業狂魔,對女人、玩樂毫無興趣,甚至從不殺功臣的帝王實在太少,當然吃丹藥這個梗有點難評哈。】
嬴政一個趔趄,差點閃了腰,‘這個秦姑娘,誇朕就好好誇,怎麽就和吃丹藥過不去呢。’
【如果要說他人格上有什麽大的缺點,那就過度自信而導致的自負,以至於他難以虛心接受意見。
《史記·宋微子世家》記載微子啟是商朝帝乙的長子,也是紂王的庶兄。
微子屢次進諫,勸阻紂王不要實施暴政,但是紂王就是不聽。
此時西伯侯姬昌不斷修德建功,滅了隴國。
紂王的大臣祖伊,憂禍患將至,把此事告訴了紂王,紂王卻說:“我生於世上,不是有天命在嗎?西伯昌雖強盛,又能把我怎麽樣?”
微子料定紂王再也聽不進去勸諫,於是逃離商都朝歌。
比幹曰:‘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爭。’乃強諫紂。
紂怒曰:‘吾聞聖人心有七竅。’
剖比幹,觀其心。
箕子懼,乃詳狂為奴,紂又囚之。
殷之大師、少師乃持其祭樂器奔周。】
【雖然有些自負,但是和暴君還差得遠,那抹黑他的又是何人?
其中衝鋒在抹黑帝辛最前麵的肯定是周人。
在古文獻中,商人再怎麽罵帝辛,都沒有說過一句帝辛殘暴。
說帝辛殘暴的是周人,而且是在周人發動戰爭叛亂時說的。
兩代周王的命運,使商周成為死仇。
繼位的周王發在厘清內政的同時,更想報仇雪恨。
然而帝辛積威甚重,使周武王畏懼極甚,及至牧野大戰前夕,周武王仍戰戰兢兢,不敢應戰,是呂尚強迫其出戰,才不得已而賈其餘勇勉力一戰。
對大商的仇恨、對帝辛的畏懼,使得周人不顧一切地詆毀、抹黑自己強大的、天神一般的對手,以建立戰略聯盟,激起將士的同仇敵愾,減輕自己的畏懼和恐慌。
其次就是叛徒、內奸。
叛徒內奸可分為兩類人。
一類是神棍:雖然經四代商帝數十年的奮力搏擊,王權占據上風,成為統治主導力量。
但神權數百年的無上地位,致使隊伍龐大的神棍們不甘心失敗,一而再地與王權相抗衡。
至帝辛時,由於帝辛的分外的強勢,神棍們撼之不動,便勾結外敵以達到自己的目的,成為倒商的急先鋒。
一類是王黨內部的叛逆者:微子自不甘失敗,但又爭不過強勢的帝辛,因此不惜賣國以求榮。
“帝辛對微子一係的打擊、排擠,決非是昏庸而遠賢親佞,而是政治鬥爭的必然結果。
而微子、箕子、比幹、膠鬲等也絕非孔子口中的賢人,而是一群因個人利益出賣國家的“內奸”。】
孔夫子苦笑,看來有些東西必須要改變了,自己認知還是流於表麵,就像秦姑娘說的‘時代局限性’。
招招手喚仆人過來:”去召集所有弟子前來,就說一起商討學問。“
【最後一個群體則是商王朝的貴族。
祖甲的禮製改革,廢除帝位繼承和國家大事中的貴族公議製,使商王朝徹底泯滅了酋邦製的最後殘餘,完成了從酋邦製向國家、帝國的轉進。
帝武乙一力打壓神權,鞏固王權,商王朝真正進入了帝國形態。
但這群人在商帝國的實力實在過於強大,雖屢經打壓而依然堅挺。
不得已,商王朝的幾代帝王都在想方設法利用各種手段建立自己的王權架構。
而到帝辛時,帝國內部已四分五裂,神權、王權之間,執政集團與反對集團之間,帝權與貴族之間,諸多鬥爭已積重難返。
帝辛無人可用,隻好重用外來的人才——費仲、飛廉、惡來等,而這又引起了反對黨、尤其是貴族一係的強烈反彈。
這兩群人雖利益不同,但目標是一致的——帝辛。
而費仲,飛廉、惡來是拋棄自己的氏族來幫助帝辛,這在當時是不允許的,是引起公憤的。
帝辛的罪狀中的“為天下逋逃主,萃淵藪”、“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長,是信是使,是以為大夫卿士”、“昵比罪人”、“以奸宄商邑”便是由此而來。
對商滅亡的研究是不足,而把問題都集中到帝辛一個人的身上去討論,是非常有失公允的做法。
實際上王權是一種體製,而不是王的個人意誌。
商的滅亡,更多的是國家體製的問題,麵對這種體製問題,帝辛也進行了積極的改革措施。
包括變更用人製度,加強對外服的控製,進行經濟改革,推行法律改革,祭祀改革。
但正是這種改革製度觸及到了王公貴族的利益,為後來的滅亡埋下了禍根。
在解決西部威脅後,帝辛掉頭東征、南伐,對時常侵襲至王畿的東夷進行討伐,傾全國之力以期滅掉百年來的肘腋之大患。
商與東夷之戰是一場漫長的、消耗極大的苦戰,經數十年方決出勝負。
而此時商王朝所有的精華已消耗殆盡,雖然是戰勝者,俘虜、財貨無數,但帝國已成空架子。
與其說帝辛是一個殘暴的亡國之君,不如說他是一個改革體製下的失敗者。
失去商王朝骨幹集團的支持,最後落得個千古罵名。
我們說他是中國古代史上被黑的最慘的帝王也不為過。】
古人們也不傻,對於文人政客這套早已了然於胸,腐儒除外。
不過今天的直播很奇怪,許多帝王不知秦淩雪說帝辛這個老古董幹什麽?
秦淩雪理了理鬢角發絲,嘴角帶上玩味的笑容。
【我的直播最早能投放到春秋時期,那為什麽要說帝辛呢?】
皇帝們點頭:嗯嗯!是啊,你說這個老古董幹啥?
嬴政眯起雙眼,一抹不易察覺的光芒閃爍而出:“帝辛~~帝辛~~不是紂王嗎?難道是說.........”
【也許有人猜到了,從史書和神話傳說中,我們知道,帝辛是古代最後一位人皇,周開始後的統治者自稱‘天子’。
人皇者何也?人間皇者,那時候天地人是平起平坐的,人間事人間了,上天是不能、也無法幹預的。
而從周朝開始,人族統治者開始臣服於上天,以‘天子’自居,嗬嗬!可真是諷刺。】
作為生在紅旗下、長在春風裏的新時代五好青年,秦淩雪自然不信什麽上天,就連這個‘係統’,她也認為是高級文明的產物,與神鬼之說並無關聯。
【當然,這不能說是什麽上天的陰謀,隻是權力集中的演變。
不過我還是對‘天子’的說法感到膈應,好好的人,幹嘛要去舔老天的臭腳,不知道舔狗舔狗,舔到最後一無所有?
嗯嗯,最後那句開玩笑的。】
各個皇帝滿臉黑線,‘什麽叫舔老天的臭腳,你聽聽、你聽聽,人言否?’
【任何事物的誕生與發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必然經曆漫長的曆史沉澱與演變。
集權如同一道深邃的暗影,貫穿於各大朝代的興衰更替之中,並在後期發展至巔峰。
這一曆史大勢的轉變,需要幾千年的時光來催化,它曆經了不同的階段,從人王到天子,掌權者的權力形態與強度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在氏族社會的漫長歲月裏,人們逐漸意識到需要一個統領者來管理世間事務。
然而,在原始自然生活的背景下,人的力量顯得渺小而有限,人們普遍認為在絕對的自然力量麵前,萬物都是渺小的,而掌控這些神秘力量的是神靈。
這種觀念深深根植於人們的思想之中,即便後來出現了王者,他們雖然享有特權,但公眾認知以及王者自身依然將神的力量置於一切之上。
人王在衣食住行上享有特權,但同時也承擔著沉重的責任。
如果治理不善,國人可以共同控訴他,甚至有權決定下一任繼承者,賢良之人自然是重要的人選。
祭祀工作者作為大眾中強有力的代表,他們被認為能夠傳達神靈的旨意,因此王者在許多行為上都不得不聽從他們的意見和安排,這限製了獨權的產生。
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王者開始將促進經濟發展、增強國力、統一其他國家作為重大目標。
土地製度的改革使得王者擁有了大部分土地,他們的話語權和實力也隨之增強。
當人口增多、兵力增強時,秦依靠其智慧和能力取得了勝利,這大大增強了王者的自信心。
他們開始認為人可以戰勝世間一切,神隻是指引和幫助他們的人。
這並不意味著王者會完全忽視身邊的人,包括之前的祭司部成員,但這些人逐漸成為了帝王的附屬品,他們的生死全在王的掌控之下。
當權力達到頂峰時,很容易引發不良後果。
殘酷惡劣的行徑終將引起人們的反抗。
在大範圍內,人們認為是神靈不願意放過這些作惡的人,這種觀念依然占據著人們的思想。
對於新掌權的人來說,他們要想得到進一步發展,必須考慮大眾的感受,讓百姓從內心深處接受他們,而不是違背人們的意願。
“天地與我共生,萬物與我為一”。
漢朝不是靠武力來征服人們,而是通過思想熏陶讓人們逐漸接受天子的新身份。
帝王自稱是上天的兒子,降臨人間來造福百姓,身上自帶神聖的光環。
如果他們做錯事,不需要民眾動手,上天自然會懲罰他們。
這樣的理論得到人們的支持,並把天子當作聖靈一樣的人物來崇敬。
有了這樣的身份和認可,帝王的統治意誌深入人心,集權開始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為了滿足帝王集權的需要,各個思想家們會渾身解數地發揮能力,將適合安撫民心、壓製人性的思想宣布在大眾之中。
“以和為貴”、“克己複禮”以及尊卑觀念的思想給人們帶來了很大的影響。
它保證了人們在複雜的社會中保持良好的秩序,有利於社會穩定;
但也壓抑了人們的自由和追求幸福生活的權力,阻礙社會的發展。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科舉製是後期朝代中重要的製度,它同樣處於思想領域範疇之內。
給普通民眾改變地位的機會,讓他們心甘情願地投入到科舉的準備當中。
而考試內容當然與大思想家們提倡的要求相對應。
在常年的學習過程中,禮教的思想更加植入到這些讀書人的思想當中,而他們正是日後一個個大臣。
這些有能力的人通過科舉過程成為了維護封建王朝的支持者,而且數量多、實力強,集權進一步提升自然不受阻攔。
到了末尾兩代,國家走向了真正的集權。
前麵思想的根基已經經過唐宋的發展變得日益穩固。
接下來要做的是在決策上麵占據唯一地位。
這些帝王是不怕勞累的人,他們願意把所有大小事宜均經過自己手中來處理。
盡管最後有類似秘書的機構來幫助他們,但是這個機構依然隻對他們負責,屬於單向型的服務機構。
君王的權利不受任何人和單位的約束和管控,這是集權的重要特征。
集權看似是不錯的發展結果,對天子們來說,這可能是最好的地位,真正做到一人獨大、不受任何人的控製。
但是社會的特殊性並沒有讓他們的夢想一直停留在美好的階段。
在大趨勢和時代的潮流之下,天子也會被深深地卷入其中。
一味地沉浸在國家表麵的強大之中、不思進取,會被時代的大車輪狠狠地撞擊。
沒有防範意識、各方麵生產力低下且還停留在虛華當中的國家,受到來自世界其他地區人們的攻擊。
這些地方非常遙遠,曾經大帝國的人們並沒有把他們放到眼中,沒想到這些人卷土重來之時,已經是另外一副麵孔。
在強大的實力麵前,清的力量有氣無力,隻能在最後的掙紮階段中一次次沉淪。
從人王到天子的轉變,不僅是稱唿的改變,更是權力的壯大,最終出現了集權的局麵。
對於帝王來說,這是成功的、是值得慶祝的,因為他們為了迎接這一刻付出了很多,過程之中包含了高高在上的肉體之身太多的修行和智慧。
但對時代而言,這是隱藏的一顆地雷,一旦觸發了矛盾的開關,就會讓大廈灰飛煙滅,盡管它表麵看起來是多麽的堅固。】
【說這些不是讓各位皇帝放棄集權,在思想無法全麵鋪開、生產力不夠發達之時,集權還是必要的,總比把權力放給那幫隻成門戶私計的讀書人要好。
我隻希望留下些種子,當華夏全麵騰飛時,願後世帝王不要成為阻礙時代進步的那個絆腳石。】
嬴政眉頭皺的更深,他在思考這天下足夠強大,帝製已成華夏絆腳石之時,如果自己在位,應如何選擇。
良久後,嬴政搖頭苦笑,真是想的太多,他肯定看不到那一天來臨,兒孫自有兒孫福吧,不過還是將這些整理好留給後世兒孫,他們老嬴家絕不能做華夏的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