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國破從新朝北闕,官高依舊老東林
開局:老祖宗們集體震驚 作者:清風刀客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大明王朝滅亡原因有很多,核心來說就是:敗於財政,亡於東林黨。
這隻是我個人理解,可能有偏頗。
這裏的東林黨並不僅僅隻是東林黨人,而是天下士紳,也就是那群自詡‘聖人子弟’的讀書人。
明末時,尤以東林黨人為甚。
平時袖手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說的很好聽,闖王來了投闖王、滿清來了投滿清,沒骨氣的樣子和孔家一個德行。
聖賢書、聖賢書,真成了‘六朝何事,隻成門戶私計!’
真看不起你們那時代的讀書人。】
秦淩雪滿臉輕蔑,嘴角勾起嘲諷的笑容。
天幕之上出現一個身穿灰色衣服的年輕人,他高舉雙手大喝: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這是我華夏開國總理,相當於你們那時代的宰相。
在他14歲時,老師問起為何而讀書,這是他的迴答,他也用畢生努力踐行這句話。】
天幕再次一轉,一艘巨大輪船舷梯上,年輕人微笑麵向前方。
【剛建國那會,國家積貧積弱,在國外高等學府讀書的他放棄優渥待遇毅然迴國,哪怕被漂亮國囚禁五年也不改初心。
還記得閱兵時的鎮國重器嗎?那離不開他的研究。
這才是一個讀書人應有的報複,再看看你們,不覺得丟人嗎?】
天幕之下,許多老古董不以為然嗤笑連連:什麽玩意,有揚州瘦馬好嗎?
而許多年輕人低頭沉思,開始審視自己所學到底為何。
帝王們也在深思,以儒家取士到底有何弊端。
【東林黨創始人顧憲成,是明朝的黨爭高手。
1594年,他因提名親信而遭免官,迴鄉後創辦了東林書院,自詡為君子,以講座為形式,迅速構建起自己的圈子。
顧憲成具備非凡的演講才能,他四處講學,足跡遍布江南的富饒之地,每日都能吸引無數粉絲。
東林書院的第一次大會便形成了講學的高潮,八年之後,講學活動愈發頻繁,構建起一個龐大的人脈網絡,環環相扣。
很快,眾多江南富商以東林書院為紐帶,聯結成一個龐大的利益集團。
這個集團不僅擁有強大的經濟實力,還因其既講學又議政的特性,吸引了大批官員的加入,形成了一個錯綜複雜的關係網。
他們通過講學會等方式,將自己置於道德的製高點上。
他們極力反對皇帝派遣礦監、稅使到各地收稅,盡管江南工商業興盛,但他們卻主張重視農業,要求惠商恤民並廢除商業賦稅。】
宋明之前的強勢帝王瞪大雙眼,不可置信的看著天幕。
劉徹滿臉詫然,“桑弘羊,朕的耳朵是不是壞了,沒有聽清,這幫文官想幹什麽?啊?這大明都成什麽樣子,這些個文官都能如此作威作福了嗎?還不收商業稅?朕用腳趾頭想也知道,這群人家裏肯定都有經商。”
【朱元璋先生,士農工商、士農工商,最後成了士商勾結,聯合剝削您最看重的農。
沒有正確引導一味打壓絕對不可能長久,沒有完善的政策引導隻能讓商業成為某些人牟利的工具。】
朱元璋麵無表情坐在龍椅上,有時候壞事聽多了也就那樣,反正都麻木了。
而群臣則感覺背後一陣陰風吹過,好似黑白無常在他們身後徘徊。
【他們一方麵使得國家財政枯竭,另一方麵又要求國家墾荒屯田、興修水利。
他們還唿籲言論自由,懲治奸黨。
然而,什麽是奸黨呢?與他們意見不一致的便是奸黨。
當有人提出與滿人議和時,他們站在道德的製高點上痛斥投降派,一個個顯得偉大、光榮、正確。
然而,當闖王攻破城門,年輕皇帝自縊殉國,清軍的鐵蹄踏入京城時,他們卻迅速更換官服,跪得比誰都快,然後向清帝誣告:是閹黨害死了朱由檢。
他們爭國本、爭正嫡、爭權勢,卻從不為明朝和黎民百姓辦一件實事!
從東林書院崛起開始,朱由檢便不再是一個真正的皇帝,而是成為了明朝的背鍋俠。】
【要我是崇禎,反正國家都這樣了還不如玉石俱焚,首先清理錦衣衛以及東廠,什麽朝廷大員、什麽皇親國戚,不聽話的直接抄家,有了錢重新招兵買馬,帶上那些將軍重塑天下又如何?
就算兵敗身死,總比窩囊到煤山上吊的好。】
崇禎年間,群臣發現龍椅上的皇帝有些不對勁,不過沒人敢站出來說些什麽,本該被處理的魏忠賢還站在那裏。
朱由檢思索著秦淩雪的話,仿佛下定決心般抬手一揮:“眾卿也累了,都下去歇著吧。”站起身朝後殿走去。
【如何評價東林黨人呢?
由於他們壟斷了那個時期的教育權利,成為了一個集知識、權貴於一身的利益集團。
我們查不到他們對國家的任何貢獻,但他們卻被知識分子洗白和讚譽,而說得最多的就是幾個黨魁不貪汙。
然而,當九億兩白銀流入時,國家每年的征稅卻不到百分之零點三。
那麽,剩下的白銀都去了哪裏呢?
他們是否貪汙還有什麽關係呢?
無論怎麽洗白東林黨,都有一些不變的事實:
無論朱由檢多麽糊塗,他都為朝廷竭盡全力,不近女色,窮得揭不開鍋。
而無論東林黨多麽正直,他們都依紅偎翠,富甲一方。
我們讀曆史時,不要去聽曆史人物說了什麽,也無須去揣測他們想了什麽,關鍵是要看他們做了什麽。
1644年,崇禎帝朱由檢自縊殉國,這是他的悲劇,但他也終於得以解脫。
這樣的結果給中原王朝的終結畫上了一個相對完美的句號。
他優柔寡斷也好,糊塗昏庸也好,但是這種負責任的態度、勇於承擔後果的勇氣已經可以完勝絕大多數人。
明朝共延續了二百七十六年,期間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這就是明朝從收複燕雲十六州、驅除韃虜的朱元璋開始到以死殉國的朱由檢結束的曆史。
這都是無可爭辯的事實,他們確實做到了。】
永樂年間,再次聽到這句對大明的評語,朱棣還是沒來由的感到激動,雖然崇禎有些不爭氣,但也為大明保留下最後的風骨。
【1644年,李自成攻下了京城。
第二天,朱由檢的屍骨還未寒冷,明朝的百官便已經穿戴整齊地走上了金鑾殿。
他們波瀾不驚地認為新的打工生涯已經開始,然而等待他們的卻是農民軍的鐵拳和夾棍。
劉宗敏專門發明和製作了五千具夾棍來伺候他們。
“木皆生棱用釘相連以夾人無不骨碎。凡拷夾百官……夾打炮烙備極慘毒不死不休。”
在明朝崩潰的前夕,盡管朱由檢苦苦哀求,但明朝富裕的百官捐款卻尚不足二十萬兩白銀。
然而在農民軍的拷掠之下,他們終於將深埋在地窖中的白銀全部拿了出來。
一毛不拔的周奎寧願挨打也不出錢,被皮鞭抽得皮開肉綻,被夾棍伺候得幾乎腦漿迸裂,哀嚎慘叫徹夜不休。
最後他實在受不了折磨,將自己的窖藏白銀全部交出,一共有三百萬兩之巨。
一個月的時間,李自成在京城拿到了七千萬兩白銀。撤離北京之時,運送財寶的車輛絡繹不絕。】
剛走出大殿的眾人一個趔趄,不敢置信的看著天幕,打下天下後不都用他們文人治國?就算‘暴君’朱元璋開國後也沒這麽玩的啊?
“哈哈哈!真是活該、活該!!!”朱由檢仰天大笑,對於還沒聽過的‘李自成’反而有些敬佩,起碼他做了自己不敢做的事。
【數年之後,清朝並未忘記明朝是如何滅亡的。
清朝平定江南後,江南稅案便拉開了帷幕。
其中的奏銷案禍及鄉紳士子多達一萬三千五百多人。
這些人有的被殺頭,有的坐牢。
最後清朝紅了眼,牽連士紳也跟著遭殃,鄉村社會的精英慘遭屠宰……
才子金聖歎也因此牽連其中,財產充公,家屬發配滿洲。
明朝的士紳們積蓄了幾輩子的白銀終究從地窖中被翻出來,用銀車源源不斷地送進了京城。
很多人因為這些案件還丟掉了自己的性命。
他們有無數次的機會可以避免這樣的結局並改寫明朝的曆史,但都被他們冷漠地拒絕了。
這個時候的清廷毫不手軟,因為孤獨殉國的崇禎時時刻刻都在提醒他們:今日你對他們手軟,明日他們就送你走上黃泉路。
不知道此時明朝的士紳們是否會想:就在幾年前,曾有人真心地想守護這個王朝的安危。
盡管他資質平平、先天不足,但他已經付出了自己的全部努力。
是誰冷漠地拒絕了他?是誰覺得自己和這個朝廷毫無關係?
最終,唯有農民軍的夾棍和清廷的屠刀教會了他們做人。】
【一群欺軟怕硬的廢物,除了內鬥啥都不行的敗類,雖然不喜歡清朝,但對士紳的做法實在讓人解氣。
今天故事會就到這裏,老祖宗們明天見。】
剛走出大殿的群臣尤其是東林黨人麵麵相覷,再迴想皇帝剛才的眼神突然感覺背後隱隱發寒。
周道登看著這群東林黨人和剩餘閹黨眾人,嘴角露出一抹微笑,‘鬥吧、鬥吧,鬥的你死我活才好。’
這隻是我個人理解,可能有偏頗。
這裏的東林黨並不僅僅隻是東林黨人,而是天下士紳,也就是那群自詡‘聖人子弟’的讀書人。
明末時,尤以東林黨人為甚。
平時袖手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說的很好聽,闖王來了投闖王、滿清來了投滿清,沒骨氣的樣子和孔家一個德行。
聖賢書、聖賢書,真成了‘六朝何事,隻成門戶私計!’
真看不起你們那時代的讀書人。】
秦淩雪滿臉輕蔑,嘴角勾起嘲諷的笑容。
天幕之上出現一個身穿灰色衣服的年輕人,他高舉雙手大喝: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這是我華夏開國總理,相當於你們那時代的宰相。
在他14歲時,老師問起為何而讀書,這是他的迴答,他也用畢生努力踐行這句話。】
天幕再次一轉,一艘巨大輪船舷梯上,年輕人微笑麵向前方。
【剛建國那會,國家積貧積弱,在國外高等學府讀書的他放棄優渥待遇毅然迴國,哪怕被漂亮國囚禁五年也不改初心。
還記得閱兵時的鎮國重器嗎?那離不開他的研究。
這才是一個讀書人應有的報複,再看看你們,不覺得丟人嗎?】
天幕之下,許多老古董不以為然嗤笑連連:什麽玩意,有揚州瘦馬好嗎?
而許多年輕人低頭沉思,開始審視自己所學到底為何。
帝王們也在深思,以儒家取士到底有何弊端。
【東林黨創始人顧憲成,是明朝的黨爭高手。
1594年,他因提名親信而遭免官,迴鄉後創辦了東林書院,自詡為君子,以講座為形式,迅速構建起自己的圈子。
顧憲成具備非凡的演講才能,他四處講學,足跡遍布江南的富饒之地,每日都能吸引無數粉絲。
東林書院的第一次大會便形成了講學的高潮,八年之後,講學活動愈發頻繁,構建起一個龐大的人脈網絡,環環相扣。
很快,眾多江南富商以東林書院為紐帶,聯結成一個龐大的利益集團。
這個集團不僅擁有強大的經濟實力,還因其既講學又議政的特性,吸引了大批官員的加入,形成了一個錯綜複雜的關係網。
他們通過講學會等方式,將自己置於道德的製高點上。
他們極力反對皇帝派遣礦監、稅使到各地收稅,盡管江南工商業興盛,但他們卻主張重視農業,要求惠商恤民並廢除商業賦稅。】
宋明之前的強勢帝王瞪大雙眼,不可置信的看著天幕。
劉徹滿臉詫然,“桑弘羊,朕的耳朵是不是壞了,沒有聽清,這幫文官想幹什麽?啊?這大明都成什麽樣子,這些個文官都能如此作威作福了嗎?還不收商業稅?朕用腳趾頭想也知道,這群人家裏肯定都有經商。”
【朱元璋先生,士農工商、士農工商,最後成了士商勾結,聯合剝削您最看重的農。
沒有正確引導一味打壓絕對不可能長久,沒有完善的政策引導隻能讓商業成為某些人牟利的工具。】
朱元璋麵無表情坐在龍椅上,有時候壞事聽多了也就那樣,反正都麻木了。
而群臣則感覺背後一陣陰風吹過,好似黑白無常在他們身後徘徊。
【他們一方麵使得國家財政枯竭,另一方麵又要求國家墾荒屯田、興修水利。
他們還唿籲言論自由,懲治奸黨。
然而,什麽是奸黨呢?與他們意見不一致的便是奸黨。
當有人提出與滿人議和時,他們站在道德的製高點上痛斥投降派,一個個顯得偉大、光榮、正確。
然而,當闖王攻破城門,年輕皇帝自縊殉國,清軍的鐵蹄踏入京城時,他們卻迅速更換官服,跪得比誰都快,然後向清帝誣告:是閹黨害死了朱由檢。
他們爭國本、爭正嫡、爭權勢,卻從不為明朝和黎民百姓辦一件實事!
從東林書院崛起開始,朱由檢便不再是一個真正的皇帝,而是成為了明朝的背鍋俠。】
【要我是崇禎,反正國家都這樣了還不如玉石俱焚,首先清理錦衣衛以及東廠,什麽朝廷大員、什麽皇親國戚,不聽話的直接抄家,有了錢重新招兵買馬,帶上那些將軍重塑天下又如何?
就算兵敗身死,總比窩囊到煤山上吊的好。】
崇禎年間,群臣發現龍椅上的皇帝有些不對勁,不過沒人敢站出來說些什麽,本該被處理的魏忠賢還站在那裏。
朱由檢思索著秦淩雪的話,仿佛下定決心般抬手一揮:“眾卿也累了,都下去歇著吧。”站起身朝後殿走去。
【如何評價東林黨人呢?
由於他們壟斷了那個時期的教育權利,成為了一個集知識、權貴於一身的利益集團。
我們查不到他們對國家的任何貢獻,但他們卻被知識分子洗白和讚譽,而說得最多的就是幾個黨魁不貪汙。
然而,當九億兩白銀流入時,國家每年的征稅卻不到百分之零點三。
那麽,剩下的白銀都去了哪裏呢?
他們是否貪汙還有什麽關係呢?
無論怎麽洗白東林黨,都有一些不變的事實:
無論朱由檢多麽糊塗,他都為朝廷竭盡全力,不近女色,窮得揭不開鍋。
而無論東林黨多麽正直,他們都依紅偎翠,富甲一方。
我們讀曆史時,不要去聽曆史人物說了什麽,也無須去揣測他們想了什麽,關鍵是要看他們做了什麽。
1644年,崇禎帝朱由檢自縊殉國,這是他的悲劇,但他也終於得以解脫。
這樣的結果給中原王朝的終結畫上了一個相對完美的句號。
他優柔寡斷也好,糊塗昏庸也好,但是這種負責任的態度、勇於承擔後果的勇氣已經可以完勝絕大多數人。
明朝共延續了二百七十六年,期間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這就是明朝從收複燕雲十六州、驅除韃虜的朱元璋開始到以死殉國的朱由檢結束的曆史。
這都是無可爭辯的事實,他們確實做到了。】
永樂年間,再次聽到這句對大明的評語,朱棣還是沒來由的感到激動,雖然崇禎有些不爭氣,但也為大明保留下最後的風骨。
【1644年,李自成攻下了京城。
第二天,朱由檢的屍骨還未寒冷,明朝的百官便已經穿戴整齊地走上了金鑾殿。
他們波瀾不驚地認為新的打工生涯已經開始,然而等待他們的卻是農民軍的鐵拳和夾棍。
劉宗敏專門發明和製作了五千具夾棍來伺候他們。
“木皆生棱用釘相連以夾人無不骨碎。凡拷夾百官……夾打炮烙備極慘毒不死不休。”
在明朝崩潰的前夕,盡管朱由檢苦苦哀求,但明朝富裕的百官捐款卻尚不足二十萬兩白銀。
然而在農民軍的拷掠之下,他們終於將深埋在地窖中的白銀全部拿了出來。
一毛不拔的周奎寧願挨打也不出錢,被皮鞭抽得皮開肉綻,被夾棍伺候得幾乎腦漿迸裂,哀嚎慘叫徹夜不休。
最後他實在受不了折磨,將自己的窖藏白銀全部交出,一共有三百萬兩之巨。
一個月的時間,李自成在京城拿到了七千萬兩白銀。撤離北京之時,運送財寶的車輛絡繹不絕。】
剛走出大殿的眾人一個趔趄,不敢置信的看著天幕,打下天下後不都用他們文人治國?就算‘暴君’朱元璋開國後也沒這麽玩的啊?
“哈哈哈!真是活該、活該!!!”朱由檢仰天大笑,對於還沒聽過的‘李自成’反而有些敬佩,起碼他做了自己不敢做的事。
【數年之後,清朝並未忘記明朝是如何滅亡的。
清朝平定江南後,江南稅案便拉開了帷幕。
其中的奏銷案禍及鄉紳士子多達一萬三千五百多人。
這些人有的被殺頭,有的坐牢。
最後清朝紅了眼,牽連士紳也跟著遭殃,鄉村社會的精英慘遭屠宰……
才子金聖歎也因此牽連其中,財產充公,家屬發配滿洲。
明朝的士紳們積蓄了幾輩子的白銀終究從地窖中被翻出來,用銀車源源不斷地送進了京城。
很多人因為這些案件還丟掉了自己的性命。
他們有無數次的機會可以避免這樣的結局並改寫明朝的曆史,但都被他們冷漠地拒絕了。
這個時候的清廷毫不手軟,因為孤獨殉國的崇禎時時刻刻都在提醒他們:今日你對他們手軟,明日他們就送你走上黃泉路。
不知道此時明朝的士紳們是否會想:就在幾年前,曾有人真心地想守護這個王朝的安危。
盡管他資質平平、先天不足,但他已經付出了自己的全部努力。
是誰冷漠地拒絕了他?是誰覺得自己和這個朝廷毫無關係?
最終,唯有農民軍的夾棍和清廷的屠刀教會了他們做人。】
【一群欺軟怕硬的廢物,除了內鬥啥都不行的敗類,雖然不喜歡清朝,但對士紳的做法實在讓人解氣。
今天故事會就到這裏,老祖宗們明天見。】
剛走出大殿的群臣尤其是東林黨人麵麵相覷,再迴想皇帝剛才的眼神突然感覺背後隱隱發寒。
周道登看著這群東林黨人和剩餘閹黨眾人,嘴角露出一抹微笑,‘鬥吧、鬥吧,鬥的你死我活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