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朱元璋和貪官
開局:老祖宗們集體震驚 作者:清風刀客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自從直播以來,秦淩雪養成了看曆史的習慣,尤其對明朝曆史十分感興趣。
當然,二十四史中的明史她是不看的,那玩意懂得都懂。
想起朱元璋對貪官的狠辣,再想想明朝貪官的泛濫,以致整個大明被這群蛀蟲拖入深淵,秦淩雪就覺得生氣。
第二天已是雨過天晴,秦淩雪開車趕往三亞,中午就入住早就定好的酒店。
收拾完畢再睡個午覺後,就已經下午三點。
【老祖宗給們大家下午好,昨天聊到雍正皇帝,作為封建王朝末期的兩個朝代,今天就說說明朝。
古往今來對於貪官,帝王們有嚴厲懲治、有放任自流,就算後世也無法完全杜絕。
貪如火,不遏則燎原;欲如水,不遏則滔天。
這並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再酷烈的手段也隻能震懾一時,當帝王老去必定是人亡政息,而反彈總是洶湧。
說起貪官,華夏五千年,貪官最多的朝代就是明朝,哪怕律法規定貪墨六十兩就要處死甚至連坐,也無法阻止官員貪汙,甚至終大明一朝清廉的官員都沒幾個,貪腐已經成了所有官員的共識。
無論是永樂三楊,還是大明第一首輔張居正,或多或少都有貪墨,但終究無法抹去他們的功績。
像於謙、海瑞等真正清廉剛直的臣子真的是少之又少。】
“陛下,老臣有罪!!”宣宗年間,三楊紛紛對坐在龍椅上的皇帝磕頭賠罪。
看著華發漸生的三位老臣,朱瞻基無奈擺手:“平身吧,朕也知道朝廷俸祿低了,朕近期也在考慮給百官加俸一事,望三位老大人幫朕參詳一二。”
不隻是三楊,所有臣子紛紛跪地:“謝陛下。”
【作為拯救大明的功臣,於謙被抄家時可謂家徒四壁,除了書籍之外別無財物,於謙的功勞不說堪比開國,給個侯爵總不過分吧,就這麽一個功臣一生清貧,可世上有多少人有於少保的風骨。】
永樂年間,看著朝堂上的孩子朱棣心中感歎:“老大,以後於謙就放在大本堂讀書,他家裏的用度你要上心。”
朱胖胖寵溺地看了眼這位能在曆史上留下千古美名的孩子,鄭重點頭應是。
【在華夏曆史的長河中,每一個開國皇帝都懷揣著一個夢想:為自己的子民創造一個和平繁榮的時代,確保國家的長治久安。
嗯,個別傻逼王朝比如司馬老賊等人除外。】
司馬懿一口老血噴出老遠,指著天幕半天說不出一句話。
【他們深知,農民是這個國家的基石,是賦稅的主要來源,更是國家穩定的關鍵。
因此,在設計國家製度時,他們總會想方設法地對農民施以更多的關懷與優惠。
然而,很多時候,盡管初衷是美好的,現實卻總是不盡如人意。
朱元璋,這位明朝的開國皇帝,便是其中的一個典型例子。
他對於貪官汙吏的深惡痛絕可謂世所罕見,為了打造一個清廉的政府,他製定了一係列苛刻的製度來約束官員,同時給予百姓極大的寬容。
在明朝,對各級官吏的要求之嚴格,無疑達到了曆史的巔峰。
但令人遺憾的是,正是這位力求清廉的朱元璋,其所創立的明朝,官員的貪腐現象卻也達到了曆代王朝的巔峰。
這或許是一種諷刺,但更多的是一種深思。】
聽了太多次,朱元璋已經能安之若素,不過還是在心裏盤算該如何指定今後的政策,不過那祖訓什麽的還是算了,他不能讓祖訓成為文官手裏的繩索,一條勒死後世兒孫的繩索。
至於俸祿,還得好好考慮,有了天幕他已經開始重視商稅,等國庫有錢給百官加俸也不是不行。
【曆朝曆代,貪官汙吏都如影隨形,但清官也總會如星星之火,照亮那黑暗的夜空。
唯獨明朝出名的清官卻寥寥無幾,在明朝做一個清官,就意味著要過上苦行僧般的生活。
以明朝的縣令為例,他們的年薪包括各種銀兩、布帛和糧食,全部折算成糧食大約相當於九十石大米。
而到了明朝中後期,經過張居正的改革,縣令的年薪折算成白銀大約為四十五兩。
值得注意的是,那時的官員並沒有現今的醫保、社保和各種福利補貼,他們的家庭也通常沒有其他的經濟來源。
一個縣令,要養活一大家子人,僅憑這份微薄的俸祿,生活的艱難可想而知。】
明朝之前的皇帝和臣子們長大了嘴巴,不可置信的盯著天幕,知道明朝俸祿底,但底到這種程度真的無法想象。
貞觀年間,李世民看向自己的‘鏡子’魏征,“魏卿,你覺得這俸祿如何?”
魏征無語,就這點俸祿自家不得喝西北風去,眼珠子一轉,“陛下,臣覺得可以,那就全天下的官員一體施行此俸祿如何?”
李世民翻了個白眼,冷哼一聲不再搭理這個老噔。
【海瑞是明朝著名清官,在他的母親六十歲生日時,才舍得購買兩斤肉來慶祝。
平日裏,他的餐桌上很少見到葷腥。
這並不是因為他個人有什麽特殊的飲食習慣,而是生活的窘迫使得他不得不如此。
理論上來說,按照明朝的賦稅製度,如果一個普通農民不被貪官剝削,他們的收入應該會高於一個縣令。
但另一方麵,培養一個縣令的成本卻遠遠超過了農民。
一個人要經過十年甚至三十年的寒窗苦讀,期間沒有任何經濟收益,隻為了有朝一日能夠走上仕途。
他們憑借出色的能力和智慧,在成千上萬的競爭者中脫穎而出,最終卻可能得到一個連普通農民收入都不如的職位。
在這樣的背景下,如果不貪汙受賄,誰還願意去做官呢?
朱元璋精心設計的製度,反而成為了明朝官員貪腐的溫床。
迴想唐朝和宋朝,盡管王朝也會腐朽衰落,但那時的讀書人至少是讀著聖賢書長大的。
他們中的許多人,仍然秉持著孔孟之道,心懷理想和追求。
特別是在宋朝,官員的俸祿相當豐厚,一個地方州縣官員或縣令,每月的基本工資就達到了二十貫錢和三到五石的祿粟,這僅僅是基本工資,就已經是明朝縣令收入的五到十倍。
除此之外,他們還有各種補貼,如茶葉、酒水、廚房用料、柴火、草料等,甚至包括喂養馬匹的草料和隨身差役的衣食費用,都由政府提供,數量也相當可觀。
然而到了明朝,這一切都變了。
製度似乎在告訴所有的官員:你們要恪守職責,做一個公正無私的青天大老爺,但這意味著你們將要過上一輩子的苦日子。
這就像是牧羊人養了一隻牧羊犬,卻連基本的夥食都不提供,讓它自己想辦法解決。
這樣的情況下,牧羊犬為了生存,隻能去偷吃羊。
因此,從明朝建立之初,官員的貪腐行為就變得司空見慣。
不貪腐的官員反而成了異類,一旦出現一個清官,全天下的人都會像看到怪物一樣驚訝。
清朝初期全麵沿用了明朝的俸祿製度,這實際上是在變相地鼓勵官員貪腐。
因為政府沒有足夠的資金來支付官員的薪水,所以隻能讓他們自己去想辦法。
張居正在明朝實施的一條鞭法,雖然帶來了許多積極的意義,但也無意中催生了一個新的現象:將貪腐從一種潛規則變成了明規則。
在實施一條鞭法之前,農民繳納的田賦是各種各樣的實物,如大米、布帛等,沒有統一的標準和規則。
這種製度的漏洞為那些別有用心的人提供了可乘之機,官員們借此機會大肆斂財,利用各種手段撈取錢財。
例如,他們會以農民繳納的布帛和糧食質量有問題為由,要求農民多繳納;或者,如果農民不給官員好處,官員就會故意找茬。
然而,自從張居正改革後,所有的賦稅大部分直接折算成白銀繳納,農民也需要到市場上把米賣了換成白銀來繳稅。
這樣一來,原本的漏洞就被堵死了,因為白銀的成色和質量都是標準的,地方官員無法再借此挑刺。
但是,明朝的官員們很快就發現了新的發財途徑。
由於成千上萬的老百姓交的都是碎銀,各地方政府不可能把這些碎銀直接交到朝廷去。
因此,各級州縣需要將碎銀子熔煉後鑄官銀,再統一運往京城。
這個過程為官員們提供了新的貪腐機會。
在熔鑄鑄錠的過程中,由於老百姓的碎銀子純度和質量不一,必然會出現一定的損耗。
比如某個縣收了一千兩碎銀,但熔煉成大塊銀錠後可能隻剩下九百六十兩了。
這四十兩的差額地方官員當然不會自己承擔。
因此,地方官員會多征收一定比例的白銀作為熔煉時的損耗費用,這就是所謂的“火耗銀”。
從科學的角度來說,這部分多收的白銀最多不會超過總量的百分之二到百分之五。
但問題在於朝廷並沒有給出明確的標準。
沒有標準就必然會導致貪腐現象的發生。
就像徭役一樣,縣太爺可以隨意決定讓百姓幹一個月的活還是五個月的活。
很快貪腐就形成了一種競爭態勢,誰收的火耗銀少誰就顯得愚蠢。
明朝官員們開始變本加厲地多收火耗銀,甚至有些地方官員為了爭奪更多的火耗銀而展開競爭,導致火耗銀的收取比例越來越高,甚至超過了朝廷的稅收。
根據曆史記錄,在正常的州縣中,火耗銀的收取比例通常是每兩銀子加收四成到五成,即多收百分之四十至百分之五十的費用。
然而到了明朝後期,越來越多的州縣開始過度收取火耗銀,遠遠超過了朝廷規定的稅收數額。
有些地方的火耗銀甚至從原本的十稅一直接漲到了十稅二或者更高,這使得百姓的負擔急劇增加,生活變得更加艱難,而朝廷對此卻束手無策。
盡管田賦造成的損失還有限,但真正對百姓造成巨大影響的是人丁稅和徭役,這兩項稅收的濫用和過度征收,無疑加劇了百姓的苦難和社會的動蕩。
在明朝這樣的製度下,即使是一個有心為國的清官,也很難抵擋住製度的誘惑和壓力,最終可能也會陷入貪腐的泥潭,這無疑是製度設計者的悲哀,也是那個時代的無奈。】
張居正嘴裏喃喃自語:“火耗,火耗,對,火耗歸公!”
當然,二十四史中的明史她是不看的,那玩意懂得都懂。
想起朱元璋對貪官的狠辣,再想想明朝貪官的泛濫,以致整個大明被這群蛀蟲拖入深淵,秦淩雪就覺得生氣。
第二天已是雨過天晴,秦淩雪開車趕往三亞,中午就入住早就定好的酒店。
收拾完畢再睡個午覺後,就已經下午三點。
【老祖宗給們大家下午好,昨天聊到雍正皇帝,作為封建王朝末期的兩個朝代,今天就說說明朝。
古往今來對於貪官,帝王們有嚴厲懲治、有放任自流,就算後世也無法完全杜絕。
貪如火,不遏則燎原;欲如水,不遏則滔天。
這並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再酷烈的手段也隻能震懾一時,當帝王老去必定是人亡政息,而反彈總是洶湧。
說起貪官,華夏五千年,貪官最多的朝代就是明朝,哪怕律法規定貪墨六十兩就要處死甚至連坐,也無法阻止官員貪汙,甚至終大明一朝清廉的官員都沒幾個,貪腐已經成了所有官員的共識。
無論是永樂三楊,還是大明第一首輔張居正,或多或少都有貪墨,但終究無法抹去他們的功績。
像於謙、海瑞等真正清廉剛直的臣子真的是少之又少。】
“陛下,老臣有罪!!”宣宗年間,三楊紛紛對坐在龍椅上的皇帝磕頭賠罪。
看著華發漸生的三位老臣,朱瞻基無奈擺手:“平身吧,朕也知道朝廷俸祿低了,朕近期也在考慮給百官加俸一事,望三位老大人幫朕參詳一二。”
不隻是三楊,所有臣子紛紛跪地:“謝陛下。”
【作為拯救大明的功臣,於謙被抄家時可謂家徒四壁,除了書籍之外別無財物,於謙的功勞不說堪比開國,給個侯爵總不過分吧,就這麽一個功臣一生清貧,可世上有多少人有於少保的風骨。】
永樂年間,看著朝堂上的孩子朱棣心中感歎:“老大,以後於謙就放在大本堂讀書,他家裏的用度你要上心。”
朱胖胖寵溺地看了眼這位能在曆史上留下千古美名的孩子,鄭重點頭應是。
【在華夏曆史的長河中,每一個開國皇帝都懷揣著一個夢想:為自己的子民創造一個和平繁榮的時代,確保國家的長治久安。
嗯,個別傻逼王朝比如司馬老賊等人除外。】
司馬懿一口老血噴出老遠,指著天幕半天說不出一句話。
【他們深知,農民是這個國家的基石,是賦稅的主要來源,更是國家穩定的關鍵。
因此,在設計國家製度時,他們總會想方設法地對農民施以更多的關懷與優惠。
然而,很多時候,盡管初衷是美好的,現實卻總是不盡如人意。
朱元璋,這位明朝的開國皇帝,便是其中的一個典型例子。
他對於貪官汙吏的深惡痛絕可謂世所罕見,為了打造一個清廉的政府,他製定了一係列苛刻的製度來約束官員,同時給予百姓極大的寬容。
在明朝,對各級官吏的要求之嚴格,無疑達到了曆史的巔峰。
但令人遺憾的是,正是這位力求清廉的朱元璋,其所創立的明朝,官員的貪腐現象卻也達到了曆代王朝的巔峰。
這或許是一種諷刺,但更多的是一種深思。】
聽了太多次,朱元璋已經能安之若素,不過還是在心裏盤算該如何指定今後的政策,不過那祖訓什麽的還是算了,他不能讓祖訓成為文官手裏的繩索,一條勒死後世兒孫的繩索。
至於俸祿,還得好好考慮,有了天幕他已經開始重視商稅,等國庫有錢給百官加俸也不是不行。
【曆朝曆代,貪官汙吏都如影隨形,但清官也總會如星星之火,照亮那黑暗的夜空。
唯獨明朝出名的清官卻寥寥無幾,在明朝做一個清官,就意味著要過上苦行僧般的生活。
以明朝的縣令為例,他們的年薪包括各種銀兩、布帛和糧食,全部折算成糧食大約相當於九十石大米。
而到了明朝中後期,經過張居正的改革,縣令的年薪折算成白銀大約為四十五兩。
值得注意的是,那時的官員並沒有現今的醫保、社保和各種福利補貼,他們的家庭也通常沒有其他的經濟來源。
一個縣令,要養活一大家子人,僅憑這份微薄的俸祿,生活的艱難可想而知。】
明朝之前的皇帝和臣子們長大了嘴巴,不可置信的盯著天幕,知道明朝俸祿底,但底到這種程度真的無法想象。
貞觀年間,李世民看向自己的‘鏡子’魏征,“魏卿,你覺得這俸祿如何?”
魏征無語,就這點俸祿自家不得喝西北風去,眼珠子一轉,“陛下,臣覺得可以,那就全天下的官員一體施行此俸祿如何?”
李世民翻了個白眼,冷哼一聲不再搭理這個老噔。
【海瑞是明朝著名清官,在他的母親六十歲生日時,才舍得購買兩斤肉來慶祝。
平日裏,他的餐桌上很少見到葷腥。
這並不是因為他個人有什麽特殊的飲食習慣,而是生活的窘迫使得他不得不如此。
理論上來說,按照明朝的賦稅製度,如果一個普通農民不被貪官剝削,他們的收入應該會高於一個縣令。
但另一方麵,培養一個縣令的成本卻遠遠超過了農民。
一個人要經過十年甚至三十年的寒窗苦讀,期間沒有任何經濟收益,隻為了有朝一日能夠走上仕途。
他們憑借出色的能力和智慧,在成千上萬的競爭者中脫穎而出,最終卻可能得到一個連普通農民收入都不如的職位。
在這樣的背景下,如果不貪汙受賄,誰還願意去做官呢?
朱元璋精心設計的製度,反而成為了明朝官員貪腐的溫床。
迴想唐朝和宋朝,盡管王朝也會腐朽衰落,但那時的讀書人至少是讀著聖賢書長大的。
他們中的許多人,仍然秉持著孔孟之道,心懷理想和追求。
特別是在宋朝,官員的俸祿相當豐厚,一個地方州縣官員或縣令,每月的基本工資就達到了二十貫錢和三到五石的祿粟,這僅僅是基本工資,就已經是明朝縣令收入的五到十倍。
除此之外,他們還有各種補貼,如茶葉、酒水、廚房用料、柴火、草料等,甚至包括喂養馬匹的草料和隨身差役的衣食費用,都由政府提供,數量也相當可觀。
然而到了明朝,這一切都變了。
製度似乎在告訴所有的官員:你們要恪守職責,做一個公正無私的青天大老爺,但這意味著你們將要過上一輩子的苦日子。
這就像是牧羊人養了一隻牧羊犬,卻連基本的夥食都不提供,讓它自己想辦法解決。
這樣的情況下,牧羊犬為了生存,隻能去偷吃羊。
因此,從明朝建立之初,官員的貪腐行為就變得司空見慣。
不貪腐的官員反而成了異類,一旦出現一個清官,全天下的人都會像看到怪物一樣驚訝。
清朝初期全麵沿用了明朝的俸祿製度,這實際上是在變相地鼓勵官員貪腐。
因為政府沒有足夠的資金來支付官員的薪水,所以隻能讓他們自己去想辦法。
張居正在明朝實施的一條鞭法,雖然帶來了許多積極的意義,但也無意中催生了一個新的現象:將貪腐從一種潛規則變成了明規則。
在實施一條鞭法之前,農民繳納的田賦是各種各樣的實物,如大米、布帛等,沒有統一的標準和規則。
這種製度的漏洞為那些別有用心的人提供了可乘之機,官員們借此機會大肆斂財,利用各種手段撈取錢財。
例如,他們會以農民繳納的布帛和糧食質量有問題為由,要求農民多繳納;或者,如果農民不給官員好處,官員就會故意找茬。
然而,自從張居正改革後,所有的賦稅大部分直接折算成白銀繳納,農民也需要到市場上把米賣了換成白銀來繳稅。
這樣一來,原本的漏洞就被堵死了,因為白銀的成色和質量都是標準的,地方官員無法再借此挑刺。
但是,明朝的官員們很快就發現了新的發財途徑。
由於成千上萬的老百姓交的都是碎銀,各地方政府不可能把這些碎銀直接交到朝廷去。
因此,各級州縣需要將碎銀子熔煉後鑄官銀,再統一運往京城。
這個過程為官員們提供了新的貪腐機會。
在熔鑄鑄錠的過程中,由於老百姓的碎銀子純度和質量不一,必然會出現一定的損耗。
比如某個縣收了一千兩碎銀,但熔煉成大塊銀錠後可能隻剩下九百六十兩了。
這四十兩的差額地方官員當然不會自己承擔。
因此,地方官員會多征收一定比例的白銀作為熔煉時的損耗費用,這就是所謂的“火耗銀”。
從科學的角度來說,這部分多收的白銀最多不會超過總量的百分之二到百分之五。
但問題在於朝廷並沒有給出明確的標準。
沒有標準就必然會導致貪腐現象的發生。
就像徭役一樣,縣太爺可以隨意決定讓百姓幹一個月的活還是五個月的活。
很快貪腐就形成了一種競爭態勢,誰收的火耗銀少誰就顯得愚蠢。
明朝官員們開始變本加厲地多收火耗銀,甚至有些地方官員為了爭奪更多的火耗銀而展開競爭,導致火耗銀的收取比例越來越高,甚至超過了朝廷的稅收。
根據曆史記錄,在正常的州縣中,火耗銀的收取比例通常是每兩銀子加收四成到五成,即多收百分之四十至百分之五十的費用。
然而到了明朝後期,越來越多的州縣開始過度收取火耗銀,遠遠超過了朝廷規定的稅收數額。
有些地方的火耗銀甚至從原本的十稅一直接漲到了十稅二或者更高,這使得百姓的負擔急劇增加,生活變得更加艱難,而朝廷對此卻束手無策。
盡管田賦造成的損失還有限,但真正對百姓造成巨大影響的是人丁稅和徭役,這兩項稅收的濫用和過度征收,無疑加劇了百姓的苦難和社會的動蕩。
在明朝這樣的製度下,即使是一個有心為國的清官,也很難抵擋住製度的誘惑和壓力,最終可能也會陷入貪腐的泥潭,這無疑是製度設計者的悲哀,也是那個時代的無奈。】
張居正嘴裏喃喃自語:“火耗,火耗,對,火耗歸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