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了不起的雍正皇帝
開局:老祖宗們集體震驚 作者:清風刀客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民間有許多人對雍正帝口誅筆伐,罵他是狗皇帝,你問他知道嗎?他當然心知肚明。
咱們中華文明,向來都是重視教育的。
就說古代那些普通家庭,隻要吃得飽、穿得暖,就得給孩子找私塾老師來教書。
皇帝受的教育,那更是頂尖級別的,不用多說。
看看曆史,除了像宋徽宗那麽無能,或者明武宗那麽不務正業的,大部分皇帝都把曆史讀了個透。
他們心裏清楚,愛玩樂的皇帝會被人罵作昏君。
但曆史上那些改革家,他們名聲也不咋地,下場也通常不好。
就說商鞅吧,改革是成功了,大秦也強盛了,可他自己呢?最後落了個車裂的下場。
張居正死後,政策沒了,家被抄了,家人餓得不行。
漢武帝想法挺多,打擊豪強,征財產稅,但後來呢?在教育皇帝的時候,他成了反麵教材,成了窮兵黷武的代表。】
商鞅和張居正默然,但讓他們不改革?不,縱死又何妨。
劉徹則是秉承老劉家一貫作風,直接在殿中破口大罵。
【改革有時候是有些成效,但很多時候都會失敗。
因為新政策總有漏洞,那些官吏就鑽空子。
皇帝憂國憂民,下麵的官吏卻大發橫財。
就像王安石變法失敗,下場那麽慘,支持他的皇帝趙頊也才活了38歲。
說到中國古代的變法,除了少數是真正的創新或政治製度的改變,大部分其實就是重新分配財產。
抑製貧富分化、打擊權貴,這都是改革的重點。
那什麽是權貴呢?皇帝身邊的人,幾乎都是權貴。
在清朝,要麽是特權八旗,要麽是各級官僚。
還有那些寫皇帝功過的讀書人、傳頌皇帝功業的士紳階層,他們也都算權貴。
打擊權貴,就是跟周圍所有人為敵,風險高,還不討好。
在中國曆史上,權力從來都不是絕對的。
你能幹掉別人,別人也有機會幹掉你。
打擊權貴,客觀上對窮人是有好處的。
但皇帝得到了什麽呢?古代中國民眾的識字率最高也不超過15%。
信息從官府傳到鄉村,經過層層傳遞,早就變形了。
再加上那麽低的識字率,皇帝到底想幹嘛,底層人民根本就不知道。
就算對窮人有利,他們不讀書、不識字,也沒法在曆史上留下記錄。
窮人和皇帝,離得太遠了。
權貴階層不僅是皇帝的幫手,更是皇帝鞏固權力的紐帶,是他的“朋友圈”。
為了底層人民得罪所有人,值得嗎?皇帝要享受的東西太多了,何必得罪身邊人呢?不做個荒淫無道的皇帝就已經很好了。
看看乾隆帝,他就很會裝糊塗。
一登基就廢了很多雍正帝的改革措施。
君臣和諧,其樂融融。
他甚至跟臣子說,有好東西別忘了跟他分享。
乾隆帝自稱“十全老人”,活了89歲,不僅被奉為明君,還一生瀟灑。
而雍正帝呢?58歲就死了,在位13年,居然是被累死的。
雍正年間現在查到的奏折就有四萬一千六百份。
除了奏章,還有六部和各省送來的大量政務文件。
這些文件可不是看看就完了,每一份都得認真看,還得寫迴複,有的迴複長達一千字。
雍正帝在位13年,親筆寫了一千多萬字的批文。平均下來,他每天得寫二千四百多字,還不能休息。關鍵這隻是他的日常工作之一,他還得上朝、接見各地官員。
換成別人,早就跑到後宮享樂去了。】
原本對清朝不屑一顧的嬴政換上些許鄭重,這是一個帝王看待另一個帝王,從雍正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崇禎帝救不了明朝,那是必然的。
明朝的皇子登上皇位都太順利了。
他們很少出深宮,對這個世界的運行規律根本就不了解。
但雍正帝不同,他45歲登基,正值壯年。
他經曆的“九子奪嫡”的殘酷性不亞於兇險的戰爭。
在成為皇帝前,他已經繞過了無數的雷,邁過了無數的坑,經曆了無數的考驗。
他在登基前多次隨從巡幸、外出代辦政務,足跡遍布中國主要地區。
他了解各地的經濟、山川、風俗和宗教,還考察了地方行政和吏治,獲得了真正的從政經驗。
這些事情讓雍正帝成為一個不容易被糊弄的皇帝。
他清楚地知道,清朝繼承了明朝的很多惡政,隻經曆了順治和康熙兩朝,清朝就已經問題重重了。
他繼位時國庫存銀不到八百萬兩,中央和地方都虧空嚴重。
但清朝真的沒錢嗎?當然不是,錢都進了官吏的口袋。
他很清楚,這一切都是因為康熙帝的仁慈導致的。
麵對這種情況,他在即位之日就明確表示,官員的貪汙手段他都一清二楚,別想糊弄他。
從一開始,他就打算向整個權貴階層宣戰。
事實上,曆史學家們公正地評價說,雍正帝至少為清朝續命了百年有餘。
他是個非常通透的人,清楚地知道如果僅僅嚴懲貪官是沒用的,甚至會適得其反。
貪汙問題的根源,其實就在於不合理的官吏薪酬製度。
清朝沿用了明朝的薪酬體係,那時候,一個縣令的收入,竟然比不上一個普通農夫,這怎麽可能支撐起一個家庭呢?
這種製度,無異於是在逼迫官員們去尋找“外快”——自己得想辦法維持生計,朝廷似乎並不在意他們的死活。】
朱元璋仿佛受到一萬點暴擊,看來官員們的俸祿製度是得提上議程了。
【雍正帝登基後的首要任務,就是推行養廉銀製度。
這筆銀子來源於地方稅收,通常是官員薪水的十倍甚至百倍。
誠然,高薪未必能確保廉潔,但低薪無疑會滋生貪汙。
雍正帝的養廉銀製度,至少為整頓吏治、防治貪腐奠定了基石。
在這個基礎上,雍正帝進一步加大了監管力度,對貪官采取了全方位的打擊措施。
他頻繁派遣能幹的官員到各地檢查庫銀和財務情況,一旦發現貪汙行為,就會立即抄家追迴贓款,並依法懲處。
有些貪官在被查後覺得走投無路,選擇自殺以圖保住貪汙所得,為子孫留下財產。
但雍正帝明確表示,即便是死了,其子孫也必須償還這筆贓款。
這種追究到底的政策,讓官員們人人自危,不敢有絲毫懈怠。
雍正帝的抄家政策和連坐製度,有效地遏製了清朝的貪汙風氣,為後續的改革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懲治貪腐的過程中,雍正帝將原本模糊、不透明的製度變得清晰、公開,打破了潛規則。
在康熙朝時期,火耗銀成了官員們的隱性收入。
由於火耗銀的收取比例模糊,官員們便有機可乘,自行決定收取多少。
這導致了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那些為民著想的官吏收入微薄,而膽大心黑的官吏卻收入豐厚。
雍正帝對此深惡痛絕。
他在登基後不到一年的時間裏,就迅速展開了整改行動。
他通過欽差大臣的明察暗訪,查清了各地上報的火耗銀情況,並將這些被中飽私囊的火耗銀轉化為法定的正稅,全部上繳中央。
這樣一來,即使地方官收取了高額的火耗銀,也全部歸朝廷所有,他們無法再從中牟利。
如果發現有人趁機撈錢,一旦被查實,就會麵臨嚴厲的懲罰。
火耗銀歸公政策在極大程度上減輕了人民的額外負擔,並對整頓吏治、減少貪汙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接下來,雍正帝又扔下了重磅炸彈,他直接向權貴階層宣戰了。
他推行了“士紳一體納糧,一體當差”和“攤丁入畝”兩項政策。
前者意味著官員和地主也必須繳納賦稅,廢除了他們的免稅特權;後者則是將丁銀攤入田賦中征收,廢除了原先的人丁稅,這對無地農民來說無疑是有利的。
這兩項政策的推出,幾乎讓雍正帝站在了整個朝廷的對立麵。
但作為一個有遠見和手腕的政治家,他並不急於求成。
他先在直隸和河南進行試點,然後再逐步推向全國。
盡管新政推行過程中遭遇了巨大的阻力和反對聲音,但雍正帝憑借著堅定的意誌和鐵血的手段,成功地推進了改革。
在改革過程中,雍正帝展現出了他作為政治家的智慧和勇氣。
他善於安撫和鼓勵那些孤臣勇將,讓他們放心大膽地去做事。
同時,他也對結黨和抵抗新政的行為表示了零容忍的態度。
他的雷霆手段讓反抗者望而生畏,最終使得改革得以順利實施。
經過十三年的勵精圖治,雍正帝成功地改善了吏治和財政收入狀況。
在乾隆帝登基的那一年,國庫儲銀已經達到了驚人的六千萬兩。
盡管他的改革並未能徹底改變清朝的命運,也未能解決土地兼並等根本問題,但他的努力確實為乾隆帝留下可以縱情玩樂的繁榮穩定局麵。】
雍正放下手中毛筆,眉毛漸漸擰起,‘縱情玩樂?好一個縱情玩樂,朕真得好好看看這個好兒子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對雍正帝的評價逐漸發生了變化。
他從一個殘暴、剛愎自用的君主形象轉變為一個敢於冒天下之大不韙、全力推進改革的英雄。
他代表了樸素的青天夢想,為普通百姓解決了天災無人管、地方官盤剝、苛捐雜稅和徭役沉重等問題。
從這一點上來看,我們可以毫不誇張地稱讚雍正帝為“了不起的皇帝”。】
【今天的直播就到這裏,老祖宗們再見。】
天幕之下,豪強、士紳、地主們仿佛看到了悲慘的未來,尤其處於強勢帝王統治之下的,心裏一片冰涼,而底層老百姓仿佛看到了一片光,照亮他們的世界。
皇帝們則是躍躍欲試,仔細做筆記的同時盤算著該如何進行改革。
不過,王朝中後期的帝王們苦惱萬分,他們很想改變這一切,可是他們頭頂的皇冠已失去光彩,無法照亮這萬裏河山。
咱們中華文明,向來都是重視教育的。
就說古代那些普通家庭,隻要吃得飽、穿得暖,就得給孩子找私塾老師來教書。
皇帝受的教育,那更是頂尖級別的,不用多說。
看看曆史,除了像宋徽宗那麽無能,或者明武宗那麽不務正業的,大部分皇帝都把曆史讀了個透。
他們心裏清楚,愛玩樂的皇帝會被人罵作昏君。
但曆史上那些改革家,他們名聲也不咋地,下場也通常不好。
就說商鞅吧,改革是成功了,大秦也強盛了,可他自己呢?最後落了個車裂的下場。
張居正死後,政策沒了,家被抄了,家人餓得不行。
漢武帝想法挺多,打擊豪強,征財產稅,但後來呢?在教育皇帝的時候,他成了反麵教材,成了窮兵黷武的代表。】
商鞅和張居正默然,但讓他們不改革?不,縱死又何妨。
劉徹則是秉承老劉家一貫作風,直接在殿中破口大罵。
【改革有時候是有些成效,但很多時候都會失敗。
因為新政策總有漏洞,那些官吏就鑽空子。
皇帝憂國憂民,下麵的官吏卻大發橫財。
就像王安石變法失敗,下場那麽慘,支持他的皇帝趙頊也才活了38歲。
說到中國古代的變法,除了少數是真正的創新或政治製度的改變,大部分其實就是重新分配財產。
抑製貧富分化、打擊權貴,這都是改革的重點。
那什麽是權貴呢?皇帝身邊的人,幾乎都是權貴。
在清朝,要麽是特權八旗,要麽是各級官僚。
還有那些寫皇帝功過的讀書人、傳頌皇帝功業的士紳階層,他們也都算權貴。
打擊權貴,就是跟周圍所有人為敵,風險高,還不討好。
在中國曆史上,權力從來都不是絕對的。
你能幹掉別人,別人也有機會幹掉你。
打擊權貴,客觀上對窮人是有好處的。
但皇帝得到了什麽呢?古代中國民眾的識字率最高也不超過15%。
信息從官府傳到鄉村,經過層層傳遞,早就變形了。
再加上那麽低的識字率,皇帝到底想幹嘛,底層人民根本就不知道。
就算對窮人有利,他們不讀書、不識字,也沒法在曆史上留下記錄。
窮人和皇帝,離得太遠了。
權貴階層不僅是皇帝的幫手,更是皇帝鞏固權力的紐帶,是他的“朋友圈”。
為了底層人民得罪所有人,值得嗎?皇帝要享受的東西太多了,何必得罪身邊人呢?不做個荒淫無道的皇帝就已經很好了。
看看乾隆帝,他就很會裝糊塗。
一登基就廢了很多雍正帝的改革措施。
君臣和諧,其樂融融。
他甚至跟臣子說,有好東西別忘了跟他分享。
乾隆帝自稱“十全老人”,活了89歲,不僅被奉為明君,還一生瀟灑。
而雍正帝呢?58歲就死了,在位13年,居然是被累死的。
雍正年間現在查到的奏折就有四萬一千六百份。
除了奏章,還有六部和各省送來的大量政務文件。
這些文件可不是看看就完了,每一份都得認真看,還得寫迴複,有的迴複長達一千字。
雍正帝在位13年,親筆寫了一千多萬字的批文。平均下來,他每天得寫二千四百多字,還不能休息。關鍵這隻是他的日常工作之一,他還得上朝、接見各地官員。
換成別人,早就跑到後宮享樂去了。】
原本對清朝不屑一顧的嬴政換上些許鄭重,這是一個帝王看待另一個帝王,從雍正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崇禎帝救不了明朝,那是必然的。
明朝的皇子登上皇位都太順利了。
他們很少出深宮,對這個世界的運行規律根本就不了解。
但雍正帝不同,他45歲登基,正值壯年。
他經曆的“九子奪嫡”的殘酷性不亞於兇險的戰爭。
在成為皇帝前,他已經繞過了無數的雷,邁過了無數的坑,經曆了無數的考驗。
他在登基前多次隨從巡幸、外出代辦政務,足跡遍布中國主要地區。
他了解各地的經濟、山川、風俗和宗教,還考察了地方行政和吏治,獲得了真正的從政經驗。
這些事情讓雍正帝成為一個不容易被糊弄的皇帝。
他清楚地知道,清朝繼承了明朝的很多惡政,隻經曆了順治和康熙兩朝,清朝就已經問題重重了。
他繼位時國庫存銀不到八百萬兩,中央和地方都虧空嚴重。
但清朝真的沒錢嗎?當然不是,錢都進了官吏的口袋。
他很清楚,這一切都是因為康熙帝的仁慈導致的。
麵對這種情況,他在即位之日就明確表示,官員的貪汙手段他都一清二楚,別想糊弄他。
從一開始,他就打算向整個權貴階層宣戰。
事實上,曆史學家們公正地評價說,雍正帝至少為清朝續命了百年有餘。
他是個非常通透的人,清楚地知道如果僅僅嚴懲貪官是沒用的,甚至會適得其反。
貪汙問題的根源,其實就在於不合理的官吏薪酬製度。
清朝沿用了明朝的薪酬體係,那時候,一個縣令的收入,竟然比不上一個普通農夫,這怎麽可能支撐起一個家庭呢?
這種製度,無異於是在逼迫官員們去尋找“外快”——自己得想辦法維持生計,朝廷似乎並不在意他們的死活。】
朱元璋仿佛受到一萬點暴擊,看來官員們的俸祿製度是得提上議程了。
【雍正帝登基後的首要任務,就是推行養廉銀製度。
這筆銀子來源於地方稅收,通常是官員薪水的十倍甚至百倍。
誠然,高薪未必能確保廉潔,但低薪無疑會滋生貪汙。
雍正帝的養廉銀製度,至少為整頓吏治、防治貪腐奠定了基石。
在這個基礎上,雍正帝進一步加大了監管力度,對貪官采取了全方位的打擊措施。
他頻繁派遣能幹的官員到各地檢查庫銀和財務情況,一旦發現貪汙行為,就會立即抄家追迴贓款,並依法懲處。
有些貪官在被查後覺得走投無路,選擇自殺以圖保住貪汙所得,為子孫留下財產。
但雍正帝明確表示,即便是死了,其子孫也必須償還這筆贓款。
這種追究到底的政策,讓官員們人人自危,不敢有絲毫懈怠。
雍正帝的抄家政策和連坐製度,有效地遏製了清朝的貪汙風氣,為後續的改革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懲治貪腐的過程中,雍正帝將原本模糊、不透明的製度變得清晰、公開,打破了潛規則。
在康熙朝時期,火耗銀成了官員們的隱性收入。
由於火耗銀的收取比例模糊,官員們便有機可乘,自行決定收取多少。
這導致了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那些為民著想的官吏收入微薄,而膽大心黑的官吏卻收入豐厚。
雍正帝對此深惡痛絕。
他在登基後不到一年的時間裏,就迅速展開了整改行動。
他通過欽差大臣的明察暗訪,查清了各地上報的火耗銀情況,並將這些被中飽私囊的火耗銀轉化為法定的正稅,全部上繳中央。
這樣一來,即使地方官收取了高額的火耗銀,也全部歸朝廷所有,他們無法再從中牟利。
如果發現有人趁機撈錢,一旦被查實,就會麵臨嚴厲的懲罰。
火耗銀歸公政策在極大程度上減輕了人民的額外負擔,並對整頓吏治、減少貪汙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接下來,雍正帝又扔下了重磅炸彈,他直接向權貴階層宣戰了。
他推行了“士紳一體納糧,一體當差”和“攤丁入畝”兩項政策。
前者意味著官員和地主也必須繳納賦稅,廢除了他們的免稅特權;後者則是將丁銀攤入田賦中征收,廢除了原先的人丁稅,這對無地農民來說無疑是有利的。
這兩項政策的推出,幾乎讓雍正帝站在了整個朝廷的對立麵。
但作為一個有遠見和手腕的政治家,他並不急於求成。
他先在直隸和河南進行試點,然後再逐步推向全國。
盡管新政推行過程中遭遇了巨大的阻力和反對聲音,但雍正帝憑借著堅定的意誌和鐵血的手段,成功地推進了改革。
在改革過程中,雍正帝展現出了他作為政治家的智慧和勇氣。
他善於安撫和鼓勵那些孤臣勇將,讓他們放心大膽地去做事。
同時,他也對結黨和抵抗新政的行為表示了零容忍的態度。
他的雷霆手段讓反抗者望而生畏,最終使得改革得以順利實施。
經過十三年的勵精圖治,雍正帝成功地改善了吏治和財政收入狀況。
在乾隆帝登基的那一年,國庫儲銀已經達到了驚人的六千萬兩。
盡管他的改革並未能徹底改變清朝的命運,也未能解決土地兼並等根本問題,但他的努力確實為乾隆帝留下可以縱情玩樂的繁榮穩定局麵。】
雍正放下手中毛筆,眉毛漸漸擰起,‘縱情玩樂?好一個縱情玩樂,朕真得好好看看這個好兒子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對雍正帝的評價逐漸發生了變化。
他從一個殘暴、剛愎自用的君主形象轉變為一個敢於冒天下之大不韙、全力推進改革的英雄。
他代表了樸素的青天夢想,為普通百姓解決了天災無人管、地方官盤剝、苛捐雜稅和徭役沉重等問題。
從這一點上來看,我們可以毫不誇張地稱讚雍正帝為“了不起的皇帝”。】
【今天的直播就到這裏,老祖宗們再見。】
天幕之下,豪強、士紳、地主們仿佛看到了悲慘的未來,尤其處於強勢帝王統治之下的,心裏一片冰涼,而底層老百姓仿佛看到了一片光,照亮他們的世界。
皇帝們則是躍躍欲試,仔細做筆記的同時盤算著該如何進行改革。
不過,王朝中後期的帝王們苦惱萬分,他們很想改變這一切,可是他們頭頂的皇冠已失去光彩,無法照亮這萬裏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