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王朝三百年(二)
開局:老祖宗們集體震驚 作者:清風刀客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當天下農民活不下去的時候,王朝也走到盡頭……
在幾千年的曆史裏商業稅從來沒有成為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有明一代白銀幾乎取代了銅錢,但本土白銀產量有限,大量白銀被走私商人掌控,導致政府對財政的控製減弱。
嗬嗬,海禁、海禁,禁了朝廷財源,但讓官商勾結的走私富得流油。】
【事實上,在封建王朝,土地稅是國家財政的主要來源,是國家穩定的根本,征收糧食是古代維持王朝運轉的關鍵。
中央集權的最大優勢是能夠一戶一戶地把土地稅收上來,但是那是在王朝創立之初。
現在過了一百年,村子裏有兩戶人家還有耕地,能正常繳稅;有七戶人家是佃農了,他們怎麽去繳稅?
他們隻是打工,已經沒有土地了,而那時都是按土地來收稅的。
但是,老王的後代考取了功名,不用去繳稅或者可以少繳稅。
繼續點名朱元璋先生,本來你給家境貧寒讀書人的免稅政策,直接成了天下官員的特權。
過低的俸祿和無限製的特權,直接造就了明朝成為曆朝曆代貪腐最嚴重的朝代。】
朱元璋一腦門黑線:‘為何總拿他大明說事,這都沒完了是吧。’
這麽多期直播他也算是明白了,就算殺再多人也隻能震懾一時,當皇權旁落時,一切都煙消雲散。
秦淩雪也不想總是紮老朱的心,大明官員實在讓人一言難盡。
【咳咳,我們繼續哈。
王家不僅有人在當地做官,還有人在朝廷做官,王家開賭坊、開藥局……總之,沒人惹得起。
地方官一看王家不繳稅,所在的村子就兩戶人家繳稅,太少了說不過去,於是原來是十稅一,現在是十稅五。
兩戶人家跳腳罵街,但也沒有其他辦法,隻能接受。
王朝初期,朝廷一年可以收兩千萬兩的稅,過了一百年,人口越來越多,官員越來越多,要幹的活也越來越多,每年卻隻能收一千萬兩的稅了。
五十年前,國庫充盈,幾乎堆不下了,現在每年都入不敷出。
而皇帝的親兄弟某某王深得父皇喜愛,和皇帝也私交甚好,居然在一年內霸占了七萬畝地,占了全國百分之三的耕地!
這百分之三的耕地是徹徹底底收不上來稅的,這個時候徭役也沒人幹了,十戶人的村子有兩戶人可以出公差,因為大戶人家都可以免徭役,基礎建設都搞不下去了。
基礎建設搞不下去,水災、旱災自然就來了,皇帝要賑災,不僅沒有銀子,連多餘的糧食也沒有。
怎麽改?自己家的不能改,否則怎麽去見列祖列宗!
全國百分之十三的耕地收不上稅,影響不了根本,因為還有百分之八十七呢。
因此,要重新丈量土地,要改革稅務體係。
皇帝抬起頭,突然心裏一陣發慌。
內閣首輔大學士家裏有三千畝地,三個村子的人都是他們家的佃戶;兵部尚書家裏有兩千畝地;禮部侍郎家裏有一千畝地。
再看看自己身邊的紅人趙公公,家裏也有了一千畝地。
於是,皇室尤其是各個親王每天沒事做,不繳稅;
官員形成利益集團,盤根錯節,土地隻嫌少不嫌多,要麽不繳稅,要麽少繳稅;
功臣們要酬勞,前線將士們要封賞。
皇帝發現,自己成了最孤獨的人。怎麽辦,先從自己的兄弟下手?
別傻了,你幹掉自己的兄弟,內閣大臣難道就會被你感動,把自己的土地拿出來?
動大臣的利益?大臣要出謀劃策啊,動了一個,所有人都會警惕。
動太監的利益?宮裏的人都和你離心離德,隻有太監和你最貼心,你怎麽搞?
你想起天津有個劉大戶,一個人占了三千畝地,不如先拿他開刀。
但聖旨剛下去,你最喜歡的劉美人過來了,哭得梨花帶雨,燭光下楚楚可憐,一問才知道原來劉大戶是張美人的爹。
動河北張大戶家的地?皇後暗示你,別瞎折騰啊,張大戶的兒子是前線戍邊的大將軍,現在朝廷正要他出力。】
【屋漏偏逢連夜雨,北方的遊牧民族又開始不安分,今天過來搶,明天過來搶。
壞消息一個接一個地傳來:“陛下,趕緊加稅,將士們的軍餉不夠了,再這樣下去就要兵變了。”
於是,原來是十稅一,現在變成十稅三,在十稅三的基礎上又增加了遼餉、練餉……這下可好,這個消息層層傳遞下去。
老王的後代如果有點兒良心,那就從原來的一分錢稅都不繳,變成現在的十稅一,但多數老王的後代還是該咋地就咋地。
而原來村子裏還有地的兩戶人家,現在變成十稅七,還要繳其他的稅,於是開始找老王的後代借錢。
老王的後代樂壞了,趁機把剩下兩戶的土地也兼並了。
怕什麽來什麽,就在這個時候,水災、旱災交替出現,土地開始歉收,但是老王的後代可不管這些,該收多少租子就收多少租子。
佃戶們吃不飽肚子於是開始蠢蠢欲動,有個別地方開始民變了。
皇帝慢慢感覺到,再不改變,朝廷就危險了。】
萬曆、天啟、崇禎默默盤算大明形勢,越想越感覺這是在說他們大明。
【於是有了北魏至唐朝前期實行的均田製、宋朝的王安石變法、明朝張居正草擬的一條鞭法、清朝雍正年間的攤丁入畝製度。
這個時候的皇帝,會有幾種選擇:
學漢武帝劉徹六親不認,任用酷吏,偷稅的直接抄家,全力打擊豪強;打擊土地兼並,實行推恩令,把土地層層分割。
學王莽暴風驟雨式的改革,改革土地製度、改革金融製度。土地直接充公,私人不得買賣;平抑物價。但王莽改得太急太快,搞得一塌糊塗,得罪的利益階層又太多,還沒搞好,自己就亡國被殺。
學東漢光武帝劉秀,“自己革自己的命”,征討數十年後裁撤四百餘縣,精簡數萬官員,解放奴婢,重新丈量土地。
學清雍正帝胤稹的鐵麵無情,雷厲風行,攤丁入畝,地多者多繳稅,地少者少繳稅,無地者不繳稅,減輕了窮人負擔,也鏟除了官員的搖錢樹。
但這些都需要強硬的手腕,即使如雍正帝那樣的鐵腕,依然遭到了幾乎所有大臣的反對,就連平日裏分文不貪的清流也加入到反對的行列。
看看有多難!一旦觸及核心利益,他們連殺頭都不怕,寧死也要找出一堆理由苦諫。
有的皇帝命好,身邊出現一個超級能臣。如張居正,他重新丈量土地,鐵腕打擊漏稅,實行一條鞭法,改變極端混亂、嚴重不均的賦役製度,減輕農民的不合理賦役。但是張居正的下場也很慘!】
執筆寫字的張居正微微抬頭,他當然知道自己下場如何,但那又怎樣,他依舊是那個張居正。
【不得不感歎大明命運之奇特,土木堡後有於謙‘扶大廈之將傾’,社會矛盾最為激烈下又有張居正‘挽狂瀾於既倒’。】
【如果改革得以順利‘進行,王朝會在創立一百到一百五十年的時候迎來“中興”。
但所有的中興都隻是暫時緩解了社會矛盾,最多隻是延緩了土地兼並的速度而已。
而土地兼並最先爆發的問題就是利益集團的出現,大地主與大官僚高度捆綁的利益集團所擁有的權力甚至與皇權不相上下。
當利益集團可以藐視中央權威時,王朝的命運就已經不可逆轉。
兩千多年間王朝更迭,沒有一個封建王朝可以超過三百年,仿佛三百年成了一個又一個封建王朝的極限。】
【老祖宗們,配合攤丁入畝,有能力的可以推動官紳一體當差納糧減輕底層百姓負擔。
配合工商業發展,將過重的農業稅逐漸向商業稅轉變,有技術的配合海外貿易甚至殖民,延緩宗室、勳貴的墮落速度,雖然不能讓王朝千秋萬代,但超過三百年還是很有希望的。】
【接下來幾天我們聊聊各個朝代政治舉措,今天先到這裏。】
在幾千年的曆史裏商業稅從來沒有成為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有明一代白銀幾乎取代了銅錢,但本土白銀產量有限,大量白銀被走私商人掌控,導致政府對財政的控製減弱。
嗬嗬,海禁、海禁,禁了朝廷財源,但讓官商勾結的走私富得流油。】
【事實上,在封建王朝,土地稅是國家財政的主要來源,是國家穩定的根本,征收糧食是古代維持王朝運轉的關鍵。
中央集權的最大優勢是能夠一戶一戶地把土地稅收上來,但是那是在王朝創立之初。
現在過了一百年,村子裏有兩戶人家還有耕地,能正常繳稅;有七戶人家是佃農了,他們怎麽去繳稅?
他們隻是打工,已經沒有土地了,而那時都是按土地來收稅的。
但是,老王的後代考取了功名,不用去繳稅或者可以少繳稅。
繼續點名朱元璋先生,本來你給家境貧寒讀書人的免稅政策,直接成了天下官員的特權。
過低的俸祿和無限製的特權,直接造就了明朝成為曆朝曆代貪腐最嚴重的朝代。】
朱元璋一腦門黑線:‘為何總拿他大明說事,這都沒完了是吧。’
這麽多期直播他也算是明白了,就算殺再多人也隻能震懾一時,當皇權旁落時,一切都煙消雲散。
秦淩雪也不想總是紮老朱的心,大明官員實在讓人一言難盡。
【咳咳,我們繼續哈。
王家不僅有人在當地做官,還有人在朝廷做官,王家開賭坊、開藥局……總之,沒人惹得起。
地方官一看王家不繳稅,所在的村子就兩戶人家繳稅,太少了說不過去,於是原來是十稅一,現在是十稅五。
兩戶人家跳腳罵街,但也沒有其他辦法,隻能接受。
王朝初期,朝廷一年可以收兩千萬兩的稅,過了一百年,人口越來越多,官員越來越多,要幹的活也越來越多,每年卻隻能收一千萬兩的稅了。
五十年前,國庫充盈,幾乎堆不下了,現在每年都入不敷出。
而皇帝的親兄弟某某王深得父皇喜愛,和皇帝也私交甚好,居然在一年內霸占了七萬畝地,占了全國百分之三的耕地!
這百分之三的耕地是徹徹底底收不上來稅的,這個時候徭役也沒人幹了,十戶人的村子有兩戶人可以出公差,因為大戶人家都可以免徭役,基礎建設都搞不下去了。
基礎建設搞不下去,水災、旱災自然就來了,皇帝要賑災,不僅沒有銀子,連多餘的糧食也沒有。
怎麽改?自己家的不能改,否則怎麽去見列祖列宗!
全國百分之十三的耕地收不上稅,影響不了根本,因為還有百分之八十七呢。
因此,要重新丈量土地,要改革稅務體係。
皇帝抬起頭,突然心裏一陣發慌。
內閣首輔大學士家裏有三千畝地,三個村子的人都是他們家的佃戶;兵部尚書家裏有兩千畝地;禮部侍郎家裏有一千畝地。
再看看自己身邊的紅人趙公公,家裏也有了一千畝地。
於是,皇室尤其是各個親王每天沒事做,不繳稅;
官員形成利益集團,盤根錯節,土地隻嫌少不嫌多,要麽不繳稅,要麽少繳稅;
功臣們要酬勞,前線將士們要封賞。
皇帝發現,自己成了最孤獨的人。怎麽辦,先從自己的兄弟下手?
別傻了,你幹掉自己的兄弟,內閣大臣難道就會被你感動,把自己的土地拿出來?
動大臣的利益?大臣要出謀劃策啊,動了一個,所有人都會警惕。
動太監的利益?宮裏的人都和你離心離德,隻有太監和你最貼心,你怎麽搞?
你想起天津有個劉大戶,一個人占了三千畝地,不如先拿他開刀。
但聖旨剛下去,你最喜歡的劉美人過來了,哭得梨花帶雨,燭光下楚楚可憐,一問才知道原來劉大戶是張美人的爹。
動河北張大戶家的地?皇後暗示你,別瞎折騰啊,張大戶的兒子是前線戍邊的大將軍,現在朝廷正要他出力。】
【屋漏偏逢連夜雨,北方的遊牧民族又開始不安分,今天過來搶,明天過來搶。
壞消息一個接一個地傳來:“陛下,趕緊加稅,將士們的軍餉不夠了,再這樣下去就要兵變了。”
於是,原來是十稅一,現在變成十稅三,在十稅三的基礎上又增加了遼餉、練餉……這下可好,這個消息層層傳遞下去。
老王的後代如果有點兒良心,那就從原來的一分錢稅都不繳,變成現在的十稅一,但多數老王的後代還是該咋地就咋地。
而原來村子裏還有地的兩戶人家,現在變成十稅七,還要繳其他的稅,於是開始找老王的後代借錢。
老王的後代樂壞了,趁機把剩下兩戶的土地也兼並了。
怕什麽來什麽,就在這個時候,水災、旱災交替出現,土地開始歉收,但是老王的後代可不管這些,該收多少租子就收多少租子。
佃戶們吃不飽肚子於是開始蠢蠢欲動,有個別地方開始民變了。
皇帝慢慢感覺到,再不改變,朝廷就危險了。】
萬曆、天啟、崇禎默默盤算大明形勢,越想越感覺這是在說他們大明。
【於是有了北魏至唐朝前期實行的均田製、宋朝的王安石變法、明朝張居正草擬的一條鞭法、清朝雍正年間的攤丁入畝製度。
這個時候的皇帝,會有幾種選擇:
學漢武帝劉徹六親不認,任用酷吏,偷稅的直接抄家,全力打擊豪強;打擊土地兼並,實行推恩令,把土地層層分割。
學王莽暴風驟雨式的改革,改革土地製度、改革金融製度。土地直接充公,私人不得買賣;平抑物價。但王莽改得太急太快,搞得一塌糊塗,得罪的利益階層又太多,還沒搞好,自己就亡國被殺。
學東漢光武帝劉秀,“自己革自己的命”,征討數十年後裁撤四百餘縣,精簡數萬官員,解放奴婢,重新丈量土地。
學清雍正帝胤稹的鐵麵無情,雷厲風行,攤丁入畝,地多者多繳稅,地少者少繳稅,無地者不繳稅,減輕了窮人負擔,也鏟除了官員的搖錢樹。
但這些都需要強硬的手腕,即使如雍正帝那樣的鐵腕,依然遭到了幾乎所有大臣的反對,就連平日裏分文不貪的清流也加入到反對的行列。
看看有多難!一旦觸及核心利益,他們連殺頭都不怕,寧死也要找出一堆理由苦諫。
有的皇帝命好,身邊出現一個超級能臣。如張居正,他重新丈量土地,鐵腕打擊漏稅,實行一條鞭法,改變極端混亂、嚴重不均的賦役製度,減輕農民的不合理賦役。但是張居正的下場也很慘!】
執筆寫字的張居正微微抬頭,他當然知道自己下場如何,但那又怎樣,他依舊是那個張居正。
【不得不感歎大明命運之奇特,土木堡後有於謙‘扶大廈之將傾’,社會矛盾最為激烈下又有張居正‘挽狂瀾於既倒’。】
【如果改革得以順利‘進行,王朝會在創立一百到一百五十年的時候迎來“中興”。
但所有的中興都隻是暫時緩解了社會矛盾,最多隻是延緩了土地兼並的速度而已。
而土地兼並最先爆發的問題就是利益集團的出現,大地主與大官僚高度捆綁的利益集團所擁有的權力甚至與皇權不相上下。
當利益集團可以藐視中央權威時,王朝的命運就已經不可逆轉。
兩千多年間王朝更迭,沒有一個封建王朝可以超過三百年,仿佛三百年成了一個又一個封建王朝的極限。】
【老祖宗們,配合攤丁入畝,有能力的可以推動官紳一體當差納糧減輕底層百姓負擔。
配合工商業發展,將過重的農業稅逐漸向商業稅轉變,有技術的配合海外貿易甚至殖民,延緩宗室、勳貴的墮落速度,雖然不能讓王朝千秋萬代,但超過三百年還是很有希望的。】
【接下來幾天我們聊聊各個朝代政治舉措,今天先到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