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血腥戰役
開局:老祖宗們集體震驚 作者:清風刀客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二天雨依舊下,沒辦法出門的秦淩雪隻好在房間裏待著,雖然酒店也有娛樂和健身地方,但她哪都不想去。
【老祖宗們大家好,之前講過一些戰役案例。】
話剛說一半,李世民就覺得心口發堵,那可是他大唐的血淚史。
【那些都是冷兵器時代的戰役,雖然明朝後裝備火器,但主要還是以冷兵器為主,今天我要講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最為血腥的戰役,也是二戰的轉折點。】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在曆史教科書裏寫著是斯大林格勒戰役,這也是我們對二戰的一個固有印象。
當然,各國的曆史學界也有其它說法,有說庫爾斯克的,有說阿拉曼的,還有說諾曼底的……是不是轉折點不論,但如果說斯大林格勒是二戰中最血腥暴力的戰役,恐怕就沒有那麽多爭議了。】
對於戰爭熟悉之人知道其中的慘烈,但對於後世戰爭程度還是無法想象。
【說起來讓人意外的是,斯大林格勒戰役並非是德軍有意計劃的結果。
在1942年的規劃中,斯大林格勒隻是被列入了要“置於軍事控製下”的名單。
換言之,隻需要將斯大林格勒軍備中心和港口的功能廢掉,就達到了目的。
這並不需要出動大軍去攻占,用轟炸、炮擊和封鎖,同樣能奏效。
計劃往往趕不上變化,南路德軍展開攻勢後,頓河防線的蘇軍抵擋不住,不斷向斯大林格勒方向撤退。
這裏不僅成了後撤蘇軍的集結地,還聚集了包括從列寧格勒等蘇聯西部地區城市撤退下來的70多萬平民。】
一幅行軍地圖出現在天幕之上,人們為那龐大的疆域所震撼。
而收到世界地圖的帝王們更是無比激動,因為秦淩雪給他們的地圖上並沒有國家劃分,看到蘇聯的疆域眼饞不已。
【這樣一來,在斯大林格勒圍殲更多的蘇軍就成為一個很合理的選擇。
於是,元首更改了計劃,德軍第6集團軍受命進攻斯大林格勒。
斯大林則是極不情願地批準了蘇軍撤出頓涅茨河和頓河防區,但他同時要求,不能再撤過伏爾加河了。
伏爾加河成為阻擋德軍的天塹,進攻這座背靠河流展開的城市,德軍無法像在基輔那樣從兩翼完成包抄合圍。
1942年8月23日清晨,德軍第16裝甲師的先頭部隊渡過了韋爾佳奇的浮橋。】
【先頭坦克遭到了來自城郊的炮火打擊,很快,這些火炮就被經驗豐富的德軍消滅,原來向德軍射擊的火炮來自蘇軍1077防空團37營,由“紅色街壘”兵工廠的女工組成,她們毫無戰鬥經驗,無法與武裝到牙齒的德軍對抗,最終全部戰死。】
馬皇後橫了朱元璋一眼,想起前天的直播她就生氣,“看看!看看這些女孩子,哪裏比你們這些大老粗差了。在國家危難之際她們都敢於挺身而出,你看看咱漢家女子還有多少人能做到~~~”
老朱不想說話,嗯,是不想不是不敢。
【這個開局波瀾不驚,但雙方誰也不會想到,這場廝殺會演變成為持續六個半月,從炎炎夏日一直打到寒冷冬季的跨年巨型血戰。】
‘還行,守城戰打個一兩年不也是有的’,天幕之下許多人都在思索。
【對於蘇軍來講,能禦敵於城外當然更好,但在無險可守的曠野中,在兵員素質和機動性方麵占上風的德軍顯然更難對付。
蘇軍唯一的機會是將敵人放進來打,最大程度地抵消德軍在裝備、機動、經驗方麵的優勢。畢竟,在巷戰中純粹拚步兵,雙方並沒有多大差距。
五萬名民兵被組織起來,三千名年輕姑娘擔任了護士、電話接線員或是無線電操作員,七千名十三至十六歲的共青團員發給武器,直接加入到作戰部隊中。
剛剛還在工廠裏從事生產的工人們奉命拿起武器,“紅色街壘”兵工廠製造的大炮,從裝配線上下來,便被投入廠區內的陣地上開炮射擊。
崔可夫麵臨的局勢很嚴峻,剛上任就碰到了德軍的猛攻,德軍第71步兵師已經打通了市中心,甚至衝到了伏爾加河邊。
為了獲得增援,崔可夫將所有預備隊都用於堅守渡口,整整一個旅(3000~5000人)打到隻剩五十人,坦克全部打光。
最終等來的近衛步兵13師一上岸就投入了戰鬥,這支生力軍終於將德軍逐迴,但這一個師(一萬人左右)在兩天後就所剩無幾。
德軍同樣在變陣,保盧斯獲得了指揮斯大林格勒方向作戰德軍的全權,霍特的48裝甲軍也歸他指揮。
不斷投入力量的雙方都在來迴拉鋸的巷戰中筋疲力盡,損失慘重。
德軍最初投入攻城的部隊有7個師,但最多時也沒超過10個師。
在九月初,經常是蘇軍一個師隻剩團級規模,一個旅隻剩營級規模。
到十月初,崔可夫有11個師和9個旅,約等於15個師,還有工人武裝和民兵。
這些部隊在戰鬥中損耗很大,經常處於缺額狀態,在兵員素質方麵也不如對手,隻能和人數更少的德軍能打個平手。
但保盧斯的麻煩在於,他從未獲得過哪怕一個滿員師的增援,蘇軍卻總是能及時獲得人數上的補充。
顯然,希特勒高估了德軍的戰鬥力,到處分兵,就是這個結果。
戰火中的斯大林格勒成為一座對雙方來講都異常恐怖的煉獄,德軍一個團經常打一天就會損失掉所有的連長,每名蘇軍士兵平均隻能存活24小時,軍官最多也不超過三天,每天要戰死2000多人。
為了讓士兵們能堅持下去,赫魯曉夫和崔可夫製定了激動人心的口號——每個人都是一座堡壘!伏爾加河後已無路可退!要麽戰鬥,要麽死亡!
無論德軍還是蘇軍,在如此變態,挑戰人類忍受極限的人間煉獄中,都變得像野獸一般,很多人精神崩潰,即使活著也是瘋瘋癲癲。奮戰到死的戰士很多,想要逃離戰場的人也不少,崔可夫本人就承認,他曾親手處決過“逃官”。
打到十一月中旬,付出了嚴重傷亡的德軍攻占了90%的城區,蘇軍被壓縮到伏爾加河邊的狹窄陣地中,希特勒甚至宣布已經占領了這座城市。
然而,德軍已是強弩之末,朱可夫策劃了一個巨大的鉗形攻勢,從希特勒的羅馬尼亞仆從軍那裏打開了缺口,一舉將被斯大林格勒牢牢吸住的德軍全部合圍。
在戈林拍胸脯保證能空運足夠給養的大忽悠下,希特勒不許第6集團軍撤退和突圍,前來解救的德軍又被蘇軍頑強地阻擊了。
第6集團軍後勤基本斷絕,隨著給養越來越少,包圍圈內的德軍饑寒交迫,完全喪失了戰鬥意誌,他們殺掉了馬匹充饑,甚至開始吃屍體。
在斯大林格勒的失敗使南線德軍損失了近四分之一的兵力,就像被打斷了脊梁骨一樣,南線形勢迅速崩潰。
如果說保盧斯全軍覆沒還有什麽意義的話,那就是為高加索方向的40萬德軍安全撤出爭取了一點時間。
在這場大戰中被俘的德軍約有十萬之眾,他們當中隻有約五千人活到戰後,其中有一部分後來又被送迴斯大林格勒參與重建,親手修複這座自己毀壞過的城市。
保盧斯等高級軍官沒有這麽慘,他們受到了優待。
蘇聯人民為這場勝利付出了遠比德軍更大的代價,關於蘇軍傷亡人數的檔案至今沒有解密,所以也沒有權威數字。
據相關學者的研究估計,僅在德軍攻入城區的頭一個星期,就有4萬蘇聯平民遇難,德軍死亡約25萬,蘇軍傷亡接近150萬,其中約有三分之一是戰死,至於兵器的損失更是不計其數。】
‘嘶~’吸冷氣的聲音在天幕之下此起彼伏,帝王們甚至開始盤算要死自己國家傷亡這麽多士兵。
忽然,有人搖了搖頭,還是不要去想了,不然晚上會做噩夢。
【如此巨大的犧牲,如此偉大的勝利,如此卓越的貢獻,也難怪俄羅斯人會對這場難以用筆墨形容的血戰如此看重。
1945年,斯大林格勒被命名為“英雄城”。
上世紀60年代,在當年兩軍激戰過的製高點馬馬耶夫崗上,“俄羅斯母親紀念碑”被建立起來,這座高達52米的雕像從城市的任何一個角落都能看到。
馬馬耶夫崗因為遺留下的鋼鐵碎片太多太厚,以至於戰後很多年,這片土地上仍然不長出草來,可以說是蘇聯版的上甘嶺。
直到今天,從伏爾加河中仍然能找到當年沉沒的船隻和武器,在2018年世界杯的比賽地——伏爾加格勒勝利球場的工地上,仍然能挖掘到蘇軍將士的遺骨和武器,這一切都在提醒著今天的人們,曆史並未遠去……】
【老祖宗們大家好,之前講過一些戰役案例。】
話剛說一半,李世民就覺得心口發堵,那可是他大唐的血淚史。
【那些都是冷兵器時代的戰役,雖然明朝後裝備火器,但主要還是以冷兵器為主,今天我要講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最為血腥的戰役,也是二戰的轉折點。】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在曆史教科書裏寫著是斯大林格勒戰役,這也是我們對二戰的一個固有印象。
當然,各國的曆史學界也有其它說法,有說庫爾斯克的,有說阿拉曼的,還有說諾曼底的……是不是轉折點不論,但如果說斯大林格勒是二戰中最血腥暴力的戰役,恐怕就沒有那麽多爭議了。】
對於戰爭熟悉之人知道其中的慘烈,但對於後世戰爭程度還是無法想象。
【說起來讓人意外的是,斯大林格勒戰役並非是德軍有意計劃的結果。
在1942年的規劃中,斯大林格勒隻是被列入了要“置於軍事控製下”的名單。
換言之,隻需要將斯大林格勒軍備中心和港口的功能廢掉,就達到了目的。
這並不需要出動大軍去攻占,用轟炸、炮擊和封鎖,同樣能奏效。
計劃往往趕不上變化,南路德軍展開攻勢後,頓河防線的蘇軍抵擋不住,不斷向斯大林格勒方向撤退。
這裏不僅成了後撤蘇軍的集結地,還聚集了包括從列寧格勒等蘇聯西部地區城市撤退下來的70多萬平民。】
一幅行軍地圖出現在天幕之上,人們為那龐大的疆域所震撼。
而收到世界地圖的帝王們更是無比激動,因為秦淩雪給他們的地圖上並沒有國家劃分,看到蘇聯的疆域眼饞不已。
【這樣一來,在斯大林格勒圍殲更多的蘇軍就成為一個很合理的選擇。
於是,元首更改了計劃,德軍第6集團軍受命進攻斯大林格勒。
斯大林則是極不情願地批準了蘇軍撤出頓涅茨河和頓河防區,但他同時要求,不能再撤過伏爾加河了。
伏爾加河成為阻擋德軍的天塹,進攻這座背靠河流展開的城市,德軍無法像在基輔那樣從兩翼完成包抄合圍。
1942年8月23日清晨,德軍第16裝甲師的先頭部隊渡過了韋爾佳奇的浮橋。】
【先頭坦克遭到了來自城郊的炮火打擊,很快,這些火炮就被經驗豐富的德軍消滅,原來向德軍射擊的火炮來自蘇軍1077防空團37營,由“紅色街壘”兵工廠的女工組成,她們毫無戰鬥經驗,無法與武裝到牙齒的德軍對抗,最終全部戰死。】
馬皇後橫了朱元璋一眼,想起前天的直播她就生氣,“看看!看看這些女孩子,哪裏比你們這些大老粗差了。在國家危難之際她們都敢於挺身而出,你看看咱漢家女子還有多少人能做到~~~”
老朱不想說話,嗯,是不想不是不敢。
【這個開局波瀾不驚,但雙方誰也不會想到,這場廝殺會演變成為持續六個半月,從炎炎夏日一直打到寒冷冬季的跨年巨型血戰。】
‘還行,守城戰打個一兩年不也是有的’,天幕之下許多人都在思索。
【對於蘇軍來講,能禦敵於城外當然更好,但在無險可守的曠野中,在兵員素質和機動性方麵占上風的德軍顯然更難對付。
蘇軍唯一的機會是將敵人放進來打,最大程度地抵消德軍在裝備、機動、經驗方麵的優勢。畢竟,在巷戰中純粹拚步兵,雙方並沒有多大差距。
五萬名民兵被組織起來,三千名年輕姑娘擔任了護士、電話接線員或是無線電操作員,七千名十三至十六歲的共青團員發給武器,直接加入到作戰部隊中。
剛剛還在工廠裏從事生產的工人們奉命拿起武器,“紅色街壘”兵工廠製造的大炮,從裝配線上下來,便被投入廠區內的陣地上開炮射擊。
崔可夫麵臨的局勢很嚴峻,剛上任就碰到了德軍的猛攻,德軍第71步兵師已經打通了市中心,甚至衝到了伏爾加河邊。
為了獲得增援,崔可夫將所有預備隊都用於堅守渡口,整整一個旅(3000~5000人)打到隻剩五十人,坦克全部打光。
最終等來的近衛步兵13師一上岸就投入了戰鬥,這支生力軍終於將德軍逐迴,但這一個師(一萬人左右)在兩天後就所剩無幾。
德軍同樣在變陣,保盧斯獲得了指揮斯大林格勒方向作戰德軍的全權,霍特的48裝甲軍也歸他指揮。
不斷投入力量的雙方都在來迴拉鋸的巷戰中筋疲力盡,損失慘重。
德軍最初投入攻城的部隊有7個師,但最多時也沒超過10個師。
在九月初,經常是蘇軍一個師隻剩團級規模,一個旅隻剩營級規模。
到十月初,崔可夫有11個師和9個旅,約等於15個師,還有工人武裝和民兵。
這些部隊在戰鬥中損耗很大,經常處於缺額狀態,在兵員素質方麵也不如對手,隻能和人數更少的德軍能打個平手。
但保盧斯的麻煩在於,他從未獲得過哪怕一個滿員師的增援,蘇軍卻總是能及時獲得人數上的補充。
顯然,希特勒高估了德軍的戰鬥力,到處分兵,就是這個結果。
戰火中的斯大林格勒成為一座對雙方來講都異常恐怖的煉獄,德軍一個團經常打一天就會損失掉所有的連長,每名蘇軍士兵平均隻能存活24小時,軍官最多也不超過三天,每天要戰死2000多人。
為了讓士兵們能堅持下去,赫魯曉夫和崔可夫製定了激動人心的口號——每個人都是一座堡壘!伏爾加河後已無路可退!要麽戰鬥,要麽死亡!
無論德軍還是蘇軍,在如此變態,挑戰人類忍受極限的人間煉獄中,都變得像野獸一般,很多人精神崩潰,即使活著也是瘋瘋癲癲。奮戰到死的戰士很多,想要逃離戰場的人也不少,崔可夫本人就承認,他曾親手處決過“逃官”。
打到十一月中旬,付出了嚴重傷亡的德軍攻占了90%的城區,蘇軍被壓縮到伏爾加河邊的狹窄陣地中,希特勒甚至宣布已經占領了這座城市。
然而,德軍已是強弩之末,朱可夫策劃了一個巨大的鉗形攻勢,從希特勒的羅馬尼亞仆從軍那裏打開了缺口,一舉將被斯大林格勒牢牢吸住的德軍全部合圍。
在戈林拍胸脯保證能空運足夠給養的大忽悠下,希特勒不許第6集團軍撤退和突圍,前來解救的德軍又被蘇軍頑強地阻擊了。
第6集團軍後勤基本斷絕,隨著給養越來越少,包圍圈內的德軍饑寒交迫,完全喪失了戰鬥意誌,他們殺掉了馬匹充饑,甚至開始吃屍體。
在斯大林格勒的失敗使南線德軍損失了近四分之一的兵力,就像被打斷了脊梁骨一樣,南線形勢迅速崩潰。
如果說保盧斯全軍覆沒還有什麽意義的話,那就是為高加索方向的40萬德軍安全撤出爭取了一點時間。
在這場大戰中被俘的德軍約有十萬之眾,他們當中隻有約五千人活到戰後,其中有一部分後來又被送迴斯大林格勒參與重建,親手修複這座自己毀壞過的城市。
保盧斯等高級軍官沒有這麽慘,他們受到了優待。
蘇聯人民為這場勝利付出了遠比德軍更大的代價,關於蘇軍傷亡人數的檔案至今沒有解密,所以也沒有權威數字。
據相關學者的研究估計,僅在德軍攻入城區的頭一個星期,就有4萬蘇聯平民遇難,德軍死亡約25萬,蘇軍傷亡接近150萬,其中約有三分之一是戰死,至於兵器的損失更是不計其數。】
‘嘶~’吸冷氣的聲音在天幕之下此起彼伏,帝王們甚至開始盤算要死自己國家傷亡這麽多士兵。
忽然,有人搖了搖頭,還是不要去想了,不然晚上會做噩夢。
【如此巨大的犧牲,如此偉大的勝利,如此卓越的貢獻,也難怪俄羅斯人會對這場難以用筆墨形容的血戰如此看重。
1945年,斯大林格勒被命名為“英雄城”。
上世紀60年代,在當年兩軍激戰過的製高點馬馬耶夫崗上,“俄羅斯母親紀念碑”被建立起來,這座高達52米的雕像從城市的任何一個角落都能看到。
馬馬耶夫崗因為遺留下的鋼鐵碎片太多太厚,以至於戰後很多年,這片土地上仍然不長出草來,可以說是蘇聯版的上甘嶺。
直到今天,從伏爾加河中仍然能找到當年沉沒的船隻和武器,在2018年世界杯的比賽地——伏爾加格勒勝利球場的工地上,仍然能挖掘到蘇軍將士的遺骨和武器,這一切都在提醒著今天的人們,曆史並未遠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