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曆政權時期的內鬥,簡直令人咂舌。


    隆武帝去世以後,廣西和廣東又同時出現了兩個新政權。


    一個是大名鼎鼎的永曆皇帝朱由榔,他建立的永曆政權是南明曆經時間最長的政權。


    另一個則是廣東朱聿鐭建立的紹武政權,朱聿鐭是隆武帝朱聿鍵的弟弟,隆武帝遇難以後,大學士蘇觀生等人認為隆武帝既然是正統,那他的弟弟唐王朱聿鐭自然也是有繼承資格的,所以不顧永曆帝的反對,建立了紹武政權。


    結果這兩個政權在南明快要滅亡的情況下,居然還打了一仗,而且規模也不小。


    這就不由得讓人驚訝,難道明朝就知道內鬥嗎?


    結果紹武政權僅僅存在了一個月,就被南下的清軍滅亡,所以南明永曆政權便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正統。


    可是讓人想不到的是,永曆政權居然完全是依靠大西軍的餘部才成立的南明政權。


    大西軍是張獻忠的部隊,一直以來都是明朝想要剿滅的對象,顯然大西軍卻成為了南明唯一的主力人馬,不得不說命運的玩笑開得不小。


    人生啊真是搞笑,你說張獻忠造哪門子反呢,最後竟成了保護明朝的最後力量。】


    【永曆朝廷中,秦王孫可望掌握朝中大權,他也是大西四將軍的老大,所以一直對南明這些大學士不感冒,所以一口氣殺了十幾個大學士。


    此後孫可望又與晉王李定國的大軍火拚,結果導致孫可望帶著人馬投降滿清,幾乎使整個貴州陷落。


    這還沒完,孫可望走了以後,李定國成為了永曆朝廷的主力。


    他打仗很猛,曾經寫信給鄭成功,希望能夠與他共同攻打廣東,從而可以順利會師。


    可是一連給鄭成功去了多封信,滿口答應的鄭成功卻始終沒有履約。


    獨木難支的李定國隻好放棄了攻打廣東的計劃,帶兵撤迴了雲南。


    鄭成功此刻當然不想跟李定國合兵一處,因為合並以後,誰才是軍隊的一把手呢?這可說不好。


    此後,李定國的結拜兄弟南明蜀王劉文秀,一直要求永曆皇帝坐鎮貴州,這樣可以激勵南明的將士為國效力。


    永曆皇帝也是這麽想的,可是李定國卻表示嚴重反對,甚至上書要求告老還鄉。


    李定國意思很明確,如果永曆皇帝去了貴州,那麽劉文秀極有可能取代李定國在南明的地位。


    可是當時永曆皇帝坐鎮貴州,是南明光複天下最好的辦法。


    結果愛國將領李定國把劉文秀給活生生逼走了,他甚至將貴州全境的人馬都撤迴了雲南,使得滿清不費吹灰之力,就得到了貴州。


    不久之後,南明軍隊便節節敗退,從而導致了最終的失敗。


    永曆皇帝甚至為了活下去逃到了緬甸,最終被吳三桂給捉了在滇池跟前絞殺。


    自此,南明宣告徹底滅亡。


    嗯,吳三桂真不是個東西,啊呸,活該萬年淒涼,兒子被康麻子幹掉。】


    吳三桂看著手中的書信眼神厲色閃現,‘好,好得很呢,還把我幹掉?’


    【南明若不內鬥,至少有四次翻盤的好機會。


    弘光帝時期,如果四鎮軍閥之間不內鬥,共同保衛南京政府的話,那麽弘光政權不會那麽快結束。


    他們手裏一共有至少15萬人馬,這可不是一股小力量,完全可以跟多鐸的大軍相抗衡。


    如果再加上張名振和張煌言的部隊,絕對可以反敗為勝,至少可以保住南方的半壁江山。


    隆武帝時期,如果鄭芝龍和何騰蛟不選擇內鬥的話,隆武政權北伐成功的希望是非常大的。


    鄭芝龍手裏有十五萬人馬,何騰蛟手裏也有十五萬人馬。


    他們都是地方上實力非常強大的諸侯,完全有能力與清軍一戰。


    永曆帝初期,如果孫可望不選擇跟李定國內鬥的話,那麽由他負責貴州雲南的政務工作,由李定國負責北伐拓展疆土的工作。


    那麽他們一定可以配合默契,從而光複南明政權。


    至少將西南地區囊括在手是不成問題的。


    永曆帝後期,如果李定國與劉文秀能夠合作的話,那麽劉文秀負責在貴州督師,李定國負責進軍湖南湖北等地,那麽北伐的希望依舊存在,南明至少還能夠保住半壁江山。


    可惜這些情況沒有出現,在麵對強大的滿清鐵蹄之時,南明政權猶如一盤散沙。


    看似強大的背後,卻是無數的內爭。】


    明朝十六帝,甚至包括崇禎在內都感覺到十分憋屈,就這些個玩意都什麽時候了就想著那可憐的權力,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從整個華夏史我們可以看出,一個王朝總是從內部開始瓦解,打敗漢人的往往都是漢人。】


    天幕畫麵一轉,一幅地圖出現在天幕之上。


    【我們從時間線來看看南明變遷。


    1644年,清軍擊敗李自成,占領北京,南明開始與清軍正麵對抗。然而,南明內部黨爭激烈,削弱了統治力量。


    1645年,清軍攻陷南京,南明政權四分五裂。此後,雖有唐王朱聿鍵在福州稱帝,掀起反清鬥爭,但因內部不團結,很快被清軍擊敗。


    1647至1648年,南明出現轉機,大順軍餘部與南明聯合,收複了湖南全境及廣東、四川等地。然而,黨爭依然嚴重,農民軍受排擠,給了清軍喘息之機


    。1649年,清軍重新占領江西等地。此後,南明雖在李定國、鄭成功的領導下取得一些勝利,但孫可望的叛變和內部矛盾使得抗清形勢再度惡化。


    1658年,清軍三路進攻貴州,次年攻占雲南,永曆帝逃亡緬甸。盡管鄭成功曾一度兵臨南京城下,但最終失敗。


    1662年,永曆帝在昆明被殺,鄭成功和李定國相繼病逝,南明在大陸的抵抗結束。


    1683年,清軍攻克澎湖,延平王鄭克塽降清,南明最後一支抗清勢力覆滅,清朝統一全國。


    南明滅亡的原因主要在於內部黨爭激烈、政治腐敗、軍事力量分散以及缺乏統一的領導核心。盡管在抗清過程中取得一些勝利,但最終未能挽迴敗局。南明的滅亡,標誌著明朝的徹底終結和清朝的全國統一。】


    【唿~~~】秦淩雪長長吐了口氣,南明史真的是氣人。


    【曆史講完了,接下來我會逐步推行識字教育。】


    就見天幕出現許多人們沒見過的字符,機械的旁白漸漸響起。


    【啊喔鵝衣烏魚~~~~~】


    好多人額頭冒出無數條黑線,這都是些啥?這與識字有什麽關係?


    【大家可能在想這到底是什麽,這就是現代孩童啟蒙用的識字方法-漢語拚音,現在我們來看看拚音的發展曆程。


    在古代,中國的學者們通過研究漢字的發音,發展了一套描述漢語音韻的係統,如《切韻》、《廣韻》等,這些是漢語拚音的早期形式。


    明朝末年,隨著西方傳教士的到來,一些傳教士嚐試使用拉丁字母來拚寫漢語,如利瑪竇的《西字奇跡》。


    19世紀中葉,英國外交官威妥瑪創造了一種用拉丁字母拚寫北京話的係統,即威妥瑪拚音,這種拚音在當時的外交和商業領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使用。


    20世紀初,中國學者提出了國語羅馬字方案,這是一種嚐試用拉丁字母拚寫漢語普通話的係統。


    1958年,我國正式頒布了《漢語拚音方案》,這是一種用拉丁字母拚寫漢語普通話的標準化係統,廣泛應用於教育、科技、文化交流等領域。


    1982年,國際標準化組織通過了iso7098標準,將漢語拚音作為拚寫漢語的國際標準。此後,漢語拚音在國際上得到了更廣泛的認可和使用。


    隨著計算機和互聯網的普及,漢語拚音作為漢字輸入的一種重要方式,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和應用。同時,漢語拚音也在國際交流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接下來,請跟隨視頻體會下漢語拚音,相信我會有驚喜。】


    伸了伸懶腰,讓係統把漢語拚音循環播放,站起身走到窗前。


    看著大雨依舊沒有要停下的意思,秦淩雪打電話叫了份吃的,不停就在海口住幾天吧,反正直播到哪都一樣。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開局:老祖宗們集體震驚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清風刀客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清風刀客並收藏開局:老祖宗們集體震驚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