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君王死社稷(二)
開局:老祖宗們集體震驚 作者:清風刀客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崇禎皇帝的爺爺明神宗朱翊鈞,30年沒有上朝明朝沒有滅亡;
他的哥哥明熹宗朱由校,隻專注於木匠不理朝事明朝也沒有滅亡。
而崇禎皇帝每天從早忙到晚勵精圖治,明朝卻毀在了他的手上,最終,自己也在煤山自縊而死。
真的是一頓操作覺穩贏、一看戰績煤山繩,雖然與國共亡很有氣節,但是如果了解南明史還真不如趕緊跑路。
怪就怪在崇禎還是太要臉了,我覺得不要臉的趙構來都比崇禎玩的好,雖然趙構不是個玩意,起碼他肯定不會上吊就是了。】
這時,秦淩雪收到了許多明朝皇帝發來的消息。
【唉!大明自從張居正死後就已經沒救了,這時社會矛盾已經全麵爆發,如果太祖、成祖過去,還能有大魄力將天下重新犁一遍,崇禎沒這個能力,這不是人力能改變的。
崇禎皇帝,別折騰了,你真的沒這個能力,你們老朱家已經受天下供養兩百多年也足夠了,你要是自認還是一個漢人就放權吧,就算大明亡了你也不會落得個煤山自縊的下場。】
秦淩雪躺在床上,很想知道如果崇禎聽她的滿清還會不會奪了天下。
【還有一件事,在曆代王朝末年,最慘的宗室莫過於明朝,這裏要提醒下朱元璋先生和朱棣先生。
朱元璋先生對於藩王的縱容、朱棣先生養豬式的藩王政策,導致藩王在當地胡作非為、欺壓百姓,但遇到外敵時卻無力抵抗。
這就導致農民起義時,各個宗室都沒什麽好下場,基本就是全家被殺,老弱婦孺都不放過。
在明清鼎革之際,有一部分皇室成員,如秦王、晉王、代王,先被李自成農民軍俘虜至北京。
後來滿兵入北京,這部分被俘皇族在兵荒馬亂中失蹤,生死不知,下落不明,一直成了曆史疑案。
改朝換代之際,最可憐的莫過於皇族;他們背負了國亡家破的血債,下場不是成為階下囚或者死路一條,就是流亡海外,力圖複國,但能成功的卻寥寥可數;最後的結果大多客死異鄉,漸漸的被人遺忘。
李自成、張獻忠等明末“七十二家”起義軍縱橫大地之後,大大小小的農民軍所過之處,皇族均在劫難逃。
那些各地最壯麗的王府,在連綿全國的戰爭中,幾乎無不灰飛煙滅。
據太原總兵薑鑲親見親聞,農民軍“凡所攻陷,劫掠焚毀,備極慘毒,而宗藩罹禍尤甚”。
讓我們先來看看皇族人口增長最快的山西。
明末山西有晉王、代王兩大藩王和西河王等多位郡王,皇族多達數萬人。
崇禎十六年,李自成揮軍進入山西,每到一地,首先捕殺皇族。
起義軍攻陷山西平陽後,“西河王等三百餘人遇害”;攻占汾陽後,也首先搜殺“宗紳”,以致“彼汾一方,幾成羅刹鬼國”。
崇禎十七年初攻克太原後,李自成軍“捕晉宗室四百餘人,送西安,悉殺之”。這四百餘人都是晉王一係的高級皇族。
接著,因為“恐宗人為變,閉門搜捕,得千餘人,殺之海子堰,若殲羊豕”。
經過這兩次殺戮,山西晉王宗室中的主要人物被殺殆盡。崇禎十七年三月,李自成軍又攻取大同。
代王朱傳齊以下的4000多名諸王宗室皆被殺,其他郡王也幾乎沒有幸免。
山西一地僅是縮影。事實上,盡管李自成以“不嗜殺”聞名,但是他兵鋒過處,那些朱姓王爺幾乎沒有活下來的。
而張獻忠軍本以玉石俱焚為特長,所到之處,諸王掃滅,更是題中之義。
與眾不同的是他在殺法上常有新創意。崇禎十四年二月,他攻取了襄陽,執襄王朱翊銘於南城樓。
朱翊銘跪地乞生,張獻忠賜給了他一杯酒,說:“吾欲借王頭,使楊嗣昌以陷藩伏法。”接著“殺之城上,焚城樓,投屍於火”。
崇禎十六年五月,張獻忠克武昌,俘獲楚王朱華奎。這次,他想出了另一個新花樣——活沉西湖,宮殿樓閣近千間也被付之一炬……
在明末戰亂之中,皇族的死亡率也創了社會各階層之最。明末起義軍誅戮明皇室成員,一個最大的特點是堅決、徹底。
隻要是朱元璋的後人,不論主動投降還是被動俘獲,不論立地不跪還是苦苦求生,不論拒不交待藏寶地點還是痛痛快快地獻出所有財富,結果都是一樣:一律誅滅。
史書中涉及王府在兵鋒下的遭遇,所用的詞都是“盡”、“皆”、“合族”:張獻忠攻占常德,“榮王宗室殆盡”。攻克重慶,蜀王朱常浩及其家人“盡殺之”。
蜀王朱至澎“合宗被害”……史家總結道:“凡王府宗支,不分順逆,不分軍民,是朱姓者,盡皆誅殺。”】
朱元璋雙眼充血,一口鮮血噴湧而出。
【為何如此?兩百年來,他們有的在封地欺壓百姓、甚至無惡不作,兩百年的仇恨豈是一句投降能化解的?】
【在世界諸多亡國之君中,恐怕很難再找出像明朝末代皇帝崇禎帝那樣,在殫精竭慮、日理萬機的情況下無可奈何的用死來宣告自己王朝的覆滅。
也很難再找出一個想盡辦法救國而不為自己的家族考慮後路的末代皇帝。
曾經與朋友們談起明之亡,也曾對此大惑不解,即使崇禎帝自己愛麵子到了極點,不肯被人笑作臨陣脫逃,但怎麽也應該讓皇太子到南京暫避。
這樣的話,北京即使陷落,他自己即使在煤山殉國,作為陪都的南京也可以立即以皇太子為中心建立名正言順、無可爭議的“救亡政府”,何至於有什麽“福、潞王之爭”以及多次的“北來太子案”?
北京九門相繼落入敵手,崇禎帝可以把皇後、妃子、公主們殺死或賜死,自己也可以一死殉國,但對於三個兒子,總還是存著他們能夠逃出去重振江山社稷的希望,便把他們交給心腹太監們讓他們想辦法逃出去。
但這個太晚的決定並沒有挽救皇子們的命運,那些平常裏最受皇帝信任的太監們可沒有什麽赤膽忠心,麵對北京到處都是造反軍的情況,他們或是把皇子丟在街上讓他們自生自滅,或是幹脆拿著皇子去向大順軍請功,於是,他們全都落入了李自成的手中。
原本南明還有機會與滿清劃江而治,昔年南宋不都挺過100多年?就是這操作,導致南明各種爭權奪利,在無休止的內鬥中僅僅掙紮18年就畫上悲慘的句號。
如果說看南宋史讓人吐血,那看南明史那活脫脫就能氣死人,要兵有兵、要錢有錢、要統治基礎有統治基礎。
清軍潼關清剿李自成時,他們在害怕;薑鑲山西反時,他們在內鬥;李定國兩次大捷後,他們在內訌;李定國東進廣州,北聯四川時,他們在逃跑;鄭成功北伐時,他們在作壁上觀。
哪一次機會都有可能翻盤,但他們就不要,嗚唿哀哉!!!!!
說真的,遺臭萬年被釘在恥辱柱上的趙構替換崇禎,我估計都比崇禎幹得好,起碼趙構看情況不好早就跑了!!!】
秦淩雪都不禁咧嘴一笑。
【好了,今天的直播就到這裏,老祖宗們明天見。】
他的哥哥明熹宗朱由校,隻專注於木匠不理朝事明朝也沒有滅亡。
而崇禎皇帝每天從早忙到晚勵精圖治,明朝卻毀在了他的手上,最終,自己也在煤山自縊而死。
真的是一頓操作覺穩贏、一看戰績煤山繩,雖然與國共亡很有氣節,但是如果了解南明史還真不如趕緊跑路。
怪就怪在崇禎還是太要臉了,我覺得不要臉的趙構來都比崇禎玩的好,雖然趙構不是個玩意,起碼他肯定不會上吊就是了。】
這時,秦淩雪收到了許多明朝皇帝發來的消息。
【唉!大明自從張居正死後就已經沒救了,這時社會矛盾已經全麵爆發,如果太祖、成祖過去,還能有大魄力將天下重新犁一遍,崇禎沒這個能力,這不是人力能改變的。
崇禎皇帝,別折騰了,你真的沒這個能力,你們老朱家已經受天下供養兩百多年也足夠了,你要是自認還是一個漢人就放權吧,就算大明亡了你也不會落得個煤山自縊的下場。】
秦淩雪躺在床上,很想知道如果崇禎聽她的滿清還會不會奪了天下。
【還有一件事,在曆代王朝末年,最慘的宗室莫過於明朝,這裏要提醒下朱元璋先生和朱棣先生。
朱元璋先生對於藩王的縱容、朱棣先生養豬式的藩王政策,導致藩王在當地胡作非為、欺壓百姓,但遇到外敵時卻無力抵抗。
這就導致農民起義時,各個宗室都沒什麽好下場,基本就是全家被殺,老弱婦孺都不放過。
在明清鼎革之際,有一部分皇室成員,如秦王、晉王、代王,先被李自成農民軍俘虜至北京。
後來滿兵入北京,這部分被俘皇族在兵荒馬亂中失蹤,生死不知,下落不明,一直成了曆史疑案。
改朝換代之際,最可憐的莫過於皇族;他們背負了國亡家破的血債,下場不是成為階下囚或者死路一條,就是流亡海外,力圖複國,但能成功的卻寥寥可數;最後的結果大多客死異鄉,漸漸的被人遺忘。
李自成、張獻忠等明末“七十二家”起義軍縱橫大地之後,大大小小的農民軍所過之處,皇族均在劫難逃。
那些各地最壯麗的王府,在連綿全國的戰爭中,幾乎無不灰飛煙滅。
據太原總兵薑鑲親見親聞,農民軍“凡所攻陷,劫掠焚毀,備極慘毒,而宗藩罹禍尤甚”。
讓我們先來看看皇族人口增長最快的山西。
明末山西有晉王、代王兩大藩王和西河王等多位郡王,皇族多達數萬人。
崇禎十六年,李自成揮軍進入山西,每到一地,首先捕殺皇族。
起義軍攻陷山西平陽後,“西河王等三百餘人遇害”;攻占汾陽後,也首先搜殺“宗紳”,以致“彼汾一方,幾成羅刹鬼國”。
崇禎十七年初攻克太原後,李自成軍“捕晉宗室四百餘人,送西安,悉殺之”。這四百餘人都是晉王一係的高級皇族。
接著,因為“恐宗人為變,閉門搜捕,得千餘人,殺之海子堰,若殲羊豕”。
經過這兩次殺戮,山西晉王宗室中的主要人物被殺殆盡。崇禎十七年三月,李自成軍又攻取大同。
代王朱傳齊以下的4000多名諸王宗室皆被殺,其他郡王也幾乎沒有幸免。
山西一地僅是縮影。事實上,盡管李自成以“不嗜殺”聞名,但是他兵鋒過處,那些朱姓王爺幾乎沒有活下來的。
而張獻忠軍本以玉石俱焚為特長,所到之處,諸王掃滅,更是題中之義。
與眾不同的是他在殺法上常有新創意。崇禎十四年二月,他攻取了襄陽,執襄王朱翊銘於南城樓。
朱翊銘跪地乞生,張獻忠賜給了他一杯酒,說:“吾欲借王頭,使楊嗣昌以陷藩伏法。”接著“殺之城上,焚城樓,投屍於火”。
崇禎十六年五月,張獻忠克武昌,俘獲楚王朱華奎。這次,他想出了另一個新花樣——活沉西湖,宮殿樓閣近千間也被付之一炬……
在明末戰亂之中,皇族的死亡率也創了社會各階層之最。明末起義軍誅戮明皇室成員,一個最大的特點是堅決、徹底。
隻要是朱元璋的後人,不論主動投降還是被動俘獲,不論立地不跪還是苦苦求生,不論拒不交待藏寶地點還是痛痛快快地獻出所有財富,結果都是一樣:一律誅滅。
史書中涉及王府在兵鋒下的遭遇,所用的詞都是“盡”、“皆”、“合族”:張獻忠攻占常德,“榮王宗室殆盡”。攻克重慶,蜀王朱常浩及其家人“盡殺之”。
蜀王朱至澎“合宗被害”……史家總結道:“凡王府宗支,不分順逆,不分軍民,是朱姓者,盡皆誅殺。”】
朱元璋雙眼充血,一口鮮血噴湧而出。
【為何如此?兩百年來,他們有的在封地欺壓百姓、甚至無惡不作,兩百年的仇恨豈是一句投降能化解的?】
【在世界諸多亡國之君中,恐怕很難再找出像明朝末代皇帝崇禎帝那樣,在殫精竭慮、日理萬機的情況下無可奈何的用死來宣告自己王朝的覆滅。
也很難再找出一個想盡辦法救國而不為自己的家族考慮後路的末代皇帝。
曾經與朋友們談起明之亡,也曾對此大惑不解,即使崇禎帝自己愛麵子到了極點,不肯被人笑作臨陣脫逃,但怎麽也應該讓皇太子到南京暫避。
這樣的話,北京即使陷落,他自己即使在煤山殉國,作為陪都的南京也可以立即以皇太子為中心建立名正言順、無可爭議的“救亡政府”,何至於有什麽“福、潞王之爭”以及多次的“北來太子案”?
北京九門相繼落入敵手,崇禎帝可以把皇後、妃子、公主們殺死或賜死,自己也可以一死殉國,但對於三個兒子,總還是存著他們能夠逃出去重振江山社稷的希望,便把他們交給心腹太監們讓他們想辦法逃出去。
但這個太晚的決定並沒有挽救皇子們的命運,那些平常裏最受皇帝信任的太監們可沒有什麽赤膽忠心,麵對北京到處都是造反軍的情況,他們或是把皇子丟在街上讓他們自生自滅,或是幹脆拿著皇子去向大順軍請功,於是,他們全都落入了李自成的手中。
原本南明還有機會與滿清劃江而治,昔年南宋不都挺過100多年?就是這操作,導致南明各種爭權奪利,在無休止的內鬥中僅僅掙紮18年就畫上悲慘的句號。
如果說看南宋史讓人吐血,那看南明史那活脫脫就能氣死人,要兵有兵、要錢有錢、要統治基礎有統治基礎。
清軍潼關清剿李自成時,他們在害怕;薑鑲山西反時,他們在內鬥;李定國兩次大捷後,他們在內訌;李定國東進廣州,北聯四川時,他們在逃跑;鄭成功北伐時,他們在作壁上觀。
哪一次機會都有可能翻盤,但他們就不要,嗚唿哀哉!!!!!
說真的,遺臭萬年被釘在恥辱柱上的趙構替換崇禎,我估計都比崇禎幹得好,起碼趙構看情況不好早就跑了!!!】
秦淩雪都不禁咧嘴一笑。
【好了,今天的直播就到這裏,老祖宗們明天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