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君王死社稷(一)
開局:老祖宗們集體震驚 作者:清風刀客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北宋年間,山東、河北地界的人們雙眼發紅,甚至有人低聲嗚咽。
趙匡胤呆呆看著天幕,他大宋是窩囊、是無能,可這成為華夏千古罪人之事他們是怎麽敢的,“來人,召集所有武將殿內議事。”
也許,杯酒釋兵權是做錯了吧,既然後世子孫如此無能,那就讓他來親手解決這一切。
【接下來,我們再說下明朝最後一位皇帝-崇禎。】
天幕畫麵一轉,一棵歪脖子樹旁,身穿破舊龍袍的帝王披頭散發,迴頭凝望一眼恢弘的皇宮,毅然將繩子套在脖子底下
一聲尖利的聲音響起:恭送大明皇帝上路......
明朝十五帝均坐直身體,倒要看看這個後世子孫如何蠢笨,能葬送大明。
扔下手頭快做好的木工活,天啟帝喃喃:“唉!還是不行嗎?”眼中的厲色緩緩浮現。
【明思宗崇禎帝,名朱由檢,明朝第十六位皇帝。
曆史上多數亡國之君或年幼、或昏庸、或暴虐。】
【但崇禎卻是最特別的一個,勤於政事,厲行節儉,力圖實現明王朝的“中興”。】
帝王們擰眉,不知道這麽個‘勤於政事,厲行節儉’如何成為亡國之君。
【縱觀人們對曆史上的亡國之君大多是罵聲一片,而明朝的崇禎皇帝就是一個罵聲較少並且還有讚譽的一名亡國之君。
雖說明朝的滅亡與崇禎脫不開關係,但與已經腐爛的朝廷和天災人禍也有很大的關係。
崇禎在位期間十分節儉,自己龍袍也是打了補丁的,並且還是皇後自己動手補的,後宮還規定不許奢侈,自己連一頓好一點的菜都不舍得吃。
並且還非常敬業,兢兢業業、旰食宵衣,可謂是一代楷模。
明史學家有個說法:明亡於崇禎,實亡於萬曆,始亡於嘉靖。崇禎隻不過是個替罪羊,背上了亡國之鍋。
甚至滅亡明朝的李自成評價崇禎:君非甚暗,孤立而煬灶恆多;臣盡行私,比黨而公忠絕少。】
畫麵一轉,兩個身穿紅雲裝飾黑袍的男人立於紫禁城之中,頭頂兩個大字表示他們的身份-萬曆皇帝、嘉靖皇帝。
天幕下的眾人發現那二人雙手快速結印(嗯,看不明白,但好厲害的樣子),突然,兩人雙眼同時放光,口中大喝:國遁-大黑鍋之術。
鏡頭急速拉遠,星空之中一口黑鍋急速飛行,隨著鏡頭跟隨,人們就看到那黑鍋直接落入龐大宮殿之中的男子頭上。
古人們:!!!^_^!!!!!!!
【後來奪了天下的滿人入關打的口號都是:清君側,為崇禎複仇,也是諷刺。】
【當然,崇禎的缺點也非常多。非嫡長子的崇禎從小就沒接受過正統的帝王教育,乍一接手這風雨飄搖的龐大王朝肯定無從下手,這裏就不得不再提一句,朱棣先生,養豬式的藩王政策會毀了大明。】
朱棣一個趔趄,啪嗒一聲,直接將手中的毛筆捏斷。
【首先即位之初就鏟除魏忠賢及其黨羽,這裏之前已經說過。】
【接下來再看看崇禎或直接、或間接害死的大明重臣。】
五年平遼袁崇煥。
袁崇煥何許人也,唯一阻擋了後金政權的擴張之路,並且打死了努爾哈赤,打破了後金不可戰勝的神話。
可以說,袁崇煥當時的功績可以說是非常大的,然而袁崇煥確確實實的不是一個雄才大略的主。
袁崇煥35歲才中進士,像洪承疇、孫傳庭、盧象升、楊嗣昌等人都是二十多歲中的進士,顯然袁崇煥稍微有點low,而袁崇煥能夠平步青雲,離不開一張跑火車的嘴,袁崇煥第一句震驚朝野的話是:給我足夠錢糧,我一人可鎮守山海關!
後來崇禎向其討教平遼經略,袁崇煥張嘴就是:五年平遼!嗯,當然這肯定是不可能的。
崇禎大喜,任命袁崇煥為薊遼督師,從政不足十年,有此官運者,沒有幾個!
後來,皇太極繞過山海關從懷化進入北京,燒殺掠奪,袁崇煥迅速進軍勤王,打走皇太極後,崇禎把袁崇煥殺了!
不管袁崇煥做了什麽,在沒有真憑實據的情況下,皇帝能把勤王統帥殺了?
這和後來崇禎調各路人馬進京勤王,沒有人來有關係吧?
當然袁崇煥也不是完美,擅殺毛文龍,致使後金再無後顧之憂,這是絕對的敗筆。】
【馬革裹屍孫傳庭。
孫傳庭,崇禎雖然沒有直接殺孫傳庭,但是在戰場最需要孫傳庭的時候,下孫傳庭大獄三年,理由竟然是受人詆毀。
孫傳庭何許人也,不用皇帝出錢,不用皇帝出力,把西北匪患給擺弄的明明白白的一個人,而且和其他將領的本質區別在於,楊嗣昌,洪承疇,乃至盧象升,袁崇煥等人打仗就是打錢,想要什麽排麵,就拿多少錢。
這也是越打國家越窮,越需要加稅,老百姓造反就越多,以此形成無限惡性循環。
但孫傳庭的思路卻是完美打破這個惡性循環的方法,就是打仗可以,但是不要不要增加國家的財政負擔,通過募捐的方式籌集錢款。
也就是逼捐大戶,孫傳庭被崇禎逼戰,馬革裹屍,有史曰:傳庭死,大明亡。
崇禎腦子如果有孫傳庭這個迴路,這個氣魄,隨隨便便抄北京一些大官的家,弄個幾千萬兩白銀應該是沒問題,要知道明朝財政一年才四百萬兩,而李自成搜刮北京官紳,就是七千萬兩啊!】
【登萊巡撫孫元化。
孫元化是明末科學家徐光啟的弟子,也是當時為數不多的西洋火炮專家,袁崇煥的寧遠大捷就得益於孫元化布置在城頭11門大炮。
之後孫元化在孫承宗的大力推薦下,擔任登萊巡撫。
後遼東將領孔有德發動吳橋兵變,孫元化力主招撫,但巡按王道純藏匿詔書,使得叛軍長期得不到招撫,再次發生叛亂。
朝廷將孫元化逮捕,政敵餘應桂、李夢辰、路振飛趁機陷害,最終孫元化於崇禎五年七月被斬首示眾。
孫元化死後,他的兒子拒絕朝廷委任的官職,明朝廷裏懂得西洋火炮的專家也寥寥無幾。】
【薊遼督師孫承宗。
孫承宗在朝臣普遍提議放棄遼東的情況下,毅然請求擔任薊遼督師,並修築寧錦二百裏防線,極大的加強了東北的邊防,同時大力支持袁崇煥等人的主張。
袁崇煥被捕後,崇禎帝啟用孫承宗,他調兵遣將,成功收複遵化、永平、遷安等關內城池。
但後來因為祖大壽的投敵,孫承宗遭到朝內大臣的彈劾,崇禎也認為他老邁無用,於是將其免官,此後數年間人們多次請求重新啟用孫承宗,但崇禎帝不予理睬。
崇禎十一年,清軍攻打高陽,76歲的孫承宗率領家人守城,全家老小數十人戰死,城池陷落後,孫自縊身亡。】
【宣大總督盧象升。
1638年清軍入關,盧象升率師勤王,名義上是“督天下兵”,但因為楊嗣昌等人的嫉恨,實際上隻有不到兩萬人馬。
盧象升率軍在蒿水橋遭遇清軍,雙方展開激戰,“象升麾兵疾戰,唿聲動天”,但終因寡不敵眾,“手擊殺數十人,身中四矢三刃,遂仆”。
盧象升戰死後,崇禎帝依然不予撫恤,直到楊嗣昌死後,才得以追贈。】
【陝西總督鄭崇儉。
1640年,鄭崇儉率賀人龍、左良玉等將領,在瑪瑙山大敗張獻忠。
但事後張獻忠在四川重新恢複聲勢,崇禎帝以撤兵太早為罪,將鄭崇儉削籍候代。
之後張獻忠攻破襄陽,崇禎帝寵臣楊嗣昌自殺,崇禎帝心懷怨恨,以“縱兵擅還,失誤軍律”為由,將鄭崇儉處死。
直到南明時,有人上書:“崇儉未失一城、喪一旅,因他人巧卸,遂服上刑。群臣微知其冤,無敢訟言者,臣甚痛之。”
鄭崇儉的冤案才得以昭雪。】
趙匡胤呆呆看著天幕,他大宋是窩囊、是無能,可這成為華夏千古罪人之事他們是怎麽敢的,“來人,召集所有武將殿內議事。”
也許,杯酒釋兵權是做錯了吧,既然後世子孫如此無能,那就讓他來親手解決這一切。
【接下來,我們再說下明朝最後一位皇帝-崇禎。】
天幕畫麵一轉,一棵歪脖子樹旁,身穿破舊龍袍的帝王披頭散發,迴頭凝望一眼恢弘的皇宮,毅然將繩子套在脖子底下
一聲尖利的聲音響起:恭送大明皇帝上路......
明朝十五帝均坐直身體,倒要看看這個後世子孫如何蠢笨,能葬送大明。
扔下手頭快做好的木工活,天啟帝喃喃:“唉!還是不行嗎?”眼中的厲色緩緩浮現。
【明思宗崇禎帝,名朱由檢,明朝第十六位皇帝。
曆史上多數亡國之君或年幼、或昏庸、或暴虐。】
【但崇禎卻是最特別的一個,勤於政事,厲行節儉,力圖實現明王朝的“中興”。】
帝王們擰眉,不知道這麽個‘勤於政事,厲行節儉’如何成為亡國之君。
【縱觀人們對曆史上的亡國之君大多是罵聲一片,而明朝的崇禎皇帝就是一個罵聲較少並且還有讚譽的一名亡國之君。
雖說明朝的滅亡與崇禎脫不開關係,但與已經腐爛的朝廷和天災人禍也有很大的關係。
崇禎在位期間十分節儉,自己龍袍也是打了補丁的,並且還是皇後自己動手補的,後宮還規定不許奢侈,自己連一頓好一點的菜都不舍得吃。
並且還非常敬業,兢兢業業、旰食宵衣,可謂是一代楷模。
明史學家有個說法:明亡於崇禎,實亡於萬曆,始亡於嘉靖。崇禎隻不過是個替罪羊,背上了亡國之鍋。
甚至滅亡明朝的李自成評價崇禎:君非甚暗,孤立而煬灶恆多;臣盡行私,比黨而公忠絕少。】
畫麵一轉,兩個身穿紅雲裝飾黑袍的男人立於紫禁城之中,頭頂兩個大字表示他們的身份-萬曆皇帝、嘉靖皇帝。
天幕下的眾人發現那二人雙手快速結印(嗯,看不明白,但好厲害的樣子),突然,兩人雙眼同時放光,口中大喝:國遁-大黑鍋之術。
鏡頭急速拉遠,星空之中一口黑鍋急速飛行,隨著鏡頭跟隨,人們就看到那黑鍋直接落入龐大宮殿之中的男子頭上。
古人們:!!!^_^!!!!!!!
【後來奪了天下的滿人入關打的口號都是:清君側,為崇禎複仇,也是諷刺。】
【當然,崇禎的缺點也非常多。非嫡長子的崇禎從小就沒接受過正統的帝王教育,乍一接手這風雨飄搖的龐大王朝肯定無從下手,這裏就不得不再提一句,朱棣先生,養豬式的藩王政策會毀了大明。】
朱棣一個趔趄,啪嗒一聲,直接將手中的毛筆捏斷。
【首先即位之初就鏟除魏忠賢及其黨羽,這裏之前已經說過。】
【接下來再看看崇禎或直接、或間接害死的大明重臣。】
五年平遼袁崇煥。
袁崇煥何許人也,唯一阻擋了後金政權的擴張之路,並且打死了努爾哈赤,打破了後金不可戰勝的神話。
可以說,袁崇煥當時的功績可以說是非常大的,然而袁崇煥確確實實的不是一個雄才大略的主。
袁崇煥35歲才中進士,像洪承疇、孫傳庭、盧象升、楊嗣昌等人都是二十多歲中的進士,顯然袁崇煥稍微有點low,而袁崇煥能夠平步青雲,離不開一張跑火車的嘴,袁崇煥第一句震驚朝野的話是:給我足夠錢糧,我一人可鎮守山海關!
後來崇禎向其討教平遼經略,袁崇煥張嘴就是:五年平遼!嗯,當然這肯定是不可能的。
崇禎大喜,任命袁崇煥為薊遼督師,從政不足十年,有此官運者,沒有幾個!
後來,皇太極繞過山海關從懷化進入北京,燒殺掠奪,袁崇煥迅速進軍勤王,打走皇太極後,崇禎把袁崇煥殺了!
不管袁崇煥做了什麽,在沒有真憑實據的情況下,皇帝能把勤王統帥殺了?
這和後來崇禎調各路人馬進京勤王,沒有人來有關係吧?
當然袁崇煥也不是完美,擅殺毛文龍,致使後金再無後顧之憂,這是絕對的敗筆。】
【馬革裹屍孫傳庭。
孫傳庭,崇禎雖然沒有直接殺孫傳庭,但是在戰場最需要孫傳庭的時候,下孫傳庭大獄三年,理由竟然是受人詆毀。
孫傳庭何許人也,不用皇帝出錢,不用皇帝出力,把西北匪患給擺弄的明明白白的一個人,而且和其他將領的本質區別在於,楊嗣昌,洪承疇,乃至盧象升,袁崇煥等人打仗就是打錢,想要什麽排麵,就拿多少錢。
這也是越打國家越窮,越需要加稅,老百姓造反就越多,以此形成無限惡性循環。
但孫傳庭的思路卻是完美打破這個惡性循環的方法,就是打仗可以,但是不要不要增加國家的財政負擔,通過募捐的方式籌集錢款。
也就是逼捐大戶,孫傳庭被崇禎逼戰,馬革裹屍,有史曰:傳庭死,大明亡。
崇禎腦子如果有孫傳庭這個迴路,這個氣魄,隨隨便便抄北京一些大官的家,弄個幾千萬兩白銀應該是沒問題,要知道明朝財政一年才四百萬兩,而李自成搜刮北京官紳,就是七千萬兩啊!】
【登萊巡撫孫元化。
孫元化是明末科學家徐光啟的弟子,也是當時為數不多的西洋火炮專家,袁崇煥的寧遠大捷就得益於孫元化布置在城頭11門大炮。
之後孫元化在孫承宗的大力推薦下,擔任登萊巡撫。
後遼東將領孔有德發動吳橋兵變,孫元化力主招撫,但巡按王道純藏匿詔書,使得叛軍長期得不到招撫,再次發生叛亂。
朝廷將孫元化逮捕,政敵餘應桂、李夢辰、路振飛趁機陷害,最終孫元化於崇禎五年七月被斬首示眾。
孫元化死後,他的兒子拒絕朝廷委任的官職,明朝廷裏懂得西洋火炮的專家也寥寥無幾。】
【薊遼督師孫承宗。
孫承宗在朝臣普遍提議放棄遼東的情況下,毅然請求擔任薊遼督師,並修築寧錦二百裏防線,極大的加強了東北的邊防,同時大力支持袁崇煥等人的主張。
袁崇煥被捕後,崇禎帝啟用孫承宗,他調兵遣將,成功收複遵化、永平、遷安等關內城池。
但後來因為祖大壽的投敵,孫承宗遭到朝內大臣的彈劾,崇禎也認為他老邁無用,於是將其免官,此後數年間人們多次請求重新啟用孫承宗,但崇禎帝不予理睬。
崇禎十一年,清軍攻打高陽,76歲的孫承宗率領家人守城,全家老小數十人戰死,城池陷落後,孫自縊身亡。】
【宣大總督盧象升。
1638年清軍入關,盧象升率師勤王,名義上是“督天下兵”,但因為楊嗣昌等人的嫉恨,實際上隻有不到兩萬人馬。
盧象升率軍在蒿水橋遭遇清軍,雙方展開激戰,“象升麾兵疾戰,唿聲動天”,但終因寡不敵眾,“手擊殺數十人,身中四矢三刃,遂仆”。
盧象升戰死後,崇禎帝依然不予撫恤,直到楊嗣昌死後,才得以追贈。】
【陝西總督鄭崇儉。
1640年,鄭崇儉率賀人龍、左良玉等將領,在瑪瑙山大敗張獻忠。
但事後張獻忠在四川重新恢複聲勢,崇禎帝以撤兵太早為罪,將鄭崇儉削籍候代。
之後張獻忠攻破襄陽,崇禎帝寵臣楊嗣昌自殺,崇禎帝心懷怨恨,以“縱兵擅還,失誤軍律”為由,將鄭崇儉處死。
直到南明時,有人上書:“崇儉未失一城、喪一旅,因他人巧卸,遂服上刑。群臣微知其冤,無敢訟言者,臣甚痛之。”
鄭崇儉的冤案才得以昭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