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桃花馬上請長纓
開局:老祖宗們集體震驚 作者:清風刀客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打開手機看了下地圖,秦淩雪突然發現一個地方-石柱縣,二話沒說直接開車走人。
到達目的地時已經是晚上十點,匆匆洗漱一番就上床睡覺。
第二天,秦淩雪並沒有像往常一樣開始科普直播,而是走在縣城略顯蕭瑟的街道上。
【老祖宗們大家好,今天帶領大家遊覽重慶市石柱縣。】
古人們:???石柱縣?這是哪,很有名嗎?
【石柱縣是土家族自治縣,隸屬於重慶市,其實就是一個普通小縣城,但是它因一人而出名。】
直播鏡頭一轉,騎在駿馬、手握長槍的女子雕像赫然出現。
眾多帝王們集體懵逼。
李世民瞳孔微縮,口中呢喃:“難道這位也是像阿姐一樣的巾幗女英雄?”
【我想大家也猜到了,這是一位在曆史上赫赫有名的巾幗女將軍。
在介紹之前,我們先盤點一下曆史上出名的女將。】
李世民嘴角微微上揚,眼中卻噙滿淚水,‘阿姐............’
【她是商王武丁的王後,也是有史可查的首位女將。根據殷墟出土的大量甲骨卜辭證實,武丁在位期間,她多次受命出征,擊敗周邊20多個邦國,戰功赫赫。不僅如此,她還經常受命主持祭天、祭祖等各類祭典,又任占卜之官,在政壇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她去世後被厚葬,諡號為“辛”,故又稱“後母辛”。她就是武丁王後--婦好。】
【她是一個真正的巾幗英雄,也是我國古代第一位統領千軍萬馬為自己父親建立帝業的公主,才是膽略絲毫不遜色她的兄弟們。長城著名的關隘娘子關就是因為她而得名。她是唐朝第一位死後有諡號的公主,是我國整個封建曆史唯一一個由軍隊為她舉殯的女子,極盡哀榮。她就是大唐平陽昭公主。】
眼淚再也忍不住滴落而下,李世民雙手捂住臉低聲唿喚,群臣別過臉去慨歎,有人甚至用袖子拂去那溢出的淚水。
嬴政坐在鹹陽宮中眉頭微蹙,“哦!公主嗎?李斯,多加派些人手出去,秦姑娘說的那些人才必須都給朕找到。”
【她是唐太宗貞觀年間人,父親為西涼國寒江關守將,後投唐。她智勇雙全,登壇掛帥。在薛家滿門抄斬後,她率子薛剛殺進長安,除奸報仇。在民間傳說中,她是一個敢愛敢恨、胸懷寬廣的大唐奇女,武藝高強、神通廣大、文武全才的兵馬大元帥。她就是大唐女將--樊梨花。】
【他是我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被奉為“嶺南聖母”,她自小賢明、多籌略,在父母家時撫循部眾、能行軍用師,壓服諸越,一生審時度勢,歸附梁、陳、隋三代,先後被七朝君王敕封,有力地維護了國家統一、促進民族團結。她就是冼夫人。】
【她是宋朝著名抗金女英雄,丈夫為抗金名將韓世忠。祖父與父親都是武將出身,自幼隨侍父兄練就了一身功夫。她擊鼓退金兵的故事至今仍為人們所傳誦。她專門訓練出一支女兵隊伍,屢立奇功。嶽飛被害後,韓世忠憤然辭官,與她歸隱杭州西湖。她就是南宋女將--梁紅玉。】
【華夏曆史五千年,出現過的女將何其多,今天我們說的主人公有所不同。
她是大明大明柱國光祿大夫、太子太保、太子太傅、少保、四川招討使、四川總兵官、中軍都督府左都督、鎮東將軍、一品誥命夫人。】
朱元璋握筆的手一抖,不可思議的看著天幕,“這是我大明的女子?好、好、好樣的。”
馬皇後輕輕一笑,輕輕握著自己男人的手,這天下女子能讓他稱好的可不多。
徐達、湯和等武將都是目光灼灼,他們太明白一個女子能做到這些是何其不易。
【鴛鴦袖裏握兵符,將軍何必是丈夫,她是明末時期的火種,是曆史上唯一一個作為王朝名將被單獨列傳的巾幗英雄,也是為唯一一個憑戰功封侯的女將,訓練的白杆兵威震天下,她就是古代第一女將秦良玉。
秦良玉的父親身為郡學貢生,不僅沉浸於學問之中,更對兵法深有研究,尤其偏愛《孫子兵法》。
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秦良玉與她的三位兄長共同接受了全麵的教育,他們既能精通經史、擅長文學,又熟悉騎射、深諳軍事策略,個個成為文武雙全的人才。
萬曆二十年,秦良玉嫁給石柱宣撫使馬千乘,婚姻並未成為她追求的終點。
麵對西南地區的頻繁動亂,秦良玉著手組建了一支適應山地作戰的精銳部隊——“白杆兵”。
他們手持特製的白木長槍,配備鉤刃與鐵環,既能近戰又能遠攻,還能利用槍杆的鉤環相互連接,便於山地行軍作戰。
這支軍隊中甚至包括一支由她親自訓練的女性親兵隊伍,個個英勇善戰。
萬曆二十七年,楊應龍,貴州播州的土司,掀起叛亂浪潮,聯合七支生苗部落,行暴虐之事,圖謀川地,誌在自立為王。
朝廷應對迅速,委任前任都禦史李化龍總督三省軍務,統帥川、湖、貴兵馬。
戰役頻發,一年間,交鋒百次有餘,李化龍部下八路兵馬愈戰愈勇,逐漸占據優勢。
楊應龍不甘雌伏,策劃夜襲川南營地,尋求逆轉局勢,卻不知此舉正將其引向覆滅之路。川南防線的一支堅不可摧的力量,正是秦良玉夫婦率領的白杆兵。
據《明史》記載,秦良玉夫婦先敵察覺,即刻迎戰,擾亂敵方陣腳。
白杆兵迅速行動,力挫敵軍,迫使楊應龍從攻勢轉為逃亡。
秦良玉夫婦乘勢追擊,連克金築關等七營,助他路官軍攻克桑木關,楊應龍終致大勢已去,自縊身亡。
夫婦二人,特別是秦良玉,以其卓越的軍事才能與非凡膽識,贏得了川南路首功,被譽為“女中丈夫”。
然而,女性的榮耀之路,總是布滿更多荊棘。萬曆四十一年,馬千乘蒙冤獄中離世;天啟元年,秦邦屏、秦邦翰兩兄弟血灑渾河;天啟四年,秦民屏犧牲於奢安之亂。
親人相繼離世,秦良玉承受巨大打擊,但責任與使命驅使她繼續前行。
她為夫申冤,同時接掌土司職責,維係地方安寧。渾河戰後,白杆兵雖損失慘重,秦良玉毅然統兵六千五百人奔赴山海關,確保所到之處紀律嚴明。
麵對奢崇明的叛亂,她拒受重賄,斷敵後路,奇襲水師,焚舟破敵,最終凱旋。
因此功績,秦良玉被封為二品誥命夫人,授予從三品都督僉事及總兵官銜,聲名遠播。公元1630年,崇禎三年,曆史的篇章翻開了沉重一頁。
後金勢力突破山海關防線,永平府四城相繼陷落,皇太極率領的十萬雄師如洪水般湧向京城,威脅著明王朝的心髒。
此時,年逾知命的秦良玉,麵對勤王詔書毅然決然變賣所有家產充作軍費,帶領她的白杆兵,跨越千山萬水,火速奔赴前線。
他們搶先一步在宣武門下紮營,與隨後而來的皇太極大軍形成劍拔弩張的對峙局麵。
在那個危急關頭,其他援軍或是遲疑不前、或是尚在途中,唯有秦良玉,勇冠三軍,率先衝鋒,激勵著士兵們奮勇殺敵。
次日,大將軍袁崇煥的援軍及時趕到,聯合各地兵馬,經過一番艱苦卓絕的戰鬥,終於化解京城的危機。
崇禎皇帝深為秦良玉的英勇無畏所感動,特賜其藍緞繡蟒袍及黃緞繡蟒鳳衫,以彰其功。
情感激蕩之中,皇帝親自揮毫,題詩四首,頌揚其巾幗不讓須眉的英雄氣概。
盡管後金暫時退卻,但國家四周的動蕩並未平息。
鑒於秦良玉及其部隊展現的卓越能力,崇禎帝在接下來的十數年間,頻繁委任秦、馬兩家將領為總兵,以應對各地頻發的叛亂。
步入晚年的秦良玉,不得不麵對又一次痛失親人的打擊——侄子秦拱明、兒媳張鳳儀、兒子馬祥麟,皆在保衛國家的戰鬥中英勇犧牲,他們的名字永遠鐫刻在史冊之上。
馬祥麟臨終遺言擲地有聲:“我誓與襄陽共命運,望母親勿憂我安危!”秦良玉閱畢,讚聲連連:“好!好!真乃吾兒本色!”
她不再僅僅是沙場上的將領,更化身為心懷天下的國之棟梁。
舍棄小家,以身許國,她承受的犧牲超乎常人想象。
她挺身而出,非外界所迫,而是深知國不安,家何以存?於是,自願赴湯蹈火,即使末路在望,亦堅守正義,毫不動搖。
崇禎十七年,四川危如累卵,多城陷落,唯秦良玉孤守陣地不動搖。
她對麾下嚴詞宣告:“吾一弱女子,受國恩二十年,今雖時局艱難,豈能以殘年侍奉逆賊?凡投敵者,嚴懲不貸,株連九族!”
彼時,秦良玉雖已屆古稀,威望猶存,令叛軍首領繞道而行,不敢近其防區半步。遺憾的是,明朝國運已如風中殘燭。
李自成占領北京,崇禎帝自縊,清軍順勢入主中原,朝代更迭接踵而至。
南明兩帝,隆武與永曆,相繼冊封秦良玉為“忠貞侯”及“鎮東將軍”,寄望她能扭轉乾坤,蕩平亂世。
無奈,英雄已近暮年。
七十五歲那年,秦良玉因病逝世,隨她而去的是那段波瀾壯闊的家國歲月,但她的英名被永遠鐫刻於史冊之中。】
天幕之上,四首詩緩緩顯現:
學就西川八陣圖,鴛鴦袖裏握兵符。由來巾幗甘心受,何必將軍是丈夫。
蜀錦征袍自翦成,桃花馬上請長纓。世間多少奇男子,誰肯沙場萬裏行!
露宿風餐誓不辭,飲將鮮血代胭脂。凱歌馬上清平曲,不是昭君出塞時。
憑將箕帚掃匈奴,一派歡聲動地唿。試看他年麟閣上,丹青先畫美人圖。
到達目的地時已經是晚上十點,匆匆洗漱一番就上床睡覺。
第二天,秦淩雪並沒有像往常一樣開始科普直播,而是走在縣城略顯蕭瑟的街道上。
【老祖宗們大家好,今天帶領大家遊覽重慶市石柱縣。】
古人們:???石柱縣?這是哪,很有名嗎?
【石柱縣是土家族自治縣,隸屬於重慶市,其實就是一個普通小縣城,但是它因一人而出名。】
直播鏡頭一轉,騎在駿馬、手握長槍的女子雕像赫然出現。
眾多帝王們集體懵逼。
李世民瞳孔微縮,口中呢喃:“難道這位也是像阿姐一樣的巾幗女英雄?”
【我想大家也猜到了,這是一位在曆史上赫赫有名的巾幗女將軍。
在介紹之前,我們先盤點一下曆史上出名的女將。】
李世民嘴角微微上揚,眼中卻噙滿淚水,‘阿姐............’
【她是商王武丁的王後,也是有史可查的首位女將。根據殷墟出土的大量甲骨卜辭證實,武丁在位期間,她多次受命出征,擊敗周邊20多個邦國,戰功赫赫。不僅如此,她還經常受命主持祭天、祭祖等各類祭典,又任占卜之官,在政壇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她去世後被厚葬,諡號為“辛”,故又稱“後母辛”。她就是武丁王後--婦好。】
【她是一個真正的巾幗英雄,也是我國古代第一位統領千軍萬馬為自己父親建立帝業的公主,才是膽略絲毫不遜色她的兄弟們。長城著名的關隘娘子關就是因為她而得名。她是唐朝第一位死後有諡號的公主,是我國整個封建曆史唯一一個由軍隊為她舉殯的女子,極盡哀榮。她就是大唐平陽昭公主。】
眼淚再也忍不住滴落而下,李世民雙手捂住臉低聲唿喚,群臣別過臉去慨歎,有人甚至用袖子拂去那溢出的淚水。
嬴政坐在鹹陽宮中眉頭微蹙,“哦!公主嗎?李斯,多加派些人手出去,秦姑娘說的那些人才必須都給朕找到。”
【她是唐太宗貞觀年間人,父親為西涼國寒江關守將,後投唐。她智勇雙全,登壇掛帥。在薛家滿門抄斬後,她率子薛剛殺進長安,除奸報仇。在民間傳說中,她是一個敢愛敢恨、胸懷寬廣的大唐奇女,武藝高強、神通廣大、文武全才的兵馬大元帥。她就是大唐女將--樊梨花。】
【他是我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被奉為“嶺南聖母”,她自小賢明、多籌略,在父母家時撫循部眾、能行軍用師,壓服諸越,一生審時度勢,歸附梁、陳、隋三代,先後被七朝君王敕封,有力地維護了國家統一、促進民族團結。她就是冼夫人。】
【她是宋朝著名抗金女英雄,丈夫為抗金名將韓世忠。祖父與父親都是武將出身,自幼隨侍父兄練就了一身功夫。她擊鼓退金兵的故事至今仍為人們所傳誦。她專門訓練出一支女兵隊伍,屢立奇功。嶽飛被害後,韓世忠憤然辭官,與她歸隱杭州西湖。她就是南宋女將--梁紅玉。】
【華夏曆史五千年,出現過的女將何其多,今天我們說的主人公有所不同。
她是大明大明柱國光祿大夫、太子太保、太子太傅、少保、四川招討使、四川總兵官、中軍都督府左都督、鎮東將軍、一品誥命夫人。】
朱元璋握筆的手一抖,不可思議的看著天幕,“這是我大明的女子?好、好、好樣的。”
馬皇後輕輕一笑,輕輕握著自己男人的手,這天下女子能讓他稱好的可不多。
徐達、湯和等武將都是目光灼灼,他們太明白一個女子能做到這些是何其不易。
【鴛鴦袖裏握兵符,將軍何必是丈夫,她是明末時期的火種,是曆史上唯一一個作為王朝名將被單獨列傳的巾幗英雄,也是為唯一一個憑戰功封侯的女將,訓練的白杆兵威震天下,她就是古代第一女將秦良玉。
秦良玉的父親身為郡學貢生,不僅沉浸於學問之中,更對兵法深有研究,尤其偏愛《孫子兵法》。
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秦良玉與她的三位兄長共同接受了全麵的教育,他們既能精通經史、擅長文學,又熟悉騎射、深諳軍事策略,個個成為文武雙全的人才。
萬曆二十年,秦良玉嫁給石柱宣撫使馬千乘,婚姻並未成為她追求的終點。
麵對西南地區的頻繁動亂,秦良玉著手組建了一支適應山地作戰的精銳部隊——“白杆兵”。
他們手持特製的白木長槍,配備鉤刃與鐵環,既能近戰又能遠攻,還能利用槍杆的鉤環相互連接,便於山地行軍作戰。
這支軍隊中甚至包括一支由她親自訓練的女性親兵隊伍,個個英勇善戰。
萬曆二十七年,楊應龍,貴州播州的土司,掀起叛亂浪潮,聯合七支生苗部落,行暴虐之事,圖謀川地,誌在自立為王。
朝廷應對迅速,委任前任都禦史李化龍總督三省軍務,統帥川、湖、貴兵馬。
戰役頻發,一年間,交鋒百次有餘,李化龍部下八路兵馬愈戰愈勇,逐漸占據優勢。
楊應龍不甘雌伏,策劃夜襲川南營地,尋求逆轉局勢,卻不知此舉正將其引向覆滅之路。川南防線的一支堅不可摧的力量,正是秦良玉夫婦率領的白杆兵。
據《明史》記載,秦良玉夫婦先敵察覺,即刻迎戰,擾亂敵方陣腳。
白杆兵迅速行動,力挫敵軍,迫使楊應龍從攻勢轉為逃亡。
秦良玉夫婦乘勢追擊,連克金築關等七營,助他路官軍攻克桑木關,楊應龍終致大勢已去,自縊身亡。
夫婦二人,特別是秦良玉,以其卓越的軍事才能與非凡膽識,贏得了川南路首功,被譽為“女中丈夫”。
然而,女性的榮耀之路,總是布滿更多荊棘。萬曆四十一年,馬千乘蒙冤獄中離世;天啟元年,秦邦屏、秦邦翰兩兄弟血灑渾河;天啟四年,秦民屏犧牲於奢安之亂。
親人相繼離世,秦良玉承受巨大打擊,但責任與使命驅使她繼續前行。
她為夫申冤,同時接掌土司職責,維係地方安寧。渾河戰後,白杆兵雖損失慘重,秦良玉毅然統兵六千五百人奔赴山海關,確保所到之處紀律嚴明。
麵對奢崇明的叛亂,她拒受重賄,斷敵後路,奇襲水師,焚舟破敵,最終凱旋。
因此功績,秦良玉被封為二品誥命夫人,授予從三品都督僉事及總兵官銜,聲名遠播。公元1630年,崇禎三年,曆史的篇章翻開了沉重一頁。
後金勢力突破山海關防線,永平府四城相繼陷落,皇太極率領的十萬雄師如洪水般湧向京城,威脅著明王朝的心髒。
此時,年逾知命的秦良玉,麵對勤王詔書毅然決然變賣所有家產充作軍費,帶領她的白杆兵,跨越千山萬水,火速奔赴前線。
他們搶先一步在宣武門下紮營,與隨後而來的皇太極大軍形成劍拔弩張的對峙局麵。
在那個危急關頭,其他援軍或是遲疑不前、或是尚在途中,唯有秦良玉,勇冠三軍,率先衝鋒,激勵著士兵們奮勇殺敵。
次日,大將軍袁崇煥的援軍及時趕到,聯合各地兵馬,經過一番艱苦卓絕的戰鬥,終於化解京城的危機。
崇禎皇帝深為秦良玉的英勇無畏所感動,特賜其藍緞繡蟒袍及黃緞繡蟒鳳衫,以彰其功。
情感激蕩之中,皇帝親自揮毫,題詩四首,頌揚其巾幗不讓須眉的英雄氣概。
盡管後金暫時退卻,但國家四周的動蕩並未平息。
鑒於秦良玉及其部隊展現的卓越能力,崇禎帝在接下來的十數年間,頻繁委任秦、馬兩家將領為總兵,以應對各地頻發的叛亂。
步入晚年的秦良玉,不得不麵對又一次痛失親人的打擊——侄子秦拱明、兒媳張鳳儀、兒子馬祥麟,皆在保衛國家的戰鬥中英勇犧牲,他們的名字永遠鐫刻在史冊之上。
馬祥麟臨終遺言擲地有聲:“我誓與襄陽共命運,望母親勿憂我安危!”秦良玉閱畢,讚聲連連:“好!好!真乃吾兒本色!”
她不再僅僅是沙場上的將領,更化身為心懷天下的國之棟梁。
舍棄小家,以身許國,她承受的犧牲超乎常人想象。
她挺身而出,非外界所迫,而是深知國不安,家何以存?於是,自願赴湯蹈火,即使末路在望,亦堅守正義,毫不動搖。
崇禎十七年,四川危如累卵,多城陷落,唯秦良玉孤守陣地不動搖。
她對麾下嚴詞宣告:“吾一弱女子,受國恩二十年,今雖時局艱難,豈能以殘年侍奉逆賊?凡投敵者,嚴懲不貸,株連九族!”
彼時,秦良玉雖已屆古稀,威望猶存,令叛軍首領繞道而行,不敢近其防區半步。遺憾的是,明朝國運已如風中殘燭。
李自成占領北京,崇禎帝自縊,清軍順勢入主中原,朝代更迭接踵而至。
南明兩帝,隆武與永曆,相繼冊封秦良玉為“忠貞侯”及“鎮東將軍”,寄望她能扭轉乾坤,蕩平亂世。
無奈,英雄已近暮年。
七十五歲那年,秦良玉因病逝世,隨她而去的是那段波瀾壯闊的家國歲月,但她的英名被永遠鐫刻於史冊之中。】
天幕之上,四首詩緩緩顯現:
學就西川八陣圖,鴛鴦袖裏握兵符。由來巾幗甘心受,何必將軍是丈夫。
蜀錦征袍自翦成,桃花馬上請長纓。世間多少奇男子,誰肯沙場萬裏行!
露宿風餐誓不辭,飲將鮮血代胭脂。凱歌馬上清平曲,不是昭君出塞時。
憑將箕帚掃匈奴,一派歡聲動地唿。試看他年麟閣上,丹青先畫美人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