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泰山封禪終結者
開局:老祖宗們集體震驚 作者:清風刀客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說實話,相比某些宋朝皇帝,趙光義還不算太差,他起碼還敢打,不論結果如何他總是想贏的。】
趙光義一點也沒因為秦淩雪的誇讚而高興,他就想知道自己的後台變成何種樣子。
【泰山封禪,本是古代帝王取得重大成就時舉行的封禪祭祀活動。
宋之前秦始皇嬴政、漢武帝劉徹、漢光武帝劉秀、漢章帝劉炟、漢安帝劉祜、隋文帝楊堅、唐高宗李治、唐玄宗李隆基都正式在泰山舉行國封禪大典。
雖然李隆基有點拉胯,但人家起碼創造過古代曆史上最輝煌的盛世。
而宋以後,所有帝王無論做出如何功績,好比明太祖朱元璋驅逐韃虜、恢複中華,明成祖天子守國門、郡王死社稷,都無人再去泰山封禪,就連旅遊狂魔乾隆都懶得在泰山封禪。
這都源於一個人的‘豐功偉績’,他就是宋真宗趙恆。】
朱元璋嘴角壓不住的抽搐,‘封禪是不可能封禪的,這輩子都不可能封禪!’
【這樣從宋遼澶淵之戰開始說起。
望都之戰後,遼經常以遊騎對宋實施騷擾,遼宋雙方都在修繕城堡,加固防禦,防止對方的襲擊。
遼軍之騷擾偵察行動,引起了宋廷的高度警惕。
景德元年九月,多次收到遼軍正向邊境前進消息的趙恆詢問宰輔何時親征為好,宰相寇準建議及早出發,但在宰相畢士安、樞密使王繼英的勸諫下,親征時間被推遲。
隨即,趙恆又向河北駐軍及鄉兵、邊民分別頒布了動員詔書,做好必要的應戰準備。
閏九月,遼聖宗與承天太後蕭綽以收複瓦橋關失地為名,親率領二十萬大軍南下,宋遼在宋緣邊各地陸續發生戰鬥。
此時警報一夜五傳,趙恆問計於群臣。
當時,參知政事王欽若主張遷都升州,蜀人、簽署樞密院事陳堯叟主張遷都益州,寇準厲聲反對。
當時,告急的邊報一日數次不斷送到京城,寇準有意扣下,等積到相當數量,才一次轉呈給趙恆。
趙恆見全是告急邊報,便問宰相該如何。
寇準認為隻有立即禦駕親征,畢士安也同意馬上動身。
十一月二十日,趙恆從開封出發,並命李繼隆、石保吉擔任駕前排陣使。
行至半途,傳來東京留守趙元份暴死的驛報,趙恆便命隨行的參知政事王旦趕迴去負責留守東京。
十一月二十二日,趙恆趕到韋城。
當時瀛州保衛戰勝負未知,王超軍未能按趙恆的命令南下接應。
對於是否繼續北行,趙恆猶豫不決。
寇準極力諫言繼續前進,殿前都指揮使高瓊、帶禦器械王應昌也表態支持寇準,趙恆這才打消迴撤的念頭。
正在宋廷內部討論親征之事時,遼軍繼承鹹平年間的戰略,不攻邊城,竭力縱深,在趙恆本人尚未抵達澶州時,遼軍主力已先開到澶州城下。
遼軍主帥蕭撻凜在澶州前線被宋軍以床子弩射殺,遼軍士氣大挫。
十一月二十五日,趙恆抵達澶州南城。
趙恆到達南城後想留在南城,有些人也勸趙恆留在南城,因為南城大而北城小,且南城比北城安全。
寇準力勸趙恆到北城親臨前沿,高瓊也勸趙恆到北城,並且不等他表態,就催促衛士們護送趙恆前進。
趙恆終於同意去北城,但走到河邊,趙恆又開始猶豫,經高瓊再次勸說,他才過河。
趙恆登上北城城樓,打起黃龍旗、張起黃傘,城下宋軍官兵遠遠望見,立即高唿萬歲,士氣大振。
趙恆從城樓上下來,又慰問了駐城官兵,當夜,趙恆迴到南城。
此後,趙恆再次親往北城,對宋軍官兵鼓舞很大。
趙恆在澶州,大約一直顯得情緒緊張。
早在親征之前,寇準就將王欽若調開,以防他動搖趙恆的信心。
到達澶州後,為了穩定趙恆的情緒,寇準又整日聚集宴飲,以示鎮靜。
與之前的曆次戰役不同,自出兵伊始,遼聖宗與蕭太後便經宋降將王繼忠之手,與趙恆通信討論議和之事,其信“詞甚懇激”。
但因趙恆不答應遼國索要關南土地的要求,因此和談在澶淵之戰初期並沒有取得實質性的進展。
年底,趙恆基於遼方軍事進攻不順、數次請求和議,以及宋朝與遼交戰已久、互有勝負的情況下,不敢冒險再戰,於是對和議作積極響應,派出右班殿直、鄜延路走馬承受公事曹利用與遼朝議和。
但曹利用抵達大名後,卻被懷疑遼朝議和誠意的天雄軍守臣留下。
不久後,王繼忠分幾個途徑送信給趙恆,說明遼帝已同意議和,但宋朝的使者卻至今未到。
幾經波折後,趙恆仍決定派曹利用出使。
經過曹利用和遼朝使者的一再討價還價,兩國製定了如下條約:
一、遼、宋為兄弟之國,宋為兄,宋尊蕭太後為叔母,後世仍以世侄論,使者定期互訪。
二、以白溝河為國界,雙方撤兵。遼歸還宋遂城及瀛、莫二州。此後凡有越界盜賊逃犯,彼此不得停匿。兩朝沿邊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創築隍城。
三、宋方每年向遼提供歲幣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至雄州交割。
四、雙方於邊境設置於榷場,開展互市貿易。
景德元年十二月七日,趙恆從澶州內遣使持盟約,與遼使一同赴城外遼營報聘;五天後,遼向宋迴致盟約,因媾和條款業已事先商議確定,故迴書格式主要是在引述宋方文字後發誓遵守,至此,澶淵之盟正式達成。】
【說到這裏我其實沒有感到意外,議和就議和,對於宋朝來說真的沒什麽,但接下來趙恆的操作就讓人大跌眼鏡。】
【澶淵之盟簽訂後,趙恆原以為這是一樁值得自豪的功業,很是得意,並對促成盟約的寇準十分敬佩。
景德三年二月,寇準以“無大臣體”而被罷相。
王欽若建議趙恆“封禪”,趙恆同意,但又擔心宰相王旦將會反對。
王欽若自告奮勇,自稱說服了王旦。
趙恆得知後,心裏還是不踏實,就把王旦召來宴飲,飲宴正酣時,命人取出酒來賜給王旦讓其帶迴同妻兒一同飲用。
王旦迴家後打開酒樽發現其中盛的全是美珠,隻得對即將到來的封祀沉默不言。
景德五年正月,趙恆向王旦、王欽若訴說,去年他見神人降臨,當有天書下降,剛才臣下奏稱左承天門屋南兔掛有黃帛,即是天降之書,隨後改當年為大中祥符元年。
決定在當年十月東封泰山,在一個半月的行程中,趙恆不僅帶著“天書”封祀天帝於泰山,禪祭地神於社首山,又去曲阜祭祀孔子。】
【也是大無語,要是沒有封禪之事,趙恆在宋朝皇帝中還能排到中上吧,畢竟他還敢打。】
趙匡胤額頭青筋直跳,就這鳥玩意都能拍到他大宋中上?怎麽一說大宋就讓他血壓飆升、頭腦發暈。
【老祖宗們,今天的直播就到這裏,我們明天見。】
趙光義一點也沒因為秦淩雪的誇讚而高興,他就想知道自己的後台變成何種樣子。
【泰山封禪,本是古代帝王取得重大成就時舉行的封禪祭祀活動。
宋之前秦始皇嬴政、漢武帝劉徹、漢光武帝劉秀、漢章帝劉炟、漢安帝劉祜、隋文帝楊堅、唐高宗李治、唐玄宗李隆基都正式在泰山舉行國封禪大典。
雖然李隆基有點拉胯,但人家起碼創造過古代曆史上最輝煌的盛世。
而宋以後,所有帝王無論做出如何功績,好比明太祖朱元璋驅逐韃虜、恢複中華,明成祖天子守國門、郡王死社稷,都無人再去泰山封禪,就連旅遊狂魔乾隆都懶得在泰山封禪。
這都源於一個人的‘豐功偉績’,他就是宋真宗趙恆。】
朱元璋嘴角壓不住的抽搐,‘封禪是不可能封禪的,這輩子都不可能封禪!’
【這樣從宋遼澶淵之戰開始說起。
望都之戰後,遼經常以遊騎對宋實施騷擾,遼宋雙方都在修繕城堡,加固防禦,防止對方的襲擊。
遼軍之騷擾偵察行動,引起了宋廷的高度警惕。
景德元年九月,多次收到遼軍正向邊境前進消息的趙恆詢問宰輔何時親征為好,宰相寇準建議及早出發,但在宰相畢士安、樞密使王繼英的勸諫下,親征時間被推遲。
隨即,趙恆又向河北駐軍及鄉兵、邊民分別頒布了動員詔書,做好必要的應戰準備。
閏九月,遼聖宗與承天太後蕭綽以收複瓦橋關失地為名,親率領二十萬大軍南下,宋遼在宋緣邊各地陸續發生戰鬥。
此時警報一夜五傳,趙恆問計於群臣。
當時,參知政事王欽若主張遷都升州,蜀人、簽署樞密院事陳堯叟主張遷都益州,寇準厲聲反對。
當時,告急的邊報一日數次不斷送到京城,寇準有意扣下,等積到相當數量,才一次轉呈給趙恆。
趙恆見全是告急邊報,便問宰相該如何。
寇準認為隻有立即禦駕親征,畢士安也同意馬上動身。
十一月二十日,趙恆從開封出發,並命李繼隆、石保吉擔任駕前排陣使。
行至半途,傳來東京留守趙元份暴死的驛報,趙恆便命隨行的參知政事王旦趕迴去負責留守東京。
十一月二十二日,趙恆趕到韋城。
當時瀛州保衛戰勝負未知,王超軍未能按趙恆的命令南下接應。
對於是否繼續北行,趙恆猶豫不決。
寇準極力諫言繼續前進,殿前都指揮使高瓊、帶禦器械王應昌也表態支持寇準,趙恆這才打消迴撤的念頭。
正在宋廷內部討論親征之事時,遼軍繼承鹹平年間的戰略,不攻邊城,竭力縱深,在趙恆本人尚未抵達澶州時,遼軍主力已先開到澶州城下。
遼軍主帥蕭撻凜在澶州前線被宋軍以床子弩射殺,遼軍士氣大挫。
十一月二十五日,趙恆抵達澶州南城。
趙恆到達南城後想留在南城,有些人也勸趙恆留在南城,因為南城大而北城小,且南城比北城安全。
寇準力勸趙恆到北城親臨前沿,高瓊也勸趙恆到北城,並且不等他表態,就催促衛士們護送趙恆前進。
趙恆終於同意去北城,但走到河邊,趙恆又開始猶豫,經高瓊再次勸說,他才過河。
趙恆登上北城城樓,打起黃龍旗、張起黃傘,城下宋軍官兵遠遠望見,立即高唿萬歲,士氣大振。
趙恆從城樓上下來,又慰問了駐城官兵,當夜,趙恆迴到南城。
此後,趙恆再次親往北城,對宋軍官兵鼓舞很大。
趙恆在澶州,大約一直顯得情緒緊張。
早在親征之前,寇準就將王欽若調開,以防他動搖趙恆的信心。
到達澶州後,為了穩定趙恆的情緒,寇準又整日聚集宴飲,以示鎮靜。
與之前的曆次戰役不同,自出兵伊始,遼聖宗與蕭太後便經宋降將王繼忠之手,與趙恆通信討論議和之事,其信“詞甚懇激”。
但因趙恆不答應遼國索要關南土地的要求,因此和談在澶淵之戰初期並沒有取得實質性的進展。
年底,趙恆基於遼方軍事進攻不順、數次請求和議,以及宋朝與遼交戰已久、互有勝負的情況下,不敢冒險再戰,於是對和議作積極響應,派出右班殿直、鄜延路走馬承受公事曹利用與遼朝議和。
但曹利用抵達大名後,卻被懷疑遼朝議和誠意的天雄軍守臣留下。
不久後,王繼忠分幾個途徑送信給趙恆,說明遼帝已同意議和,但宋朝的使者卻至今未到。
幾經波折後,趙恆仍決定派曹利用出使。
經過曹利用和遼朝使者的一再討價還價,兩國製定了如下條約:
一、遼、宋為兄弟之國,宋為兄,宋尊蕭太後為叔母,後世仍以世侄論,使者定期互訪。
二、以白溝河為國界,雙方撤兵。遼歸還宋遂城及瀛、莫二州。此後凡有越界盜賊逃犯,彼此不得停匿。兩朝沿邊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創築隍城。
三、宋方每年向遼提供歲幣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至雄州交割。
四、雙方於邊境設置於榷場,開展互市貿易。
景德元年十二月七日,趙恆從澶州內遣使持盟約,與遼使一同赴城外遼營報聘;五天後,遼向宋迴致盟約,因媾和條款業已事先商議確定,故迴書格式主要是在引述宋方文字後發誓遵守,至此,澶淵之盟正式達成。】
【說到這裏我其實沒有感到意外,議和就議和,對於宋朝來說真的沒什麽,但接下來趙恆的操作就讓人大跌眼鏡。】
【澶淵之盟簽訂後,趙恆原以為這是一樁值得自豪的功業,很是得意,並對促成盟約的寇準十分敬佩。
景德三年二月,寇準以“無大臣體”而被罷相。
王欽若建議趙恆“封禪”,趙恆同意,但又擔心宰相王旦將會反對。
王欽若自告奮勇,自稱說服了王旦。
趙恆得知後,心裏還是不踏實,就把王旦召來宴飲,飲宴正酣時,命人取出酒來賜給王旦讓其帶迴同妻兒一同飲用。
王旦迴家後打開酒樽發現其中盛的全是美珠,隻得對即將到來的封祀沉默不言。
景德五年正月,趙恆向王旦、王欽若訴說,去年他見神人降臨,當有天書下降,剛才臣下奏稱左承天門屋南兔掛有黃帛,即是天降之書,隨後改當年為大中祥符元年。
決定在當年十月東封泰山,在一個半月的行程中,趙恆不僅帶著“天書”封祀天帝於泰山,禪祭地神於社首山,又去曲阜祭祀孔子。】
【也是大無語,要是沒有封禪之事,趙恆在宋朝皇帝中還能排到中上吧,畢竟他還敢打。】
趙匡胤額頭青筋直跳,就這鳥玩意都能拍到他大宋中上?怎麽一說大宋就讓他血壓飆升、頭腦發暈。
【老祖宗們,今天的直播就到這裏,我們明天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