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秦淮河畔的風雲
大明:寧願被人遺忘的大明皇孫 作者:火山島祝心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朱懷麵帶微笑,目光掃過在場的眾人,最後落在了黃子澄的身上,輕聲說道:“我說完了,你呢?國子監黃夫子,應當不會比我差,給他們也說說。不要實磨不響空磨響,一瓶不滿半瓶搖。”
黃子澄被朱懷的言辭所逼,心中暗自焦急。他的臉色在陽光的映襯下愈發紅潤,猶如盛開的桃花,羞愧難當。黃子澄本是一位博學多才的國子監教授,但麵對朱懷的挑戰,他卻有些不知所措。
“朱兄,你的詞句真是高亢激昂,令人心馳神往。”黃子澄微微頷首,努力讓自己鎮定下來,“我不過是個教書匠,何敢與君相提並論?”
“教書匠?黃夫子可不是如此謙虛。”朱懷笑道,“你在國子監傳道授業,教導無數弟子,難道就不能為我們這些朋友獻上一段嗎?”
周圍的文人們紛紛點頭,紛紛表示期待。黃子澄心中雖然緊張,但也感受到一絲溫暖,似乎這份期待在鼓勵他。於是,他深吸一口氣,努力平複心緒,緩緩開口:
“既然朱兄如此期待,那我便試試。”黃子澄略顯猶豫,但目光堅定,開始吟誦:“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他的話音剛落,便引來一陣輕聲的讚歎,周圍的文人紛紛豎起大拇指,表示讚同。朱懷臉上露出滿意的笑容,看來黃子澄的才華並未被他低估。
“好!好!黃夫子的詞句,字字珠璣,真乃一代風流!”朱懷興奮地拍手稱讚,“你我皆是文人,何不借此良機,暢談一番?”
黃子澄的心情漸漸放鬆,看到朱懷的熱情,心中也燃起了幾分鬥誌:“朱兄所言極是,既然我們在此聚會,不如談談詩詞、道理,抑或是世事,如何?”
“正合我意。”朱懷微微一笑,眼中閃爍著智慧的光芒,“那麽,我先問你,黃夫子,你對當今的治國之道有何見解?”
黃子澄思索片刻,緩緩說道:“治國之道,首在於德。君主應以德行感化百姓,施行仁政,方能長治久安。古人雲:‘德不孤,必有鄰’,這便是明理之道。”
“言之有理。”朱懷點頭稱讚,“但在如今這個時代,光有德行似乎還不夠,如何才能兼顧德與才呢?”
“確實如此。”黃子澄認真思考,“在德行之上,才幹同樣重要。一個君主若無才幹,縱使德行再高,也難以治理國家。我們可以借鑒古代賢君的治國理念,結合當今的實際情況,尋求平衡。”
“你我皆是文人,如何能不談才華?”朱懷突然轉過話題,微微一笑,“黃夫子,你可曾聽聞那位年輕的才子李時中?”
“李時中?”黃子澄一愣,隨即點頭,“聽聞他才華橫溢,頗受人們推崇,乃是當今文壇的翹楚。”
“正是如此。”朱懷目光閃爍,似乎在思索著什麽,“我聽聞他最近在京城的詩會上一展風采,聲名遠播,若有機會,真想與他一較高下。”
“你若真想一較高下,不妨邀請他來此共聚。”黃子澄提議道,“如此一來,或許能激發出更精彩的詩詞。”
“這是個好主意。”朱懷興奮地點頭,“我定會去請他來。黃夫子,若他真來,咱們可要好好較量一番。”
就在這時,畫舫的船頭突然傳來一陣喧鬧聲,幾位身著華服的公子哥走了上來,打斷了他們的談話。為首的一位公子,麵容俊朗,氣度不凡,正是李時中。
“諸位兄台,真是巧合,今日竟在此相聚。”李時中微微一笑,目光在眾人身上掃過,最後落在朱懷和黃子澄身上。
“李公子,果然是風采卓絕。”朱懷迎上前去,恭敬地拱手道,“我正想請你來此共襄盛舉,沒想到你竟然主動來了。”
“朱兄過獎了。”李時中微微一笑,顯得謙遜而自信,“我正好路過此地,聽聞諸位文人雅士在此聚會,便想前來一見。”
黃子澄見李時中到來,心中暗自思索,若能與他一較高下,定能激發出更多的靈感。他站起身,微微一禮:“李公子,既然你在此,不如一同吟詩作對,如何?”
“這正是我所期待的。”李時中目光一亮,笑著迴應,“不知黃夫子可有題目?”
“我想以‘春’為題,如何?”黃子澄提議,心中暗自期待。
“好,春意盎然,正是吟詠之時。”李時中點頭,目光中透著幾分興奮。
於是,幾位文人紛紛圍攏過來,準備聆聽他們的對決。朱懷站在一旁,心中默默為兩位才子加油。他知道,這將是一場精彩的較量。
黃子澄沉思片刻,先開口吟道:“春風拂麵花自開,柳垂千絲似人來。桃花流水窅然去,輕舟已過萬重山。”
李時中微微一愣,隨即展顏一笑,迴應道:“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白雲蒼狗隨風去,明月何曾照我迴。”
周圍的文人紛紛發出讚歎聲,氣氛愈加熱烈。朱懷在一旁默默鼓掌,心中為兩位才子的才華感到自豪。
“李公子果然才思敏捷,黃夫子也不甘示弱,真是美妙的對吟。”朱懷欣然說道,心中暗想,若能將這樣的聚會常態化,定能激發出更多的文化火花。
“我等雖為文人,但也應當關注時事,談論國事。”黃子澄突然轉變話題,目光嚴肅,“如今朝廷動蕩,民生困苦,作為士人,我們更應有所作為。”
“黃夫子所言極是。”李時中認真點頭,“我們身為文人,理應以文會友,以文治國。若能將我們的才華運用到治國理政之中,或許能為國家出一份力。”
“正是如此。”朱懷也附和道,“文人不僅要吟詩作對,更要關注國家大事,關心民生疾苦。”
“我等雖無權無勢,但言辭之力不可小覷。”黃子澄語氣堅定,“我們應當以自己的方式,為國家出謀劃策。”
李時中微微一笑,眼中閃爍著光芒:“若能借助這次聚會,集思廣益,或許能為朝廷獻上幾條良策。”
“這是個好主意。”朱懷點頭讚同,“我們可以將這些想法整理成文,呈遞給朝廷。”
“我願意參與其中。”黃子澄目光堅定,心中湧起一股熱情,“文人之責,豈能置身事外?”
“我也是。”李時中笑道,“既然我們聚在一起,便應當有所作為。
酒樓內,文人雅士雲集,吟詩作對之聲此起彼伏,氣氛熱烈。朱懷身材修長,麵容清秀,氣質儒雅;孔訥則身材魁梧,性格豪放,常以直言著稱;而黃子澄則顯得有些瘦弱,臉上總掛著一絲憂鬱,內心卻懷有一腔抱負。
“孔兄,聽說你最近在研究《易經》,可否賜教?”朱懷微笑著問道,眼中閃爍著對知識的渴望。
孔訥一拍桌子,豪氣幹雲地說道:“朱兄,易經乃是宇宙之道,講究陰陽變化,豈能一言以蔽之?我最近在思考其中的‘變’字,感覺這不僅是對事物變化的描述,更是對人生的深刻啟示!”
“你這番話,倒讓我想起了《道德經》中的一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其實,‘變’與‘道’是相輔相成的。”黃子澄此時也插嘴道,雖然聲音略顯微弱,但其中的堅定卻不容忽視。
“哈哈,黃兄,你這道理說得好,但我看你似乎有些心不在焉。”孔訥調侃道,眼中閃過一絲狡黠。
“我……我隻是思考太多,腦子有些亂。”黃子澄微微一愣,麵露窘迫之色,心中卻暗自不甘。
朱懷見狀,連忙打圓場:“孔兄,黃兄的學識不容小覷,咱們不妨來一場論辯,如何?”
“好啊,我倒想看看黃子澄究竟有多少本事!”孔訥興致勃勃,眼中閃爍著挑釁的光芒。
“你們別太過火,學問之道在於探討,切莫傷了和氣。”朱懷試圖勸解,心中卻隱隱覺得事情會朝著不好的方向發展。
“我不怕!”黃子澄鼓起勇氣,目光堅定,“請問孔兄,你認為‘變’的本質是什麽?”
孔訥嘴角微微一勾,顯得頗為自信:“‘變’者,變化也。變化乃是事物發展的必然,古今中外,皆是如此。你看那春夏秋冬,日月星辰,豈不是變化無常?”
“變化雖常,但其中卻有規律可循。”黃子澄迴應道,聲音漸漸提高,“就如同人心,雖有波動,但內心的信念卻能指引方向。”
“哈哈,黃子澄,你這話倒是有些道理,但你可曾想過,信念本身也會隨著環境而改變?”孔訥挑釁地問道,眼中閃爍著得意的光芒。
“那又如何?難道我們就要隨波逐流,任由外界的變化來左右我們嗎?”黃子澄的聲音越來越高,臉上泛起一抹紅暈。
“你這是自欺欺人!”孔訥冷笑道,“你可知道,多少人為了追求理想而喪失了自我?你不過是個書生,何必如此執著?”
這番話如同一記重錘,重重擊打在黃子澄的心上。他的臉色瞬間變得蒼白,心中湧起一陣不甘與羞愧,仿佛被全場的目光所包圍。
“你……你別說了。”黃子澄低下頭,心中一陣苦澀,眼前的景象開始模糊。
“怎麽?難道你怕了?”孔訥趁機加大了攻擊的力度,周圍的眾人開始竊竊私語,嘲笑的目光不斷投向黃子澄。
“我……我不是怕,隻是……”黃子澄的聲音越來越小,最終無法再繼續下去,心中一陣暈眩,整個人仿佛失去了力氣,向後倒去。
“黃兄!”朱懷見狀,連忙起身,奔向黃子澄,試圖將他扶住。
“真是個無用之人,居然在這種場合暈倒!”孔訥冷冷地說道,語氣中滿是嘲諷。
“你這人怎麽能如此無情?”朱懷憤怒地迴頭,目光如炬,直視孔訥。
“無情?我不過是說了實話罷了。難道要我對他虛情假意?”孔訥毫不在意,繼續自顧自地飲酒。
朱懷心中憤懣不已,黃子澄的身影在他眼中逐漸模糊,仿佛在這個瞬間,黃子澄承受的壓力與孤獨全都化為一股無形的力量,湧上心頭。
“你們別爭了,趕緊把黃兄扶起來。”朱懷一邊說著,一邊將黃子澄的身體輕輕扶起,臉上滿是關切之色。
“我看他根本就是裝的,根本不值得你如此在意。”孔訥不屑地撇了撇嘴,心中暗自得意。
“你這人真是無情!”朱懷氣憤不已,心中暗想,孔訥如此無情,難道真的是因為他心中對黃子澄的嫉妒?
此時,黃子澄緩緩恢複了意識,睜開眼睛,看到朱懷關切的目光,心中一陣感動。“朱兄,我……我沒事。”他勉強擠出一絲微笑,盡量讓自己看起來鎮定。
“你可千萬別逞強,剛才你可是暈倒了。”朱懷語氣溫柔,目光中滿是擔憂。
“我……我隻是有些不適。”黃子澄低下頭,心中卻暗自思索,孔訥的嘲諷是否真如他所說的那樣。
“你看,這種場合,若是再暈倒,豈不是更丟人?”孔訥冷笑道,顯得毫不在意。
“孔兄,若你再如此無禮,我可不客氣了!”朱懷怒火中燒,目光如刀,直逼孔訥。
“好啊,我就等著你來不客氣。”孔訥毫不畏懼,挑釁的目光與朱懷對視,仿佛在這一瞬間,空氣中都彌漫著火藥味。
“夠了!”黃子澄突然打斷了兩人的爭執,聲音堅定而有力,“孔兄,你的言辭讓我感到失望,但我不會因此而退縮。無論外界如何,我都會堅持自己的信念!”
朱懷一愣,隨即感到黃子澄的決心,心中不禁為之感動。他知道,黃子澄並非如孔訥所說的那般脆弱,而是一個有著堅定信念的青年。
“好,黃兄,我支持你!”朱懷微微一笑,心中暗自欣慰。
“哼,真是個天真的人!”孔訥冷哼一聲,心中雖有不屑,但也意識到自己或許言重了。
宴會在此時陷入了一種微妙的平靜,眾人開始低聲討論,氣氛逐漸緩和。朱懷與黃子澄的友誼在這一刻顯得愈發珍貴,而孔訥則在心中暗自反思,是否自己的言辭過於尖銳。
“我想,我需要重新審視自己。”孔訥心中默念,眼神漸漸柔和下來。
就在這時,酒樓的門口走進了一位身著青衫的年輕書生,手中握著一卷書卷,麵容清秀,神態自若。他走上前來,微微一笑:“諸位,聽聞此地文人聚集,不知可否與諸位共論一番?”
“你是誰?”孔訥冷冷地問道,眼中閃過一絲警惕。
“在下名叫李明,專研儒道之學,今日特來請教各位。”年輕書生淡然一笑,目光中透著自信。
“李明?我聽說過你,你在學術上頗有建樹。”朱懷恍若見到救星,連忙邀請道,“快請坐,正好我們在討論‘變’與‘道’的關係。”
“變與道,乃是宇宙的法則,二者之間的關係極為複雜。”李明微微一笑,坐下後,目光在眾人之間掃過,仿佛在評估每個人的反應。
“你認為二者之間有何關聯?”黃子澄迫不及待地問道,心中燃起了新的希望。
“變者,乃是道之體現。道是無形的,變化是有形的,二者相輔相成。”李明認真地說道,語氣中透著深邃的智慧。
“這番話說得極好!”朱懷讚同地點頭,心中暗自欽佩。
孔訥卻仍舊保持著一絲懷疑:“可你如何證明這一點?”
李明微微一笑,目光如炬:“我們可以從自然界的變化入手,四季輪迴、日月交替,皆是道的顯現。若無道,何來變化?”
“你說得對,確實如此。”黃子澄的眼中閃過一絲光芒,心中漸漸燃起了鬥誌。
“我明白了,原來‘變’與‘道’之間的關係如此密切。”朱懷感慨道,心中暗自思索。
“可惜,有些人隻懂得表麵,而不懂得其中的深意。”孔訥冷冷地說道,語氣中透著一絲不屑。
“孔兄,你的見解或許有失偏頗。”李明淡淡一笑,目光中透著一絲堅定,“我們應當以開放的心態去探討,而不是以偏見去限製他人。”
孔訥微微一愣,心中不禁生出一絲疑惑。李明的言辭雖然溫和,卻直擊要害,讓他感受到了一種無形的壓力。
“我覺得李兄說得對,學術之道在於交流,而非爭鬥。”朱懷讚同地點頭,心中暗自感慨,若是能與李明深入探討,定能受益匪淺。
“我願意聽聽李兄的見解。”黃子澄也主動表示,心中暗自鼓勵自己,決不能再退縮。
“好,那我們就從‘變’字談起。”李明微微一笑,語氣中透著自信,“‘變’者,乃是事物發展的必然,古今中外皆是如此。但其中的規律卻是我們需要去探討的。”
謹身殿內,朱元璋正在案前翻閱文件,神情凝重。
朱元璋抬頭,目光掃過窗外,雪花如柳絮般飄落,心中不禁感慨:“這大明江山,雖已穩固,但內外之事仍需謹慎處理。”他轉身,見身邊的侍衛李景輝恭敬地立著,便問道:“李景輝,江夏侯抄家之事,查得如何?”
李景輝微微躬身,答道:“迴陛下,江夏侯與賊寇勾結,私吞朝廷財物,現已查明屬實。奴才已將其家產悉數抄沒,現正準備送往庫房。”
朱元璋點了點頭,臉上露出一絲滿意的神情:“做得不錯。賊寇之事,絕不能姑息。你繼續監督此事,務必嚴加處理。”
李景輝應聲道:“是,陛下。”
**此時,朱懷走了進來,臉上掛著笑容,手中捧著一卷書卷。**
朱懷恭敬地行禮:“父皇,兒臣有一事相告,想必能讓您開心。”
朱元璋抬起頭,眼中閃過一絲好奇:“你這小子,竟然還有能讓我開心的事?快說來聽聽。”
朱懷展卷而讀,聲音清朗:“父皇,今日在書院中,弟子們吟誦《沁園春·雪》,其詞句意氣風發,正是您當年氣吞山河之誌。”
朱元璋聽罷,心中一震,微微一笑:“哦?來,給我吟一遍。”
朱懷朗聲吟誦:
“北國風光,千裏冰封,萬裏雪飄。
望長安於日下,目吳宮在雲間。
天涯何處無芳草,萍蹤何必惆悵。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朱元璋聽罷,心中豪情萬丈,仿佛看見了當年他披荊斬棘,開創大明的壯麗場景。他輕聲道:“這首詞,確實氣吞山河,正合我意。雪中吟誦,正是我心之所向。”
朱懷見父皇如此高興,繼續說道:“父皇,您在書院之上,教導弟子們要有誌氣,今日弟子們皆以您為榜樣,發誓要為國效力,弘揚文治。”
朱元璋心中感慨,長歎一聲:“我這一生,雖曆經艱辛,但為國為民之心從未改變。希望你們這些年輕人,能繼承這份責任。”
朱懷點頭,眼中閃爍著光芒:“父皇放心,兒臣定不負所望。”
這時,李景輝突然插話道:“陛下,外麵雪景如畫,不如您出門走一走,散散心。”
朱元璋沉吟片刻,最終點頭:“好,正好借此機會,欣賞一下這雪景。”
三人走出謹身殿,朱元璋站在殿前,俯瞰白雪皚皚的世界,心中一片開闊。
朱元璋感慨道:“雪花如同我大明的未來,雖白茫茫一片,卻又純潔無瑕,象征著我們要將這片土地治理得如同這雪一般,清明無瑕。”
朱懷附和:“父皇所言極是,兒臣常想,如何才能讓百姓安居樂業,讓這大明長治久安。”
朱元璋微微一笑,目光深邃:“治國之道,首在於德。德行之下,方能得民心。你要多讀書,廣納百家之言,才能有所作為。”
李景輝在一旁靜靜聆聽,心中默默記下朱元璋的教誨。
朱元璋突然抬頭,目光投向遠方的秦淮河,雪花飄落在他的肩頭,仿佛給他披上了一層白色的輕紗。他輕聲吟誦:
“雪落無聲,天地一色,唯我獨立於此,何懼風霜?”
朱懷聽罷,心中激蕩,隨即接道:“願為父皇分憂,共同守護這片江山。”
李景輝見此,心中也湧起一股豪情,心想:“為國為民,豈能後退!”
朱元璋滿意地點頭,繼續說道:“年輕人,要有抱負,切不可安於現狀。要勇於追求理想,才能成就大業。”
朱懷鄭重其事地點頭:“兒臣定當銘記於心,勇往直前。”
此時,雪越下越大,白色的世界仿佛將一切都覆蓋,朱元璋的心中卻是熱血沸騰。
“走吧,咱們去書院,看看那些年輕人的風采。”朱元璋說著,帶著朱懷和李景輝朝書院走去。
書院外,學子們正聚集在一起,或吟誦,或討論,熱鬧非凡。朱元璋走進書院,頓時吸引了眾人的目光。
“見過陛下!”眾學子齊聲行禮,聲音洪亮,氣勢如虹。
朱元璋微微一笑,目光掃過這些年輕的麵孔:“你們今日所學,可有心得?”
一名學子站出來,恭敬地答道:“迴陛下,弟子們正在討論治國理政之道,願意請教陛下。”
“那你們說,治國之道,首要何事?”朱元璋問道。
另一名學子答道:“弟子認為,治國之道,首在於德,德行能感化百姓,方能安國。”
朱元璋欣然道:“說得不錯,德行乃治國之本。你們要時刻銘記,君子之德,乃為國之根基。”
學子們紛紛點頭,表示認同。
黃子澄被朱懷的言辭所逼,心中暗自焦急。他的臉色在陽光的映襯下愈發紅潤,猶如盛開的桃花,羞愧難當。黃子澄本是一位博學多才的國子監教授,但麵對朱懷的挑戰,他卻有些不知所措。
“朱兄,你的詞句真是高亢激昂,令人心馳神往。”黃子澄微微頷首,努力讓自己鎮定下來,“我不過是個教書匠,何敢與君相提並論?”
“教書匠?黃夫子可不是如此謙虛。”朱懷笑道,“你在國子監傳道授業,教導無數弟子,難道就不能為我們這些朋友獻上一段嗎?”
周圍的文人們紛紛點頭,紛紛表示期待。黃子澄心中雖然緊張,但也感受到一絲溫暖,似乎這份期待在鼓勵他。於是,他深吸一口氣,努力平複心緒,緩緩開口:
“既然朱兄如此期待,那我便試試。”黃子澄略顯猶豫,但目光堅定,開始吟誦:“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他的話音剛落,便引來一陣輕聲的讚歎,周圍的文人紛紛豎起大拇指,表示讚同。朱懷臉上露出滿意的笑容,看來黃子澄的才華並未被他低估。
“好!好!黃夫子的詞句,字字珠璣,真乃一代風流!”朱懷興奮地拍手稱讚,“你我皆是文人,何不借此良機,暢談一番?”
黃子澄的心情漸漸放鬆,看到朱懷的熱情,心中也燃起了幾分鬥誌:“朱兄所言極是,既然我們在此聚會,不如談談詩詞、道理,抑或是世事,如何?”
“正合我意。”朱懷微微一笑,眼中閃爍著智慧的光芒,“那麽,我先問你,黃夫子,你對當今的治國之道有何見解?”
黃子澄思索片刻,緩緩說道:“治國之道,首在於德。君主應以德行感化百姓,施行仁政,方能長治久安。古人雲:‘德不孤,必有鄰’,這便是明理之道。”
“言之有理。”朱懷點頭稱讚,“但在如今這個時代,光有德行似乎還不夠,如何才能兼顧德與才呢?”
“確實如此。”黃子澄認真思考,“在德行之上,才幹同樣重要。一個君主若無才幹,縱使德行再高,也難以治理國家。我們可以借鑒古代賢君的治國理念,結合當今的實際情況,尋求平衡。”
“你我皆是文人,如何能不談才華?”朱懷突然轉過話題,微微一笑,“黃夫子,你可曾聽聞那位年輕的才子李時中?”
“李時中?”黃子澄一愣,隨即點頭,“聽聞他才華橫溢,頗受人們推崇,乃是當今文壇的翹楚。”
“正是如此。”朱懷目光閃爍,似乎在思索著什麽,“我聽聞他最近在京城的詩會上一展風采,聲名遠播,若有機會,真想與他一較高下。”
“你若真想一較高下,不妨邀請他來此共聚。”黃子澄提議道,“如此一來,或許能激發出更精彩的詩詞。”
“這是個好主意。”朱懷興奮地點頭,“我定會去請他來。黃夫子,若他真來,咱們可要好好較量一番。”
就在這時,畫舫的船頭突然傳來一陣喧鬧聲,幾位身著華服的公子哥走了上來,打斷了他們的談話。為首的一位公子,麵容俊朗,氣度不凡,正是李時中。
“諸位兄台,真是巧合,今日竟在此相聚。”李時中微微一笑,目光在眾人身上掃過,最後落在朱懷和黃子澄身上。
“李公子,果然是風采卓絕。”朱懷迎上前去,恭敬地拱手道,“我正想請你來此共襄盛舉,沒想到你竟然主動來了。”
“朱兄過獎了。”李時中微微一笑,顯得謙遜而自信,“我正好路過此地,聽聞諸位文人雅士在此聚會,便想前來一見。”
黃子澄見李時中到來,心中暗自思索,若能與他一較高下,定能激發出更多的靈感。他站起身,微微一禮:“李公子,既然你在此,不如一同吟詩作對,如何?”
“這正是我所期待的。”李時中目光一亮,笑著迴應,“不知黃夫子可有題目?”
“我想以‘春’為題,如何?”黃子澄提議,心中暗自期待。
“好,春意盎然,正是吟詠之時。”李時中點頭,目光中透著幾分興奮。
於是,幾位文人紛紛圍攏過來,準備聆聽他們的對決。朱懷站在一旁,心中默默為兩位才子加油。他知道,這將是一場精彩的較量。
黃子澄沉思片刻,先開口吟道:“春風拂麵花自開,柳垂千絲似人來。桃花流水窅然去,輕舟已過萬重山。”
李時中微微一愣,隨即展顏一笑,迴應道:“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白雲蒼狗隨風去,明月何曾照我迴。”
周圍的文人紛紛發出讚歎聲,氣氛愈加熱烈。朱懷在一旁默默鼓掌,心中為兩位才子的才華感到自豪。
“李公子果然才思敏捷,黃夫子也不甘示弱,真是美妙的對吟。”朱懷欣然說道,心中暗想,若能將這樣的聚會常態化,定能激發出更多的文化火花。
“我等雖為文人,但也應當關注時事,談論國事。”黃子澄突然轉變話題,目光嚴肅,“如今朝廷動蕩,民生困苦,作為士人,我們更應有所作為。”
“黃夫子所言極是。”李時中認真點頭,“我們身為文人,理應以文會友,以文治國。若能將我們的才華運用到治國理政之中,或許能為國家出一份力。”
“正是如此。”朱懷也附和道,“文人不僅要吟詩作對,更要關注國家大事,關心民生疾苦。”
“我等雖無權無勢,但言辭之力不可小覷。”黃子澄語氣堅定,“我們應當以自己的方式,為國家出謀劃策。”
李時中微微一笑,眼中閃爍著光芒:“若能借助這次聚會,集思廣益,或許能為朝廷獻上幾條良策。”
“這是個好主意。”朱懷點頭讚同,“我們可以將這些想法整理成文,呈遞給朝廷。”
“我願意參與其中。”黃子澄目光堅定,心中湧起一股熱情,“文人之責,豈能置身事外?”
“我也是。”李時中笑道,“既然我們聚在一起,便應當有所作為。
酒樓內,文人雅士雲集,吟詩作對之聲此起彼伏,氣氛熱烈。朱懷身材修長,麵容清秀,氣質儒雅;孔訥則身材魁梧,性格豪放,常以直言著稱;而黃子澄則顯得有些瘦弱,臉上總掛著一絲憂鬱,內心卻懷有一腔抱負。
“孔兄,聽說你最近在研究《易經》,可否賜教?”朱懷微笑著問道,眼中閃爍著對知識的渴望。
孔訥一拍桌子,豪氣幹雲地說道:“朱兄,易經乃是宇宙之道,講究陰陽變化,豈能一言以蔽之?我最近在思考其中的‘變’字,感覺這不僅是對事物變化的描述,更是對人生的深刻啟示!”
“你這番話,倒讓我想起了《道德經》中的一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其實,‘變’與‘道’是相輔相成的。”黃子澄此時也插嘴道,雖然聲音略顯微弱,但其中的堅定卻不容忽視。
“哈哈,黃兄,你這道理說得好,但我看你似乎有些心不在焉。”孔訥調侃道,眼中閃過一絲狡黠。
“我……我隻是思考太多,腦子有些亂。”黃子澄微微一愣,麵露窘迫之色,心中卻暗自不甘。
朱懷見狀,連忙打圓場:“孔兄,黃兄的學識不容小覷,咱們不妨來一場論辯,如何?”
“好啊,我倒想看看黃子澄究竟有多少本事!”孔訥興致勃勃,眼中閃爍著挑釁的光芒。
“你們別太過火,學問之道在於探討,切莫傷了和氣。”朱懷試圖勸解,心中卻隱隱覺得事情會朝著不好的方向發展。
“我不怕!”黃子澄鼓起勇氣,目光堅定,“請問孔兄,你認為‘變’的本質是什麽?”
孔訥嘴角微微一勾,顯得頗為自信:“‘變’者,變化也。變化乃是事物發展的必然,古今中外,皆是如此。你看那春夏秋冬,日月星辰,豈不是變化無常?”
“變化雖常,但其中卻有規律可循。”黃子澄迴應道,聲音漸漸提高,“就如同人心,雖有波動,但內心的信念卻能指引方向。”
“哈哈,黃子澄,你這話倒是有些道理,但你可曾想過,信念本身也會隨著環境而改變?”孔訥挑釁地問道,眼中閃爍著得意的光芒。
“那又如何?難道我們就要隨波逐流,任由外界的變化來左右我們嗎?”黃子澄的聲音越來越高,臉上泛起一抹紅暈。
“你這是自欺欺人!”孔訥冷笑道,“你可知道,多少人為了追求理想而喪失了自我?你不過是個書生,何必如此執著?”
這番話如同一記重錘,重重擊打在黃子澄的心上。他的臉色瞬間變得蒼白,心中湧起一陣不甘與羞愧,仿佛被全場的目光所包圍。
“你……你別說了。”黃子澄低下頭,心中一陣苦澀,眼前的景象開始模糊。
“怎麽?難道你怕了?”孔訥趁機加大了攻擊的力度,周圍的眾人開始竊竊私語,嘲笑的目光不斷投向黃子澄。
“我……我不是怕,隻是……”黃子澄的聲音越來越小,最終無法再繼續下去,心中一陣暈眩,整個人仿佛失去了力氣,向後倒去。
“黃兄!”朱懷見狀,連忙起身,奔向黃子澄,試圖將他扶住。
“真是個無用之人,居然在這種場合暈倒!”孔訥冷冷地說道,語氣中滿是嘲諷。
“你這人怎麽能如此無情?”朱懷憤怒地迴頭,目光如炬,直視孔訥。
“無情?我不過是說了實話罷了。難道要我對他虛情假意?”孔訥毫不在意,繼續自顧自地飲酒。
朱懷心中憤懣不已,黃子澄的身影在他眼中逐漸模糊,仿佛在這個瞬間,黃子澄承受的壓力與孤獨全都化為一股無形的力量,湧上心頭。
“你們別爭了,趕緊把黃兄扶起來。”朱懷一邊說著,一邊將黃子澄的身體輕輕扶起,臉上滿是關切之色。
“我看他根本就是裝的,根本不值得你如此在意。”孔訥不屑地撇了撇嘴,心中暗自得意。
“你這人真是無情!”朱懷氣憤不已,心中暗想,孔訥如此無情,難道真的是因為他心中對黃子澄的嫉妒?
此時,黃子澄緩緩恢複了意識,睜開眼睛,看到朱懷關切的目光,心中一陣感動。“朱兄,我……我沒事。”他勉強擠出一絲微笑,盡量讓自己看起來鎮定。
“你可千萬別逞強,剛才你可是暈倒了。”朱懷語氣溫柔,目光中滿是擔憂。
“我……我隻是有些不適。”黃子澄低下頭,心中卻暗自思索,孔訥的嘲諷是否真如他所說的那樣。
“你看,這種場合,若是再暈倒,豈不是更丟人?”孔訥冷笑道,顯得毫不在意。
“孔兄,若你再如此無禮,我可不客氣了!”朱懷怒火中燒,目光如刀,直逼孔訥。
“好啊,我就等著你來不客氣。”孔訥毫不畏懼,挑釁的目光與朱懷對視,仿佛在這一瞬間,空氣中都彌漫著火藥味。
“夠了!”黃子澄突然打斷了兩人的爭執,聲音堅定而有力,“孔兄,你的言辭讓我感到失望,但我不會因此而退縮。無論外界如何,我都會堅持自己的信念!”
朱懷一愣,隨即感到黃子澄的決心,心中不禁為之感動。他知道,黃子澄並非如孔訥所說的那般脆弱,而是一個有著堅定信念的青年。
“好,黃兄,我支持你!”朱懷微微一笑,心中暗自欣慰。
“哼,真是個天真的人!”孔訥冷哼一聲,心中雖有不屑,但也意識到自己或許言重了。
宴會在此時陷入了一種微妙的平靜,眾人開始低聲討論,氣氛逐漸緩和。朱懷與黃子澄的友誼在這一刻顯得愈發珍貴,而孔訥則在心中暗自反思,是否自己的言辭過於尖銳。
“我想,我需要重新審視自己。”孔訥心中默念,眼神漸漸柔和下來。
就在這時,酒樓的門口走進了一位身著青衫的年輕書生,手中握著一卷書卷,麵容清秀,神態自若。他走上前來,微微一笑:“諸位,聽聞此地文人聚集,不知可否與諸位共論一番?”
“你是誰?”孔訥冷冷地問道,眼中閃過一絲警惕。
“在下名叫李明,專研儒道之學,今日特來請教各位。”年輕書生淡然一笑,目光中透著自信。
“李明?我聽說過你,你在學術上頗有建樹。”朱懷恍若見到救星,連忙邀請道,“快請坐,正好我們在討論‘變’與‘道’的關係。”
“變與道,乃是宇宙的法則,二者之間的關係極為複雜。”李明微微一笑,坐下後,目光在眾人之間掃過,仿佛在評估每個人的反應。
“你認為二者之間有何關聯?”黃子澄迫不及待地問道,心中燃起了新的希望。
“變者,乃是道之體現。道是無形的,變化是有形的,二者相輔相成。”李明認真地說道,語氣中透著深邃的智慧。
“這番話說得極好!”朱懷讚同地點頭,心中暗自欽佩。
孔訥卻仍舊保持著一絲懷疑:“可你如何證明這一點?”
李明微微一笑,目光如炬:“我們可以從自然界的變化入手,四季輪迴、日月交替,皆是道的顯現。若無道,何來變化?”
“你說得對,確實如此。”黃子澄的眼中閃過一絲光芒,心中漸漸燃起了鬥誌。
“我明白了,原來‘變’與‘道’之間的關係如此密切。”朱懷感慨道,心中暗自思索。
“可惜,有些人隻懂得表麵,而不懂得其中的深意。”孔訥冷冷地說道,語氣中透著一絲不屑。
“孔兄,你的見解或許有失偏頗。”李明淡淡一笑,目光中透著一絲堅定,“我們應當以開放的心態去探討,而不是以偏見去限製他人。”
孔訥微微一愣,心中不禁生出一絲疑惑。李明的言辭雖然溫和,卻直擊要害,讓他感受到了一種無形的壓力。
“我覺得李兄說得對,學術之道在於交流,而非爭鬥。”朱懷讚同地點頭,心中暗自感慨,若是能與李明深入探討,定能受益匪淺。
“我願意聽聽李兄的見解。”黃子澄也主動表示,心中暗自鼓勵自己,決不能再退縮。
“好,那我們就從‘變’字談起。”李明微微一笑,語氣中透著自信,“‘變’者,乃是事物發展的必然,古今中外皆是如此。但其中的規律卻是我們需要去探討的。”
謹身殿內,朱元璋正在案前翻閱文件,神情凝重。
朱元璋抬頭,目光掃過窗外,雪花如柳絮般飄落,心中不禁感慨:“這大明江山,雖已穩固,但內外之事仍需謹慎處理。”他轉身,見身邊的侍衛李景輝恭敬地立著,便問道:“李景輝,江夏侯抄家之事,查得如何?”
李景輝微微躬身,答道:“迴陛下,江夏侯與賊寇勾結,私吞朝廷財物,現已查明屬實。奴才已將其家產悉數抄沒,現正準備送往庫房。”
朱元璋點了點頭,臉上露出一絲滿意的神情:“做得不錯。賊寇之事,絕不能姑息。你繼續監督此事,務必嚴加處理。”
李景輝應聲道:“是,陛下。”
**此時,朱懷走了進來,臉上掛著笑容,手中捧著一卷書卷。**
朱懷恭敬地行禮:“父皇,兒臣有一事相告,想必能讓您開心。”
朱元璋抬起頭,眼中閃過一絲好奇:“你這小子,竟然還有能讓我開心的事?快說來聽聽。”
朱懷展卷而讀,聲音清朗:“父皇,今日在書院中,弟子們吟誦《沁園春·雪》,其詞句意氣風發,正是您當年氣吞山河之誌。”
朱元璋聽罷,心中一震,微微一笑:“哦?來,給我吟一遍。”
朱懷朗聲吟誦:
“北國風光,千裏冰封,萬裏雪飄。
望長安於日下,目吳宮在雲間。
天涯何處無芳草,萍蹤何必惆悵。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朱元璋聽罷,心中豪情萬丈,仿佛看見了當年他披荊斬棘,開創大明的壯麗場景。他輕聲道:“這首詞,確實氣吞山河,正合我意。雪中吟誦,正是我心之所向。”
朱懷見父皇如此高興,繼續說道:“父皇,您在書院之上,教導弟子們要有誌氣,今日弟子們皆以您為榜樣,發誓要為國效力,弘揚文治。”
朱元璋心中感慨,長歎一聲:“我這一生,雖曆經艱辛,但為國為民之心從未改變。希望你們這些年輕人,能繼承這份責任。”
朱懷點頭,眼中閃爍著光芒:“父皇放心,兒臣定不負所望。”
這時,李景輝突然插話道:“陛下,外麵雪景如畫,不如您出門走一走,散散心。”
朱元璋沉吟片刻,最終點頭:“好,正好借此機會,欣賞一下這雪景。”
三人走出謹身殿,朱元璋站在殿前,俯瞰白雪皚皚的世界,心中一片開闊。
朱元璋感慨道:“雪花如同我大明的未來,雖白茫茫一片,卻又純潔無瑕,象征著我們要將這片土地治理得如同這雪一般,清明無瑕。”
朱懷附和:“父皇所言極是,兒臣常想,如何才能讓百姓安居樂業,讓這大明長治久安。”
朱元璋微微一笑,目光深邃:“治國之道,首在於德。德行之下,方能得民心。你要多讀書,廣納百家之言,才能有所作為。”
李景輝在一旁靜靜聆聽,心中默默記下朱元璋的教誨。
朱元璋突然抬頭,目光投向遠方的秦淮河,雪花飄落在他的肩頭,仿佛給他披上了一層白色的輕紗。他輕聲吟誦:
“雪落無聲,天地一色,唯我獨立於此,何懼風霜?”
朱懷聽罷,心中激蕩,隨即接道:“願為父皇分憂,共同守護這片江山。”
李景輝見此,心中也湧起一股豪情,心想:“為國為民,豈能後退!”
朱元璋滿意地點頭,繼續說道:“年輕人,要有抱負,切不可安於現狀。要勇於追求理想,才能成就大業。”
朱懷鄭重其事地點頭:“兒臣定當銘記於心,勇往直前。”
此時,雪越下越大,白色的世界仿佛將一切都覆蓋,朱元璋的心中卻是熱血沸騰。
“走吧,咱們去書院,看看那些年輕人的風采。”朱元璋說著,帶著朱懷和李景輝朝書院走去。
書院外,學子們正聚集在一起,或吟誦,或討論,熱鬧非凡。朱元璋走進書院,頓時吸引了眾人的目光。
“見過陛下!”眾學子齊聲行禮,聲音洪亮,氣勢如虹。
朱元璋微微一笑,目光掃過這些年輕的麵孔:“你們今日所學,可有心得?”
一名學子站出來,恭敬地答道:“迴陛下,弟子們正在討論治國理政之道,願意請教陛下。”
“那你們說,治國之道,首要何事?”朱元璋問道。
另一名學子答道:“弟子認為,治國之道,首在於德,德行能感化百姓,方能安國。”
朱元璋欣然道:“說得不錯,德行乃治國之本。你們要時刻銘記,君子之德,乃為國之根基。”
學子們紛紛點頭,表示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