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院門被輕輕推開,劉三吾的身影出現在門口。


    “朱公子,打擾了。”劉三吾微微躬身,聲音平和而有禮。


    朱懷抬起頭來,看到是劉三吾,臉上露出一絲笑意:“劉先生,請進。”


    劉三吾走進院子,環顧四周,讚歎道:“朱公子的院子,真是清幽雅致。”


    朱懷笑了笑:“劉先生過獎了。請坐吧。”他指了指旁邊的石凳。


    劉三吾坐下後,開門見山地說道:“朱公子,今日我來,是有一事相告。”


    朱懷放下手中的書卷,神情變得認真:“劉先生請講。”


    劉三吾從懷中取出一卷書稿,遞給朱懷:“這是我最近翻譯的《道德經》,其中有一段‘治大國如烹小鮮’,是朱公子最早提出的翻譯。我認為,朱公子應當獲得這份功勞。”


    朱懷接過書稿,仔細翻閱了一下,點了點頭:“劉先生如此推崇,實在令我惶恐。不過,學術之事,貴在交流探討,功勞與否,倒不必過於計較。”


    劉三吾搖了搖頭:“朱公子過謙了。您的見解獨到,實在令人佩服。”


    兩人正說話間,忽然聽到院外傳來一陣急促的腳步聲。片刻後,一個侍衛匆匆跑進來,神情緊張:“公子,皇上召見。”


    朱懷眉頭微皺,心中隱隱感到一絲不安。他站起身來,對劉三吾說道:“劉先生,恐怕我得先去一趟宮中。稍後再與您詳談。”


    劉三吾點了點頭:“朱公子請便。”


    朱懷跟隨侍衛匆匆離開院子,劉三吾望著他的背影,心中也不禁有些擔憂。


    朱懷被帶到皇宮內殿,隻見朱元璋端坐在龍椅上,神情威嚴。旁邊站著朱允炆,神色複雜。


    “兒臣參見父皇。”朱懷恭敬地行禮。


    朱元璋點了點頭,目光在朱懷和朱允炆之間來迴掃視,沉聲道:“懷兒,允炆,你們可知為何召你們前來?”


    朱懷和朱允炆對視一眼,皆搖了搖頭。


    朱元璋歎了口氣:“朕近日聽聞,你們兄弟之間,因一些瑣事鬧得不愉快。這可不是朕希望看到的。”


    朱懷連忙說道:“父皇,兒臣與允炆並無不和,隻是一些小誤會。”


    朱允炆也說道:“父皇,懷兄說得對,我們兄弟之間並無大礙。”


    朱元璋點了點頭:“如此甚好。你們都是朕的兒子,兄弟之間應當互相扶持,共同治理國家。”


    朱懷和朱允炆齊聲應道:“兒臣謹遵父皇教誨。”


    朱元璋看著他們,眼中露出一絲欣慰:“好,既然如此,朕也就放心了。懷兒,允炆,你們先退下吧。”


    朱懷和朱允炆再次行禮,然後緩緩退了出去。


    走出宮殿,朱懷和朱允炆並肩而行,氣氛有些沉默。


    朱允炆突然開口:“懷兄,剛才父皇的話,你怎麽看?”


    朱懷微微一笑:“父皇的意思很明顯,希望我們兄弟和睦,共同治理國家。”


    朱允炆點了點頭,沉思片刻後說道:“懷兄,其實我一直很敬佩你的才華和見識。”


    朱懷笑了笑:“允炆,你也很出色。我們兄弟之間,應該互相幫助,共同進步。”


    朱允炆露出一絲笑意:“懷兄說得對。”


    兩人繼續向前走去,夕陽的餘暉灑在他們身上,顯得格外溫暖。


    朱懷迴到院子時,劉三吾還在等候。


    “朱公子,事情可還順利?”劉三吾關切地問道。


    朱懷點了點頭:“還好,父皇隻是希望我們兄弟和睦。”


    劉三吾鬆了口氣:“那就好。”


    朱懷看著劉三吾,忽然問道:“劉先生,您對‘治大國如烹小鮮’這句話,有何見解?”


    劉三吾沉思片刻,說道:“《道德經》中的‘治大國如烹小鮮’,意在說明治理國家如同烹調小魚,需要細心和耐心,不能操之過急。朱公子的見解,正是抓住了這一點。”


    朱懷點了點頭:“劉先生所言極是。治理國家,確實需要細心和耐心。”


    劉三吾微微一笑:“朱公子果然見解獨到。”


    兩人相視一笑,繼續探討起《道德經》的其他章節。


    國子監內,學者們正在熱烈討論著《道德經》的新解。


    “劉先生,聽說您最近翻譯了《道德經》,其中有一段‘治大國如烹小鮮’,是朱懷公子最早提出的見解?”一位學者問道。


    劉三吾點了點頭:“正是如此。朱懷公子的見解,獨到而深刻,值得我們學習。”


    另一位學者說道:“朱懷公子果然才華橫溢,令人佩服。”


    劉三吾笑了笑:“朱懷公子不僅才華出眾,而且謙虛好學,實在是我們的榜樣。”


    學者們紛紛點頭,表示讚同。


    就在這時,朱懷走進國子監,看到眾人正在討論,微微一笑:“各位先生,今日有幸與諸位一起探討《道德經》,實在榮幸。”


    學者們紛紛起身行禮:“朱公子客氣了。”


    朱懷走到劉三吾身邊,低聲說道:“劉先生,多謝您對我的推崇。”


    劉三吾搖了搖頭:“朱公子不必客氣,您的見解確實值得推崇。”


    朱懷點了點頭,然後對眾人說道:“各位先生,今日我們一起探討《道德經》,希望大家暢所欲言,共同進步。”


    學者們紛紛點頭,表示讚同。


    一位學者說道:“‘治大國如烹小鮮’,意在說明治理國家需要細心和耐心,不能操之過急。這一點,朱懷公子的見解,確實抓住了要點。”


    另一位學者補充道:“治理國家如同烹調小魚,需要掌握火候,不能過火,也不能不及。朱懷公子的見解,正是如此。”


    朱懷微微一笑:“各位先生所言極是。治理國家,確實需要細心和耐心,掌握好火候。”


    劉三吾點了點頭:“朱公子說得對。治理國家如同烹調小魚,需要細心和耐心,不能操之過急。”


    討論結束後,朱懷對眾人說道:“今日與各位先生一起探討《道德經》,受益匪淺。希望以後有更多機會,與大家一起交流學習。”


    學者們紛紛表示讚同。


    朱元璋端坐在龍椅上,麵色凝重。大殿內,朱懷和朱允炆分列左右,兩人神色各異。朱懷神情謙遜,眼神中卻透露出一絲堅定;朱允炆則顯得更加從容,但眼底深處的野心也難以掩飾。


    朱元璋沉聲道:“今日召你們前來,是有一件事需要你們的意見。國子監學者們最近在討論《道德經》的新解,其中涉及到一些關於治國之道的理念。朕希望你們能參與其中,提出你們的見解。”


    朱懷恭敬地拱手道:“父皇,臣弟願意參與討論,為國家出一份力。”


    朱允炆微微一笑,隨即也行禮道:“父皇,臣弟亦願意為國分憂,與國子監學者們共同探討。”


    朱元璋點點頭,示意兩人可以退下。兩兄弟互相對視一眼,隨後一同離開大殿。


    國子監內,學者們正圍繞著《道德經》的新解展開激烈討論。劉三吾作為國子監的首席學者,正侃侃而談。


    劉三吾:“《道德經》講求無為而治,但在當今社會,如何將無為之道與治國之策結合,是我們需要探討的問題。”


    朱懷和朱允炆進入國子監,劉三吾立即起身行禮:“見過兩位殿下。”


    朱懷微笑道:“劉學士不必多禮,我們也是來學習的。”


    朱允炆點頭附和:“是啊,劉學士,請繼續。”


    劉三吾繼續道:“根據《道德經》的理念,無為並非無所作為,而是順應自然之道,減少人為幹預。對於國家治理,這意味著我們需要減少繁文縟節,簡化行政流程,讓百姓生活更加便捷。”


    朱懷沉思片刻,問道:“劉學士,那如何在實際操作中體現這一理念呢?”


    劉三吾答道:“殿下,可以從簡政放權入手,讓地方官員有更多自主權,同時加強監察,確保他們不濫用權力。”


    朱懷點頭:“這確實是一個可行的辦法。”


    朱允炆則提出不同意見:“劉學士,簡政放權固然重要,但如何確保地方官員的素質和能力呢?如果他們能力不足,反而會導致更多問題。”


    劉三吾微微一笑:“允炆殿下所言極是,因此我們需要加強教育,培養更多有才幹的官員。同時,設立嚴格的考核製度,確保官員的能力和品德。”


    朱懷讚同道:“這確實是一個全麵的方案。”


    朱允炆卻提出了新的問題:“劉學士,除了簡政放權和教育,我們是否還需要在法律製度上進行一些改革,以更好地保障百姓的權益?”


    劉三吾點頭:“允炆殿下所言有理,法律製度的完善也是治國之本。我們可以借鑒古代先賢的智慧,結合當今社會的實際情況,製定出更加公平、公正的法律。”


    朱懷若有所思:“劉學士,您提到的這些理念,是否可以通過具體的政策來實現?”


    劉三吾答道:“殿下,可以通過製定具體的政策來實現這些理念。例如,簡化稅收製度,減少對百姓的負擔;加強對地方官員的培訓和考核;完善法律製度,確保公平公正。”


    朱懷點頭:“這些都是很好的建議。”


    朱允炆則提出了新的觀點:“劉學士,您提到的這些措施,是否可以在短時間內見效?如果不能,是否會引起百姓的不滿?”


    劉三吾沉吟片刻:“允炆殿下,這些措施的實施確實需要時間,但我們可以通過逐步推進,逐步見效。同時,加強宣傳,讓百姓了解我們的政策,爭取他們的支持。”


    朱懷讚同道:“劉學士所言極是。”


    朱允炆微笑道:“劉學士,您提到的這些理念和措施,確實值得我們認真思考和研究。”


    劉三吾謙遜地說:“兩位殿下過獎了,這些隻是一些初步的想法,還需要進一步完善。”


    朱懷和朱允炆互相對視一眼,心中各自有了打算。


    朱懷和朱允炆迴到皇宮,各自迴到自己的宮殿。朱懷在自己的書房中,沉思著劉三吾的話。他知道,父皇對國子監的學者們非常重視,如果能夠在學術上有所建樹,必定能贏得父皇的青睞。


    朱懷拿起筆,開始記錄下自己的思考。他決定,要在治國理念上有所突破,提出一套完整的治國方案。


    與此同時,朱允炆也在自己的書房中思考。他明白,治國之道不僅僅是學術上的探討,更需要實際的操作和實施。他決定,要在實際操作中證明自己的能力。


    朱懷和朱允炆再次來到國子監,繼續與劉三吾和其他學者們討論。


    朱懷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劉學士,我認為在簡政放權的同時,我們還需要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監督,確保地方官員不濫用權力。”


    劉三吾點頭:“殿下所言極是,我們可以設立專門的監察機構,加強對地方官員的監督。”


    朱允炆皺起眉頭,思索片刻後說道:“劉學士,我覺得吧,這教育問題可不能隻盯著那些個當官兒的。咱得讓老百姓也能讀書識字,懂點道理不是?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咱們大明朝的整體素質啊!”他一邊說一邊比劃著,神情十分認真。


    劉三吾讚同道:“允炆殿下所言有理,教育是國家發展的基礎,我們需要加強對百姓的教育,讓他們能夠更好地參與國家的發展。”


    朱懷和朱允炆的討論逐漸深入,劉三吾和其他學者們也紛紛提出自己的見解。整個國子監內,學術氛圍濃厚,大家都在為國家的發展出謀劃策。


    幾天後,朱元璋再次召見朱懷和朱允炆。


    朱元璋問道:“你們在國子監的討論如何?有沒有什麽新的想法?”


    朱懷恭敬地答道:“父皇,臣弟認為,我們可以通過簡政放權,加強對地方官員的監督,同時加強對百姓的教育,提高他們的素質和能力。”


    朱允炆也答道:“父皇,臣弟認為,在簡政放權的同時,我們還需要完善法律製度,確保公平公正。”


    朱元璋點頭:“你們的想法都很好,朕會考慮你們的建議。”


    朱懷和朱允炆互相對視一眼,心中各自有了打算。


    朱懷穿著一身素雅的青色長袍,腰間係著一條玉帶,顯得風度翩翩。他的眉宇間帶著一絲疲憊,但眼神依舊堅定。身後跟著他的心腹侍衛,步伐穩健。朱懷緩步走進酒家,四周的喧囂聲頓時安靜了幾分。


    此時的劉三吾,正坐在酒家二樓的雅間內。他身穿一襲儒生的衣袍,顯得格外儒雅。此刻,他手中捧著一本《道德經》,正在細細研讀。


    忽然,樓梯上傳來了一陣腳步聲。劉三吾一聽,便知是朱懷來了。他趕忙放下手中的書,站起身來,臉上露出了笑容。


    很快,朱懷出現在門口。他看見劉三吾,也是微微一笑,然後拱手行禮:“劉先生,讓您久等了。”


    劉三吾連忙還禮,道:“朱公子客氣了,請坐。”說著,他將朱懷引到桌前坐下。


    兩人寒暄了幾句後,開始聊起了正事。


    “劉先生,不必多禮。”朱懷走上前,扶住劉三吾的手臂,示意他不必拘禮。


    兩人落座後不久,酒家小二便端上來了幾道精致的菜肴,每一道菜都散發著誘人的香氣。緊接著,一壺上好的花雕酒也被擺放在了桌子上。


    此時,雅間內燈火通明,明亮而柔和的光線灑在桌上,照亮了那幾道菜。這些菜肴的顏色鮮豔,讓人看了就有食欲;它們的味道更是一絕,散發出來的香味撲鼻而來,令人垂涎欲滴。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酒香,這股酒香與菜肴的香氣交織在一起,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氛圍。


    “朱公子,今日請您前來,是有一事相商。”劉三吾開門見山,語氣中帶著幾分鄭重。


    “劉先生請講。”朱懷舉起酒杯,輕輕抿了一口。


    劉三吾放下手中的書卷,正色道:“近日,朝中關於皇位繼承之事議論紛紛,許多大臣都在討論太子之位的歸屬。我等學者也在探討《道德經》的新解,試圖從中尋找到解決之道。”


    朱懷點點頭,眼中閃過一絲憂慮:“父皇的身體每況愈下,太子之位確實成了朝中最為關注的話題。允炆弟雖有才學,但尚顯稚嫩,不知能否擔此重任。”


    劉三吾沉吟片刻,緩緩道:“朱公子,您與允炆殿下皆為皇子,各有千秋。然則,朝中大臣意見不一,您認為應如何決斷?”


    朱懷放下酒杯,目光堅定:“我認為,國之大計,應以民為本。若能選出一位賢明之君,必能使國家繁榮昌盛。至於我與允炆弟,皆願為國家效力,聽從父皇的安排。”


    劉三吾點頭稱讚:“朱公子果然胸懷寬廣,心係國家。然則,臣有一言,不知當講不當講。”


    “劉先生但說無妨。”朱懷微微一笑,示意他繼續。


    劉三吾斟酌片刻,鄭重道:“臣認為,朱公子才德兼備,若能繼承大統,必能使國家安定,百姓安居樂業。至於允炆殿下,尚需時日曆練,方能擔此重任。”


    朱懷聽罷,眉頭微皺,陷入沉思。片刻後,他抬起頭,目光堅定:“劉先生之言,懷銘記於心。但懷不願因私利而擾亂朝綱,願聽從父皇之命。”


    劉三吾見朱懷如此堅定,心中暗自欽佩。他舉起酒杯,微笑道:“朱公子果然胸懷坦蕩,令人敬佩。來,且飲此杯。”


    兩人對飲,氣氛漸漸輕鬆下來。劉三吾放下酒杯,笑道:“朱公子,今日既然來了,不如聽聽臣等學者對於《道德經》的新解。”


    朱懷點頭:“願聞其詳。”


    劉三吾取出一本手抄的《道德經》,翻到其中一頁,指著上麵的文字說道:“我們認為,《道德經》中的‘道’不僅僅是指自然之道,更是指治國之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不僅是自然的演化過程,也是治國理政的過程。”


    朱懷聽得入神,點頭稱是:“劉先生所言極是。治國之道,需順應天時地利人和,方能使國家長治久安。”


    劉三吾繼續說道:“正是如此。我們還認為,‘無為而治’並非無所作為,而是順應自然規律,不強行幹預,使事物自然而然地發展。”


    朱懷若有所思:“如此看來,治國之道應以寬仁為本,不可急功近利。”


    劉三吾微笑點頭:“正是如此。若能以寬仁之心治國,必能使百姓安居樂業,國家繁榮昌盛。”


    兩人對話間,酒家外忽然傳來一陣喧嘩聲。朱懷眉頭一皺,示意侍衛前去查看。片刻後,侍衛迴來稟報:“殿下,外麵有一群人似乎在爭執。”


    朱懷起身走到窗前,望向樓下,隻見一群百姓圍在一起,似乎在爭論什麽。他轉身對劉三吾說道:“劉先生,我們下去看看。”


    兩人走下樓,來到酒家門口。隻見一位衣衫襤褸的老者正與幾名壯漢爭執不休。老者麵色焦急,聲音顫抖:“諸位好漢,請聽我一言,我家中老小皆靠這點銀兩過活,求求你們行行好,放過我吧!”


    一名壯漢冷笑道:“老頭子,別囉嗦了,欠債還錢,天經地義。你若還不上,就別怪我們不客氣!”


    朱懷見狀,走上前,沉聲道:“住手!”


    壯漢們見朱懷氣度不凡,皆停下手中的動作,麵露疑惑。朱懷轉向老者,問道:“老人家,發生何事?”


    老者見有人為他出頭,連忙說道:“這位公子,小老兒因家中貧困,借了些銀兩,不料利息高昂,實在無力償還,這才被他們逼債。”


    朱懷點頭,轉向壯漢們,冷冷道:“你們如此逼迫一位老人,未免太過分了。”


    為首的壯漢不屑道:“這位公子,此事與你無關,莫要多管閑事。”


    朱懷目光一冷,侍衛們立刻上前,拔出佩刀。壯漢們見狀,頓時慌了神,為首的壯漢連忙賠笑道:“公子息怒,我們這就走。”


    朱懷冷哼一聲,示意侍衛收刀。壯漢們灰溜溜地離開,老者感激涕零,連連道謝:“多謝公子相救,小老兒感激不盡。”


    朱懷扶起老者,溫言道:“老人家,不必多禮。你家中若有困難,可前往我府中求助,我自會安排。”


    老者感動得熱淚盈眶,不住地道謝。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寧願被人遺忘的大明皇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火山島祝心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火山島祝心並收藏大明:寧願被人遺忘的大明皇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