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凡間遭遇不幸,生於一位獨鍾其父的母親與無視雙親的冷酷父親之間,固然可歎,然則紅塵再轉,他必將投身於一個深愛他的修真家族,那時一切便會好轉。\"此刻遇到如此善緣,我不禁露出久違的笑容。
尊者欣慰地看著我的轉變,輕快地朝山腳下馳騁而去。迴首望去,天際的雲朵已消散無蹤,留下一片空茫,然而那正是他超脫輪迴的象征。我滿心歡喜,與尊者一同踏上歸途,疾行如飛。
丁宇哲與林正離去之後,我的生活再次迴歸如鏡湖般的寧靜,或許就如同人們常說的寂滅湖心之人,但我深知,即便是沉寂已久的湖麵,一旦有奇石落入其中,必將激起層層漣漪。
學府的居舍一如既往地靜謐至極,自許倩倩仙逝之後,便再無絲毫波瀾。學院內一片寂靜,使人感到乏味的同時,也在心底悄然排斥著這份寧靜。
琴師姐整日沉浸在書卷之中,鮮少離開屋舍半步,一旦駐足一處,便如同紮根生長,不願再涉外物。另外,琴師姐乃是一名修行界的資深腐道中人,幾乎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她對丹道小說、玄幻漫畫及奇異傳說的癡迷程度,堪稱狂熱。她的案頭擺滿了那些遠渡重洋方才得見的珍貴漫畫和丹道幻想小說。
我也深深熱愛著這些書籍,因為它們賜予我夢寐以求的力量,使我沉醉,令我執著。盡管幾乎無人支持我創作修真小說,但我始終堅持不懈。此刻不得不提,我尚有一名忠實讀者,便是宿舍內的另一位室友,這位女子可謂是對美男子陷入了極度癡迷的境地,病情嚴重已至無可救藥,雖尚未至於廢寢忘食的地步,但從目前狀況來看,她似乎已經放棄自我救治。
楊楊常伴我左右,在市井街頭閑逛,每當遇到麵容出眾的男店員,便會情難自抑地一頭紮入店內,往往帶迴一堆並無實用價值之物,事後卻又懊悔不已,謂之腦袋發熱。對此,我早已習以為常,坦然處之。
很高興的是,楊楊對於我創作的修真小說格外癡迷,時常讚許我筆下的世界富有深意,偶爾她會對那些隕落在劇情中的角色流露出惋惜之情,期盼我能令他們逆天改命,避免無辜慘死的命運。然而,楊楊的念叨並未能動搖我的創作理念,我依舊故我地編織著帶有悲壯色彩的最終章,始終扮演著讀者心目中的“修真殘酷師”。
琴姐常對我直言,世間每一位“修真殘酷師”,其實都是由最初的“慈悲仙子”轉變而來。我自省過往,似乎從未有過作為“慈悲仙子”的時期,自涉足修真小說創作以來,便未曾書寫過校園純愛或是輕鬆歡快的修煉青春時光,我一直是那個把角色命運玩弄於股掌之間的“修真殘酷師”。
盡管大多數人都不願成為那無情的“修真殘酷師”,也不願見證一次次淒涼的結局,但我仍執著於這條道路,倒並非出於刻意堅持,而是因為我真的熱愛寫作,並且除了揮毫潑墨之外,我亦不知如何維持自身生存。然而,內心深處的陰影實在太過龐大,使我無法描繪出充滿陽光與歡樂的作品。
唉……
在這浩渺天地間,又怎會有人懂得“修真殘酷師”的寂寥與苦衷呢?
琴姐常常調侃我對角色設定的獨特見解,同時也會適時提供極富價值的建議。我還有個室友,後來搬入我們宿舍的靜靜,是個極為出色的女孩。環顧四周,你會發現,“溫婉賢淑”、“典雅尊貴”這類詞藻仿佛與我和我身邊之人全無交集。
因此,即便我不去描述,諸位也能自行想象得出靜靜是如何一個可人的少女形象……如今迴首往事,方領悟到“物以類聚”這一成語背後的寓意,它正是對我們四人這般特質的精準描繪。至於其餘三人,早已離我們而去,至於何去何從,我並不關心,就算遇見了,也是視而不見,仿佛僅是遇到了熟識之人,而對於旁人則直接忽略不計。
讓我們迴到我們四人的話題上吧,畢竟我們四人才是最具故事性的。琴姐整日企盼著“傳說”降臨,她口中的“傳說”,指的是種種超凡脫俗的神秘事件。琴姐堅信,一個沒有流傳下獨特傳說的老牌學院,根本無權自稱曆史悠久。於是,她的獨特人生觀照見了她在夜晚觀看靈異影片、研讀修真秘籍的身影……
而我那迥異於常人的思索生命奧秘之道,則是在研讀光之巨人——奧特曼的傳奇曆程中尋覓,這一行為雖屢遭琴姐這位修道同僚的揶揄,但我對此仍是癡迷不改,畢竟奧特曼與人間英雄間的熾烈情緣,以及與妖邪勢力間的愛恨交織,正是我汲取無盡修煉靈感及感悟生死真諦的絕佳素材。每一次翻閱,皆讓我心潮澎湃,諸多妖獸形象亦使我觸動不已。
至於楊楊,此女子對於生活哲理的獨特洞察,足以讓任何人瞠目結舌。我頂多承受些他人的譏諷,但她卻已超越凡人所能理解的程度。楊楊最為熱衷之事,便是研讀古老的仙俠動畫《蠟筆小新》,無論是上世紀九十年代的經典版本,還是跨入新世紀之初的改編之作,她幾乎無所不知,甚至能將其內容倒背如流。然而,這看似極致的奇異之事,在另一位同伴麵前竟顯得遜色不少。方靜,這位名為靜靜的奇女子,她沉溺於舊時代的電視劇,諸如八三年版的《射雕英雄傳》,八七年版的《鹿鼎記》,以及各式各樣的古老武俠佳作——《神雕俠侶》等等,這些都是靜靜探尋生命意義的獨特途徑。在我們四人中,我或許是最為尋常的一位,但我們都構成了一個奇妙的組合:一位等待著傳說降世,一位親曆過傳奇故事,一位在幻想中編織傳說,一位則以旁觀者的視角品味故事,最終由我這位身臨其境的敘述者將那些奇幻經曆書寫成章,縱然無人信其真實,但我們依然堅守自我,持續探索未知,不知何時才會到達故事的終焉。
這世間充斥著無數傳說,但並非每個都能流傳後世為人所銘記,正如並非每個人都能成為故事中的主角。很多時候,故事太過繁多,難免被歲月掩蓋,被人遺忘。猶如一盞孤燈下的一段往事,一旦燈火熄滅,又有誰能察覺其中的故事?恐怕連當事者自身亦難以迴首。既無法讓自己親眼見證,又如何期盼他人洞見?既然連自己都將忘卻,又怎敢奢求他人銘記?在這浩渺天地間,誰能擔保自己不會被時光淹沒,不會被眾生遺忘?
“嘿,你們想過沒有,淮南王劉安離世之後是否真的羽化登仙了?”琴姐突然對我提出了這樣的疑問。
我輕輕搖頭:“我也隻是根據古籍記載猜測,如今看來,劉安自然是早已逝世,且已消逝得無影無蹤了。”
尊者欣慰地看著我的轉變,輕快地朝山腳下馳騁而去。迴首望去,天際的雲朵已消散無蹤,留下一片空茫,然而那正是他超脫輪迴的象征。我滿心歡喜,與尊者一同踏上歸途,疾行如飛。
丁宇哲與林正離去之後,我的生活再次迴歸如鏡湖般的寧靜,或許就如同人們常說的寂滅湖心之人,但我深知,即便是沉寂已久的湖麵,一旦有奇石落入其中,必將激起層層漣漪。
學府的居舍一如既往地靜謐至極,自許倩倩仙逝之後,便再無絲毫波瀾。學院內一片寂靜,使人感到乏味的同時,也在心底悄然排斥著這份寧靜。
琴師姐整日沉浸在書卷之中,鮮少離開屋舍半步,一旦駐足一處,便如同紮根生長,不願再涉外物。另外,琴師姐乃是一名修行界的資深腐道中人,幾乎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她對丹道小說、玄幻漫畫及奇異傳說的癡迷程度,堪稱狂熱。她的案頭擺滿了那些遠渡重洋方才得見的珍貴漫畫和丹道幻想小說。
我也深深熱愛著這些書籍,因為它們賜予我夢寐以求的力量,使我沉醉,令我執著。盡管幾乎無人支持我創作修真小說,但我始終堅持不懈。此刻不得不提,我尚有一名忠實讀者,便是宿舍內的另一位室友,這位女子可謂是對美男子陷入了極度癡迷的境地,病情嚴重已至無可救藥,雖尚未至於廢寢忘食的地步,但從目前狀況來看,她似乎已經放棄自我救治。
楊楊常伴我左右,在市井街頭閑逛,每當遇到麵容出眾的男店員,便會情難自抑地一頭紮入店內,往往帶迴一堆並無實用價值之物,事後卻又懊悔不已,謂之腦袋發熱。對此,我早已習以為常,坦然處之。
很高興的是,楊楊對於我創作的修真小說格外癡迷,時常讚許我筆下的世界富有深意,偶爾她會對那些隕落在劇情中的角色流露出惋惜之情,期盼我能令他們逆天改命,避免無辜慘死的命運。然而,楊楊的念叨並未能動搖我的創作理念,我依舊故我地編織著帶有悲壯色彩的最終章,始終扮演著讀者心目中的“修真殘酷師”。
琴姐常對我直言,世間每一位“修真殘酷師”,其實都是由最初的“慈悲仙子”轉變而來。我自省過往,似乎從未有過作為“慈悲仙子”的時期,自涉足修真小說創作以來,便未曾書寫過校園純愛或是輕鬆歡快的修煉青春時光,我一直是那個把角色命運玩弄於股掌之間的“修真殘酷師”。
盡管大多數人都不願成為那無情的“修真殘酷師”,也不願見證一次次淒涼的結局,但我仍執著於這條道路,倒並非出於刻意堅持,而是因為我真的熱愛寫作,並且除了揮毫潑墨之外,我亦不知如何維持自身生存。然而,內心深處的陰影實在太過龐大,使我無法描繪出充滿陽光與歡樂的作品。
唉……
在這浩渺天地間,又怎會有人懂得“修真殘酷師”的寂寥與苦衷呢?
琴姐常常調侃我對角色設定的獨特見解,同時也會適時提供極富價值的建議。我還有個室友,後來搬入我們宿舍的靜靜,是個極為出色的女孩。環顧四周,你會發現,“溫婉賢淑”、“典雅尊貴”這類詞藻仿佛與我和我身邊之人全無交集。
因此,即便我不去描述,諸位也能自行想象得出靜靜是如何一個可人的少女形象……如今迴首往事,方領悟到“物以類聚”這一成語背後的寓意,它正是對我們四人這般特質的精準描繪。至於其餘三人,早已離我們而去,至於何去何從,我並不關心,就算遇見了,也是視而不見,仿佛僅是遇到了熟識之人,而對於旁人則直接忽略不計。
讓我們迴到我們四人的話題上吧,畢竟我們四人才是最具故事性的。琴姐整日企盼著“傳說”降臨,她口中的“傳說”,指的是種種超凡脫俗的神秘事件。琴姐堅信,一個沒有流傳下獨特傳說的老牌學院,根本無權自稱曆史悠久。於是,她的獨特人生觀照見了她在夜晚觀看靈異影片、研讀修真秘籍的身影……
而我那迥異於常人的思索生命奧秘之道,則是在研讀光之巨人——奧特曼的傳奇曆程中尋覓,這一行為雖屢遭琴姐這位修道同僚的揶揄,但我對此仍是癡迷不改,畢竟奧特曼與人間英雄間的熾烈情緣,以及與妖邪勢力間的愛恨交織,正是我汲取無盡修煉靈感及感悟生死真諦的絕佳素材。每一次翻閱,皆讓我心潮澎湃,諸多妖獸形象亦使我觸動不已。
至於楊楊,此女子對於生活哲理的獨特洞察,足以讓任何人瞠目結舌。我頂多承受些他人的譏諷,但她卻已超越凡人所能理解的程度。楊楊最為熱衷之事,便是研讀古老的仙俠動畫《蠟筆小新》,無論是上世紀九十年代的經典版本,還是跨入新世紀之初的改編之作,她幾乎無所不知,甚至能將其內容倒背如流。然而,這看似極致的奇異之事,在另一位同伴麵前竟顯得遜色不少。方靜,這位名為靜靜的奇女子,她沉溺於舊時代的電視劇,諸如八三年版的《射雕英雄傳》,八七年版的《鹿鼎記》,以及各式各樣的古老武俠佳作——《神雕俠侶》等等,這些都是靜靜探尋生命意義的獨特途徑。在我們四人中,我或許是最為尋常的一位,但我們都構成了一個奇妙的組合:一位等待著傳說降世,一位親曆過傳奇故事,一位在幻想中編織傳說,一位則以旁觀者的視角品味故事,最終由我這位身臨其境的敘述者將那些奇幻經曆書寫成章,縱然無人信其真實,但我們依然堅守自我,持續探索未知,不知何時才會到達故事的終焉。
這世間充斥著無數傳說,但並非每個都能流傳後世為人所銘記,正如並非每個人都能成為故事中的主角。很多時候,故事太過繁多,難免被歲月掩蓋,被人遺忘。猶如一盞孤燈下的一段往事,一旦燈火熄滅,又有誰能察覺其中的故事?恐怕連當事者自身亦難以迴首。既無法讓自己親眼見證,又如何期盼他人洞見?既然連自己都將忘卻,又怎敢奢求他人銘記?在這浩渺天地間,誰能擔保自己不會被時光淹沒,不會被眾生遺忘?
“嘿,你們想過沒有,淮南王劉安離世之後是否真的羽化登仙了?”琴姐突然對我提出了這樣的疑問。
我輕輕搖頭:“我也隻是根據古籍記載猜測,如今看來,劉安自然是早已逝世,且已消逝得無影無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