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發生了什麽事?他們為何此次充分地做足了準備!”


    鬆浦次德瞪大眼睛,滿臉驚愕與不甘,遙望著遠處遼闊海麵上火光衝天之處——那裏正是他引以為傲、戰無不勝的\"海霸王\"所在之地!


    此刻,鬆浦次德心痛不已,心中怒火熊熊燃燒。


    他做夢都沒有料到,自己竟然會遭遇如此慘痛且令人無法承受的失敗!


    這場突如其來的火攻完全超出了他們的預料範圍。即使對方沒有增設任何埋伏陷阱,單憑實力比拚,最終勝利的一方依然會是敵人啊!


    更讓人驚歎不已的是,對方居然膽敢從一開始就以少數選擇與他們正麵對決、死磕到底。


    這種大膽果敢的戰略部署絕非尋常之人能夠謀劃出來的。


    “王建,你給我等著瞧!此仇不報非君子,總有一天我要讓你血債血償!”


    鬆浦咬牙切齒地將這筆深仇大恨牢牢刻在心頭,並直接算到了王建的頭上。


    此時此刻,倭人手中仍剩下十幾艘戰船,但鬆浦並沒有善罷甘休的打算。


    他絞盡腦汁思考著該如何尋找合適的契機去摧毀那艘強大無比的巨鯨號——既然無法將其據為己有,那麽幹脆就徹底毀掉它吧!


    反觀藍鯨號這邊,則呈現出截然不同的景象。


    船長付有泉正興致勃勃地指揮著船員們忙碌不停:殺豬宰羊,準備豐盛的美食佳肴以犒勞英勇奮戰的將士們。


    徐知誥和王建商議下一步計劃,王建要帶兵迴去了,他安排卜智謙和150名士兵留在船上以防止海盜再次來襲。


    王建對於徐知誥排兵布陣、調遣軍隊的能力深感欽佩,他覺得打仗就應該像徐知誥這樣狠,直接摧毀對方。


    原本,王建最初的計劃僅僅隻是擊退倭寇罷了,但未曾料到此次竟然能夠給予敵人如此沉重的打擊。


    若不是這些倭寇逃得夠快,恐怕必定會被盡數剿滅,片甲不留。


    在這次激烈廝殺的戰場之上,王建與徐知誥並肩作戰,奮勇殺敵。


    王建親眼目睹了徐知誥那精湛絕倫的劍術,多數情況下他隻需一劍就能將敵人斬殺,鮮少需要出第二劍。


    這種高超的劍法令王建驚歎不已,心中暗自折服。


    王建提出和徐知誥結成異姓兄弟。


    一是他真心實意想要結交這個兄弟,二是因當前半島局勢太過混亂不堪,未來充滿了太多變數與未知因素,誰又能預料得到接下來究竟會發生些什麽事情呢?


    若是將來自己在高句麗國內遭遇任何變故或意外情況時,那麽至少還有一條後路可走——那就是前來投靠身在吳國的好兄弟徐知誥這邊尋求庇護。


    其實像他們這種王侯將相身份地位顯赫之人,無論做任何事都會或多或少地帶有一定目的性。


    所以說王建會產生如此念頭倒也實屬正常。


    於是乎,二人正式結拜成為兄弟,並麵向廣闊無垠的大海以及傳說中的海神麻姑立下誓言:“不求能夠同年同月同日出生在世,但求和對方一同於同年同月同日離開人世!兩人有福同享,有難同當。”


    二人揮淚離別,徐知誥看了看站在身邊畢恭畢敬的付有泉道:“船主還有何事?”


    “不敢,不敢,這次多虧了徐大人的計策,這倭寇太可惡了,以後看他們還敢來嗎?”


    “我看他們一定還會再來,不過得等些時候了,他們需要再準備一些船。”


    “哈哈……”


    付有泉也知道了這位吳國使者,戰敗倭寇海霸王的定計者。


    吳與越早就在幾年前就聯姻,錢鏐第六子錢傳璙娶了楊行密的女兒。


    所以最近兩國一改過去敵對的關係,進入了和平期。


    曾經吳王楊行密與越王錢鏐因爭奪邊境而屢動幹戈,互相視為最大仇敵。


    楊行密讓人用大索做成錢貫(穿錢的繩子),稱之為“穿錢眼”,借此來影射錢鏐,然後懸掛於城牆上。


    錢鏐也有對應,他讓人用大斧子砍柳樹,稱之為“斫楊頭”,也懸掛於城牆上。


    後世一般對錢鏐的評價較高,他任用賢才,促進了兩浙地方經濟發展,在亂世中保障了民眾安居樂業。


    天複二年(902年),唐朝封錢鏐為越王。


    開平元年(907年),後梁朱溫封其為吳越王。


    錢鏐此人文武雙全,無稱帝之野心。


    他向中原政權稱臣,采取保境安民的政策。


    他的政治舉措使吳越屬地成為五代十國中較為安定、經濟繁榮的地區。


    錢鏐常注重水利建設,故兩浙民間漸漸有有錢鏐為“海龍王”之說。


    長興三年(932年),錢鏐去世,享年八十一歲,算是古代中比較長壽的王。


    相傳錢鏐剛誕生時,相貌醜陋得令人驚異,他的父親覺得這是個不祥之兆,遂產生了將他丟棄在屋後井中的念頭。


    然而,多虧了他慈愛的祖母心生憐憫,這可憐的小生命才得以幸存。因此,他得到了一個親昵的乳名——“婆留”。


    而那口曾差點兒奪走他幼小生命的水井,後來也被人們稱為“婆留井”。


    錢鏐長期處於混亂動蕩的環境中,警惕性早已融入他的血液。


    他夜間入睡時,為了避免自己陷入沉睡,便使用一段圓潤的木頭作為枕頭,美其名曰“警枕”。


    疲倦時,他就斜倚著“警枕”稍作休憩;一旦沉睡,頭部從枕上滑落,他便會立刻驚醒。


    錢鏐睡“警枕”的故事,在口口相傳中逐漸演變成了他整夜不合眼的傳說,他也因此獲得了“不睡龍”的綽號。


    還有一個關於情愛的典故,流傳至今。據《十國春秋》記載,錢鏐甚愛自己的王妃吳氏,王妃每年春天必來臨安。


    有一年春天都快過去了,王妃還沒有迴來,錢鏐特別想念她。這名撩妹兒高手就寫信說:“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


    後來宋代大文豪蘇軾根據陌上花開這個故事做了三首題為《陌上花》的詩。


    徐知誥晚上就寢做了一個夢,夢中他抓緊了胡盈兒的手,然後他摟著胡盈兒親吻,正香甜著,畫麵一轉換成了朱允兒幽怨的眼神。


    徐知誥轉身看胡盈兒不見了,他便大膽的抱著朱允兒,好像原來朱允兒的胸抵著他的身體,這種感覺就仿佛迴到兩人共乘一馬奔騰的時候。


    畫麵又一轉,摟著的朱允兒換成了赤身裸體的鳳九兒,那麽迷人。


    以前在皇宮聽到何皇後那勾人輕哼的呻吟聲仿佛是鳳九兒發出來,徐知誥實在漲的不行,忍不住了……


    早晨,他發現昨夜跑馬了。


    而他換下衣服,出艙上船甲板上麵溜達一圈迴來後發現衣服不見了,哎呀,一定是鳳九兒拿去洗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南唐晚來風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睡夢羅漢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睡夢羅漢並收藏南唐晚來風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