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峰的行為背後顯然有人暗中推波助瀾。
這些人目睹了衛氏家族在短短十餘年間的迅速崛起和輝煌成就,心生嫉妒與不甘。
他們深知一旦太子登基繼位,隨著皇後、太子、大將軍、大司馬等衛氏家族成員的地位不斷穩固和提升,他們將永遠失去重掌權勢的機會。
因此他們趁衛青和霍去病二人遠征漠北、無暇他顧之際,暗中布局、精心策劃了一係列陰謀詭計以圖削弱和打壓衛氏家族的實力和影響力。
而如今皇帝對太子已然心生不滿和猜忌,更換儲君的念頭也已悄然萌生。
作為太子最堅實的後盾和支持者的大將軍在經曆了一係列政治風波和打壓之後也已逐漸失去了皇帝的信任和寵愛。
因此這些人認為現在正是發起全麵進攻和奪權鬥爭的最佳時機。
然而霍去病絕非等閑之輩,他憑借著敏銳的政治嗅覺和過人的智慧逐漸洞悉了這一切陰謀和詭計。
為了扞衛家族的榮譽和太子的地位,他必將采取更為果斷和有力的措施來應對這場突如其來的政治風波。
一場驚心動魄的權力較量已然拉開了帷幕!
銳利的兵刃是進攻的必需品,而李峰便是這場戰鬥中最為銳利的刀刃。
從表麵看來,李峰的行為似乎是由於父親之死帶來的衝擊而導致的個人失控,誤傷了他父親生前的上司。
然而,深入探究其內在動機,我們會發現這是李峰作為世家權貴的代言人,向長期的政敵和眼中釘發起的一次有力打擊。
他不僅代表了自己,更代表了具有深厚世家背景的皇三子和皇四子,向太子的保護者發起了攻擊!
選擇讓李峰對權勢日衰的大將軍采取行動,這個決策可謂精準狠辣:傷了你又能怎樣?
你盡管去向皇上告狀吧!在私人府邸中的爭鬥和推搡導致的傷害,誰又能說得清是故意還是誤傷?
如果你選擇不報告此事,那就相當於向外界宣告大將軍已經無力自保,遇到如此重
霍去病心中暗想,倘若他與舅舅的關係依舊如初的緊密無間,這些人或許還會心存忌憚,李峰也不至於如此膽大包天。
然而這幾個月來,他與舅舅之間的疏離可能演繹得太過逼真,讓這些人誤以為衛霍兩家正在分道揚鑣,此時不動手更待何時!
事已至此,過多的糾結已無濟於事。
霍去病沉思良久,抬眼望向舅舅衛青,“我們是否應該將此事稟報給皇上知曉?”
衛青輕輕地搖了搖頭,“無需上報。”
“不上報?”霍去病心中難平,但他也深知舅舅的性情溫厚寬容,不願與人結怨。
再者說,一旦事情鬧大,他們將麵對的不僅是隴西李氏一族的力量,而是一個龐大的世家聯盟。
公開對抗對他們來說並無勝算可言,更何況作為大司馬大將軍的舅舅不能在朝堂上製造這種明顯的分裂局麵。
霍去病憤然踱步幾圈後突然靈光一閃停下腳步說道:“雖然您不打算上報此事給皇上聽,但並不代表皇上就不會得知此事的真相。”
衛青輕輕點頭,盡管他的外甥才剛剛意識到這一點,但衛青自己早已深思熟慮。
長安城的高層很快就會知曉這件大事,皇帝的洞察力何等敏銳,又怎會一無所知?
接下來,就要看皇帝知曉後會如何處置。
總的來說,這筆賬難以細算,皇帝若知情後對李峰稍加懲戒,以示公正,便已足夠。
如果真的要嚴懲李峰,衛青自己可能還需出麵求情。
衛青在任何場合都未提及李峰的事,表麵上一切似乎波瀾不驚。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李峰行動後的一個月,劉徹沒有表態,兩個月過去了,他依舊沉默,現在三個月都快過去了,他仍舊沒有任何反應,仿佛對此事渾然不知。
為了確認皇帝是否真的一無所知,平陽長公主曾通過他人在皇帝麵前透露了一些信息,得到的答複卻是:“確實有些過分,但也不是什麽大問題。
父親自盡,兒子心中有怨,這也是人之常情。”
這番話顯然是在為李峰辯解。
很明顯,皇帝不是不知情,而是在故意裝糊塗。
這種裝糊塗,實際上就是一種態度,說白了,是對李峰的明顯偏袒。
那些企圖改變皇儲的人因此看到了更大的希望,他們每天都在揣摩皇帝的意圖,自然能夠察覺到,如今皇帝的心思已經相當動搖。
因此,他們暗中的行動也必須更加積極。
盡管如此,劉徹的心思雖然動搖,但他畢竟還沒有做出最後的決定。
對於任何帝王來說,更換皇儲都是一件極其重大的事情,而且劉徹又是一個極其謹慎的人。
在華夏的聖賢訓誡之中,“君子以慎密不出”向來被視作至理名言。
自往昔至今,口無遮攔者多為平民百姓,而那些位高權重之人,對“慎密”二字的領悟尤為深刻。
對於帝王來講,這更是必備的基本素養。
一直以來,劉徹從未公然表露過對三皇子或者四皇子的偏愛,也從未提及要提升李姬的地位。
他絕不像普通民眾那樣,漫不經心,隨意談論孩子的優缺。
他所說的每一句話,皆經過了深思熟慮,皆懷有特定的意圖。
經過漫長的等待,霍去病逐漸察覺到形勢的嚴峻:不能再一味依賴皇帝。
皇帝的心意已然出現動搖,太子的守護者不能隻是一味忍耐或者等待,否則極有可能釀成重大災禍!
為了鞏固太子的地位,必須有所行動。
那該如何行動呢?雖說形勢嚴峻且微妙,但並非毫無辦法。
至少霍去病發現了一種可行的途徑。
此途徑即為釜底抽薪,動搖三皇子和四皇子的外家勢力。
皇子的外家極為重要,尤其是在建國八十年後的當下,朝廷內外的各種勢力錯綜複雜。
倘若沒有充足的外部支持,皇帝根本不會考慮立其為儲君。
就以二皇子為例,他的母親王夫人深受寵愛,可王夫人從未有過非分的想法,原因就在於他們母子沒有外家勢力。
故而,倘若三皇子和四皇子失去了隴西李氏這個外家,他們的奪嫡資本便會大幅削減,與二皇子相差無幾。
那麽,怎樣才能動搖這個外家呢?一般人或許會覺得隴西李氏及其姻親故舊勢力龐大,難以撼動。
但要知道,霍去病出身兵家,善於尋覓對手的弱點。
在他看來,隴西李氏盡管龐大,卻存在一個致命的關鍵所在。
這個關鍵便是李峰。
作為隴西李氏的下一任族長,如果他失勢,李家暫時無人能夠接替。
一旦六十九歲的李和離世,他們將會陷入群龍無首的局麵,難以成就大業。
這些人目睹了衛氏家族在短短十餘年間的迅速崛起和輝煌成就,心生嫉妒與不甘。
他們深知一旦太子登基繼位,隨著皇後、太子、大將軍、大司馬等衛氏家族成員的地位不斷穩固和提升,他們將永遠失去重掌權勢的機會。
因此他們趁衛青和霍去病二人遠征漠北、無暇他顧之際,暗中布局、精心策劃了一係列陰謀詭計以圖削弱和打壓衛氏家族的實力和影響力。
而如今皇帝對太子已然心生不滿和猜忌,更換儲君的念頭也已悄然萌生。
作為太子最堅實的後盾和支持者的大將軍在經曆了一係列政治風波和打壓之後也已逐漸失去了皇帝的信任和寵愛。
因此這些人認為現在正是發起全麵進攻和奪權鬥爭的最佳時機。
然而霍去病絕非等閑之輩,他憑借著敏銳的政治嗅覺和過人的智慧逐漸洞悉了這一切陰謀和詭計。
為了扞衛家族的榮譽和太子的地位,他必將采取更為果斷和有力的措施來應對這場突如其來的政治風波。
一場驚心動魄的權力較量已然拉開了帷幕!
銳利的兵刃是進攻的必需品,而李峰便是這場戰鬥中最為銳利的刀刃。
從表麵看來,李峰的行為似乎是由於父親之死帶來的衝擊而導致的個人失控,誤傷了他父親生前的上司。
然而,深入探究其內在動機,我們會發現這是李峰作為世家權貴的代言人,向長期的政敵和眼中釘發起的一次有力打擊。
他不僅代表了自己,更代表了具有深厚世家背景的皇三子和皇四子,向太子的保護者發起了攻擊!
選擇讓李峰對權勢日衰的大將軍采取行動,這個決策可謂精準狠辣:傷了你又能怎樣?
你盡管去向皇上告狀吧!在私人府邸中的爭鬥和推搡導致的傷害,誰又能說得清是故意還是誤傷?
如果你選擇不報告此事,那就相當於向外界宣告大將軍已經無力自保,遇到如此重
霍去病心中暗想,倘若他與舅舅的關係依舊如初的緊密無間,這些人或許還會心存忌憚,李峰也不至於如此膽大包天。
然而這幾個月來,他與舅舅之間的疏離可能演繹得太過逼真,讓這些人誤以為衛霍兩家正在分道揚鑣,此時不動手更待何時!
事已至此,過多的糾結已無濟於事。
霍去病沉思良久,抬眼望向舅舅衛青,“我們是否應該將此事稟報給皇上知曉?”
衛青輕輕地搖了搖頭,“無需上報。”
“不上報?”霍去病心中難平,但他也深知舅舅的性情溫厚寬容,不願與人結怨。
再者說,一旦事情鬧大,他們將麵對的不僅是隴西李氏一族的力量,而是一個龐大的世家聯盟。
公開對抗對他們來說並無勝算可言,更何況作為大司馬大將軍的舅舅不能在朝堂上製造這種明顯的分裂局麵。
霍去病憤然踱步幾圈後突然靈光一閃停下腳步說道:“雖然您不打算上報此事給皇上聽,但並不代表皇上就不會得知此事的真相。”
衛青輕輕點頭,盡管他的外甥才剛剛意識到這一點,但衛青自己早已深思熟慮。
長安城的高層很快就會知曉這件大事,皇帝的洞察力何等敏銳,又怎會一無所知?
接下來,就要看皇帝知曉後會如何處置。
總的來說,這筆賬難以細算,皇帝若知情後對李峰稍加懲戒,以示公正,便已足夠。
如果真的要嚴懲李峰,衛青自己可能還需出麵求情。
衛青在任何場合都未提及李峰的事,表麵上一切似乎波瀾不驚。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李峰行動後的一個月,劉徹沒有表態,兩個月過去了,他依舊沉默,現在三個月都快過去了,他仍舊沒有任何反應,仿佛對此事渾然不知。
為了確認皇帝是否真的一無所知,平陽長公主曾通過他人在皇帝麵前透露了一些信息,得到的答複卻是:“確實有些過分,但也不是什麽大問題。
父親自盡,兒子心中有怨,這也是人之常情。”
這番話顯然是在為李峰辯解。
很明顯,皇帝不是不知情,而是在故意裝糊塗。
這種裝糊塗,實際上就是一種態度,說白了,是對李峰的明顯偏袒。
那些企圖改變皇儲的人因此看到了更大的希望,他們每天都在揣摩皇帝的意圖,自然能夠察覺到,如今皇帝的心思已經相當動搖。
因此,他們暗中的行動也必須更加積極。
盡管如此,劉徹的心思雖然動搖,但他畢竟還沒有做出最後的決定。
對於任何帝王來說,更換皇儲都是一件極其重大的事情,而且劉徹又是一個極其謹慎的人。
在華夏的聖賢訓誡之中,“君子以慎密不出”向來被視作至理名言。
自往昔至今,口無遮攔者多為平民百姓,而那些位高權重之人,對“慎密”二字的領悟尤為深刻。
對於帝王來講,這更是必備的基本素養。
一直以來,劉徹從未公然表露過對三皇子或者四皇子的偏愛,也從未提及要提升李姬的地位。
他絕不像普通民眾那樣,漫不經心,隨意談論孩子的優缺。
他所說的每一句話,皆經過了深思熟慮,皆懷有特定的意圖。
經過漫長的等待,霍去病逐漸察覺到形勢的嚴峻:不能再一味依賴皇帝。
皇帝的心意已然出現動搖,太子的守護者不能隻是一味忍耐或者等待,否則極有可能釀成重大災禍!
為了鞏固太子的地位,必須有所行動。
那該如何行動呢?雖說形勢嚴峻且微妙,但並非毫無辦法。
至少霍去病發現了一種可行的途徑。
此途徑即為釜底抽薪,動搖三皇子和四皇子的外家勢力。
皇子的外家極為重要,尤其是在建國八十年後的當下,朝廷內外的各種勢力錯綜複雜。
倘若沒有充足的外部支持,皇帝根本不會考慮立其為儲君。
就以二皇子為例,他的母親王夫人深受寵愛,可王夫人從未有過非分的想法,原因就在於他們母子沒有外家勢力。
故而,倘若三皇子和四皇子失去了隴西李氏這個外家,他們的奪嫡資本便會大幅削減,與二皇子相差無幾。
那麽,怎樣才能動搖這個外家呢?一般人或許會覺得隴西李氏及其姻親故舊勢力龐大,難以撼動。
但要知道,霍去病出身兵家,善於尋覓對手的弱點。
在他看來,隴西李氏盡管龐大,卻存在一個致命的關鍵所在。
這個關鍵便是李峰。
作為隴西李氏的下一任族長,如果他失勢,李家暫時無人能夠接替。
一旦六十九歲的李和離世,他們將會陷入群龍無首的局麵,難以成就大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