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張騫歎了口氣,轉換話題道:“呃……那麽接敵之時,你身處何位?”
“我嗎?自然身處軍旗之側,緊隨其後的是令旗旗手,他直接受我指揮,而全軍則聽從令旗調度。”
霍去病一改冷傲之態,詳盡解答,並以手指示。
張騫望見所指之處,麵露驚色。霍去病輕笑道:“請勿露此驚態。
我告訴你,敢衝此陣者,非我一人!漢軍中曆來不乏勇將,如李長將軍,雖年近七旬,我深信他若認同此戰法,依然會勇往直前!”
張騫神色稍緩,霍去病繼續說道:“其實,衝鋒陷陣隻需勇氣,真正難的是明確進攻方向。
可惜戰場上具備此判斷力者寥寥無幾。
更有主將一接敵便沉溺於廝殺,全然不顧全軍進度,自己還渾然不覺!此時,即便武藝超群,能射殺百虎,又有何用?”
張騫心知肚明,射虎將軍的尊稱非李長莫屬,畢竟今年他與李長並肩作戰卻吃了敗仗,深知其勇猛過人卻也對戰術有所欠缺。
不禁深吸一口氣,感慨道:“談及李長將軍,真是感受良多。
他之勇猛,世所罕見,但他的戰鬥策略,確實讓人歎息。”
短暫的沉思後,張騫突然想到一個問題:“你有沒有想過,匈奴人或許已經學習了我們的旋刀縱隊戰術?”
霍去病聞言嗤笑,“他們確實學了。
不過,學就學吧,到時候戰場上見真章!我們的竹刀對上他們的鋼刀,看他們如何抵擋!”
張騫釋然一笑,繼續追問:“你在戰場上更偏愛何種兵器?”
“弓箭與軍刀,視敵距離而定。”
霍去病迴答道,又輕鬆補充,“軍刀大多用來擋箭,真正用於砍殺的時候並不多,畢竟正麵的敵人基本都被我的箭解決了。”
“那你為何不使用弩呢?”張騫好奇地問。
“我幾乎不帶它。”霍去病解釋,“有句話說得好,帶兩張弓也不帶一張弩。”
其實不僅霍去病如此,前線戰士們普遍偏愛弓箭。
雖然弓箭操作更難,但對於訓練有素的戰士來說,其連射速度是弩的三倍,這在戰場上是極大的優勢。
而弩雖然易於操作、射程遠,但更適合在後方支援。
張騫打趣道:“看來,高手們都嫌棄弩不夠拉風啊!‘彎弓射大雕’多麽詩意,若換成‘張弩射大雕’,那畫麵可就差多了!”
霍去病對張騫的觀點表示讚同,並笑著說道:“說來有意思,匈奴人也不怎麽愛用弩。
我常常覺得自己挺幸運的,作為匈奴人的主要攻擊目標,我卻從未真正被箭射傷過,這或許得感謝他們不怎麽用弩的習慣。”
匈奴人確實不常用弩,這與他們自小就接受的騎射訓練有關。
在匈奴,孩子們從小就在羊背上練習射箭,稍大些就射獵孤兔,因此整個民族的射箭水平都相當高。
霍去病之所以感謝匈奴人少用弩,是因為弓箭的箭杆比弩箭長出一截,這增加了用刀撥擋箭矢的成功率。
張騫好奇地問:“你真的從未被箭射中過嗎?”
霍去病澄清道:“準確來說,我從未被箭直接射中過。
當然,被軍刀撥擋開的箭有時會斷裂或反彈,造成一些輕微的擦傷或撞擊,但這是難免的。”
張騫想象著霍去病在戰場上的危險情景,臉上的笑容漸漸消失,他關切地說。
“你總是要特別小心,你可是全軍最前線的戰士。”
霍去病搖了搖頭,“其實並不隻是我一個人在前線,我的親兵們也在,他們甚至比我更靠近前線,麵臨更大的危險,為我擋下了許多箭矢。”
說到這,他眼裏閃爍著驕傲。
隨後,他帶著張騫走下將台,來到正在訓練的士兵旁邊。
士兵們看到他們的將軍,立即整齊地列隊行禮。
霍去病自豪地介紹:“你看,這些親兵和旗手,雖然人數不多,但都是經過我精心挑選的。
隻有最勇猛、最強壯的士兵,才能站在這個重要的位置上!”
張騫深知這些位置的危險性和榮譽感。
他們是整個軍隊的先鋒,是衝鋒陷陣的箭頭。
他觀察著這些士兵,看到他們對霍去病滿懷敬意,心中不禁暗暗稱讚。
為了調節現場嚴肅的氣氛,霍去病微笑著說:“當然,在戰鬥中表現突出的也是他們。
你不會以為在後方安全位置也能獲得封賞吧?”這番幽默的話語讓士兵們哄堂大笑,眼中閃爍著對戰功的渴望。
張騫也跟著笑了起來,點頭表示完全同意霍去病的觀點。
未央深宮之內,天子劉徹原本心情愉悅,近日再添一女,本是喜慶之事。
然而,今日手中的一份奏表卻如秋水般冷卻了他心頭的喜悅。
奏表出自丞相李和之手,雖未涉及朝堂大事,卻為侄女李雪請封而來。
李雪,自入宮闈已有多載,出身隴西名門李氏,家世顯赫。
其族叔李明為丞相,李長則擔任郎中令,家族中英才輩出,多人身居高位。
劉徹膝下四子,其中皇三子與皇四子皆為李雪所誕,如今又喜獲公主,可謂功成既往,碩果累累。
然而,這位家世顯赫、育有子女的嬪妃,卻遲遲未得應有的封號。
她非但未被冊封為“夫人”,甚至連“美人”、“婕妤”之號都未曾獲得。
在後宮之中,她隻得與眾多“良人”之下的嬪妃一樣,被冠以“某姬”之名。
想當年,衛子夫有孕在身,不問男女,便已被冊封為夫人。
此後,凡有生育之功的嬪妃,無論恩寵深淺,至少也會得到“美人”之類的封號。
如李雪這般,育有兩子一女,卻仍無合適封號的情況,當真是前所未有。
隴西李氏對此早已憤懣不平,曾為李雪請封,卻遭到劉徹的壓製。
後宮之事,牽一發而動全身,與前朝政治緊密相連。
多年來,劉徹刻意壓製李雪的位份,實則是在等待一個時機,一個可以讓他借題發揮的時機。
他並非針對李雪本人,畢竟她依然受寵,否則也不可能子嗣興旺。
他真正要針對的,是李雪背後的隴西李氏勢力。
他要以此來表達自己對權貴勢力的不滿,宣泄心中積壓已久的怒火。
此刻,劉徹眼中閃過一絲狡黠與堅定,仿佛一隻獵豹瞄準了獵物,蓄勢待發。
他知道,這次請封事件將成為一個絕佳的契機,讓他能夠名正言順地打壓那些權貴勢力。
他期待著這場即將到來的風暴,期待著看到那些自以為是的權貴們驚慌失措的表情。
想到這裏,他嘴角不禁上揚,露出了一絲冷笑。
這場鬥爭,他早已做好了充分的準備,隻待一聲令下,便可掀起一場腥風血雨。
而那些權貴們,也將在這場風暴中搖搖欲墜,最終屈服於他的腳下。
“我嗎?自然身處軍旗之側,緊隨其後的是令旗旗手,他直接受我指揮,而全軍則聽從令旗調度。”
霍去病一改冷傲之態,詳盡解答,並以手指示。
張騫望見所指之處,麵露驚色。霍去病輕笑道:“請勿露此驚態。
我告訴你,敢衝此陣者,非我一人!漢軍中曆來不乏勇將,如李長將軍,雖年近七旬,我深信他若認同此戰法,依然會勇往直前!”
張騫神色稍緩,霍去病繼續說道:“其實,衝鋒陷陣隻需勇氣,真正難的是明確進攻方向。
可惜戰場上具備此判斷力者寥寥無幾。
更有主將一接敵便沉溺於廝殺,全然不顧全軍進度,自己還渾然不覺!此時,即便武藝超群,能射殺百虎,又有何用?”
張騫心知肚明,射虎將軍的尊稱非李長莫屬,畢竟今年他與李長並肩作戰卻吃了敗仗,深知其勇猛過人卻也對戰術有所欠缺。
不禁深吸一口氣,感慨道:“談及李長將軍,真是感受良多。
他之勇猛,世所罕見,但他的戰鬥策略,確實讓人歎息。”
短暫的沉思後,張騫突然想到一個問題:“你有沒有想過,匈奴人或許已經學習了我們的旋刀縱隊戰術?”
霍去病聞言嗤笑,“他們確實學了。
不過,學就學吧,到時候戰場上見真章!我們的竹刀對上他們的鋼刀,看他們如何抵擋!”
張騫釋然一笑,繼續追問:“你在戰場上更偏愛何種兵器?”
“弓箭與軍刀,視敵距離而定。”
霍去病迴答道,又輕鬆補充,“軍刀大多用來擋箭,真正用於砍殺的時候並不多,畢竟正麵的敵人基本都被我的箭解決了。”
“那你為何不使用弩呢?”張騫好奇地問。
“我幾乎不帶它。”霍去病解釋,“有句話說得好,帶兩張弓也不帶一張弩。”
其實不僅霍去病如此,前線戰士們普遍偏愛弓箭。
雖然弓箭操作更難,但對於訓練有素的戰士來說,其連射速度是弩的三倍,這在戰場上是極大的優勢。
而弩雖然易於操作、射程遠,但更適合在後方支援。
張騫打趣道:“看來,高手們都嫌棄弩不夠拉風啊!‘彎弓射大雕’多麽詩意,若換成‘張弩射大雕’,那畫麵可就差多了!”
霍去病對張騫的觀點表示讚同,並笑著說道:“說來有意思,匈奴人也不怎麽愛用弩。
我常常覺得自己挺幸運的,作為匈奴人的主要攻擊目標,我卻從未真正被箭射傷過,這或許得感謝他們不怎麽用弩的習慣。”
匈奴人確實不常用弩,這與他們自小就接受的騎射訓練有關。
在匈奴,孩子們從小就在羊背上練習射箭,稍大些就射獵孤兔,因此整個民族的射箭水平都相當高。
霍去病之所以感謝匈奴人少用弩,是因為弓箭的箭杆比弩箭長出一截,這增加了用刀撥擋箭矢的成功率。
張騫好奇地問:“你真的從未被箭射中過嗎?”
霍去病澄清道:“準確來說,我從未被箭直接射中過。
當然,被軍刀撥擋開的箭有時會斷裂或反彈,造成一些輕微的擦傷或撞擊,但這是難免的。”
張騫想象著霍去病在戰場上的危險情景,臉上的笑容漸漸消失,他關切地說。
“你總是要特別小心,你可是全軍最前線的戰士。”
霍去病搖了搖頭,“其實並不隻是我一個人在前線,我的親兵們也在,他們甚至比我更靠近前線,麵臨更大的危險,為我擋下了許多箭矢。”
說到這,他眼裏閃爍著驕傲。
隨後,他帶著張騫走下將台,來到正在訓練的士兵旁邊。
士兵們看到他們的將軍,立即整齊地列隊行禮。
霍去病自豪地介紹:“你看,這些親兵和旗手,雖然人數不多,但都是經過我精心挑選的。
隻有最勇猛、最強壯的士兵,才能站在這個重要的位置上!”
張騫深知這些位置的危險性和榮譽感。
他們是整個軍隊的先鋒,是衝鋒陷陣的箭頭。
他觀察著這些士兵,看到他們對霍去病滿懷敬意,心中不禁暗暗稱讚。
為了調節現場嚴肅的氣氛,霍去病微笑著說:“當然,在戰鬥中表現突出的也是他們。
你不會以為在後方安全位置也能獲得封賞吧?”這番幽默的話語讓士兵們哄堂大笑,眼中閃爍著對戰功的渴望。
張騫也跟著笑了起來,點頭表示完全同意霍去病的觀點。
未央深宮之內,天子劉徹原本心情愉悅,近日再添一女,本是喜慶之事。
然而,今日手中的一份奏表卻如秋水般冷卻了他心頭的喜悅。
奏表出自丞相李和之手,雖未涉及朝堂大事,卻為侄女李雪請封而來。
李雪,自入宮闈已有多載,出身隴西名門李氏,家世顯赫。
其族叔李明為丞相,李長則擔任郎中令,家族中英才輩出,多人身居高位。
劉徹膝下四子,其中皇三子與皇四子皆為李雪所誕,如今又喜獲公主,可謂功成既往,碩果累累。
然而,這位家世顯赫、育有子女的嬪妃,卻遲遲未得應有的封號。
她非但未被冊封為“夫人”,甚至連“美人”、“婕妤”之號都未曾獲得。
在後宮之中,她隻得與眾多“良人”之下的嬪妃一樣,被冠以“某姬”之名。
想當年,衛子夫有孕在身,不問男女,便已被冊封為夫人。
此後,凡有生育之功的嬪妃,無論恩寵深淺,至少也會得到“美人”之類的封號。
如李雪這般,育有兩子一女,卻仍無合適封號的情況,當真是前所未有。
隴西李氏對此早已憤懣不平,曾為李雪請封,卻遭到劉徹的壓製。
後宮之事,牽一發而動全身,與前朝政治緊密相連。
多年來,劉徹刻意壓製李雪的位份,實則是在等待一個時機,一個可以讓他借題發揮的時機。
他並非針對李雪本人,畢竟她依然受寵,否則也不可能子嗣興旺。
他真正要針對的,是李雪背後的隴西李氏勢力。
他要以此來表達自己對權貴勢力的不滿,宣泄心中積壓已久的怒火。
此刻,劉徹眼中閃過一絲狡黠與堅定,仿佛一隻獵豹瞄準了獵物,蓄勢待發。
他知道,這次請封事件將成為一個絕佳的契機,讓他能夠名正言順地打壓那些權貴勢力。
他期待著這場即將到來的風暴,期待著看到那些自以為是的權貴們驚慌失措的表情。
想到這裏,他嘴角不禁上揚,露出了一絲冷笑。
這場鬥爭,他早已做好了充分的準備,隻待一聲令下,便可掀起一場腥風血雨。
而那些權貴們,也將在這場風暴中搖搖欲墜,最終屈服於他的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