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徹點頭道:“朕也有此擔憂。那依你之見,該如何是好?”


    霍去病眼中閃過一絲堅定,“臣認為,我們可以在接濟的同時,加強對匈奴人的管理和教化。


    讓他們逐漸融入我大漢的文化之中,這樣既能減少衝突,又能為朝廷培養一批忠誠的臣民。”


    劉徹聽後默然許久,最後緩緩說道:“你的想法很有遠見。這件事就交給你去辦吧,務必辦好。”


    霍去病躬身領命,“臣定不辱使命!”說完轉身離去。


    在接下來的日子裏,霍去病親自挑選了一批精通匈奴語言和文化的官員和士人前往五屬國進行教化工作。


    他們不僅向匈奴人傳授農耕、紡織等技藝還教授他們漢字、禮儀等漢家文化,並設立學堂讓他們接受係統的教育,逐漸引導匈奴人融入漢朝社會。


    同時霍去病還加強了對匈奴人的管理,製定了一係列規章製度來約束他們的行為。


    確保他們在大漢境內能夠安分守己、遵紀守法,並與當地漢人和諧相處、共同發展生產、建設家園,為大漢的繁榮穩定貢獻力量。


    在霍去病的努力下,五屬國的匈奴人逐漸融入了漢朝社會,成為了大漢的一份子。


    他們與漢人一起共同創造了一個繁榮富強的新時代,這段曆史也成為了後世傳頌的佳話。


    在商議完之後,數位臣子紛紛離場。當霍去病走下台階時,被張騫截住了。


    “霍將軍,您是打算迴府還是返迴兵營呢?”張騫好奇地問道。


    “迴兵營。”霍去病言簡意賅地迴答。


    張騫聞言大喜,“那真是太好了!


    我有個小小的請求,不知道您能否答應。我非常希望能到您的兵營中,去深入觀摩學習一下。”


    霍去病稍微愣了一下,但很快就爽快地答應了張騫的請求。


    張騫一直以來都是個熱衷於探索的人,但他最近感覺自己的運氣實在是太差了。


    先是西南的探路行動失敗,既然無法成功探路,那麽他就想著能在戰場上建立軍功,這畢竟是他年輕時就懷揣的夢想。


    他曾經跟隨大將軍衛青出征漠南,戰後便被封為博望侯,當時他並未覺得這個過程有多麽艱難。


    然而,今年他獨自率領一萬軍隊出塞作戰,沒有了衛青的庇護,他才真正體會到了帶兵打仗的艱辛。


    張騫的這種感受,其實也從側麵反映了衛青的重要性。


    衛青作為聲名遠揚的大將軍,他的存在並不張揚,而是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影響著整個軍隊。


    當他統兵出征時,他讓每個將領都感到自己在獨立地完成任務,而實際上,是他在背後默默地協調著整個軍隊的運作。


    因此,建華的“儒皮道骨”之說確實很有見地。


    大多數人隻能看到衛青溫和謙遜的外表,卻難以窺見他深邃如水的內心世界。


    這種特質在某種程度上既體現了儒家的謙遜之美,又蘊含了道家的深邃之智。


    說到底,華夏的兵家文化始終與道統緊密相連,衛青能達到這樣的境界並不奇怪。


    如果他的內心沒有相應的修為和境界,那他也就不可能展現出作為一代華夏名將應有的風采了。


    在右北平的那場戰役中,張騫不僅未能立下戰功,反而因為過失而丟失了爵位,這讓他在很長一段時間裏都感到意興闌珊。


    好在皇帝並未剝奪他的話語權,依然重視他的意見和建議。


    劉徹是個賞罰分明的君主,他既能根據功勞封賞侯爵,也會因過失而褫奪爵位。


    同時,他也能就事論事地評價一個人的能力和貢獻,並不會因為某次過失就全盤否定一個人。


    張騫也並非一個固執己見、停滯不前的人,他坦誠地承認了自己帶兵失敗的教訓。


    並積極尋找失敗的原因而不是借口推卸責任。


    這也是他為什麽想去霍去病的軍營中深入觀摩學習的原因所在。


    張騫於驃騎軍營中夜宿一宵,細觀諸般訓練,終悟霍將軍製勝之道。


    次日,登臨高台,俯瞰下方訓練有素之虎狼師,感慨萬端,乃對霍去病言:“此番領兵出塞,方知領兵之差,真乃天壤之別也!”


    霍去病靜聽其言,雖未發一語,然心中亦有所感。


    “張騫雖非將才,尚知來探吾取勝之秘,而那些真正為將之人,卻無一人來此觀摩……”


    張騫思及京中權貴對霍去病之議論,憤然曰:“為何古來總是有人前驅馳騁,有人後議短長?那些於長安城中妄議之輩,真應令其來此一觀!”


    霍去病知其為自己抱不平,卻淡然道:“聖賢有言,兵者非君子之器。彼等既以君子自居,來此何益?”


    張騫猶自不平,“吾素知你殫精竭慮研戰術,苦心孤詣練精兵。


    然今日親眼所見,仍感震撼。


    雖與長安僅隔數十裏,但你此處之景象,絕非長安城中可想象!彼處根本無人知曉你所付出之努力……”


    霍去病冷然道:“長安城中想不到之事甚多,彼等知與不知,又有何妨?


    吾有暇操心彼等議論,不如多思戰場如何減少流血!”


    見其冷傲之態,張騫不禁為其著急,乃道:“汝亦不可太過輕視彼等議論,輿論之影響非止一時!


    眾口鑠金、積毀銷骨之理汝豈不知?史筆如刀之喻汝曾聞否?”


    霍去病反問道:“史筆如刀?試問其能如何書我?


    總不能將勝仗書為敗績吧?


    至多含糊其辭,不言勝之詳情罷了!大將軍固然處處謹慎小心,然彼等又豈知其如何取勝乎?”


    霍去病言辭犀利,直戳要害,張騫無奈歎息:“長安城中那些自詡君子之輩,問及戰事,除了勝負之外,他們僅記得誰受何賞、誰封何侯。


    能詳盡道出地名與數字者,已屬難能可貴!”


    霍去病嗤之以鼻,接口道:“他們漠視戰爭勝負之緣由,卻先究你我是否同路。


    非同路人,則永遠看不順眼。


    即便你勝出,也僅歸咎於你運氣好。


    昔日他們不也如此議論舅父嗎?現今如此說我,我一點也不意外。”


    張騫欲再勸,卻被霍去病打斷:“罷了,這些高潔君子,他們有他們的仁義道德,我無權指責,但也不願多費唇舌。


    大家各行其誌,多言無益。”


    張騫歎息,他深知霍去病自幼受排擠,但他以一個長者的視角,覺得這些都算不得什麽大事。


    想當年,韓信尚受胯下之辱,大丈夫能屈能伸,為長遠計,該妥協時則妥協,能周旋時便周旋。


    他本想勸霍去病勿要太過年輕氣盛,然而,眼前此人非比尋常,他冷峻強悍,傲骨錚錚,連敷衍之意都無,令人無從勸起。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霍去病戰神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麵包小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麵包小子並收藏霍去病戰神記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