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皇笑著擺擺手,“眾位愛卿,不過是一場壽宴罷了,朕更願意將銀兩節省下來,為百姓造福!”
輔國公夏言聞言,肅然說道:“陛下能有此仁愛之心,老臣深感欽佩。國之大事,身為臣子豈能置之度外。老臣願捐出萬兩黃金,以助開挖新渠。”
博望侯東方曜也立刻表示支持:“陛下,臣也願捐出萬兩黃金,為民造福。”
丞相楊德清看到輔國公和博望侯都紛紛捐款,身為百官之首的他,也順水推舟地站出來,表示:“微臣也願意捐出一千兩黃金以表支持。”
百官們見狀,無論多少,都紛紛捐出了一些財物。
趙皇看到這一幕,臉上露出了滿意的笑容,他讚歎道:“甚好,甚好啊!有眾位愛卿的齊心協力,趙國定能繁榮昌盛,百姓亦能安居樂業。”
隨後,他轉向趙胤乾,說道:“老九啊,既然是你提出了改道引水的建議,那就由你來全權負責開挖這條新渠吧!”
趙胤乾恭敬地迴答道:“兒臣定不負父皇所托!還請父皇為新渠賜名!”
趙皇微微眯起眼睛,思索片刻後說道:“既然這條渠能引水入海,而‘溟’亦有‘海’之意,以後就叫它‘通溟渠’吧!”
初夏的夜晚,微風輕輕吹拂,為這燥熱的時節帶來了絲絲清涼。
此刻的上京城乾清宮內,氣氛卻是熱鬧非凡。
趙皇的六十大壽宴會正在此隆重舉行,魏國與梁國的使臣也紛紛到場祝賀。
宴會雖布置簡約,卻也不失典雅。
侍女們端著托盤,從硝石製成的冰桶中取出冰鎮的紅酒,蓮步輕移,依次為賓客們斟酒。
紅酒在杯中輕輕搖曳,映照著燭光,顯得格外誘人。
酒過三巡,氣氛愈發熱烈。梁國使臣突然開口,話語中透露出幾分挑釁:“趙皇,聽聞貴國近來忙於賑災和挖渠,今晚的壽宴如此簡約,莫非已是國庫空虛?”
趙皇聞言,臉上的笑容微微凝固,放在膝蓋上的手掌不自覺地緊握起來。
他深知梁國使臣此言並非無的放矢,而是在試探趙國的財力。
二皇子趙元稷見狀,微微一笑,起身解圍道:“梁使言重了。我父皇素來愛民如子,不願為了一場壽宴而大肆鋪張。國家的錢財應該用在更需要的地方,而不是這種無謂的奢華之上。”
魏國使臣也趁機發話:“我們陛下願出百萬兩黃金買下薊北關。若趙皇有意,不妨考慮一番。”
此言一出,殿內眾人皆是一愣,彼此交換著疑惑的目光,竊竊私語聲此起彼伏。
七皇子趙弘曆飲下一杯酒,聲音低沉地說:“這哪裏隻是想要買下薊北關,這分明是有意圖謀整個趙國啊!”
十一皇子趙弘翎則輕聲怒道:“哼,我早就說過,魏國是一頭永遠喂不飽的惡狼!”
四皇子趙元霸眼中閃過一抹堅定,他咬牙切齒地說道:“大不了一戰到底,我趙國豈能任人宰割!”
此時,趙皇的臉色愈發沉重,眉頭緊鎖。
薊北關若失,北魏的虎狼之師將長驅直入。
十年前,西梁舉兵來犯,為了趙國的社稷安危,避免陷入兩線作戰的困境,他被迫將幽都六郡割讓給魏國,與魏國在幽都定下了城下盟約,史稱‘幽都之盟’。
幽都之盟的具體內容為:魏國與趙國結為兄弟之國,確立以薊北關為兩國之間的邊界,並承諾互不侵犯。作為這一盟約的條件,趙國需選派一名皇子質居魏國十年,並每年需向魏國支付歲幣白銀三十萬兩,以維持兩國之間的長久和平。
幽都之盟的簽訂,雖然讓趙國付出了領土的代價,但在當時的情況下,卻是為了國家利益而作出的艱難抉擇。
如今,薊北關已成為阻擋魏國鐵騎的最後一道關隘。
割地結盟的往事,早已成為他心中的一個痛處。
他萬萬沒想到,魏國的野心竟然如此膨脹,即便已經得到了幽都六郡,他們卻仍不滿足。
他深知,魏國和梁國此刻的試探與挑釁,都不過是想摸清趙國的國力虛實。
然而,他作為一國之君,豈能輕易露出破綻?
於是,趙皇深吸一口氣,平複了心中的波瀾,剛想要開口說話。
突然,一個清晰而洪亮的聲音在大殿中響起,語氣平和卻自有一股威嚴,“笑話,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
眾人紛紛循聲望去,隻見九皇子趙胤乾從座位上站了起來,他的身影挺拔如鬆,就像一束光照亮了整個大殿。
魏國使臣很快就認出了趙胤乾,在他的印象中,趙胤乾質居魏國的十年裏,一直沉迷於玩樂,無心向學。
於是,他心生一計,想要借機羞辱一番這位曾經的趙國質子。
他轉向趙國的皇帝,嘴角掛著一抹似笑非笑的弧度,說道:“方才確是玩笑話而已,今日既然是趙皇的壽宴,在下提議,我們何不賦詩助興?各位意下如何?”
梁國的使臣立刻附和道:“哈哈,今夜星光璀璨,又有美酒佳肴相伴,鄙人雖不才,也願附庸風雅一迴。”
魏國使臣接著道:“既然剛才談到了邊關之事,我看我們就以‘軍營’為題如何?”
趙皇聽後微微一笑,眼眸閃爍著一絲亮光。
趙國有錦繡文章,論起詩詞歌賦,自然是三國之中的佼佼者。
今晚正好借機在文壇上挫挫魏梁兩國的銳氣了。
而趙國中詩詞造詣最高的,當屬賢王趙弘曆。
他隨即轉向趙弘曆,得意地說道:“老七,你就陪他們玩一玩吧!”
七皇子趙弘曆緩緩站起身來,自信地答道:“兒臣遵旨,必定不負父皇所望!”
魏國使臣看到趙弘曆起身,開始譏諷道:“世人皆知,賢王殿下詩才橫溢,享有‘大趙詩仙’之美譽。然而,今日詩會,難道趙國除了賢王之外,竟無人能夠作詩了嗎?”
趙弘曆聽後,隻是淡淡一笑,說道:“魏使此言差矣。我大趙人才輩出,詩才橫溢者眾多,今日這場詩會,殿內在場的官員皆能輕鬆應對。”
魏國使臣銳利的目光轉向趙胤乾,挑釁道:“哦,是嗎?不知鎮北王殿下,是否有興趣一試身手?”
趙皇聽到此言,心中不禁一沉。
雖然趙胤乾曾有過一首佳作,但今晚需現場作詩,且時間緊迫。
他深知魏國使臣此舉意在借賦詩之名,暗中羞辱趙國。
若選擇拒絕,無疑會顯得趙國在文學造詣上實力不濟。
他帶著些許無奈看向趙胤乾,詢問道:“老九,你以為如何?”
趙胤乾一臉從容,心中暗忖,是時候嶄露頭角,展現自己真正的實力了!
他輕輕地整理了衣袖,抬眸一笑道:“父皇請放心,區區詩詞,兒臣尚能應付。”
隨後,兩名內侍迅速取來筆墨紙硯,洪公公則在一旁悉心磨墨。
趙胤乾在案台前緩緩踱步,時而停下沉思,時而繼續前行。
殿內的幾位皇子望著趙胤乾,臉上也流露出些許擔憂。
盡管平日裏他們經常發生爭執,但在這一刻,他們都不希望趙國受到羞辱。
大國外交,往往暗藏機鋒,他們不禁為趙胤乾捏了一把冷汗。
輔國公夏言聞言,肅然說道:“陛下能有此仁愛之心,老臣深感欽佩。國之大事,身為臣子豈能置之度外。老臣願捐出萬兩黃金,以助開挖新渠。”
博望侯東方曜也立刻表示支持:“陛下,臣也願捐出萬兩黃金,為民造福。”
丞相楊德清看到輔國公和博望侯都紛紛捐款,身為百官之首的他,也順水推舟地站出來,表示:“微臣也願意捐出一千兩黃金以表支持。”
百官們見狀,無論多少,都紛紛捐出了一些財物。
趙皇看到這一幕,臉上露出了滿意的笑容,他讚歎道:“甚好,甚好啊!有眾位愛卿的齊心協力,趙國定能繁榮昌盛,百姓亦能安居樂業。”
隨後,他轉向趙胤乾,說道:“老九啊,既然是你提出了改道引水的建議,那就由你來全權負責開挖這條新渠吧!”
趙胤乾恭敬地迴答道:“兒臣定不負父皇所托!還請父皇為新渠賜名!”
趙皇微微眯起眼睛,思索片刻後說道:“既然這條渠能引水入海,而‘溟’亦有‘海’之意,以後就叫它‘通溟渠’吧!”
初夏的夜晚,微風輕輕吹拂,為這燥熱的時節帶來了絲絲清涼。
此刻的上京城乾清宮內,氣氛卻是熱鬧非凡。
趙皇的六十大壽宴會正在此隆重舉行,魏國與梁國的使臣也紛紛到場祝賀。
宴會雖布置簡約,卻也不失典雅。
侍女們端著托盤,從硝石製成的冰桶中取出冰鎮的紅酒,蓮步輕移,依次為賓客們斟酒。
紅酒在杯中輕輕搖曳,映照著燭光,顯得格外誘人。
酒過三巡,氣氛愈發熱烈。梁國使臣突然開口,話語中透露出幾分挑釁:“趙皇,聽聞貴國近來忙於賑災和挖渠,今晚的壽宴如此簡約,莫非已是國庫空虛?”
趙皇聞言,臉上的笑容微微凝固,放在膝蓋上的手掌不自覺地緊握起來。
他深知梁國使臣此言並非無的放矢,而是在試探趙國的財力。
二皇子趙元稷見狀,微微一笑,起身解圍道:“梁使言重了。我父皇素來愛民如子,不願為了一場壽宴而大肆鋪張。國家的錢財應該用在更需要的地方,而不是這種無謂的奢華之上。”
魏國使臣也趁機發話:“我們陛下願出百萬兩黃金買下薊北關。若趙皇有意,不妨考慮一番。”
此言一出,殿內眾人皆是一愣,彼此交換著疑惑的目光,竊竊私語聲此起彼伏。
七皇子趙弘曆飲下一杯酒,聲音低沉地說:“這哪裏隻是想要買下薊北關,這分明是有意圖謀整個趙國啊!”
十一皇子趙弘翎則輕聲怒道:“哼,我早就說過,魏國是一頭永遠喂不飽的惡狼!”
四皇子趙元霸眼中閃過一抹堅定,他咬牙切齒地說道:“大不了一戰到底,我趙國豈能任人宰割!”
此時,趙皇的臉色愈發沉重,眉頭緊鎖。
薊北關若失,北魏的虎狼之師將長驅直入。
十年前,西梁舉兵來犯,為了趙國的社稷安危,避免陷入兩線作戰的困境,他被迫將幽都六郡割讓給魏國,與魏國在幽都定下了城下盟約,史稱‘幽都之盟’。
幽都之盟的具體內容為:魏國與趙國結為兄弟之國,確立以薊北關為兩國之間的邊界,並承諾互不侵犯。作為這一盟約的條件,趙國需選派一名皇子質居魏國十年,並每年需向魏國支付歲幣白銀三十萬兩,以維持兩國之間的長久和平。
幽都之盟的簽訂,雖然讓趙國付出了領土的代價,但在當時的情況下,卻是為了國家利益而作出的艱難抉擇。
如今,薊北關已成為阻擋魏國鐵騎的最後一道關隘。
割地結盟的往事,早已成為他心中的一個痛處。
他萬萬沒想到,魏國的野心竟然如此膨脹,即便已經得到了幽都六郡,他們卻仍不滿足。
他深知,魏國和梁國此刻的試探與挑釁,都不過是想摸清趙國的國力虛實。
然而,他作為一國之君,豈能輕易露出破綻?
於是,趙皇深吸一口氣,平複了心中的波瀾,剛想要開口說話。
突然,一個清晰而洪亮的聲音在大殿中響起,語氣平和卻自有一股威嚴,“笑話,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
眾人紛紛循聲望去,隻見九皇子趙胤乾從座位上站了起來,他的身影挺拔如鬆,就像一束光照亮了整個大殿。
魏國使臣很快就認出了趙胤乾,在他的印象中,趙胤乾質居魏國的十年裏,一直沉迷於玩樂,無心向學。
於是,他心生一計,想要借機羞辱一番這位曾經的趙國質子。
他轉向趙國的皇帝,嘴角掛著一抹似笑非笑的弧度,說道:“方才確是玩笑話而已,今日既然是趙皇的壽宴,在下提議,我們何不賦詩助興?各位意下如何?”
梁國的使臣立刻附和道:“哈哈,今夜星光璀璨,又有美酒佳肴相伴,鄙人雖不才,也願附庸風雅一迴。”
魏國使臣接著道:“既然剛才談到了邊關之事,我看我們就以‘軍營’為題如何?”
趙皇聽後微微一笑,眼眸閃爍著一絲亮光。
趙國有錦繡文章,論起詩詞歌賦,自然是三國之中的佼佼者。
今晚正好借機在文壇上挫挫魏梁兩國的銳氣了。
而趙國中詩詞造詣最高的,當屬賢王趙弘曆。
他隨即轉向趙弘曆,得意地說道:“老七,你就陪他們玩一玩吧!”
七皇子趙弘曆緩緩站起身來,自信地答道:“兒臣遵旨,必定不負父皇所望!”
魏國使臣看到趙弘曆起身,開始譏諷道:“世人皆知,賢王殿下詩才橫溢,享有‘大趙詩仙’之美譽。然而,今日詩會,難道趙國除了賢王之外,竟無人能夠作詩了嗎?”
趙弘曆聽後,隻是淡淡一笑,說道:“魏使此言差矣。我大趙人才輩出,詩才橫溢者眾多,今日這場詩會,殿內在場的官員皆能輕鬆應對。”
魏國使臣銳利的目光轉向趙胤乾,挑釁道:“哦,是嗎?不知鎮北王殿下,是否有興趣一試身手?”
趙皇聽到此言,心中不禁一沉。
雖然趙胤乾曾有過一首佳作,但今晚需現場作詩,且時間緊迫。
他深知魏國使臣此舉意在借賦詩之名,暗中羞辱趙國。
若選擇拒絕,無疑會顯得趙國在文學造詣上實力不濟。
他帶著些許無奈看向趙胤乾,詢問道:“老九,你以為如何?”
趙胤乾一臉從容,心中暗忖,是時候嶄露頭角,展現自己真正的實力了!
他輕輕地整理了衣袖,抬眸一笑道:“父皇請放心,區區詩詞,兒臣尚能應付。”
隨後,兩名內侍迅速取來筆墨紙硯,洪公公則在一旁悉心磨墨。
趙胤乾在案台前緩緩踱步,時而停下沉思,時而繼續前行。
殿內的幾位皇子望著趙胤乾,臉上也流露出些許擔憂。
盡管平日裏他們經常發生爭執,但在這一刻,他們都不希望趙國受到羞辱。
大國外交,往往暗藏機鋒,他們不禁為趙胤乾捏了一把冷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