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台灣簡史
大明發明家:我成了科技大亨 作者:老街胖橘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台灣”這個名字來源於台灣南部少數民族“台窩灣”社的社名,意思是靠近海邊的地方。
明朝萬曆年間,官方正式在公文裏使用“台灣”這個名稱,但一直到明朝,“台灣”所指代的都隻是台灣省台南地區。
而清朝時,官方才將整個島嶼正式定名為“台灣”。
周博仁叫台灣,就是想取代清朝提前命名,希望清朝的曆史永遠不會出現。
周博仁心中一直有一個大膽的計劃,那就是等他自身實力足夠強大時,要不惜一切代價將女真一族徹底消滅,以絕後患,防止未來努爾哈赤這樣的人物誕生。
起初,周博仁本打算按照曆史記載,直接鏟除努爾哈赤的幾位祖先,但他隨即意識到,即使這樣做,也不能保證日後不會再冒出像努爾哈赤一樣的女真人。
深思熟慮後,他認為最穩妥的辦法還是將整個女真族一舉殲滅,如此方能一勞永逸、簡單有效。
中國大陸的軍民向東渡過台灣海峽,開墾、經營台灣島的曆史,可以追溯到三國時期。
公元 230 年,三國時期的吳王孫權派遣了一萬名官兵抵達“夷洲”(也就是今天的台灣)。
吳國人士沈瑩所撰寫的《臨海水土誌》,留下了世界上對於台灣最早的記載。到了 6 世紀末、7 世紀初的隋朝時期,隋煬帝曾經三次派遣使者前往台灣。
在此之後,從唐朝到宋朝的六百多年間,大陸沿海的人民,尤其是福建泉州和漳州一帶的居民,為了逃避戰亂和災禍,紛紛湧向澎湖群島或者遷徙至台灣,開始從事開墾和拓展的工作。
在北宋時期,起碼在宣和二年(公元 1120 年)的時候,福建泉州的行政區域劃分已經涵蓋了澎湖以及其附屬的台灣島、釣魚島及其周邊島嶼。
進入南宋時代,澎湖被劃入福建泉州晉江縣的管轄範圍內。
至此,大陸與台灣之間在經濟、政治、文化等各個層麵的聯係日益緊密且頻繁。
到了元代,對台灣的管理得到了進一步強化。
具體來說,1292 年(元至元二十九年),元世祖忽必烈派遣海船副萬戶楊祥、禮部員外郎吳誌鬥以及珍部員外郎阮監前往台灣進行\"宣撫\"工作。
緊接著,在 1335 年至 1340 年(元後至元年間)這段時間裏,元朝政府正式在澎湖設立\"巡檢司\"這一專門的政權機構,負責管轄澎湖和台灣地區的民政事務,並將其隸屬於福建泉州晉江縣。
從這時起,中國便開啟了在台灣設立專門政權機構的曆史篇章。
明朝之後,海峽兩岸人民交往頻繁。
公元 1402-1424 年期間(明成祖朱棣在位時的永樂年間),偉大的航海家\"三寶太監\"鄭和率領著規模宏大的船隊出訪南洋各個國家,並曾經在台灣短暫停留過一段時間。而在十五世紀往後,倭寇不停地滋擾中國東南部沿海地帶,明朝政府因此在澎湖設立了\"遊擊\"一職,每年春秋兩季派兵駐守此地;同時也在基隆、淡水兩個港口駐紮了軍隊。
一直到十七世紀二十年代的明末時期,大陸民眾才開始大規模遷徙到台灣居住。
公元 1628 年(明崇禎元年),當時正逢福建遭受嚴重旱災,福建人顏思齊、鄭芝龍便召集了幾萬名來自福建和廣東的災民前往台灣開墾荒地並定居下來,他們一邊從事農業耕作和商業貿易活動,一邊組織起武裝力量抵禦倭寇以及荷蘭人的侵犯打擾。
隨著時間推移,台灣各地逐漸湧現出眾多村落,至此,台灣正式邁入了大規模開發階段。截至十七世紀末期,從大陸沿海地區前往台灣開拓創業的人數已經超過了十萬人之多。
1624 年,一群來自荷蘭的殖民者如餓狼一般撲向南台灣,他們的貪婪目光緊緊盯著這片土地。
而僅僅兩年之後,另一批西班牙殖民者也不甘示弱地踏上了北台灣的土地,但他們的美夢並沒有持續太久。
到了 1642 年,荷蘭人以強大的實力將西班牙人驅逐出境,至此,整個台灣都落入了荷蘭殖民者的魔掌之中。
此後的 38 年間,荷蘭人在這片土地上肆虐橫行,他們以殘酷的手段對待當地居民,強征暴斂、掠奪資源,將美麗的台灣變成了自己的殖民地。
這段黑暗的曆史,成為了台灣人民心中永遠的痛。然而,正義終將戰勝邪惡,隨著時間的推移,台灣人民終於迎來了解放的曙光。
公元 1661 年,正值南明永曆十五年以及清朝順治十八年之際,鄭成功率率領著兩萬五千名英勇無畏的將士們,駕駛著數百艘威風凜凜的戰艦,從金門出發,浩浩蕩蕩地向台灣進軍。
在 1662 年,也就是南明永曆十六年、清康熙元年的二月,鄭成功以其強大的軍事實力和卓越的領導才能,迫使荷蘭總督揆一不得不低頭認輸,並簽署了投降書,成功地將台灣收複迴來。
然而,令人惋惜不已的是,鄭成功在曆經千辛萬苦、終於收複台灣僅短短四個月後,就因身患重病而不幸離世,年僅三十九歲。此後,他的兒子鄭經和孫子鄭克塽接連接替他掌管台灣,前後共持續了二十二個年頭
。在這漫長的歲月裏,他們實施了一係列行之有效的政策舉措,全力以赴地推動著台灣向前發展:大力扶持製糖業和製鹽業,使其蓬勃興旺;積極倡導工商業的崛起;努力拓展對外貿易;興辦學校,廣泛傳播知識;同時,還對高山族的農業生產方式進行了改良,有力地促進了台灣經濟與文化的飛速進步。
這段時期在台灣悠久的曆史畫卷中占據著至關重要的位置,被人們貼切地稱為“明鄭時代”,其時間跨度大約從公元 1662 年一直延續到 1683 年。
在明鄭時代的末期,台灣地區的人口已如雨後春筍般增長至將近二十萬(這裏並未將居住在山區的少數民族計算在內),處處展現出一派繁榮昌盛、欣欣向榮的美好景象。
明朝萬曆年間,官方正式在公文裏使用“台灣”這個名稱,但一直到明朝,“台灣”所指代的都隻是台灣省台南地區。
而清朝時,官方才將整個島嶼正式定名為“台灣”。
周博仁叫台灣,就是想取代清朝提前命名,希望清朝的曆史永遠不會出現。
周博仁心中一直有一個大膽的計劃,那就是等他自身實力足夠強大時,要不惜一切代價將女真一族徹底消滅,以絕後患,防止未來努爾哈赤這樣的人物誕生。
起初,周博仁本打算按照曆史記載,直接鏟除努爾哈赤的幾位祖先,但他隨即意識到,即使這樣做,也不能保證日後不會再冒出像努爾哈赤一樣的女真人。
深思熟慮後,他認為最穩妥的辦法還是將整個女真族一舉殲滅,如此方能一勞永逸、簡單有效。
中國大陸的軍民向東渡過台灣海峽,開墾、經營台灣島的曆史,可以追溯到三國時期。
公元 230 年,三國時期的吳王孫權派遣了一萬名官兵抵達“夷洲”(也就是今天的台灣)。
吳國人士沈瑩所撰寫的《臨海水土誌》,留下了世界上對於台灣最早的記載。到了 6 世紀末、7 世紀初的隋朝時期,隋煬帝曾經三次派遣使者前往台灣。
在此之後,從唐朝到宋朝的六百多年間,大陸沿海的人民,尤其是福建泉州和漳州一帶的居民,為了逃避戰亂和災禍,紛紛湧向澎湖群島或者遷徙至台灣,開始從事開墾和拓展的工作。
在北宋時期,起碼在宣和二年(公元 1120 年)的時候,福建泉州的行政區域劃分已經涵蓋了澎湖以及其附屬的台灣島、釣魚島及其周邊島嶼。
進入南宋時代,澎湖被劃入福建泉州晉江縣的管轄範圍內。
至此,大陸與台灣之間在經濟、政治、文化等各個層麵的聯係日益緊密且頻繁。
到了元代,對台灣的管理得到了進一步強化。
具體來說,1292 年(元至元二十九年),元世祖忽必烈派遣海船副萬戶楊祥、禮部員外郎吳誌鬥以及珍部員外郎阮監前往台灣進行\"宣撫\"工作。
緊接著,在 1335 年至 1340 年(元後至元年間)這段時間裏,元朝政府正式在澎湖設立\"巡檢司\"這一專門的政權機構,負責管轄澎湖和台灣地區的民政事務,並將其隸屬於福建泉州晉江縣。
從這時起,中國便開啟了在台灣設立專門政權機構的曆史篇章。
明朝之後,海峽兩岸人民交往頻繁。
公元 1402-1424 年期間(明成祖朱棣在位時的永樂年間),偉大的航海家\"三寶太監\"鄭和率領著規模宏大的船隊出訪南洋各個國家,並曾經在台灣短暫停留過一段時間。而在十五世紀往後,倭寇不停地滋擾中國東南部沿海地帶,明朝政府因此在澎湖設立了\"遊擊\"一職,每年春秋兩季派兵駐守此地;同時也在基隆、淡水兩個港口駐紮了軍隊。
一直到十七世紀二十年代的明末時期,大陸民眾才開始大規模遷徙到台灣居住。
公元 1628 年(明崇禎元年),當時正逢福建遭受嚴重旱災,福建人顏思齊、鄭芝龍便召集了幾萬名來自福建和廣東的災民前往台灣開墾荒地並定居下來,他們一邊從事農業耕作和商業貿易活動,一邊組織起武裝力量抵禦倭寇以及荷蘭人的侵犯打擾。
隨著時間推移,台灣各地逐漸湧現出眾多村落,至此,台灣正式邁入了大規模開發階段。截至十七世紀末期,從大陸沿海地區前往台灣開拓創業的人數已經超過了十萬人之多。
1624 年,一群來自荷蘭的殖民者如餓狼一般撲向南台灣,他們的貪婪目光緊緊盯著這片土地。
而僅僅兩年之後,另一批西班牙殖民者也不甘示弱地踏上了北台灣的土地,但他們的美夢並沒有持續太久。
到了 1642 年,荷蘭人以強大的實力將西班牙人驅逐出境,至此,整個台灣都落入了荷蘭殖民者的魔掌之中。
此後的 38 年間,荷蘭人在這片土地上肆虐橫行,他們以殘酷的手段對待當地居民,強征暴斂、掠奪資源,將美麗的台灣變成了自己的殖民地。
這段黑暗的曆史,成為了台灣人民心中永遠的痛。然而,正義終將戰勝邪惡,隨著時間的推移,台灣人民終於迎來了解放的曙光。
公元 1661 年,正值南明永曆十五年以及清朝順治十八年之際,鄭成功率率領著兩萬五千名英勇無畏的將士們,駕駛著數百艘威風凜凜的戰艦,從金門出發,浩浩蕩蕩地向台灣進軍。
在 1662 年,也就是南明永曆十六年、清康熙元年的二月,鄭成功以其強大的軍事實力和卓越的領導才能,迫使荷蘭總督揆一不得不低頭認輸,並簽署了投降書,成功地將台灣收複迴來。
然而,令人惋惜不已的是,鄭成功在曆經千辛萬苦、終於收複台灣僅短短四個月後,就因身患重病而不幸離世,年僅三十九歲。此後,他的兒子鄭經和孫子鄭克塽接連接替他掌管台灣,前後共持續了二十二個年頭
。在這漫長的歲月裏,他們實施了一係列行之有效的政策舉措,全力以赴地推動著台灣向前發展:大力扶持製糖業和製鹽業,使其蓬勃興旺;積極倡導工商業的崛起;努力拓展對外貿易;興辦學校,廣泛傳播知識;同時,還對高山族的農業生產方式進行了改良,有力地促進了台灣經濟與文化的飛速進步。
這段時期在台灣悠久的曆史畫卷中占據著至關重要的位置,被人們貼切地稱為“明鄭時代”,其時間跨度大約從公元 1662 年一直延續到 1683 年。
在明鄭時代的末期,台灣地區的人口已如雨後春筍般增長至將近二十萬(這裏並未將居住在山區的少數民族計算在內),處處展現出一派繁榮昌盛、欣欣向榮的美好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