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博仁一直以來都是“大中華論”的忠實擁躉。


    周博仁堅定地認為應該以中華為核心,全力發展軍事和經濟實力,而其他國家的人民,則都應該為實現“大中華”的目標而努力奮鬥。


    特別是曆史上曾經作為列強的歐洲和日本等國家,更應該被貶為三等公民,不僅要剝奪其基本的人身權利,還要嚴格限製他們的發展空間。


    麵對這 2000 多名荷蘭船員,周博仁毫不猶豫地決定將他們判定為礦工,石見銀山開采量還是太少,畢竟人還是少嘛。


    在開始開采石見銀山礦之前,周博仁打算充分利用這些人的價值,讓他們教導五島上的漢人如何操作這九艘風帆戰艦以及使用火炮。


    其實,並不是周博仁不願意重用這些荷蘭人,而是因為他們的思想觀念存在嚴重偏差,貴族意識濃厚。


    如果放任他們出海,極有可能稍有不慎便逃迴歐羅巴,將這裏的情況告知那些歐羅巴人,從而引發諸多不必要的麻煩。


    然而,如果他們無法返迴故鄉,那也實屬正常。


    畢竟海路漫長,海上風浪又如此巨大,船隻遭遇風暴沉沒也是常有的事,不是嗎?


    木下正淳率領的四千倭國武士團的成員,登上了安南南部,武士團身後是上百艘大大小小的船。


    留守了必要的人看守船隻之後,木下正淳帶著剩下的武士團成員,從南向北而去。


    要說還是這些武士團比較狠,從來沒有大明這些天朝上國的高人一等且死要麵子的毛病。


    直接遇到抵抗就揮著倭刀砍,一路砍到占城。


    占城占領之後,又砍到原來交趾布政司的順化路,稍作休整又一路砍到新平府路。


    本來木下正淳想繼續向北砍,奈何黎氏和莫氏卻聯合起來,向大明求援。


    安南的南北朝時期,時間跨度從 1533 年至 1592 年,這段曆史是安南曆史上一個重要而又充滿動蕩的階段。


    它發生在後黎朝前期,即1428 年-1527 年之後,以及鄭氏掌控的後黎朝後期(1592 年-1627 年)之前。


    這個時期見證了莫朝和後黎朝之間激烈爭鬥,形成了南北對峙之勢。


    北朝(1527 年-1592 年)由莫朝主宰,而南方的後黎朝則陷入了阮姓和鄭姓勢力的爭奪之中。


    經過一番波折,後黎朝終於在 1592 年成功擊敗莫朝,重新奪迴了對全國範圍內的名義統治權。


    然而,莫氏家族並沒有就此罷休。


    盡管他們失去了國家,但在中國的幹涉下,他們曾經短暫地擁有過越南北部高平地區的控製權。


    不過,這也隻是暫時的喘息,莫氏最終還是在 1672年終結了他們的命運,徹底走向滅亡。


    如今這兩個曾經相互視為生死仇敵的家族——黎氏和莫氏,在恐怖的木下正淳所率領的四千人武士團麵前,竟然被嚇得驚慌失措,不得不聯手起來,並向大明尋求援助。


    木下正淳對此感到十分頭疼,盡管他們的武士團進展異常順利,但這並不是因為他們的武力有多麽強大。


    實際上,正是因為之前對黎氏的屠殺過於殘忍,導致後續的城池一看到武士團的人便毫不猶豫地選擇投降。


    木下正淳帶領著整整四千人的隊伍,隻留下五百人看守船隻,其餘的三千五百人在僅僅損失了三百人的情況下,就成功攻占了數個省份的領土。


    他原本就知道對手實力較弱,卻未曾料到竟會如此不堪一擊。


    此時,身在大明的周博仁得知了黎氏和莫氏已經聯手並向大明求援的消息後,立即下令停止了木下正淳的進攻行動。


    同時,周博仁要求木下正淳在占城和安南南部地區大規模搜刮人口,讓這些人去耕種土地,以確保自身的糧食供應安全可靠。


    等待豐收了之後,估計也要四五個月,一年三熟的占城稻才能大麵積供應台灣,到時候台灣估計已經完成了初步開發。


    對於臨海縣這個自己苦心經營多年的根據地,周博仁始終無法感到十足的安心與踏實。


    畢竟這裏身處大明國境之內,且位於江南地區的核心地帶,又毗鄰大海,大明對其有著極其強大的掌控力。


    周博仁心裏清楚,倘若有朝一日自己不慎得罪某位權貴,或是讓大明朝廷洞悉他在海外所擁有的龐大勢力,那麽他在臨海縣的產業必將遭受滅頂之災。


    其實,以周博仁目前的實力,若要動用武力來守護自家產業也並非難事,但他認為完全沒有這樣做的必要,因為槍口實在不應指向大明。


    正因如此,台灣便成為了他心目中的一條後路。


    盡管周博仁早已成功攻占濟州島,並且平心而論,濟州島的規模著實不小,地理位置更是得天獨厚,它不僅地處交通樞紐,連通著大明、朝鮮以及倭國三國,而且戰略意義非凡。


    然而,正是由於距離太過接近,無論是大明、朝鮮還是倭國,隻要其中任意兩國聯手,都足以給周博仁帶來巨大的麻煩,令他難以招架。


    因此,經過深思熟慮之後,周博仁決定將自己的根據地設立在台灣。


    之所以做出這樣的選擇,原因其實並不複雜。


    首先,台灣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它直接麵對著福建地區,兩者之間的距離相對較近。


    這樣一來,周博仁便能夠輕而易舉地從福建邀請到大明的人民前往台灣耕種土地。


    要知道,大明此刻正處於海禁時期,貿易活動受到了極大的限製。


    而福建地區則以山地居多,可供開墾的耕地數量有限,許多農民生活困苦,難以維持生計。


    這些農民恰好成為了周博仁未來可以利用的寶貴資源。


    周博仁相信,隻要給予他們合適的機會和條件,這些農民一定會願意來到台灣,自己又不缺糧,那個時候的占城稻肯定已經源源不斷,周博仁需要的,其實是人口。


    有了人口,自己的各種工坊才能開得有聲有色。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發明家:我成了科技大亨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老街胖橘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老街胖橘並收藏大明發明家:我成了科技大亨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