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靜湖秘境並沒有想象中那麽大,當周清風從入口處走進,映入眼簾的便是一座湖心島。
“你們平時就生活在這島上?”
他朝著劉洞斌緩緩開口道。
而劉洞斌則是撓了撓頭迴答道:
“周兄,其實儒家一脈剩下的人並不多,延續至今一共還活著的儒道修士也不超過二十個人,這小小的一座湖心島已經足夠生存了。”
長時間的避世生活,之前繁榮時期剩下的諸多儒道修士死的死,走的走,轉修的轉修,已然凋零下來。
當三人踏上湖心島時,周清風的目光掃過那巍然聳立的藏書閣。他察覺到,這座閣樓雖然氣勢恢宏,但從它周圍斑駁的磚瓦和荒蕪的庭院來看,似乎已經許久無人打理。連閣樓外的古樹上,都生出了歲月的青苔。
“確實是冷清。”
周清風開口,語氣淡然,心中卻是思緒浮動。
儒家避世的慘狀,也讓他想到了即將遷入秘境之中的劍宗,讓他聯想到劍宗的未來。
劉洞斌微微一滯,隨即支支吾吾地掩飾:
“也不算冷清吧,這裏之前可是我們儒道最重要的聖地……不過……”
他話鋒一轉,目光閃過一絲失落,
“確實,我們儒道傳承如今不比從前了。”
方有為這時眼睛一亮,終於抓到機會,趁機打趣:
“哦?你之前跟我講了一路的什麽浩然正氣、天地至理?怎麽現在連個聖地都荒廢了?”
劉洞斌聞言瞬間炸毛:
“你懂什麽!我們儒道修的是浩然正氣,講究不爭不搶,不像你們這些劍修和丹修一樣,成天打打殺殺。隻是……隻是……”
他話到一半,卻沒繼續說下去,隻重重歎了一口氣。
周清風卻沒有理會他們的爭執。他站在藏書閣前,目光平靜卻透著一絲鋒銳,輕聲說道:
“不爭不搶……所以才冷清。”
劉洞斌聽到這句話,頓時語塞。他不是沒有聽懂周清風的意思,但他卻無法反駁——儒道的衰落,確實與他們的避世理念密不可分。
不是哪一道都能出現一個周清風這樣的人物的。
避世往往意味著與世隔絕,也意味著傳承斷絕。
可若不是有難隱之言,誰又會選擇消極避世,一輩子蜷縮到一個巴掌大小的秘境之中呢?
儒道不像武道,武道至少還輝煌過,儒道從來就沒有真正意義上成為大道過,哪怕他們的道統很龐大,又不可或缺。
就在這一刹那間,那扇陳舊而厚重的藏書閣大門,如同被一隻無形的大手緩緩推動一般,發出了一陣低沉而悠長的“嘎吱”聲,漸漸地敞開了一條縫隙。隨著門縫越來越大,一道身影逐漸清晰地出現在眾人眼前。
隻見一名紮著高高馬尾的青年從門內不緊不慢地走了出來。此人名叫吳文長,他身材略顯消瘦,但卻透著一股難以言喻的挺拔之感,仿佛一根翠竹傲立在山林之間。他身著一襲青色長衫,衣袂在微風中文雅地輕輕揚起,宛如一幅詩意畫卷中的人物。
當他的目光緩緩掃過在場的三個人時,猶如兩道冷電劃過夜空,瞬間讓人感受到了一股寒意。
最終,吳文長的視線定格在了劉洞斌的身上,原本平靜無波的眼眸之中忽然閃過一絲不易察覺的波動,眉頭也隨之微微皺起:
“劉洞斌,你不是去參加百道之爭去了,為何將外人帶入湖心島?”
劉洞斌立刻低下頭,聲音都有些發顫:
“閣主……這不是外人,周清風是百道之爭的劍子,我在百道之爭輸給了他。”
“他與我們儒道有著一些淵源,另外。。。我覺得他值得一見。”
吳文長聽到“劍子”二字,眉頭挑了挑,目光隨即落在周清風身上。他細細打量了一番,忽然開口:
“劍宗之人?這般年紀的六境劍修確實難得一見,不知道你和我儒道又有何淵源?”
“或者說。。。。。你闖我儒家聖地,意欲何為?”
周清風目光平靜,迴應道:
“為解惑而來。”
吳文長冷笑一聲:
“解惑?你劍宗之道是斬盡一切,我儒家之道是包容天地。我等怎麽給你們劍修解惑?”
劉洞斌急得想開口解釋,但周清風卻搶在前麵開口,語氣冷淡:
“道無分大小,隻在心中。你們儒道,避世隱修,所謂包容天地,不過是自說自話,既然如此,為何還要言天下蒼生?”
吳文長聞言,臉色微變,他眼中閃過一絲冷意,淡淡說道:
“天下蒼生?如今的凡人,早已無藥可救。他們貪婪、短視、愚昧,正因如此,才讓妖族興盛、魔族入侵、人族分裂。凡人愚昧至此,我儒道為何要自取其辱?”
他的話語中帶著深深的倦怠與悲哀,仿佛一個看透世事的老人,在絕望中選擇放棄。
“所以你們選擇了避世。”
周清風的聲音不高,卻帶著一股冷冽的鋒芒,
“避世可以,但避世不出,枯守秘境,便是放棄。你們修浩然正氣,卻不正視天地疾苦,這樣的‘道’,真能稱為大道?”
吳文長聞言,眼神瞬間變得淩厲,他冷笑道:
“劍宗劍子,你雖心懷傲氣,但又如何理解我們儒家的悲哀?你可知,當年我們儒道如何試圖教化凡人,卻換來了什麽?”
吳文長一揮袖,天地間文氣驟然凝聚,化作一幅幅幻象。那些幻象中,有儒道弟子在教化凡人時被嘲笑侮辱的畫麵,有文士試圖調停戰爭卻被流矢射殺的場景,還有凡人背叛儒道,將他們的儒州供給妖族的畫麵……
“你看到這些了嗎?”
吳文長聲音低沉而冷冽,
“這是儒道試圖救世的結果。凡人貪婪短視,修士各自為戰。我們試圖用禮義教化世人,卻換來這些背叛與毀滅!劍子,你告訴我,我們還能如何自處?”
劉洞斌的臉色微微變白,嘴唇動了動,卻什麽都沒說。他是儒道的道子,自然聽過這些曆史,但每次看到這些畫麵,他都會感到痛徹心扉。
方有為在一旁眯了眯眼。
在他那個紀元,儒道的道子都未參加百道之爭,如今聽了吳文長的話,倒是有些明白為什麽他們的傳承斷絕了。
周清風眸子微凝,平靜開口:
“凡人短視,是因為未能被真正的強者所引領;修士爭鬥,是因為未有道統真正統一。你們儒道選擇放棄,便是自斷了未來。”
“你們平時就生活在這島上?”
他朝著劉洞斌緩緩開口道。
而劉洞斌則是撓了撓頭迴答道:
“周兄,其實儒家一脈剩下的人並不多,延續至今一共還活著的儒道修士也不超過二十個人,這小小的一座湖心島已經足夠生存了。”
長時間的避世生活,之前繁榮時期剩下的諸多儒道修士死的死,走的走,轉修的轉修,已然凋零下來。
當三人踏上湖心島時,周清風的目光掃過那巍然聳立的藏書閣。他察覺到,這座閣樓雖然氣勢恢宏,但從它周圍斑駁的磚瓦和荒蕪的庭院來看,似乎已經許久無人打理。連閣樓外的古樹上,都生出了歲月的青苔。
“確實是冷清。”
周清風開口,語氣淡然,心中卻是思緒浮動。
儒家避世的慘狀,也讓他想到了即將遷入秘境之中的劍宗,讓他聯想到劍宗的未來。
劉洞斌微微一滯,隨即支支吾吾地掩飾:
“也不算冷清吧,這裏之前可是我們儒道最重要的聖地……不過……”
他話鋒一轉,目光閃過一絲失落,
“確實,我們儒道傳承如今不比從前了。”
方有為這時眼睛一亮,終於抓到機會,趁機打趣:
“哦?你之前跟我講了一路的什麽浩然正氣、天地至理?怎麽現在連個聖地都荒廢了?”
劉洞斌聞言瞬間炸毛:
“你懂什麽!我們儒道修的是浩然正氣,講究不爭不搶,不像你們這些劍修和丹修一樣,成天打打殺殺。隻是……隻是……”
他話到一半,卻沒繼續說下去,隻重重歎了一口氣。
周清風卻沒有理會他們的爭執。他站在藏書閣前,目光平靜卻透著一絲鋒銳,輕聲說道:
“不爭不搶……所以才冷清。”
劉洞斌聽到這句話,頓時語塞。他不是沒有聽懂周清風的意思,但他卻無法反駁——儒道的衰落,確實與他們的避世理念密不可分。
不是哪一道都能出現一個周清風這樣的人物的。
避世往往意味著與世隔絕,也意味著傳承斷絕。
可若不是有難隱之言,誰又會選擇消極避世,一輩子蜷縮到一個巴掌大小的秘境之中呢?
儒道不像武道,武道至少還輝煌過,儒道從來就沒有真正意義上成為大道過,哪怕他們的道統很龐大,又不可或缺。
就在這一刹那間,那扇陳舊而厚重的藏書閣大門,如同被一隻無形的大手緩緩推動一般,發出了一陣低沉而悠長的“嘎吱”聲,漸漸地敞開了一條縫隙。隨著門縫越來越大,一道身影逐漸清晰地出現在眾人眼前。
隻見一名紮著高高馬尾的青年從門內不緊不慢地走了出來。此人名叫吳文長,他身材略顯消瘦,但卻透著一股難以言喻的挺拔之感,仿佛一根翠竹傲立在山林之間。他身著一襲青色長衫,衣袂在微風中文雅地輕輕揚起,宛如一幅詩意畫卷中的人物。
當他的目光緩緩掃過在場的三個人時,猶如兩道冷電劃過夜空,瞬間讓人感受到了一股寒意。
最終,吳文長的視線定格在了劉洞斌的身上,原本平靜無波的眼眸之中忽然閃過一絲不易察覺的波動,眉頭也隨之微微皺起:
“劉洞斌,你不是去參加百道之爭去了,為何將外人帶入湖心島?”
劉洞斌立刻低下頭,聲音都有些發顫:
“閣主……這不是外人,周清風是百道之爭的劍子,我在百道之爭輸給了他。”
“他與我們儒道有著一些淵源,另外。。。我覺得他值得一見。”
吳文長聽到“劍子”二字,眉頭挑了挑,目光隨即落在周清風身上。他細細打量了一番,忽然開口:
“劍宗之人?這般年紀的六境劍修確實難得一見,不知道你和我儒道又有何淵源?”
“或者說。。。。。你闖我儒家聖地,意欲何為?”
周清風目光平靜,迴應道:
“為解惑而來。”
吳文長冷笑一聲:
“解惑?你劍宗之道是斬盡一切,我儒家之道是包容天地。我等怎麽給你們劍修解惑?”
劉洞斌急得想開口解釋,但周清風卻搶在前麵開口,語氣冷淡:
“道無分大小,隻在心中。你們儒道,避世隱修,所謂包容天地,不過是自說自話,既然如此,為何還要言天下蒼生?”
吳文長聞言,臉色微變,他眼中閃過一絲冷意,淡淡說道:
“天下蒼生?如今的凡人,早已無藥可救。他們貪婪、短視、愚昧,正因如此,才讓妖族興盛、魔族入侵、人族分裂。凡人愚昧至此,我儒道為何要自取其辱?”
他的話語中帶著深深的倦怠與悲哀,仿佛一個看透世事的老人,在絕望中選擇放棄。
“所以你們選擇了避世。”
周清風的聲音不高,卻帶著一股冷冽的鋒芒,
“避世可以,但避世不出,枯守秘境,便是放棄。你們修浩然正氣,卻不正視天地疾苦,這樣的‘道’,真能稱為大道?”
吳文長聞言,眼神瞬間變得淩厲,他冷笑道:
“劍宗劍子,你雖心懷傲氣,但又如何理解我們儒家的悲哀?你可知,當年我們儒道如何試圖教化凡人,卻換來了什麽?”
吳文長一揮袖,天地間文氣驟然凝聚,化作一幅幅幻象。那些幻象中,有儒道弟子在教化凡人時被嘲笑侮辱的畫麵,有文士試圖調停戰爭卻被流矢射殺的場景,還有凡人背叛儒道,將他們的儒州供給妖族的畫麵……
“你看到這些了嗎?”
吳文長聲音低沉而冷冽,
“這是儒道試圖救世的結果。凡人貪婪短視,修士各自為戰。我們試圖用禮義教化世人,卻換來這些背叛與毀滅!劍子,你告訴我,我們還能如何自處?”
劉洞斌的臉色微微變白,嘴唇動了動,卻什麽都沒說。他是儒道的道子,自然聽過這些曆史,但每次看到這些畫麵,他都會感到痛徹心扉。
方有為在一旁眯了眯眼。
在他那個紀元,儒道的道子都未參加百道之爭,如今聽了吳文長的話,倒是有些明白為什麽他們的傳承斷絕了。
周清風眸子微凝,平靜開口:
“凡人短視,是因為未能被真正的強者所引領;修士爭鬥,是因為未有道統真正統一。你們儒道選擇放棄,便是自斷了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