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輕輕吹動著青翠的枝椏,卷起綠色的波濤,不時有鳥兒從樹梢劃過,留下串串清脆的鳴叫聲。天空湛藍,浮動的白雲悠然飄過,慢慢地,掠過高山,飛向遠方,消失在天的盡頭……
陽光正好,燦爛卻不炙熱,溫暖怡人,透過葉子灑落,留下點點斑駁,輕輕地飄出潔淨的院落,滑下翠綠的草坡,注入山間清泉,隨著潺潺河水緩緩流淌。
此時此刻,太一一行人正身處古樓觀說經台。
古樓觀,隱身在秦嶺山中一座古老的道教宮觀,始建於西周,增建於秦漢,鼎盛於唐,兵毀於金,複興於元,漸衰於明清,重建在當今現代,至今有二千六百的曆史。因文始真人尹喜在此結草為樓,觀星望氣,故名樓觀。
是為道教祖庭,世界級的《道德經》朝聖之地,又因此處林幽壑深,清雅虛靜,故被冠予“天下第一福地”之稱。
說經台主要殿堂有四,即老子祠、鬥姥殿、救苦殿和靈官殿。配殿有二,即太白殿和四聖殿。山門兩側有鍾、鼓二樓,對峙相望。山門前,有石階盤道,蜿蜒而至台頂。山門西側不遠處有一石砌泉池,名為上善池,內有一石雕龍頭終年吐水不斷。
相傳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周至地區發生瘟疫,無藥可醫,死者無數。當時樓觀台的監院張誌堅,晚上作了個夢,夢見太上老君告訴他說:“山門前有塊石板,石板下有泉水一眼,泉內有吾煉就之丹藥,可治民疫。”
張監院醒來後覺得很奇怪,就命小道士在山門前尋找,果然在西邊的石板下,挖出一泉。張監院忙令人取水給患時疫的道士飲用,兩個時辰後疫病神奇地痊愈了。消息傳出後,遠近百姓都來取水治病,時疫遂退。
三年後翰林學士趙孟頫來此遊覽,聞聽此事十分驚奇,遂索紙筆大書“上善池”三字,取《道德經》“上善若水”之意。
如今每逢廟會,香客仍爭飲此水以祛病延年。
從高空俯視,整個古樓觀景區在總體規劃上借用了道教中的陰陽理念,以說經台為核心,以“經一至九、九九道成”為文化內容,形成了“一條軸線、九進院落、十大殿堂”的格局。
在地勢上,南高北低,建築依山勢而建,坐南朝北。整個景區是由一組建築群及景觀軸線貫穿而成,空間序列層次感非常豐富,在建築上采用了明清古建風格與製式,讓整個景區看起來金頂朱柱,雕梁畫棟、色彩鮮豔,等級分明,氣勢恢弘。
在設計方麵主要以道教宮觀形製為基礎,同時也結合了現代建築的元素,這裏麵蘊藏著我們對老子深切的思念和對道教璀璨文化的無限敬仰。
位於軸線起始點的是天下第一福地池,福地池平麵呈蝙蝠形狀,寓意為“福地聖地”,再加上巨石結合的水景,氣勢恢宏,令人驚歎。在東、西兩側布置了《道教先師》與《李淵拜老子》兩大主題雕塑。
在此,可以身臨其境的體會到古典文化與現代文化的完美融合。
逛完說經台,眾人往東南方走,那裏有一個“仰天池”,傳為老子當年打鐵淬火的水池,池子附近有一座修真養性的“棲真亭”。
台的西邊有化女泉,是老子教訓弟子徐甲之處。
傳說老子西遊途中將一具白骨點化成英俊少年徐甲,抵達函穀關後,老子將七香草點化成美女考驗他,徐甲經不住誘惑,剛要有所動作,被老子用手一指,立即現出白骨原形。幸有尹喜為其求情,老子方又重新點化白骨為徐甲,並用拐杖怒觸地麵,美女遂化成一眼清澈的泉水。
最後,眾人來到說經台北二裏,綠竹叢中,白牆之內,古樹參天,碑石肅立,宮殿台基,高大寬平,此處即為宗聖宮遺址。
宗聖宮是道教最早的宮觀,古稱樓觀、草樓觀。
想當年,文始真人尹喜就是在此結草為樓,每日觀星望氣,終等到聖人李耳,授予道德經五千真言。
初入山門氣象幽,春風先到紫雲樓。
雪消碧瓦六花盡,煙繞丹楹五色浮。
瑤花琪樹間霓旌,十二珠樓接五城。
可惜現已均毀,令人不勝唏噓。
吳夢雅、陳靜怡、李玲、淩雪、楊菲和陳長青六人見了,心情不免有些沉重,人類文明藝術的瑰寶,再偉大,再壯麗華美,終究抵不住時間的侵蝕和人為的破壞,化為曆史的雲煙,消失在時光的長河之中。
有情當真勝不過無情嗎?
不,當然不。
在樓觀台,有九株曆經千年仍然蓊鬱青翠、蒼勁挺拔的古柏,當地群眾尊稱為“樓觀九老”。其中有一棵樹傳為老子當年係牛所用,被稱為“係牛柏”。樹下留有元代所刻石牛一頭。西南隅有三棵樹,樹上結癭酷似三隻昂首展翅、活靈活現的蒼鷹,被人們稱之為“三鷹柏”。
正如這樓觀九老,曆千古而常青,聖賢先民的精神和智慧早已永恆不朽,為世人所銘記,必將重新綻放光明,煥發出勃勃生機。
無情、有情,終歸有個情字。
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
道是至高無上的,不可名狀,大而無外,小而無內,杳杳冥冥,混混沌沌,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天地萬物,都是從她而生,由她所養,最後由她化解,她是萬有之源,萬化之本。所以說她生育天地。
道是至高無上的,極尊至貴,雖然萬物都在她的包容之中,但她則是一視同仁,沒有半點偏愛和私護,運行宇宙,沒有止息,也沒有偏差。
道是無情還有情。
於係牛柏下,夢雅等人仿佛經過無形的心靈洗禮,心湖重歸於平和,清靜,李玲和長青他們還好,夢雅卻是隱隱觸摸到了什麽。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虛無之裏,寂寞無表,無天無地,無陰無陽,無日無月,無晶無光,無東無西,無青無黃,無南無北,無柔無剛,無覆無載,無壞無藏,無賢無聖,無忠無良,無去無來,無生無亡,無前無後,無圓無方,百億變化,浩浩蕩蕩,無形無象,自然空玄,窮之難極,無量無邊,無高無下,無等無徧,無左無右,高下自然。
老君乃太上道祖第八十一次世化身,天生聖人,智慧無倫,自然之妙本,清靜之宗主,合之為自然,離之為道德,眾聖之所共尊,今古不能泯也已。
係牛柏既為老君當年係牛所用,自是留下了清靜無為之道韻,眾人今日有幸能夠感之受之,實是莫大的機緣。
天將盡,日西斜。
殘陽如血,晚霞似火,將天空染成淡淡的朱紅。
清爽的風兒吹來,拂動樓觀九老的葉子,簌簌作響,如奏樂章。
如此美妙,如斯動人。
太一和夢雅並肩站在一起,看天邊雲卷雲舒,變幻萬千,欣賞落日的壯麗華美,靜穆輝煌,與悠遠淡泊。
身後夏薇和長青等人也靜靜欣賞著。
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
黃昏,就像是生命中的隱語,它引導著人們去領悟人生那一份平靜與淡泊。日暮的寧靜如一束星光讓人心靈寂寞而平和,黃昏不代表哀傷。
它的光芒,它那柔和又充滿希望的光芒,將以最美的景致結束今天。
可惜世事莫測,難以捉摸。
一縷黑氣如墨染,深沉黏稠,悄然綻放,硬生生闖入夕陽的莊嚴靜美之中,肆無忌憚地釋放著霸道、狂暴與兇戾的毀滅氣息。
漸漸的,黑氣越來越多,翻滾飛騰,宛若億萬黑龍出沒,又怒放如海潮洶湧,將落日吞沒,遮蔽大半個天空,猶如身處大黑暗宇宙。
仿佛醞釀著什麽。
驀然間聽聞有吼聲如雷,恍若晴天霹靂,隻見一道赤色精芒炸開,生出百千萬億朵大赤色蓮華,於黑色潮汛,在風口浪尖。
沉沉浮浮,迎空盛放飛旋。
朵朵紅蓮玉精流光,覆蓋裏許方圓,蘂中射出黑赤相合的光柱,交錯縱橫,瓣瓣蓮葉下,有紫電飛霜,黃氣蒼茫,彼此碰撞,激發劫火千百萬重,陰陽合抱,水光氤氳,化生無窮無盡無邊無量微塵宇宙時空。
以仙家慧眼觀去,就會看見那黑潮正下方地底萬丈深處,一黑衣青年兀然孤坐,有一十四道青色鎖鏈,分別貫穿他的眉間祖竅,兩肩琵琶骨,雙手手心,雙足足心,臍下三寸之處,兩肋,兩腰,最後一道鎖鏈穿過他心髒,將他緊緊釘在陰陽雙生岩之上,上半身出於陽世,下半身卻入於九幽界。
黃泉穢氣蒸騰而上,自青年足底湧入,自他頭頂百會穴散出,隻見青年一身從腳到頭,一寸寸、一分分,漸次完全變成森森白骨。上方道氣蒼莽,滔滔而來,無休無止地衝刷下來,從他頭頂百會穴灌入,又自他足底流出。
一具白骨上又自從頭到腳,一寸寸、一分分地生出粉紅的肌肉來,待到肌肉完全長好,穢氣衝上,複又變成白骨森然。
如此這般情形,一日之間,要輪轉三百六十五次,而黑衣青年已被縛在這陰陽雙生岩上整整三千六百五十年了。
三千六百五十年,一百三十三萬兩千兩百五十個日日夜夜,四億八千六百二十七萬一千二百五十次從生到死、從死到生的輪迴,青年早已習慣,麻木了,時至今日終於等來重見天日的希望。
那漫空黑氣便是由他身上溢出。
陽光正好,燦爛卻不炙熱,溫暖怡人,透過葉子灑落,留下點點斑駁,輕輕地飄出潔淨的院落,滑下翠綠的草坡,注入山間清泉,隨著潺潺河水緩緩流淌。
此時此刻,太一一行人正身處古樓觀說經台。
古樓觀,隱身在秦嶺山中一座古老的道教宮觀,始建於西周,增建於秦漢,鼎盛於唐,兵毀於金,複興於元,漸衰於明清,重建在當今現代,至今有二千六百的曆史。因文始真人尹喜在此結草為樓,觀星望氣,故名樓觀。
是為道教祖庭,世界級的《道德經》朝聖之地,又因此處林幽壑深,清雅虛靜,故被冠予“天下第一福地”之稱。
說經台主要殿堂有四,即老子祠、鬥姥殿、救苦殿和靈官殿。配殿有二,即太白殿和四聖殿。山門兩側有鍾、鼓二樓,對峙相望。山門前,有石階盤道,蜿蜒而至台頂。山門西側不遠處有一石砌泉池,名為上善池,內有一石雕龍頭終年吐水不斷。
相傳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周至地區發生瘟疫,無藥可醫,死者無數。當時樓觀台的監院張誌堅,晚上作了個夢,夢見太上老君告訴他說:“山門前有塊石板,石板下有泉水一眼,泉內有吾煉就之丹藥,可治民疫。”
張監院醒來後覺得很奇怪,就命小道士在山門前尋找,果然在西邊的石板下,挖出一泉。張監院忙令人取水給患時疫的道士飲用,兩個時辰後疫病神奇地痊愈了。消息傳出後,遠近百姓都來取水治病,時疫遂退。
三年後翰林學士趙孟頫來此遊覽,聞聽此事十分驚奇,遂索紙筆大書“上善池”三字,取《道德經》“上善若水”之意。
如今每逢廟會,香客仍爭飲此水以祛病延年。
從高空俯視,整個古樓觀景區在總體規劃上借用了道教中的陰陽理念,以說經台為核心,以“經一至九、九九道成”為文化內容,形成了“一條軸線、九進院落、十大殿堂”的格局。
在地勢上,南高北低,建築依山勢而建,坐南朝北。整個景區是由一組建築群及景觀軸線貫穿而成,空間序列層次感非常豐富,在建築上采用了明清古建風格與製式,讓整個景區看起來金頂朱柱,雕梁畫棟、色彩鮮豔,等級分明,氣勢恢弘。
在設計方麵主要以道教宮觀形製為基礎,同時也結合了現代建築的元素,這裏麵蘊藏著我們對老子深切的思念和對道教璀璨文化的無限敬仰。
位於軸線起始點的是天下第一福地池,福地池平麵呈蝙蝠形狀,寓意為“福地聖地”,再加上巨石結合的水景,氣勢恢宏,令人驚歎。在東、西兩側布置了《道教先師》與《李淵拜老子》兩大主題雕塑。
在此,可以身臨其境的體會到古典文化與現代文化的完美融合。
逛完說經台,眾人往東南方走,那裏有一個“仰天池”,傳為老子當年打鐵淬火的水池,池子附近有一座修真養性的“棲真亭”。
台的西邊有化女泉,是老子教訓弟子徐甲之處。
傳說老子西遊途中將一具白骨點化成英俊少年徐甲,抵達函穀關後,老子將七香草點化成美女考驗他,徐甲經不住誘惑,剛要有所動作,被老子用手一指,立即現出白骨原形。幸有尹喜為其求情,老子方又重新點化白骨為徐甲,並用拐杖怒觸地麵,美女遂化成一眼清澈的泉水。
最後,眾人來到說經台北二裏,綠竹叢中,白牆之內,古樹參天,碑石肅立,宮殿台基,高大寬平,此處即為宗聖宮遺址。
宗聖宮是道教最早的宮觀,古稱樓觀、草樓觀。
想當年,文始真人尹喜就是在此結草為樓,每日觀星望氣,終等到聖人李耳,授予道德經五千真言。
初入山門氣象幽,春風先到紫雲樓。
雪消碧瓦六花盡,煙繞丹楹五色浮。
瑤花琪樹間霓旌,十二珠樓接五城。
可惜現已均毀,令人不勝唏噓。
吳夢雅、陳靜怡、李玲、淩雪、楊菲和陳長青六人見了,心情不免有些沉重,人類文明藝術的瑰寶,再偉大,再壯麗華美,終究抵不住時間的侵蝕和人為的破壞,化為曆史的雲煙,消失在時光的長河之中。
有情當真勝不過無情嗎?
不,當然不。
在樓觀台,有九株曆經千年仍然蓊鬱青翠、蒼勁挺拔的古柏,當地群眾尊稱為“樓觀九老”。其中有一棵樹傳為老子當年係牛所用,被稱為“係牛柏”。樹下留有元代所刻石牛一頭。西南隅有三棵樹,樹上結癭酷似三隻昂首展翅、活靈活現的蒼鷹,被人們稱之為“三鷹柏”。
正如這樓觀九老,曆千古而常青,聖賢先民的精神和智慧早已永恆不朽,為世人所銘記,必將重新綻放光明,煥發出勃勃生機。
無情、有情,終歸有個情字。
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
道是至高無上的,不可名狀,大而無外,小而無內,杳杳冥冥,混混沌沌,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天地萬物,都是從她而生,由她所養,最後由她化解,她是萬有之源,萬化之本。所以說她生育天地。
道是至高無上的,極尊至貴,雖然萬物都在她的包容之中,但她則是一視同仁,沒有半點偏愛和私護,運行宇宙,沒有止息,也沒有偏差。
道是無情還有情。
於係牛柏下,夢雅等人仿佛經過無形的心靈洗禮,心湖重歸於平和,清靜,李玲和長青他們還好,夢雅卻是隱隱觸摸到了什麽。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虛無之裏,寂寞無表,無天無地,無陰無陽,無日無月,無晶無光,無東無西,無青無黃,無南無北,無柔無剛,無覆無載,無壞無藏,無賢無聖,無忠無良,無去無來,無生無亡,無前無後,無圓無方,百億變化,浩浩蕩蕩,無形無象,自然空玄,窮之難極,無量無邊,無高無下,無等無徧,無左無右,高下自然。
老君乃太上道祖第八十一次世化身,天生聖人,智慧無倫,自然之妙本,清靜之宗主,合之為自然,離之為道德,眾聖之所共尊,今古不能泯也已。
係牛柏既為老君當年係牛所用,自是留下了清靜無為之道韻,眾人今日有幸能夠感之受之,實是莫大的機緣。
天將盡,日西斜。
殘陽如血,晚霞似火,將天空染成淡淡的朱紅。
清爽的風兒吹來,拂動樓觀九老的葉子,簌簌作響,如奏樂章。
如此美妙,如斯動人。
太一和夢雅並肩站在一起,看天邊雲卷雲舒,變幻萬千,欣賞落日的壯麗華美,靜穆輝煌,與悠遠淡泊。
身後夏薇和長青等人也靜靜欣賞著。
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
黃昏,就像是生命中的隱語,它引導著人們去領悟人生那一份平靜與淡泊。日暮的寧靜如一束星光讓人心靈寂寞而平和,黃昏不代表哀傷。
它的光芒,它那柔和又充滿希望的光芒,將以最美的景致結束今天。
可惜世事莫測,難以捉摸。
一縷黑氣如墨染,深沉黏稠,悄然綻放,硬生生闖入夕陽的莊嚴靜美之中,肆無忌憚地釋放著霸道、狂暴與兇戾的毀滅氣息。
漸漸的,黑氣越來越多,翻滾飛騰,宛若億萬黑龍出沒,又怒放如海潮洶湧,將落日吞沒,遮蔽大半個天空,猶如身處大黑暗宇宙。
仿佛醞釀著什麽。
驀然間聽聞有吼聲如雷,恍若晴天霹靂,隻見一道赤色精芒炸開,生出百千萬億朵大赤色蓮華,於黑色潮汛,在風口浪尖。
沉沉浮浮,迎空盛放飛旋。
朵朵紅蓮玉精流光,覆蓋裏許方圓,蘂中射出黑赤相合的光柱,交錯縱橫,瓣瓣蓮葉下,有紫電飛霜,黃氣蒼茫,彼此碰撞,激發劫火千百萬重,陰陽合抱,水光氤氳,化生無窮無盡無邊無量微塵宇宙時空。
以仙家慧眼觀去,就會看見那黑潮正下方地底萬丈深處,一黑衣青年兀然孤坐,有一十四道青色鎖鏈,分別貫穿他的眉間祖竅,兩肩琵琶骨,雙手手心,雙足足心,臍下三寸之處,兩肋,兩腰,最後一道鎖鏈穿過他心髒,將他緊緊釘在陰陽雙生岩之上,上半身出於陽世,下半身卻入於九幽界。
黃泉穢氣蒸騰而上,自青年足底湧入,自他頭頂百會穴散出,隻見青年一身從腳到頭,一寸寸、一分分,漸次完全變成森森白骨。上方道氣蒼莽,滔滔而來,無休無止地衝刷下來,從他頭頂百會穴灌入,又自他足底流出。
一具白骨上又自從頭到腳,一寸寸、一分分地生出粉紅的肌肉來,待到肌肉完全長好,穢氣衝上,複又變成白骨森然。
如此這般情形,一日之間,要輪轉三百六十五次,而黑衣青年已被縛在這陰陽雙生岩上整整三千六百五十年了。
三千六百五十年,一百三十三萬兩千兩百五十個日日夜夜,四億八千六百二十七萬一千二百五十次從生到死、從死到生的輪迴,青年早已習慣,麻木了,時至今日終於等來重見天日的希望。
那漫空黑氣便是由他身上溢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