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炎漢裱糊匠有十足的製度自信
日在三國?我真的是漢室忠良啊 作者:闐西奧德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諸葛使君但說無妨,隻要是合理的要求,我們定不會掃你的興。”公孫毅展現出一副大包大攬的樣子,絲毫不怕諸葛亮能在背後搞什麽名堂。
諸葛亮點點頭說道:
“益州地方的人事,我這個益州牧應當有權力安排。”
“哈哈,我還以為什麽難事呢,當年多少朝廷中樞派來的官員我們都沒拒絕呢,諸葛使君隻管將人才往我們這裏送,華府定會讓他們感受到賓至如歸般的溫暖。”
公孫毅先是滿口答應,可接下來又是畫風一轉說道:
“但是,也要等到我們紅軍把長江沿岸地方收拾幹淨之後,諸葛使君派來個縣長、縣令才能上任。”
諸葛亮按捺住升騰的怒氣,問道:
“不知貴軍需要花多長的時間才能掃平地方呢?”
“諸葛使君大可放心,算賬我們不太行,可清理那些獐頭鼠目之輩,我們還是在行的,短則一月,多則兩月,定然讓大半個犍為郡的麵貌煥然一新。”
公孫毅這最後這番話總算是讓諸葛亮放下心來,從公孫毅的態度,諸葛亮可以推測出華府目前的外交態度還是合作大於對抗的。
但隻要紅十一軍盤踞在犍為郡一天,整個蜀中的頭頂上就如同有了一把中天懸劍,難以安心作為北伐中原、還於舊都的大後方。
但就目前的情況而言,這已經是最好的辦法了。
諸葛亮能做的事就是在曹魏倒台之前拉攏過來,盡可能地多拉一點世家大族投靠劉備,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做出進步的改革,再輔以有針對性的外交政策。
諸葛亮相信以他對華府的了解程度來看,這樣的存在形式,在某種前提條件下,韋恩那邊能夠接受。
在迴程的途中,諸葛亮坐在船頭,輕搖羽扇,當他再次思索到此事時,不禁發出自嘲的嗤笑。
立於他身側的趙雲好奇問道:
“軍師,何故突然發笑?”
“子龍啊,我以前在定海讀書之時,當地人管做一些縫縫補補的工作的人稱作裱糊匠,而我現在所做之事,不正是應了那個裱糊匠的諢號嗎?哈哈哈哈~”諸葛亮笑著,同時手上搖動羽扇的頻率也加快了。
趙雲聽聞後便鄭重地說道:
“如果說縫縫補補的對象是大漢這個四處漏風的蒼天的話,那雲也希望能做一個這樣裱糊匠,隻可惜雲乃一介武夫,難以擔此重任,隻得忠勤地為主公與軍師奔走,軍師又何須自嘲呢?”
“大漢啊~子龍,你說這四百年的強漢,到底是由前赴後繼的先哲勇將鑄就的,還是像華府那邊說的那樣,由勞動者的鮮血汗水所撐起的呢?”諸葛亮問道。
趙雲思索了幾息後說道:
“恕雲愚鈍,難以給軍師一個明確的迴答,但雲隻知嘵一點,那就是自古以來,君離不開民,民也離不開君,似華府那般硬要分割君與民,大肆處決地方豪強,宣揚無君無父之理論,雲不敢苟同。”
諸葛亮聞言點了點頭,沒有分享給趙雲他自己的見解,而是轉而說起那個由佛投共的老友牟融的話:
“‘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則無所得矣’,矯枉必須過正,亂世必用重典,華府的的所作所為也脫不離先賢的經驗,更別說當年華府發跡於蠻荒之地,崛起於群狼之中,手段不暴烈,恐怕沒有今天……”
然而這種王霸之道的解釋,並不是諸葛亮所能接受的說法,這隻是世人所能接受的說法,是慈悲為懷卻又怒目金剛的牟子博對那些文人朋友的超度之詞罷了。
諸葛亮也是學了唯物辯證的,學了科學大同的,不管是牟融還是其他什麽人,都忽悠不住諸葛亮,有些東西該淘汰的就得淘汰,這是個無情的過程,但人的本性,豈是那麽容易改變的?
所以諸葛亮要做這個裱糊匠,他也自信能夠做好一個這樣的裱糊匠,因為他還學過矛盾論,在劉備這邊能用所謂的王霸之道的忽悠穩住內部,保住韋劉聯盟,而在華府那邊,要始終想辦法保證劉韋之間的矛盾處於次要地位,如此這般,方可致於不敗之地。
華府這種看似純潔無瑕的狀態能維持多少年?
諸葛亮感覺自己應當看得到那一天。
待天下有變,或者說華府內部巨變,便是漢家大業功成之日。
華府人經常說是“看人起高樓,看他樓塌了”,靠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就能坐觀敵人潰敗。
又或者是笑稱“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水麵上漂著的全都是敵人的屍體,華府隻會在一次次的勝利和一天天的建設中日益強大。
可他們又何曾想過有這麽一日,會被別人坐觀成敗呢?
心念及此,諸葛亮不禁在心底感概:“徐元直,牟子博……韋子萊,我的友人們,你們所為之奉獻的一切,世人真的會一直珍惜嗎?”
諸葛亮這支小船隊在溯水而行,可他越是逆流,反而越覺得興旺,好像都江兩岸的草木山石都站到了他的身後……
西邊的諸葛亮在想著坐看華府起高樓,而華府也確實在為“起高樓”的事情忙的焦頭爛額。
共和元年,華府治下有人口2400萬,經過一年的征戰,到了共和1年,這個數字來到了3600萬,暴增50%,華府是真的吃撐了。
除了清理舊勢力外,華府還要想辦法把這1200萬自給農融入進華府的初步工業化體係內。
目前來看,華府的核心還是在環北部灣一帶,整個重工業的產業鏈都在這裏,這裏有資源優勢和水運優勢。
荊南有一些皮革、陶瓷的輕工業,都有著本地資源特色,江東的紡織則是傳統行業,而其餘地方基本都是一產為主。
這樣的布局保證了華府的向心力,即使遠在扶南和九州島的村社,都離不開北部灣工業區的工業品。
而由華府主導的剩餘價值再分配,也能保證全境的勞動待遇大體公平。
諸葛亮點點頭說道:
“益州地方的人事,我這個益州牧應當有權力安排。”
“哈哈,我還以為什麽難事呢,當年多少朝廷中樞派來的官員我們都沒拒絕呢,諸葛使君隻管將人才往我們這裏送,華府定會讓他們感受到賓至如歸般的溫暖。”
公孫毅先是滿口答應,可接下來又是畫風一轉說道:
“但是,也要等到我們紅軍把長江沿岸地方收拾幹淨之後,諸葛使君派來個縣長、縣令才能上任。”
諸葛亮按捺住升騰的怒氣,問道:
“不知貴軍需要花多長的時間才能掃平地方呢?”
“諸葛使君大可放心,算賬我們不太行,可清理那些獐頭鼠目之輩,我們還是在行的,短則一月,多則兩月,定然讓大半個犍為郡的麵貌煥然一新。”
公孫毅這最後這番話總算是讓諸葛亮放下心來,從公孫毅的態度,諸葛亮可以推測出華府目前的外交態度還是合作大於對抗的。
但隻要紅十一軍盤踞在犍為郡一天,整個蜀中的頭頂上就如同有了一把中天懸劍,難以安心作為北伐中原、還於舊都的大後方。
但就目前的情況而言,這已經是最好的辦法了。
諸葛亮能做的事就是在曹魏倒台之前拉攏過來,盡可能地多拉一點世家大族投靠劉備,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做出進步的改革,再輔以有針對性的外交政策。
諸葛亮相信以他對華府的了解程度來看,這樣的存在形式,在某種前提條件下,韋恩那邊能夠接受。
在迴程的途中,諸葛亮坐在船頭,輕搖羽扇,當他再次思索到此事時,不禁發出自嘲的嗤笑。
立於他身側的趙雲好奇問道:
“軍師,何故突然發笑?”
“子龍啊,我以前在定海讀書之時,當地人管做一些縫縫補補的工作的人稱作裱糊匠,而我現在所做之事,不正是應了那個裱糊匠的諢號嗎?哈哈哈哈~”諸葛亮笑著,同時手上搖動羽扇的頻率也加快了。
趙雲聽聞後便鄭重地說道:
“如果說縫縫補補的對象是大漢這個四處漏風的蒼天的話,那雲也希望能做一個這樣裱糊匠,隻可惜雲乃一介武夫,難以擔此重任,隻得忠勤地為主公與軍師奔走,軍師又何須自嘲呢?”
“大漢啊~子龍,你說這四百年的強漢,到底是由前赴後繼的先哲勇將鑄就的,還是像華府那邊說的那樣,由勞動者的鮮血汗水所撐起的呢?”諸葛亮問道。
趙雲思索了幾息後說道:
“恕雲愚鈍,難以給軍師一個明確的迴答,但雲隻知嘵一點,那就是自古以來,君離不開民,民也離不開君,似華府那般硬要分割君與民,大肆處決地方豪強,宣揚無君無父之理論,雲不敢苟同。”
諸葛亮聞言點了點頭,沒有分享給趙雲他自己的見解,而是轉而說起那個由佛投共的老友牟融的話:
“‘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則無所得矣’,矯枉必須過正,亂世必用重典,華府的的所作所為也脫不離先賢的經驗,更別說當年華府發跡於蠻荒之地,崛起於群狼之中,手段不暴烈,恐怕沒有今天……”
然而這種王霸之道的解釋,並不是諸葛亮所能接受的說法,這隻是世人所能接受的說法,是慈悲為懷卻又怒目金剛的牟子博對那些文人朋友的超度之詞罷了。
諸葛亮也是學了唯物辯證的,學了科學大同的,不管是牟融還是其他什麽人,都忽悠不住諸葛亮,有些東西該淘汰的就得淘汰,這是個無情的過程,但人的本性,豈是那麽容易改變的?
所以諸葛亮要做這個裱糊匠,他也自信能夠做好一個這樣的裱糊匠,因為他還學過矛盾論,在劉備這邊能用所謂的王霸之道的忽悠穩住內部,保住韋劉聯盟,而在華府那邊,要始終想辦法保證劉韋之間的矛盾處於次要地位,如此這般,方可致於不敗之地。
華府這種看似純潔無瑕的狀態能維持多少年?
諸葛亮感覺自己應當看得到那一天。
待天下有變,或者說華府內部巨變,便是漢家大業功成之日。
華府人經常說是“看人起高樓,看他樓塌了”,靠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就能坐觀敵人潰敗。
又或者是笑稱“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水麵上漂著的全都是敵人的屍體,華府隻會在一次次的勝利和一天天的建設中日益強大。
可他們又何曾想過有這麽一日,會被別人坐觀成敗呢?
心念及此,諸葛亮不禁在心底感概:“徐元直,牟子博……韋子萊,我的友人們,你們所為之奉獻的一切,世人真的會一直珍惜嗎?”
諸葛亮這支小船隊在溯水而行,可他越是逆流,反而越覺得興旺,好像都江兩岸的草木山石都站到了他的身後……
西邊的諸葛亮在想著坐看華府起高樓,而華府也確實在為“起高樓”的事情忙的焦頭爛額。
共和元年,華府治下有人口2400萬,經過一年的征戰,到了共和1年,這個數字來到了3600萬,暴增50%,華府是真的吃撐了。
除了清理舊勢力外,華府還要想辦法把這1200萬自給農融入進華府的初步工業化體係內。
目前來看,華府的核心還是在環北部灣一帶,整個重工業的產業鏈都在這裏,這裏有資源優勢和水運優勢。
荊南有一些皮革、陶瓷的輕工業,都有著本地資源特色,江東的紡織則是傳統行業,而其餘地方基本都是一產為主。
這樣的布局保證了華府的向心力,即使遠在扶南和九州島的村社,都離不開北部灣工業區的工業品。
而由華府主導的剩餘價值再分配,也能保證全境的勞動待遇大體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