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舊青徐的崩離
日在三國?我真的是漢室忠良啊 作者:闐西奧德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是,叔父。”十七歲的諸葛瑾行禮如儀,很有大族子弟的風度。
迴應了諸葛玄,諸葛瑾轉頭對著弟弟們催促道:“阿亮、阿均、阿誕,你們三個動作快些,吃不完的可以帶走。”
三弟諸葛均放下陶碗,嘴上沾著綠豆說道:“大兄,交州的綠豆湯好甜,我們多買點路上吃吧。”
“均弟,甜的不是綠豆湯,乃是加了不少交州蔗糖的緣故,你若想吃甜,路上買些蔗糖便是,何必帶這些不便攜帶的湯湯水水?”二弟諸葛亮迅速點出了三弟的不妥。
“阿亮說的不錯,帶綠豆湯不如帶蔗糖,快些走罷。”諸葛瑾說著,同時還在幫著繼母、叔母和幾名老仆一起收拾行裝。
“兄長何必著急,郯縣乃徐州郡治,城池高大,防禦險固,刺史陶恭祖在此駐紮精兵數萬,泰山軍不會想著來攻打這等堅城的。”諸葛亮故作老成地說著。
諸葛瑾早已習慣二弟的早慧,反駁道:“長者有命,你待如何?”
諸葛亮沒法反駁,隻得數落兄長道:“阿兄隻會靠長輩來說事嗎?”
“好你個阿亮,讀了幾本書就自以為是了,我今天就讓你知曉,你兄長為何以是你兄長!”諸葛瑾坐到諸葛亮身邊,居高臨下地說著,他對諸葛亮的失禮也絲毫不介意。
“還請兄長賜教。”小諸葛亮起身,獲得了一個比諸葛瑾稍高的視角,同時裝作大人的樣子,拱手請教。
“泰山軍不打郯縣的最主要原因,既不是因為城池堅固,也不是因為陶恭祖手下兵多,而是泰山黃巾根本就沒有在東海郡活動,你還記得老家陽都的情況嗎?泰山黃巾堂而皇之地出入鄉間,和鄉民朝夕相處,等於整個琅琊郡,早就是彼輩的囊中之物,他們攻取琅琊、青州等地,就如同探囊取物。”
諸葛瑾侃侃而談,說得有些口幹,不待諸葛亮答應,就端起諸葛亮的那碗綠豆湯喝了一大口,然後在諸葛亮瞪著兩隻大眼睛的委屈注視下繼續道:
“聽說青州各郡也是如此,所以泰山軍能席卷山東,而東海因為陶恭祖大力推廣佛法,所以泰山黃巾那些道士沒辦法滲透,並且不像山東官吏那般怕事懦弱,陶恭祖手腕強硬,嚴防死守,故而泰山黃巾沒有控製鄉裏的機會,進而泰山黃巾也不會謀取東海郡!”
“彩!兄長所言如撥雲見日,令我茅塞頓開,亮深感佩服。”諸葛亮恭恭敬敬地躬身道。
“那就給弟弟們做個榜樣,快點吃完上路,我知阿亮聰慧,但你要謹記,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並且看待事物,不能隻觀當下之形,而不問前因後果。”諸葛瑾很滿意二弟的表現,也不忘作為兄長提點一二。
“知道了兄長,亮以後一定會謙虛謹慎的。”
諸葛兄弟之間發生了一點小插曲,很快就以兄友弟恭而收尾,之後因為徐州地界比較太平,諸葛玄帶著家人迅速離開郯縣,走陸路南下淮南,而青州其餘豪族,則大多選擇走海路南下徐州、江東避難。
青州各地兵備廢弛,泰山軍沒費什麽力氣就攻克了絕大多數城池,隻剩下北海相孔融所在的劇縣還在堅守。
可孔融困守孤城,放眼四周全是黃巾,都不知道上哪去找援軍,整日愁眉苦臉,度日如年。
“府君,泰山賊派出了鶴壁將軍管亥在城外挑戰,揚言說如果我們不應戰,管亥那廝就要扣城攻打,請府君許慈一戰,挫一挫泰山賊的銳氣!”太史慈風風火火地進入太守府,拱手請示道。
太史慈,字子義,北海隔壁的東萊人,前幾年因為公事得罪了上官,堅持原則後前往遼東避難,在青州算是小有名氣。
孔融到任北海後,非常注重尋訪、拉攏本地名士,聽說了太史慈的事跡,對他留在家鄉的老母親頗有照顧,所以這次泰山軍打到孔融頭上,太史慈就應老母親的要求,利用自己的一身武藝來給孔北海報恩。
“不可,泰山賊狡猾,用邀戰的借口騙開過都昌城門,萬萬不可出戰!”北海功曹王修,王叔治勸阻道。
“難道我們就坐以待斃嗎?到時候泰山黃巾越聚越多,小小一個劇城如何抵擋數十萬泰山賊?”太史慈急道。
“主公已經寫信給兗州刺史曹孟德和徐州刺史陶恭祖求援,我軍隻需固守兩月,援軍便可抵達。”王修嘴上說著挺硬,底氣卻有些不足。
坐於上首,無精打采的孔融頹然道:“叔治,何必自欺欺人呢,兩位使君的援軍是不會來的,曹孟德正和孫文台打得火熱,陶恭祖這幾年沒少吃泰山賊的虧,哪裏有這個膽子穿過大半個青州來救你我?”
“哎,都怪那些唯利是圖的交州商人,不僅把鐵器賣個泰山賊,就連鐵甲也照賣不誤,他們倒好,錢掙了不少,隔著幾千裏遠,影響不到他們,徒留我等青徐士民來為之頭疼。”北海主簿邴原歎道。
邴原,字根矩,是全天下都有名的大名士,絲毫不懼交州這幫新權貴的淫威。
太史慈則埋怨道:“此時主簿又知道後悔了?交州的商團不是沒提議過與北海進行貿易,可你們卻因為擔心影響自家生意,連交談的機會都不給他們,他們不就隻能找泰山賊去了?”
“哼!交州人也不表明身份,我等當時都以為隻是些低賤商賈,不知天高地厚地想攀附府君,誰知道居然是交州刺史派來的?依我看,這就是一個幌子,他們就是想為走私經營尋一個借口,故意來激怒我等的。”王修針鋒相對道。
“好了好了,莫要再吵了,再吵也無濟於事的。”邴原見這北海的文武大員又起爭執,連忙打圓場,同時繼續出主意道:
“主公,既然兗州、徐州都不可能來援,吾聽聞平原國新上任了一位國相,先前乃是青州所屬的高唐令,因軍功而被白馬將軍公孫伯圭委以平原相,何不請……”
孔融輕咳一聲,打斷了邴原的言語,同時開口道:“劉玄德是吧,他一到平原我就知曉了,但他是絕不可能來救北海的。”
“這……這是為何啊?”邴原疑惑道,聽說劉玄德是一個忠厚君子,不可能不會見死不救的啊。
見孔融有些難以啟齒,王修便主動開口道:“根矩你初至劇縣,有所不知,主公同劉玄德素有嫌隙,他是不會來的。”
“究竟是何等的嫌隙,以至於要棄軍國大事於不顧?”邴原不解道。
迴應了諸葛玄,諸葛瑾轉頭對著弟弟們催促道:“阿亮、阿均、阿誕,你們三個動作快些,吃不完的可以帶走。”
三弟諸葛均放下陶碗,嘴上沾著綠豆說道:“大兄,交州的綠豆湯好甜,我們多買點路上吃吧。”
“均弟,甜的不是綠豆湯,乃是加了不少交州蔗糖的緣故,你若想吃甜,路上買些蔗糖便是,何必帶這些不便攜帶的湯湯水水?”二弟諸葛亮迅速點出了三弟的不妥。
“阿亮說的不錯,帶綠豆湯不如帶蔗糖,快些走罷。”諸葛瑾說著,同時還在幫著繼母、叔母和幾名老仆一起收拾行裝。
“兄長何必著急,郯縣乃徐州郡治,城池高大,防禦險固,刺史陶恭祖在此駐紮精兵數萬,泰山軍不會想著來攻打這等堅城的。”諸葛亮故作老成地說著。
諸葛瑾早已習慣二弟的早慧,反駁道:“長者有命,你待如何?”
諸葛亮沒法反駁,隻得數落兄長道:“阿兄隻會靠長輩來說事嗎?”
“好你個阿亮,讀了幾本書就自以為是了,我今天就讓你知曉,你兄長為何以是你兄長!”諸葛瑾坐到諸葛亮身邊,居高臨下地說著,他對諸葛亮的失禮也絲毫不介意。
“還請兄長賜教。”小諸葛亮起身,獲得了一個比諸葛瑾稍高的視角,同時裝作大人的樣子,拱手請教。
“泰山軍不打郯縣的最主要原因,既不是因為城池堅固,也不是因為陶恭祖手下兵多,而是泰山黃巾根本就沒有在東海郡活動,你還記得老家陽都的情況嗎?泰山黃巾堂而皇之地出入鄉間,和鄉民朝夕相處,等於整個琅琊郡,早就是彼輩的囊中之物,他們攻取琅琊、青州等地,就如同探囊取物。”
諸葛瑾侃侃而談,說得有些口幹,不待諸葛亮答應,就端起諸葛亮的那碗綠豆湯喝了一大口,然後在諸葛亮瞪著兩隻大眼睛的委屈注視下繼續道:
“聽說青州各郡也是如此,所以泰山軍能席卷山東,而東海因為陶恭祖大力推廣佛法,所以泰山黃巾那些道士沒辦法滲透,並且不像山東官吏那般怕事懦弱,陶恭祖手腕強硬,嚴防死守,故而泰山黃巾沒有控製鄉裏的機會,進而泰山黃巾也不會謀取東海郡!”
“彩!兄長所言如撥雲見日,令我茅塞頓開,亮深感佩服。”諸葛亮恭恭敬敬地躬身道。
“那就給弟弟們做個榜樣,快點吃完上路,我知阿亮聰慧,但你要謹記,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並且看待事物,不能隻觀當下之形,而不問前因後果。”諸葛瑾很滿意二弟的表現,也不忘作為兄長提點一二。
“知道了兄長,亮以後一定會謙虛謹慎的。”
諸葛兄弟之間發生了一點小插曲,很快就以兄友弟恭而收尾,之後因為徐州地界比較太平,諸葛玄帶著家人迅速離開郯縣,走陸路南下淮南,而青州其餘豪族,則大多選擇走海路南下徐州、江東避難。
青州各地兵備廢弛,泰山軍沒費什麽力氣就攻克了絕大多數城池,隻剩下北海相孔融所在的劇縣還在堅守。
可孔融困守孤城,放眼四周全是黃巾,都不知道上哪去找援軍,整日愁眉苦臉,度日如年。
“府君,泰山賊派出了鶴壁將軍管亥在城外挑戰,揚言說如果我們不應戰,管亥那廝就要扣城攻打,請府君許慈一戰,挫一挫泰山賊的銳氣!”太史慈風風火火地進入太守府,拱手請示道。
太史慈,字子義,北海隔壁的東萊人,前幾年因為公事得罪了上官,堅持原則後前往遼東避難,在青州算是小有名氣。
孔融到任北海後,非常注重尋訪、拉攏本地名士,聽說了太史慈的事跡,對他留在家鄉的老母親頗有照顧,所以這次泰山軍打到孔融頭上,太史慈就應老母親的要求,利用自己的一身武藝來給孔北海報恩。
“不可,泰山賊狡猾,用邀戰的借口騙開過都昌城門,萬萬不可出戰!”北海功曹王修,王叔治勸阻道。
“難道我們就坐以待斃嗎?到時候泰山黃巾越聚越多,小小一個劇城如何抵擋數十萬泰山賊?”太史慈急道。
“主公已經寫信給兗州刺史曹孟德和徐州刺史陶恭祖求援,我軍隻需固守兩月,援軍便可抵達。”王修嘴上說著挺硬,底氣卻有些不足。
坐於上首,無精打采的孔融頹然道:“叔治,何必自欺欺人呢,兩位使君的援軍是不會來的,曹孟德正和孫文台打得火熱,陶恭祖這幾年沒少吃泰山賊的虧,哪裏有這個膽子穿過大半個青州來救你我?”
“哎,都怪那些唯利是圖的交州商人,不僅把鐵器賣個泰山賊,就連鐵甲也照賣不誤,他們倒好,錢掙了不少,隔著幾千裏遠,影響不到他們,徒留我等青徐士民來為之頭疼。”北海主簿邴原歎道。
邴原,字根矩,是全天下都有名的大名士,絲毫不懼交州這幫新權貴的淫威。
太史慈則埋怨道:“此時主簿又知道後悔了?交州的商團不是沒提議過與北海進行貿易,可你們卻因為擔心影響自家生意,連交談的機會都不給他們,他們不就隻能找泰山賊去了?”
“哼!交州人也不表明身份,我等當時都以為隻是些低賤商賈,不知天高地厚地想攀附府君,誰知道居然是交州刺史派來的?依我看,這就是一個幌子,他們就是想為走私經營尋一個借口,故意來激怒我等的。”王修針鋒相對道。
“好了好了,莫要再吵了,再吵也無濟於事的。”邴原見這北海的文武大員又起爭執,連忙打圓場,同時繼續出主意道:
“主公,既然兗州、徐州都不可能來援,吾聽聞平原國新上任了一位國相,先前乃是青州所屬的高唐令,因軍功而被白馬將軍公孫伯圭委以平原相,何不請……”
孔融輕咳一聲,打斷了邴原的言語,同時開口道:“劉玄德是吧,他一到平原我就知曉了,但他是絕不可能來救北海的。”
“這……這是為何啊?”邴原疑惑道,聽說劉玄德是一個忠厚君子,不可能不會見死不救的啊。
見孔融有些難以啟齒,王修便主動開口道:“根矩你初至劇縣,有所不知,主公同劉玄德素有嫌隙,他是不會來的。”
“究竟是何等的嫌隙,以至於要棄軍國大事於不顧?”邴原不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