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華府的工業布局,可以用環北部灣——零丁洋工業區來描述。


    煤礦采集和蜂窩煤加工在交趾鴻基;兩個綜合煉鋼廠——田獨和石碌,都在瓊崖;而加工製造中心,則在定海和番禺,許多工場都需要借助水力,故而多沿河分布。


    從交趾挖出的煤礦,由海船運至瓊崖煉焦煉鐵,然後將煉出的鋼鐵材料再海運至南海加工,卸完貨的海船也不會空船迴去,而是滿載移民和物資返迴交趾。


    至此,北部灣——零丁洋的三角航運完成了一個輪迴。


    以南海、瓊崖為核心地區,布置產業中下遊,以交趾等新附之地為原材料供應上遊,從經濟上保證一種向心力。


    至於說內殖民剝削這一問題,華府可是有著強有力的有形的大手,剩餘價值先集中後分配,確保大體公平。


    華府的上層調節最明顯的地方就在於,將交州糧價一直壓在30錢以下的超低價,除降低了非農業人口勞動再生產成本外,還有效地壓製了自治鄉裏的經濟實力,以此來保障村社的經濟優勢,促進農業集約化,為進一步解放生產力打下基礎。


    新的生產力帶來了新的生活方式,無數交州百姓正經曆著這樣的轉變。


    章金是定海最早的一批小學生,12歲畢業後就去了建築施工隊,負責看圖紙和現場計算,16歲時因為組織能力突出而被分派到徐聞的一個新建村社當村長兼村委主任,帶領一百戶移民,四百多人在徐聞建設新家園。


    趁著冬季的休沐日,章金和另一個村社委員衛嬸,一位年過50的老寡婦,二人乘船前往定海,為村社訂購一些緊俏物資。


    衛嬸是南海人,老早就跟了韋家,雖然文化水平不高,但多年的耳濡目染之下,對集體農業生產很熟悉,故而征召她作為新村社的骨幹來快速把村社運營起來。


    像衛嬸這樣的土著骨幹還有很多,不像章金這樣的青年是為了大同理想而奮鬥,衛嬸她們這樣的骨幹們純粹是為了報答華府的恩情。


    衛嬸一家早先活得很拮據,但當年韋氏起家拓荒時招攬了她們,領著她們一起過上豐衣足食的好日子,兒女也得到很好教育,丈夫戰死沙場也有撫恤和照顧。


    現如今衛嬸的兒女都去別的地方工作了,衛嬸覺得自己還能繼續報恩,自己不能枯坐著等著華府來養老。於是她響應了華府成為援助骨幹,帶領新移民去建設新家園。


    等到了新環境工作了一段時間後,衛嬸這才理解華府為什麽要宣揚大同理想。


    這些徐州、豫州來的百姓實在是太慘了,比當年自家還慘,一個個瘦的跟個排骨似的不說,更要命的還是沒有半點精神頭,望之不像個活人,看得衛嬸經常心塞垂淚。


    原來天下還有這麽多苦命人,一種責任心油然而生,衛嬸也理解了為什麽當初華府不要她格外迴報什麽,隻需要好好工作,好好學習,好好休息,如果還有餘力,那就加入他們,把這種理想和生活傳遞給更多人。


    當初韋氏拉了我一把,以後我就去拉別人一把,如果這樣做的人越來越多,這天下是不是就能大同呢?


    和越來越多這般想的人一樣,衛嬸也發自內心地加入了華府掀起的浪潮之中,同時嘴上雖然沒說出來,但心底有種感覺,那就是隻要自己還有一口氣,就一定要將大同理想這份事業進行到底,讓天下更多的人能活得像個人樣。


    多虧了有衛嬸這樣的人的加入,華府才有能力安置近百萬移民,單靠同道和小學生們,華府估計還得大量放權,繼續維持小農生態。


    通過農具、肥料、畜力等一係列的集中和改進,村社才能成為比鄉裏更先進更優越的生產模式。如果這樣做的成本比鄉裏自治高,華府是很難繼續搞下去的,所以才要壓低糧價。


    當然,在外人看來,華府是妥妥的德政,仁政,因為放眼整個大漢,就隻有劉虞治下的幽州同樣是30錢的低糧價,其餘地方,大多數是三位數。


    當然,要是等到蒸汽機出來的那一天,維持小農經濟的鄉裏連給集體村社提鞋都不配了。小農經濟會被農機摧毀的一幹二淨,集體與分田之爭將不複存在。


    但在此之前,華府還是需要通過政策來扶持集體村社。


    從徐聞到定海,坐船要將近一整天,好在華府的海船都是些上千斛的大船,一路上也比較安穩,在船艙裏的吊床上搖搖晃晃休息一晚上也就到了。


    無論來多少次定海,人們都會驚歎於這是一座奇跡般的城市,寬闊的道路,成蔭的綠植,整齊的高樓,還有下水道、自來水等等新奇的基礎設施,一應俱全。


    章金、衛嬸二人是來訂購水磨的,村社邊上有一條流速可觀的小溪,很適合建一座磨坊。


    完事之後,從一處供銷社裏出來,章金想去定海的圖書館看看,衛嬸也閑來無事,於是便和他同行。


    等到了門口,衛嬸卻沒有和章金一起進去,而是被一些新上架的畫冊給吸引去了邊上的書店。


    華府的學校,尤其是中學、大學,都有完整的圖書館,小學則要看地方情況,但必然保證每個學校都有足夠的書讀,這些圖書館都不對外開放。


    城鎮也有圖書館,並且對外開放,但不得外借,農業工具書除外,憑照身帖出入,門口還有工作人員負責登記盤問,外籍人士不得入內,圖書館內不得喧嘩抄錄,違者驅逐。


    所以外籍士子也有不少聽說華府書籍浩如煙海,慕名前來拜訪卻不得入內,非常惱火,隻能去外麵的書店看書、買書,而且這些書都是他們見的少的簡體字,於是不得不先弄一本繁簡字對照字典在邊上


    等到他們費了半天勁終於學習、適應了簡體字後,然後他們就會愈發惱火地發現,外麵的書店盡是些小說、畫冊,經史子集也隻有一本《傳統經書選編》,僅僅載有孔孟等先聖的隻言片語,甚至還有墨家等歪門邪道,並且注解都是似是而非的,惹得士子們一個個罵道狗屁不通、斯文掃地。


    但他們還是沒有離去,有書讀總比沒得讀好,並且他們也打聽了,要想看經史子集,得考進華府各縣的中學,裏麵有文學等專業就是學這個的,這些書也隻有中學圖書館有。


    所幸華府的中學不限製外籍人士報考,求知心切的北方士子就在幾個縣住了下來,積極備考,外加交州糧價便宜,北方士子也不至於餓死。


    衛嬸買了一些給村社幼兒啟蒙的畫冊,同時聽說很多北方來的士子要考中學,於是她見到章金就問道:“鳳閣,看你借的都是家畜畜養之書,難道你不打算繼續讀中學嗎?”


    鳳閣是章金的字,為了讓新入學的孩子們多記住幾個字,小學老師都會給新學生取字,一開始就學寫自己和同學的名字,平時喊的多了,寫的多了,很快就會了。


    章金望了一眼那群在書店談天說地的北方士子,沒有言語。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日在三國?我真的是漢室忠良啊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闐西奧德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闐西奧德並收藏日在三國?我真的是漢室忠良啊最新章節